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417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docx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

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是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成人多发于大脑,儿童多发于小脑。

影像学表现

CT:

病变多位于白质。

Ⅰ级肿瘤呈低密度灶分界清楚,占位效应轻,无或轻度强化。

Ⅱ~Ⅳ级肿瘤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的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或出血,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可呈不规则环形强化,伴壁结节。

MRI:

T1WI低或混杂信号,T2WI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

恶性度越高,其T1和T2值愈长,强化愈明显。

脑膜瘤

脑膜瘤多见于中年女性。

好发于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肿瘤位于脑室内。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见类圆形、等或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

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

MRI: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低或高信号,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垂体瘤

垂体瘤多数为垂体腺瘤,占脑肿瘤的10%左右,以30~60岁常见。

垂体腺瘤按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和功能性腺瘤。

影像学表现

CT:

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间接征象有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底下陷。

MRI:

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后窝肿瘤,男性略多于女性,儿童少见。

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鞘膜。

早期位于内耳道内,后位于桥小脑角池。

脑转移瘤

转移瘤较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

常见于顶枕区,也见于小脑和脑干。

影像学表现

CT:

脑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呈等低或低密度灶。

瘤周水肿较重。

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MRI:

转移瘤一般呈长T1和长T2信号,瘤内出血则呈短T1和长T2信号。

☆☆☆脑膜瘤(meningioma)常见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或蝶骨平面、桥小脑角区、鞍区、大脑镰,也可位于脑室内。

是颅内脑外肿瘤,女性多见。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均一高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

以广基和颅骨内板或硬膜相连。

常有点状、不规则或全部钙化。

占位明显,水肿较轻。

可见相邻颅骨骨质增生或破坏,并可形成头皮软组织肿块。

少数表现不典型:

呈低密度,合并蛛网膜囊肿,囊变、坏死或出血。

恶性者不具特征性。

CT增强:

多明显均一强化。

脑膜瘤的CT表现

脑实质外圆形或类圆形稍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楚。

周围有轻度至中度低密度水肿带。

多呈广基底与颅骨内板、小脑幕或大脑镰相连。

邻近颅骨受侵可增厚、变薄或破坏。

肿瘤内可见点、片状钙化、出血及囊变。

多有明显占位表现。

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

MRI平扫:

T1WI、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

瘤周可见受压脑皮质为“皮质扣压征”。

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空信号。

增强:

明显均一强化。

邻近脑膜可见“脑膜尾征(硬膜尾征:

肿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

☆☆☆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成年人常见于幕上,儿童则多见于幕下。

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

分为四级:

Ⅰ级为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Ⅱ级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Ⅲ级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Ⅰ、Ⅱ型影像表现如下:

CT:

大脑半球髓质内低密度病灶,多数与脑质分界清楚,少数不清;水肿及占位表现不明显;无明显强化

MRI:

髓质内边界清楚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影像学:

带有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强化,囊壁强化或不强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astrocytoma)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化。

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表现。

CT增强:

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MRI平扫:

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

MRI增强:

呈不规则强化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多呈低或低、等混杂密度。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95%瘤内有坏死或囊变,出血很常见,钙化少见。

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

CT增强:

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不均一。

MRI平扫:

实体部分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等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典型的出血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MRI增强:

实体部分及坏死边缘强化,不规则“花环状”强化为其特征。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

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

CT增强:

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MRI平扫:

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

不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

成髓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

四脑室受压,向前移位。

室管膜下转移时脑室周围可见略高密度带状影。

CT增强:

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状强化。

MRI平扫:

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

四脑室受压变形、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增强:

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灶也明显强化。

室管膜瘤(ependymoma)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孔延到小脑延髓池,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稍高密度;50%小圆形钙化、可囊变。

CT增强:

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MRI平扫:

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变、坏死时信号不均;脑积水。

增强:

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垂体腺瘤(pituitaryAdenoma)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

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mm并局限在鞍内的垂体腺瘤。

CT平扫:

微腺瘤多难以显示(一般表现为垂体高度的异常,垂体内密度改变,垂体上缘膨隆等。

需薄层扫描)。

巨腺瘤为鞍内鞍上等或稍高密度影,囊变、坏死、出血使密度不均。

蝶鞍扩大,鞍背变薄、倾斜,鞍底下陷;向下突入蝶窦、向上累及鞍上池、向两侧侵及鞍旁及海绵窦

CT增强:

微腺瘤需呈冠状薄层扫描,可见垂体内低密度病变,且造成垂体上缘局部上凸,垂体蒂倾斜和鞍底局部首先破坏下陷;巨腺瘤为均一或不均一强化。

MRI平扫:

