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7721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18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下列各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锥形瓶:

“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铁架台:

“我好难受啊!

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酒精灯:

“帽子哪里去了?

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D.浓硫酸:

“我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质量怎么增加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锥形瓶被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铁架台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酒精灯燃料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怎么增加是因为具有吸水性,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科学家用石墨烯薄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

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

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海水经过“筛子”后,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能除去海水中的盐,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故B正确;

C、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实现了氯化钠和水的分离,“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故C正确;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不正确。

故选D。

3.某博物馆藏有一柄古代铁剑,为防止其生锈,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定期用清水冲洗,除去灰尘B.放于体验区,让观众触摸

C.用盐水除去铁剑上的锈斑D.放在充满氮气的展览柜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定期不应用清水冲洗,除去灰尘。

故A错误。

B.不应放于体验区,更不要让观众触摸。

故B错误。

C.用盐酸除去铁剑上的锈斑。

故C错误。

D.放在充满氮气的展览柜中,氮气性质稳定。

故D正确。

故选D。

4.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白色污染、绿色食品中的“白”、“绿”均指相关物质的颜色

C.用食醋可以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

D.聚氯乙烯塑料可用于制食品包装袋

【答案】C

【解析】

【分析】

A、特种钢缆属于金属材料;

B、根据白色污染、绿色食品的概念解答;

C、食醋中的醋酸能与水垢中的成分反应;

D、根据聚氯乙烯会产生氯化氢气体,所添加的增塑剂、防老剂等主要辅料有毒性进行分析。

【详解】A、“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金属材料,故A错误;

B、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与“白色”颜色无关;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与“绿”颜色无关,故B错误;

C、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盐,所以用食醋能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故C正确;

D、聚氯乙烯在包装食品长时间或受热的条件下会分解氯化氢,氯化氢有毒,它所添加的增塑剂、防老剂等主要辅料有毒性,日用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增塑剂,主要使用对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这些化学品都有毒性,聚氯乙烯的防老剂硬脂酸铅盐也是有毒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C.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错误,如高锰酸钾不是氧化物;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错误,如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酸和碱反应;C、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正确;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错误,因为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也生成气体。

【详解】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错误,如高锰酸钾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错误,如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酸和碱反应;故选项错误;

C、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

溶液一定呈碱性正确;故选项正确;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错误,因为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也生成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酸和碱的性质、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点睛】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6.下列各实验中都用到了水,其中主要体现水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燃烧的条件

B.

铁丝燃烧

C.

稀释浓硫酸

D.

二氧化碳的性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和提供热量,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丝燃烧实验过程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7.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结构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C.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知,水是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分子之间

间隔发生了变化,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属于物理变化,利用该性质,人们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详解】“由热冰”现象,即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可知:

A、固态的水:

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

所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故该选项正确;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属于物理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的原子的个数不会发生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C、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但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D、由题意:

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所以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A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距离.还需要结合固体、液体分子运动的特点考虑.

8.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而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

由此判断下列几组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A.La(OH)3和HClB.La2O3和HCl

C.La和HClD.NaCl和La(OH)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La(OH)3和HCl可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可生成LaCl3,此项正确。

B.HCl可与金属氧化物La2O3反应生成LaCl3和水,此项正确。

C.La的活动性比锌更强,可与HCl反应生成盐和水。

此项正确。

D.La(OH)3不溶于水,无法和NaCl直接反应。

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D项。

考点:

酸碱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9.氮肥、磷肥、钾肥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化肥,用简便方法区别三种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实用性。

区别下列相关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

A.NH4Cl与KCl:

观察外观B.NH4HCO3与KCl:

加水

C.K2SO4与Ca3(PO4)2:

闻气味D.(NH4)2SO4与K2SO4:

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答案】D

【解析】

NH4Cl与KCl都是白色晶体,外观相似,无法区别;NH4HCO3与KCl都易溶于水,无法区别;K2SO4与Ca3(PO4)2都没有气味,无法区别;(NH4)2SO4属于铵盐,与碱混合研磨能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K2SO4不能,可以区别.

