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230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docx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露宿(lòu)响午(xiǎng)扑朔(shuò)妇孺皆知(rú)

B.嗥鸣(háo)愧怍(zuò)字帖(tiè)锲而不舍(qì)

C.门槛(kǎn)调羹(gēng)取缔(tì)鲜为人知(xiǎn)

D.镝头(gǎo)指油(kāi)震悚(sǒng)气冲斗牛(dǒu)

【答案】D

【解析】

【详解】A.露宿(lù)响午(shǎng)。

B.锲而不舍(qiè)。

C.取缔(d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斑斓伛弯狂澜苛绢杂税

B.攀谈深宵烦躁黄梁美梦

C.默契诘问荒僻至死不懈

D.屏障肿涨粗拙锋芒毕露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苛绢杂税——苛捐杂税。

B.黄梁美梦——黄粱美梦。

D.肿涨——肿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学校发展而举校西迁,亘古未有。

B.作为一班之长,小明乐于助人的精神实在是令人可歌可泣。

C.春天来了,白色的野玉簪,就这么烂漫地洒在那些嫩绿的草间。

D.清晨云雾缭绕,仿佛给梯田披上了一件薄衣,扑朔迷离,美不胜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B错误,可歌可泣:

泣:

不出声地流泪。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记者观察,邹城的街边冷饮店盛饮料的杯子,大多是塑料杯为主。

B.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C.通过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的唯一途径。

D.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博览会,举行了110余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A搭配不当,改为“大多是塑料为主”。

C缺主语,去掉“通过”。

D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活动”。

5.名著阅读。

虎妞没想到事情破的这么快,自己的计划オ使了不到一半,而老头子已经点破了题!

怎办呢?

地的脸红起来,黑红,加上半残的粉,与青亮的灯光,好象一块煮老了的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

她有点疲乏;被这一激,又发着肝火,想不出主意,心中很乱。

地不能就这么窝回去,心中乱也得马上有办法,顶不妥当的主意也比没主意好,地向来不在任何人面前服软!

好吧,爽性来千腕的吧,好坏都凭这一锋子了!

(1)“虎妞没想到事情破的这么快”,“事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孙侦探、车夫老马、虎妞三个人物中选取两个,谈谈他(她)在样子从“人”到“走兽”这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虎妞想通过父亲

生日宴,让父亲同意她与祥子结婚。

(2)选择孙侦探:

祥子被骗得一穷二白,生计成了问题,因而只好重新回去拉车。

选择虎妞:

虎妞的去世,使祥子卖了自己的车给她办丧,祥子的生活又一次跌倒谷底。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名著《骆驼祥子》人物及其情节的理解。

虎妞想让祥子和她结婚,父亲她想趁着父亲的生日宴,让父亲同意她与祥子结婚。

(2)从孙侦探、车夫老马、虎妞三个人物中选取两个,探究祥子发生变化的原因,如虎妞:

虎妞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从装怀孕骗婚到变态的情欲最后难产死亡,这对祥子的打击是一步步的加深,也是祥子从“人”到“走兽”的主要影响人物。

车夫老马:

老马和他孙子的悲惨遭遇把祥子的希望给打破了,让祥子想到未来的自己,慢慢的心里失去希望。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①邓当。

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②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③,欲罚之,蒙曰:

“贫贱难可居,脱误④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母哀而舍之。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注】①依姊夫:

跟随姐夫。

②:

偷地。

③:

恼怒。

④脱误:

侥幸。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蒙乃始就学乃悟前狼假寐

C.结友而别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蒙辞以军中多务归以告蒙母

7.解释加点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及鲁肃过寻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当顾见大惊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母哀而舍之。

9.从甲乙两文来看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6.B7.

(1)当道,当权。

(2)到,等到。

(3)知晓事情。

(4)回头看。

8.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母亲十分悲伤,放弃了劝阻儿子的念头。

9.吕蒙是一个胆气过人(有勇有谋),善于听取意见,善于学习的人。

【解析】

【6题详解】

A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B于是,就。

C表顺接/表转折。

D以……为由/把。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注意“见事”:

知晓事情。

“顾”:

回头看。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

但:

只,仅。

当:

应当。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

了解;往事:

指历史。

舍:

放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甲文,吕蒙听取了孙权的建议而用功读书,看出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表现他是善于学习的人。

乙文,勇敢杀贼,是个少年英雄;以国家为重,才略过人。

【点睛】译文

甲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

”吕蒙说:

“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文,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

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

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

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答应。

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

“不到老虎洞中去,怎会捉到小老虎呢?