微腺瘤常使垂体上缘上凸,垂体柄偏移,肿瘤多在T1WI为低、T2WI为高信号。

巨腺瘤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合并囊变、坏死、出血时信号不均。

肿瘤可突入蝶窦、侵及鞍上池、向上压迫视交叉,也可累及鞍旁及两侧海绵窦,侵犯鞍背使正常脂肪信号消失

MRI增强:

微腺瘤强化较正常垂体慢,增强早期为低信号区,延迟后逐渐强化,晚期可与正常垂体等信号。

巨腺瘤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并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受累情况。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为鞍上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囊内蛋白含量高或实性者可呈等或高密度。

可见钙化

CT增强:

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者为均一强化。

MRI平扫:

信号与囊液成分有关。

T1WI多为低信号,囊内蛋白浓度高或出血时可呈高信号。

T2WI多为高信号。

MRI增强:

囊壁及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听神经瘤(acousticneurinoma)多起自内耳道前庭神经,早期位于内耳道内,后长入脑桥小脑角池。

多为神经鞘瘤。

可有囊变、坏死、出血。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小脑角区类圆形等或囊性低密度肿块,少数为高密度,70%~90%内耳道锥状或漏斗状扩大。

占位效应明显,脑干、四脑室受压变形。

CT增强:

半数均一,其次为不均一,少数环状强化。

MRI平扫: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囊变坏死呈T1低T2高信号。

MRI增强:

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少数环状强化。

转移瘤(metastasis)占颅内肿瘤2%~10%。

按部位可分为颅骨、硬脑膜、柔脑膜(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脑实质四型。

常见转移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皮质及皮质下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也可为略高密度或囊性,囊内可有结节。

肿瘤易出血、坏死、囊变。

瘤周水肿明显。

病灶常多发,为特征性表现。

硬脑膜转移为硬膜局限性增厚、硬脑膜结节。

颅骨转移为局部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

CT增强:

脑实质转移瘤多呈均一或环状强化。

室管膜下转移则为沿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

柔脑膜转移为脑池、脑沟弥漫强化和皮质结节。

硬脑膜转移多为硬膜局限性增厚并明显强化或呈结节状强化,少数可表现为与硬脑膜广基相连的异常强化的肿块,类似脑膜瘤。

颅骨转移为骨破坏区内异常强化的肿块,可突破颅骨达头皮下。

MRI平扫:

多数T1WI为低、T2WI为高信号。

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胃肠道肿瘤、分泌粘蛋白转移瘤、富含细胞成分,核浆比例高的转移瘤在T2WI上呈低信号

MRI增强:

为均一结节状和/或环状强化。

0.2~0.3mmol/kgGd-DTPA增强可显示小的转移灶,利于转移瘤的发现和诊断。

 

(三)脊髓和椎管内疾病

1.椎管内肿瘤

1.1分类:

①脊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②脊髓外硬膜下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脊膜瘤

③硬膜外肿瘤:

淋巴瘤、转移瘤

1.2室管膜瘤:

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

好发于腰骶段、脊髓圆锥、终丝。

易囊变、常继发空洞。

CT:

脊髓膨大,密度减低,囊变区密度更低;椎管扩大;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或不强化;CTM蛛网膜下腔变窄,闭塞。

MRI:

脊髓呈梭形肿大,T1WI呈较均匀的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伴有囊变、坏死、出血时信号常不均;肿瘤实体部分明显不均一强化。

1.3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颈胸段脊髓最多见,儿童多见。

CT:

脊髓增粗,呈等、低或稍高密度;囊变呈更低密度;轻度强化;CTM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

MRI:

脊髓增粗;肿瘤T1信号低于脊髓,T2信号高于脊髓;囊变、出血、空洞使信号不均;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均一或不均。

2.脊髓损伤包括脊髓震荡、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和横断、椎管内血肿

头颈部

1.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影像表现和影像学分期

CT:

(1)直接征象:

眼球壁软组织肿块突入玻璃体,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内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95%有钙化,呈团块、片状或斑点,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多不需要强化,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

(2)扩散或转移征象:

眼球完整性破坏或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

MR:

不均质长T1、长T2。

显示视网膜脱离好,对钙化不敏感。

影像学分为四期:

Ⅰ期:

眼球内期,局限于眼球内;Ⅱ期:

青光眼期,局限于眼球内伴有青光眼;Ⅲ期:

眼外框内期,病变局限于框内;Ⅳ期:

眼外框外期,病变同时累及颅内。

9.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CT表现

CT:

1、鼻咽腔变形,不对称;鼻咽癌最好发于咽隠窝,早期在黏膜生长,可呈小肿块突入鼻咽腔,一侧咽隠窝消失,扁平为最常见的早期表现。

2、鼻咽侧壁增厚,软组织肿块:

肿瘤向粘膜下浸润生长致黏膜增厚及软组织肿块,咽喉壁软组织增厚占半数以上。

3、咽周软组织及间隙改变:

肿瘤向周围蔓延,容易侵入周围软组织及其间隙。

4、继发炎症,由于咽鼓管开口闭塞和鼻窦引流不畅,可见乳突,鼻窦炎症,变现为黏膜增厚或积液。

5、颅底骨质破坏,鼻咽癌可沿神经,血管周围间隙蔓延,致使颅底骨性孔道扩大或破坏。

6、颅内侵犯:

常累及海绵窦,颞叶,桥小脑等处。

7、淋巴结转移:

早期即可有淋巴结转移。

8、远处转移:

可转移至椎体,肺,肝脏及远处淋巴结。

呼吸系统

1.空洞与空腔:

空洞cavity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并吸入气体后形成。

空腔air-containingspace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壁厚一般在1mm以下,均匀,内外缘光滑。

空洞X线表现:

1虫蚀样空洞:

即无壁空洞,在大片密度增高影内可见多发性边缘不规则虫蚀状透明区

2薄壁空洞:

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环形;

3厚壁空洞:

空洞周围有高密度实变区,内壁光滑或凹凸不平;

空洞CT表现:

1空洞的洞壁:

薄壁、厚壁;②空洞的内部:

气液面、空气半月征;③空洞的周围

2常见疾病

一)大叶性肺炎(lobarpneumonia),多见于青壮年

X线表现:

1、充血期:

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减低

2、实变期:

叶、段分布的大片致密影,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3、消散期:

散在、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影

1、充血期:

磨玻璃样影

2、实变期:

大叶或肺段分布的高密度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由于实变肺组织与含气的支气管相衬托其内可见透亮的支气管影,此称为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气像),肺叶体积无明显改变

3、消散期:

实变阴影密度逐渐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影

二)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bronchopneumonia,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极度衰弱的患者。

X线表现:

1病变多见于两肺中下野内、中带,长期卧床病人的坠积性支气管肺炎,病灶多在两侧脊柱旁及两肺下野。

2病灶沿支气管分布,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较淡且模糊不清,亦可融合成片状或大片状。

3病灶液化坏死可形成空洞,表现为斑片状阴影中可见环形透亮影。

4有时可见肺气囊,为引流支气管因炎症而形成活瓣作用致空洞内气体增多所致。

5支气管炎性阻塞时,病区可见三角形肺不张的致密影,相邻肺野代偿性肺气肿。

6治疗后可完全吸收消散,肺恢复正常。

7久不消散的可引起支气管扩张,融合成片的炎症长期不吸收可演变为机化性肺炎。

CT表现:

1病灶呈弥漫斑片影,典型者呈腺泡样形态,边缘较模糊,或呈分散的小片状实变影,或融合成大片状。

2小片状实变影周围,常伴阻塞性肺气肿或肺不张,阻塞性肺不张的临近肺野可见代偿性肺气肿表现。

3由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肺纹理增粗且模糊。

4易显示病灶中小空洞。

☆☆☆五)肺脓肿lungabscess

1、急性阶段,大片致密阴影,密度较均匀,边缘模糊;

2、空洞,内壁光滑或高低不平,内可见液平;

3、好转期:

空洞内容物及液平逐渐减少、消失;

4、脓肿多靠近胸膜,可伴少量胸腔积液或临近胸膜增厚,也可引起局限性脓胸或浓气胸;

5、慢性期,空洞壁较厚,内外壁界限较清。

CT表现:

1、早期呈大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

2、病灶一边常紧贴胸膜,呈楔形的肺段或亚肺段实变,进一步发展,实变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继而形成空洞,急性空洞内壁可凹凸不平,并可见气液平;

3、急性肺脓肿可伴少量胸腔积液、局部胸膜增厚、局限性脓胸或浓气胸;

4、慢性肺脓肿,以纤维厚壁空洞伴肺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空洞壁较厚、内外壁界限较清;

5、血源性肺脓肿,多为两肺多发性片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部分结节液化坏死,部分出现空洞;

6.脓肿好转期,病变范围缩小、空洞消失、液平消失、周围炎症吸收消散。

7、增强,壁均质明显强化

六)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

1.分类:

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2.原发型肺结核(primaryTB)重点:

X线:

1、原发病灶表现为云絮状或类圆形的密度增高影,也可表现为肺段或肺叶范围的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不清,可见于肺的任何部位,多见于上叶的下部或下叶的后部靠近胸膜处。

2、肺门或纵膈肿大淋巴结表现为突出于正常组织轮廓的肿块影。

3、自原发病灶引向肿大淋巴结的淋巴管炎,表现为一条或数条较模糊的条索状密度增高影。

4、典型原发综合症显示原发病灶,淋巴管炎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连接在一起,呈哑铃状。

5、局部胸膜增厚可见相应的表现。

CT表现:

1清楚显示原发病灶,引流的淋巴管炎及肿大的肺门淋巴结。

2也易于显示肿大淋巴结压迫支气管等所引起的肺叶或肺段不张。

3敏感发现原发病灶邻近的胸膜改变。

3.血行播散型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X线表现:

1表现为广泛均匀分布于两肺的粟粒大小的结节状密度增高影。

2特点为病灶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和密度均匀,谓之“三均匀”

3病灶数量多而分布密集,两肺野呈磨玻璃样改变。

4分布密集的粟粒样结核将肺纹理遮盖,使肺纹理不易辨认,似消失。

5大小一致的粟粒样致密阴影,呈圆形或椭圆形,界清,若为渗出性则边缘不清。

6发病初仅见肺纹理增强,约两周左右才出现典型粟粒样结节,晚期粟粒状密度增高影常有融合倾向。

高分辨力CT早期即可清晰显示弥漫性的粟粒性病灶

4.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表现:

1多发大小不一,从粟粒样到直径1CM左右的病灶。

2密度不均,有的为较淡的渗出增值性病灶,有的为致密的钙化灶;

3轮廓较模糊,也可较锐利。

4分布不一,弥散分布于两肺上野和中野,老的硬结节大都位于肺尖和锁骨下,新的大都位于下方,即谓之“三不均匀”。

5有的多个粟粒病灶融合,干酪样坏死,形成空洞。

CT表现:

病灶分布不均,两中上肺野分布较多,大小不均,粟粒结节可融合,密度不均,部分可钙化,所谓分布、大小、密度三不均匀。

5.继发型肺结核(secondarypulmonaryTB)分类

X线表现:

1渗出侵润为主型

(1)病灶呈斑片状或云絮状,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

(2)单发或多发,局限于一侧或两侧肺尖和锁骨下区。

(3)边缘模糊,病灶内密度减低区为病灶溶解空洞表现。

(4)空洞可为薄壁、张力、干酪厚壁和纤维空洞等

(5)有时可见空洞播散所致其他肺野的广泛播散和散在支气管播散灶,大小不等斑点状或斑片状影。

2干酪为主型

(1)以干酪病变为主,包括结核球和干酪性肺炎。

(2)结核球呈圆形或椭圆形,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

(3)多为单发,少可多发,直径2-3CM。

(4)结核球轮廓光滑,略呈切迹很浅的分叶状,密度高且均匀,其内可形成空洞。

空洞形态不一,以厚壁多见。

(5)部分结核球内可见成层的环形或散在的斑点钙化。

近胸膜的可见线状粘连带。

(6)结核球临近肺野可见散在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为卫星病灶。

(7)肺段或肺叶实变,轮廓较模糊,似大叶性肺炎。

肺体积因肺组织广泛破坏而缩小。

3空洞为主型

(1)纤维厚壁空洞,广泛纤维性变及支气管播散病灶。

(2)锁骨上下区有形状不规则的慢性纤维空洞,周围有较广泛的条索状纤维性改变和散在新老不一病灶。

(3)斑点状支气管播散病灶。

(4)由于广泛纤维收缩,同侧肺门上提,肺纹理垂直向下呈垂柳状,合并支扩。

(5)未累及肺代偿性肺气肿表现。

(6)两上胸胸膜增厚。

(7)肺广泛纤维化和胸膜增厚引起同侧胸廓塌陷,邻近肋间隙变窄,纵膈被牵拉向患侧移位,肋膈角变钝。

CT表现:

1渗出侵润为主型:

(1)病灶结节状或不规则斑片状阴影,密度不均匀,病灶内可见小空洞,病灶边缘模糊。

(2)增值型病灶密度高,病灶内或周围可见不规则钙化,边缘清楚。

邻近肺纹理增粗、紊乱、扭曲,浸润性病变有纤维化,伴肺容积缩小和支气管扩张,也看见局限性肺气肿。

2干酪为主型

(1)结核球为圆形、类圆形阴影,周边密度稍高,中心有时可见低密度影,为小空洞表现。

(2)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周边或中央钙化。

(3)病灶边缘清,部分浅分叶,少数见毛刺或胸膜凹陷。

(4)可见周围卫星病灶。

增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5)干酪性肺炎上叶大叶性实变,内见多个小空洞,下肺沿支气管分部播散。