10.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明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

绿色荧光蛋白具有的性质是

A.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

C.只能与盐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既不能与盐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氨基有碱性能和酸反应,羧基有酸性能和碱反应,所以它即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

考点:

酸碱之间的反应。

11.某城市有甲、乙两工厂排放污水,污水中各含有下列6种离子中的3种(两厂不含相同离子):

H+、Ba2+、Na+、OH﹣、CO32﹣、NO3﹣.两厂单独排放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便会变成无色澄清只含硝酸钠的溶液.关于污染源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CO32﹣和NO3﹣来自同一工厂

B.OH﹣和NO3﹣一定不在同一工厂

C.H+和Ba2+一定不在同一工厂

D.Na+和NO3﹣来自同一工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甲、乙两工厂排放污水,污水中各含有下列6种离子中的3种(两厂不含相同离子),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便会变成无色澄清只含硝酸钠的溶液.结合H+与OH﹣、CO32﹣不能共存,Ba2+与CO32﹣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甲、乙两工厂排放污水,污水中各含有下列6种离子中的3种(两厂不含相同离子),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便会变成无色澄清只含硝酸钠的溶液。

H+与OH﹣、CO32﹣不能共存,则H+与OH﹣、CO32﹣不能在同一工厂;Ba2+与CO32﹣不能共存,则Ba2+与CO32﹣不能在同一工厂。

即OH﹣、CO32﹣在同一工厂,H+、Ba2+在同一工厂,含有H+、Ba2+的工厂的阴离子应为NO3﹣,含有OH﹣、CO32﹣的工厂的阳离子应为Na+。

A、根据上述分析,CO32﹣和NO3﹣不可能来自同一工厂,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OH﹣和NO3﹣一定不在同一工厂,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H+和Ba2+一定在同一工厂,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Na+和NO3﹣不可能来自同一工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实质上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

D.若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某温度下物质

溶解度;

B、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

D、据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并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详解】A、0℃时,甲的溶解度是20g,故错误;

B、10℃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溶解度相等,正确;

C、1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可知: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60%,故错误;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若甲中混有乙,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对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考查比较全面,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

13.下列图象关系合理的是

A..

向pH=9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B.

向久置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

C.

分别向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的Fe和Mg

D.

在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pH=9,属碱性溶液,加水稀释碱性减弱,对于碱性溶液来说,碱碱性越弱pH越小,但不管怎样稀释pH不可能小于7,图象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久置的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在久置的氢氧化钠中加入盐酸,就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酸碱反应后在与碳酸钠反应,图象正确;故符合题意;

C、等质量的镁铁与足量酸反应镁生成的氢气多,从图象体现应该是水平线镁的比铁的高,图象不符合反应实际,图象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不再溶解,故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图象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现有25g的KOH和K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K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39∶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20.6g,则烧杯中硫酸钾的质量为

A.4.8gB.9.6gC.17.4gD.34.8g

【答案】D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25g+100g-120.6g=4.4g.

H2SO4+K2CO3=K2SO4+H2O+CO2↑,生成硫酸钾的质量为

,x=17.4g,碳酸钾质量为

,y=13.8g,则氢氧化钾质量为25g-13.8g=11.2g.