”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10.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前两句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

(1)五言绝句,

(2).(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文体知识的识记。

从体裁上来看,这是近体诗中的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通过叙写分别十年后,在“征路”上相逢,流露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2)考查对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的理解。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叙写了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作别。

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

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

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

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相逢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据此理解作答。

11.古诗文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3)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琴参《逢入京使》)

(5)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借柳表达惜别怀远之意,如《春夜洛城闻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离人无尽

乡思。

【答案】

(1).

(1)明月来相照

(2).

(2)朔气传金柝(3).(3)惟解漫天作雪飞(4).(4)故园东望路漫漫(5).(5)此夜曲中闻折柳,(6).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朔、柝、惟、漫”的书写。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市中小学生汉字听写大赛掀起了一阵重新认识汉字的热潮。

请你参加“汉字魅力文

化巡礼”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字中有画】“㸑”,读音为“cuàn”。

汉字形意相连,请根据该字的篆书字形,猜测它的意思。

帮帮你:

“橐”的篆书由九个象形符号组成,分别是:

手(上下一共四个)、锅、灶台、木柴(两个“木”)和火。

(2)【字中有悟】阅读下列“汉字听写大赛”夺冠选手的感言,请从中探究出一条识记汉字的方法。

①“有一个词‘精神矍铄’,是我读金庸的《神雕使侣》时认识的。

②“我猜想“雾凇”的“凇”左边应该是两点水,因为两点水叫冰字点,这一偏旁的形声字一般跟寒冷有关,如“凛列”,我还用这种识记方法写出了“锱铢必较”的‘锱铢’。

我的发现:

(3)【字中有趣】请你仿造示例,从备选汉字中选择一个,进行趣解。

示例1:

劣一一做事偷懒,“少”出了“カ”,成绩自然比别人差。

示例2:

碑一一“卑”微的“石”头,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就执着地站立了一生。

备选汉字:

出、愧、海、您、协

【答案】

(1)烧火做饭(做饭)

(2)示例1:

在使用或阅读中记忆汉字,容易记得牢。

示例2: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这些字的组合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容易记忆。

(3)示例:

出——翻过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愧——“心”中有“鬼”,自然忏愧。

海——牵手“每”一滴“水”,凝聚一个浩瀚的梦。

您——把“你”放在“心”上,因为重要,因为尊重。

协——要“办”成一件“十”分成功的事,必须靠大家共同努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应将图标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可结合着题干中的活动主题,联系社会现实,从图标创作意图角度答出其寓意即可。

这个字的意思是:

烧火做饭。

(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这些字的组合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容易记忆。

(3)本题目考查的是会意字的说文解字。

作答此题时,学生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会意字。

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了解了以上知识后,学生再根据所给示例,认真思考。

如:

愧——“心”中有“鬼”,自然忏愧。

海——牵手“每”一滴“水”,凝聚一个浩瀚的梦。

阅读下面

文章,完成小题。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3.作者在这段话里列举了大量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有人说这里列举的景色、物产太多了,有些啰嗦,你认为呢?

1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滋着一种热情。

泛滥: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埋葬:

15.将下列句子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并谈谈这两种句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

1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到后来又说“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答案】13.并不罗嗦,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14.

(1)“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作者那激愤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用“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突出了情感的强烈难以平复。

(2)“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欢笑早已死去,现实留下的只是悲愤和凄苦。

埋葬一词准确写出了作者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

15.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调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16.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期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改为第二人称“你”便于直接抒情,使情感抒发得更加直接、迫切、强烈。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安排。

文中列举了东北特有的物产和景物: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

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14题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要根据语境理解出语境义。

①“泛滥”本义指江、湖水溢出,淹没土地。

形容事物、思想到处扩散。

这里是在这里是比喻,把对家乡的炽痛的热爱比作江河泛滥,形象生动的表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②“埋葬”本义指掩埋尸体。

这里表示自己的欢笑随着那片土地的沦陷一去不复还了,表达作者沉痛和悲愤的心情。

【15题详解】

考查句子的变换。

“无时无刻”是双重否定句式,双重否定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必须有否定的意义在里面。