3空洞为主型

肺段或肺叶高密度阴影,内见空洞,内无液平。

病变同或对侧肺叶见新旧不一的结节状支气管播散病灶,密度差别大。

见钙化。

空洞周围较多条索状致密影,见钙化。

肺纹理粗乱,支气管扩张。

一、常见疾病

一)大叶性肺炎(lobarpneumonia),多见于青壮年

X线表现:

1、充血期:

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减低

2、实变期:

叶、段分布的大片致密影,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3、消散期:

散在、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影

1、充血期:

磨玻璃样影

2、实变期:

大叶或肺段分布的高密度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由于实变肺组织与含气的支气管相衬托其内可见透亮的支气管影,此称为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气像),肺叶体积无明显改变

3、消散期:

实变阴影密度逐渐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影

二)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bronchopneumonia,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极度衰弱的患者。

X线表现:

1病变多见于两肺中下野内、中带,长期卧床病人的坠积性支气管肺炎,病灶多在两侧脊柱旁及两肺下野。

2病灶沿支气管分布,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较淡且模糊不清,亦可融合成片状或大片状。

3病灶液化坏死可形成空洞,表现为斑片状阴影中可见环形透亮影。

4有时可见肺气囊,为引流支气管因炎症而形成活瓣作用致空洞内气体增多所致。

5支气管炎性阻塞时,病区可见三角形肺不张的致密影,相邻肺野代偿性肺气肿。

6治疗后可完全吸收消散,肺恢复正常。

7久不消散的可引起支气管扩张,融合成片的炎症长期不吸收可演变为机化性肺炎。

CT表现:

1病灶呈弥漫斑片影,典型者呈腺泡样形态,边缘较模糊,或呈分散的小片状实变影,或融合成大片状。

2小片状实变影周围,常伴阻塞性肺气肿或肺不张,阻塞性肺不张的临近肺野可见代偿性肺气肿表现。

3由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肺纹理增粗且模糊。

4易显示病灶中小空洞。

三)支原体肺炎(了解)

1早期主要是肺间质性炎症改变;多在中下肺野斑片影、大片影,近肺门较浓,外缘渐淡,呈扇形;病灶密度低而均匀,边缘模糊,与浸润性结核相似。

2CT上能显示较轻的网格线影及小斑片影,有时见小叶间隔增厚、变形,甚至蜂窝样改变

四)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pneumonia)(了解)

影像表现:

1--肺纹理增强模糊、紊乱,两肺下野明显;

2--肺门影增大、增浓,结构紊乱模糊,肺门支气管周围炎;

3--网状、小点状阴影:

肺间质炎症的重叠影像,与模糊的肺纹理并存。

4--弥漫性肺气肿改变.

X线平片呈支气管壁增厚和模糊网状阴影

CT:

磨玻璃影和小叶间隔增厚

☆☆☆五)肺脓肿lungabscess

1、急性阶段,大片致密阴影,密度较均匀,边缘模糊;

2、空洞,内壁光滑或高低不平,内可见液平;

3、好转期:

空洞内容物及液平逐渐减少、消失;

4、脓肿多靠近胸膜,可伴少量胸腔积液或临近胸膜增厚,也可引起局限性脓胸或浓气胸;

5、慢性期,空洞壁较厚,内外壁界限较清。

CT表现:

1、早期呈大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

2、病灶一边常紧贴胸膜,呈楔形的肺段或亚肺段实变,进一步发展,实变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继而形成空洞,急性空洞内壁可凹凸不平,并可见气液平;

3、急性肺脓肿可伴少量胸腔积液、局部胸膜增厚、局限性脓胸或浓气胸;

4、慢性肺脓肿,以纤维厚壁空洞伴肺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空洞壁较厚、内外壁界限较清;

5、血源性肺脓肿,多为两肺多发性片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部分结节液化坏死,部分出现空洞;

6.脓肿好转期,病变范围缩小、空洞消失、液平消失、周围炎症吸收消散。

7、增强,壁均质明显强化

六)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

1.分类:

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2.原发型肺结核(primaryTB)重点:

X线:

1、原发病灶表现为云絮状或类圆形的密度增高影,也可表现为肺段或肺叶范围的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