2KOH+H2SO4=K2SO4+2H2O,生成硫酸钾的质量为

z=17.4g,烧杯中硫酸钾的质量为17.4g+17.4g=34.8g.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二、填空题

15.身边处处有化学,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

请你选用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①盐酸②石墨③纯碱④碳酸钙⑤熟石灰⑥氯化钠

(1)可用作补钙剂的是_____;

(2)厨房中用于洗涤油污中的“碱”是_____。

【答案】

(1).CaCO3

(2).Na2CO3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详解】

(1)碳酸钙是常用的补钙剂,其化学式为:

CaCO3;故填:

CaCO3;

(2)厨房中用于洗涤油污中的“碱”是碳酸钠,其化学式为:

Na2CO3;故填:

Na2C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分别由氢、碳、氧、氯、钠、锰中的1~3种元素组成。

(1)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气体丙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1,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

(3)如图2所示,采用不同物质组合的液体丁和固体戊进行实验。

①若蜡烛的火焰熄灭,则液体丁和固体戊依次是HCl、_____。

②若蜡烛燃烧得更旺,则液体丁和固体戊混合完全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的固体物质是_____。

(均填化学式)

【答案】

(1).2H2+O2

2H2O

(2).

(3).Na2CO3(4).MnO2。

【解析】

【分析】

根据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几种常见的物质,分别由氢、碳、氧、氯、钠、锰中的1~3种元素组成,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乙是氢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详解】根据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几种常见的物质,分别由氢、碳、氧、氯、钠、锰中的1~3种元素组成,

(1)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乙是氢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2)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是:

(3))①由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蜡烛的火焰熄灭,所以液体丁和固体戊依次是稀盐酸和碳酸钠;

②由题意可知,若蜡烛燃烧得更旺,则说明液体丁和固体戊混合反应生成了气体氧气,完全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的固体物质是MnO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化学变化中,同种元素可在不同物质中“旅行”。

(注“→”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按甲、乙物质所含元素种类递增的规律,完成图1所示的“旅行”。

若图1为碳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为二氧化碳,乙为碳酸钙,写出路线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写一个),该反应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从单质、碱、盐中分别选择一种物质,完成图2所示的“旅行”,若甲为铜,乙为硝酸铜,则丙为_____。

(填化学式)

【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

(2).复分解反应(3).Cu(OH)2

【解析】

【分析】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

(1)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

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

(2)丙是碱,故是氢氧化铜,故填:

Cu(OH)2。

18.海水中含有NaCl、MgCl2、Na2SO4、CaCl2、MgSO4等,从粗盐中获取纯净的氯化钠的实验方案为:

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其中依次加入过量的NaOH、BaCl2、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加入适量的X,蒸发结晶。

(1)过滤后,得到的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有_____。

(2)加入X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

(1).Mg(OH)2、BaSO4、BaCO3、CaCO3

(2).NaOH+HCl=NaCl+H2O

【解析】

【分析】

向其中依次加入过量的NaOH、BaCl2、Na2CO3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

【详解】

(1)过滤后,得到的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钡和碳酸钙。

故填:

Mg(OH)2、BaSO4、BaCO3、CaCO3。

(2)加入的X是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其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故填:

NaOH+HCl=NaCl+H2O。

【点评】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

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

19.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甲是一种常见的酸,乙是一种密度最小的气体,则丙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

(2)若甲是消石灰,丙是一种白色不溶物,写出一个乙转化为丙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

(1).H2O

(2).CaCl2+Na2CO3=CaCO3↓+2NaCl。

【解析】

【分析】

根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若甲是一种常见的酸,乙是一种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乙是氢气,氢气和丙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丙是水;若甲是消石灰,所以甲是氢氧化钙,丙是一种白色不溶物,所以丙是碳酸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若甲是一种常见的酸,乙是一种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乙是氢气,氢气和丙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丙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丙的化学式可能为H2O;

(2)若甲是消石灰,所以甲是氢氧化钙,丙是一种白色不溶物,所以丙是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乙转化为丙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李明和王刚不小心将纯碱洒到白醋(其有效成分为醋酸,可用HAc表示)里,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使他们对醋酸产生了新认识:

醋酸像盐酸一样,能与纯碱反应;此外,他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还检索到以下信息:

①醋酸与盐酸都具有较强挥发性;②醋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且其钠盐(NaAc)受热不易分解;③盐酸与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