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

起到不容置疑的进一步的肯定。

加强了肯定的效果。

强调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不能改换。

【16题详解】

考查人称

变化。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开花

――写在巴金先生逝世一周年

季涤尘

二十二年前,当时八十一岁的巴金先生完成了《随想录》第四集《病中集》,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告诉读者:

“我的愿望绝非‘欢度晚年’。

我只能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

”后来先生又书写了这样一则题词:

“我们的生命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

”他先后两次说的话,我反复揣摩,觉得含意很深,综合起来是这样:

人的“生命必须开花”,做人要有“道德,无私心”,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发挥出来,也是他对别人的殷切期望。

活了一百零一岁的巴金先生是现时代的一位伟人,他不仅是二十世纪后期我国的文坛泰斗,而且以其思想和人格的光芒而成为几代人的师表。

先生终其一生,始终怀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热情,忘我地写作和工作,不停地思考和行动。

他常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他把满腔的爱和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这里只简单地说一点先生晚年的事情。

巴金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复出文坛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而且因在“文革”中受尽煎熬而损坏了健康。

但是,先生出于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紧握手中的笔,不知疲倦地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78年起的八年时间里,他陆续写了“随想”一百五十篇,完成了计划中的《随想录》――一部记录它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的“真话的书”。

在这本书里,他一再探究“十年浩劫”的前因后果,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发表意见。

他讲的都是真话,而且时常严肃地坦率地解剖自己。

《随想录》一出版,人们便争相购买和认真阅读。

许多读者都说:

拿起这本书便放不下,好像是一位好朋友在和你促膝谈心,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全都说出来,让你一下子懂得了很多。

从读者和评论家的强烈反响中,可见《随想录》价值之高和先生的贡献之大。

创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先生晚年的一大宏愿。

他曾为这件事不懈地努力:

是他首先提出创办文学馆的建议,是他在文学馆初创阶段带头捐献自己的稿费和图书资料。

为了解决文学馆永久性馆址的问题,他在九十岁时还在病中给国家领导人写信,信中说:

“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在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下,一座崭新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在北京落成,在2000年正式开馆。

有人说,“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

后人将永远铭记先生为创建文学馆所作出的贡献。

先生的最后几年,给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

1999年2月,因呼吸道严重感染,突现高热,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他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住进上海华东医院。

手术前他对主治医生说,不要用药了,安乐死吧。

经手术抢救脱险后,他便一直躺在病床上,既不能说话,更不能写字,忍受着无比的痛苦。

他的胞弟李济生先生曾痛心地说:

他是“牺牲自己为他人活着,身不由己”。

上面谈到的事情,不都是“道德﹑无私心”的表现吗?

生命的开花,一次又一次,最后花瓣全部展开,呈现出无比的辉煌和美丽。

这就是受人爱戴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

曹禺先生曾在一则题词中赞美先生说:

“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

”我要补充一句:

巴金先生,你是最美的人生之花。

(选自《中华散文》,略有删节)

17.通读全文,请谈谈你对文题“生命的开花”含义的理解。

18.文中说“这里只简单地说一点先生晚年的事情”,请分条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事情。

19.如果将文章的最后一段删去,可以吗?

为什么?

请谈谈你的认识。

20.下面是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对巴金先生的颁奖词,请结合本文以及你对巴金先生的了解,说说颁奖词好在哪里(内容和形式)。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答案】17.作者直接借用巴金先生“生命的开花”为题,意在表述做人要有“道德,无私心”,乐于奉献,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发挥出来,最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

18.①复出文坛后完成了《随想录》的创作;②为创建中国现代文学馆作出的不懈努力;③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牺牲自己为他人活着”。

19.不可以,删掉后,虽然从文章的结构上看仍然完整的。

但曹禺先生的题词是对巴金先生高尚人格的高度赞美,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主旨。

“你是最美的人生之花”高度赞扬了先生,照应了开头,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20.示例:

这段文字从他的文学成就和高尚人格两个方面对巴金先生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美。

语言精练概括,句式整齐,读起来简短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我们的生命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

”借用巴金先生的题词;赞美巴金先生的品质”两方面回答即可。

【18题详解】

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巴金先生”为陈述的主体。

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巴金先生”做的几件事情。

巴金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复出文坛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紧握手中的笔,不知疲倦地从事创作和翻译,完成了计划中的《随想录》;创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