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058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docx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届高三历史试题B卷

试卷类型:

B

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2014届高三8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2.[2013·武汉模拟]《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了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3.《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4.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5.[2013·武汉模拟]“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6.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7.[2013·徐州摸底]“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  )

A.男女平等B.人际和谐

C.君权神授D.上下尊卑

8.[2013·临沂期中模拟]“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B.中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

9.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17

213482

138

247969

178

342211

208

461812

1928

1352

290791

1930

2792

415447

1932

3456

577257

1935

3895

675173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0.[2013·太原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2.[2013·邯郸四校联考]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国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派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13.[2013·汕尾模拟]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

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14.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15.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16.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17.19世纪60年代中期,普鲁士政府提出军事改革议案,要求扩充常备军、延长服役期、增加税收与军费,遭到议会强烈反对。

这一斗争反映出(  )

A.国内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政治分歧

B.普鲁士内部存在统一方式之争

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

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

18.“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19.[2013·江苏如东县调研]“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这一条文反映了(  )

A.英国殖民帝国已经形成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20.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21.[2013·太原模拟]《全球通史》中写道: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22.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3.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

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4.[2013·黄山模拟]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矛盾尖锐

B.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25.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

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

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7.(12分)[2013·扬州模拟]

对于1787年宪法的民意基础与合法性问题,多有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

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

……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二 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

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

——[美]海斯、穆恩、韦兰著《世界史》

材料三 “民意”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合法性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现代政治学认为,民意不仅指民众对政治权力的认同,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它注重“(政治)绩效”。

——摘编自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

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最高法院、参议员和总统的产生方式,并指出这些方式的共同特点。

 

(2)你认为材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二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

宪法制定者“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对“民意”内涵的界定,请你试论证1787年宪法制定的合法性。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28.(13分)[2013·邢台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朝)嘉靖年间,宁波港外的双屿岛上,人口3000,其中葡萄牙人1200。

房屋千余间,有医院两所,天主教教堂六七间。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材料二

——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而战前,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与原因》

材料三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

“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为‘地球经济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两项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信卫星。

其中通信卫星大概是最重要的发明。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和清朝在宁波地区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1800年至1870年和1948年至1973年两个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地球经济村”发展的认识。

 

29.(12分)[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

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

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

——摘自《清议报》(1901年)

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

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

二者孰切真理?

曰:

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

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

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

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

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

(2)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以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A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出现于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皆排除;C项中的“敬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王城的建筑风格非常规则、有序,在当时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宗法分封制所要求的“中正有序”。

故选B项。

2.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

有无姓氏是西周时期区分贵族和平民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

故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应是受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答案为A。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内容为唐代手工业的发展。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不得别入诸色”体现了限制工种调整,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工巧业作之子弟”“传家技”体现了官营、世袭的特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4.D [解析]本题以白寿彝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均田制的理解。

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政府掌握着大量无主的荒地,其内容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私自买卖,受田者死后归还国家,由国家重新分配,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故本题选择D项。

5.C [解析]据题干材料“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

6.D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

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

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7.D [解析]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的理解。

从材料信息可知,《天父诗》体现了男尊女卑和君尊臣卑,故D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君主宣扬的观点。

8.D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

随着上海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苏杭,带来社会生产的变化,使更多的人从事纺织业。

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仍然是手工劳动,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9.C [解析]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故C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全面抗战发生于1937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A项;B项应发生于一战期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D项签订于1946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

10.C [解析]据题干材料分析,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根除,它的影响范围有限。

11.A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A项。

B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

12.C [解析]材料中1974年国民党海军对东海舰队驰援南海开绿灯,以及2008年国民党当局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说明了国共双方有共识,就是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并不能说明国民党当局拥护“一国两制”。

13.D [解析]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14.D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C项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

由题干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激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故本题应选D项。

15.A [解析]本题以学者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认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句话。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希腊的演说家是民主制的产物,那些政治上活跃、经常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的人,他们通过演讲获得民众的支持,而成为政治家。

演说与社会矛盾缓和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B项;频繁改革促进雅典民主制度的完善发展,包含在A项内,故排除C项;思想文化繁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排除。

16.A [解析]本题以1788年美国某报纸的一篇通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该通告以比喻的方式赞美了美国当时十三个州的联合。

然后联系1787年前后美国政治体制的变化:

先前的邦联制导致美国的分裂、动荡和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

17.B [解析]本题以普鲁士政府与议会矛盾切入考查德意志的统一。

解题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19世纪60年代,二是材料信息扩军议案是由普鲁士政府提出,且被普鲁士议会否决。

这说明普鲁士内部对统一方式存在分歧,所以,根据题干可知德意志国内市场不统一和奥地利因素均与本题无关,排除A、D两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选B项。

18.B [解析]本题以世界地图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公元1年”中可以看出人们最早认识的是欧洲,“1500年”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扩展到非洲、西亚及大西洋地区,然后扩展到亚欧大陆,最后扩展到整个世界,故本题应该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1800年”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几乎扩展到整个世界。

公元1年时,基督教刚刚产生,还没有产生天主教,排除A项;476年罗马帝国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英国在18世纪末期形成“日不落帝国”,在16—17世纪时,当时殖民地的范围较小,排除D项。

19.D [解析]据时间“1651年12月”和“英吉利共和国”,可以判断为17世纪中期,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进行的殖民争夺,故D项符合要求。

2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即胡佛的部分措施被罗斯福所借鉴,可通过逆向思维方法来作答。

A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相矛盾;B项与罗斯福新政相违;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并非“自愿减少耕地”;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21.A [解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材料反映了农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