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7788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二

(2)班的大部分小朋友聪明可爱,对绘画的兴趣非常浓厚,家长对此也常

支持。

小部分小朋友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如:

老是记带学具,涂色不均等。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有设计?

应用、造型?

表现、综合?

探索三个学习领域。

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安排了4个课目。

有纸工和简单的平面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想象,发现、创造新的形象,促进儿童形象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猴子上树》、《蹦蹦跳跳》、《望远神镜》《堆沙》、《花儿遍地开》。

泥塑是儿童十分喜爱的立体造型活动,教材中设置了《小泥人》等课目,通过捏、压、搓、接等做泥过程,体验泥塑的无穷的乐趣。

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安排了8个课目。

根据儿童特点设计课目。

如《加一加变一变》等为学生创设了想象、创造的空间。

还有更多的课目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营造愉快而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安排了2个课目。

《堆沙》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花儿遍地开》通过游戏、拼摆、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生动有趣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a)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b)培养观察习惯和对绘画的兴趣。

c)提高学生的想象的创造能力。

d)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的意识。

e)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措施

运用一切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

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教师优雅的教态,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演示等。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多种学法,特别是鼓励创造性的学习。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时

内容

备注

1

2

巧妙的组合

 

2

2

加一加,变一变

 

3

2

猴子上树

 

4

2

帽子回来了

 

5

2

三个好伙伴(一,二)

 

6

2

三个好伙伴(三)海底世界

(一)

 

7

2

海底世界(二,三)

 

8

2

小泥人

 

9

2

蹦蹦跳跳

 

10

2

快乐的舞蹈

 

11

2

校本课程

 

12

2

望远神镜

 

13

2

看大夫

 

14

2

我爱我家

(一)

 

15

2

我爱我家(二,三)

 

16

2

堆沙

 

17

2

花儿遍地开

 

18

2

校本课程

 

19

2

考核,总结

 

 

 

第1课 巧妙的组合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形的自由组合和换色平涂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三种形随意组织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两形重叠处区分色彩。

教学准备:

视频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学生开展游戏。

1、交代游戏名称和规则。

(1)游戏名称:

“交朋友”。

(2)游戏规则:

?

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轮流上台画形,一个学生只能选画原型,放行,三角形中的

一种形。

?

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形时要和前面的任一形交朋友,即要和前面的一形有所重叠。

(3)比一比哪组的图形有大小变化且好看。

二、游戏图形反馈分析。

1、图形为具象的。

   

2、2、图形为抽象的。

 

三、对比教学,分析如何上色。

1、         视频仪出示同一图形用不同的涂色方法显示的不同效果:

2、         小结:

采用平涂色彩的方法,重叠的部分注意换色,相邻两色应不相同。

 

四、学生进行平涂色彩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启发、归纳作业方法。

   1、可三种形交替剪出再粘贴。

2、提示学生第一次贴形画在画面的较中间的位置,宜大一些,作为画面的主体物,然后再向外围添加其他的形。

3、粘贴其他颜色纸张:

要求形内涂满,色彩均匀,重叠部分要换颜色。

二、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三、作业赏评,课堂总结。

 

   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三种基本形,并感受到这几种形可有长短、大小等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演示了三种形的透叠效果。

采取逐一叠加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形的组合变化过程。

   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透叠图形着色后的效果,感受画面的美感。

透叠部分的色彩可另外着色,也可随原形叠加着色,在后一种的运用中,学生注意到颜色重叠后的变色现象,这是我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色与色叠加的变化。

 

第2课  加一加变一变

教学目标:

    1、能辩识和描画出物体的基本形状,并能想象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2、渗透轮廓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3、培养观察习惯和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学生善于发现并乐于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教学设计:

一、欣赏激趣,明确目标。

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

生观察、比较教材呈现的实

物图片和学生作业,让学生

获得感悟和认识,充分感受

和领悟创造的愉悦,同时出

示课题。

二、观察、触摸实物,感知

基本形。

1、师生互动:

选择有典型性的物品为范例,引导观察其基本形状,表述其外形特征。

2、学生活动:

自我尝试,小组交流。

三、指导用线描画基本形。

教师示范后学生练习,强调用线流畅,指导学生怎么画。

四、想象添画,创造新形象。

强调以基本形为主体,充分发挥

联想,添画宜少又恰到好处,再涂上

自己喜欢的色彩,使变出的形象生动

有趣又漂亮。

五、欣赏评析,交流感受。

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下位

交流等多种形式创设开放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感受“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创造表现”带来的愉悦。

《加一加变一变》课后记:

本课集写生与想像添画为一体,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切入点,让学生备感亲切,拉近了生活与绘画的距离,降低了本课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创造的欲望。

教材的呈现以实物图片和学生作业相对照,我在教学中没有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在体验、思考中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努力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趣味。

第3课  猴子上树

教学目标:

    1、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并能找出其他可行的折法。

2、在添画、粘贴等装饰处理中,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感知激趣

    1、教师示范演示:

现场演示“猴子上树”的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边看演示,边相互交流“猴子”是怎样爬树的?

3、出示课题:

“猴子上树”。

二、自主探索

1、根据教材自学基本折法,折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2、教师提供不同样式的玩具分发到小组,学生自己研究做法,并亲自动手做一做。

3、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及时指导。

三、表现创作

    1、欣赏教材玩具,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2、引导欣赏要点:

作品的主题想象、创作有特色。

3、学生小组讨论:

“我的玩具是……”

4、学生动手装饰。

四、欣赏评价

    1、玩一玩,议一议。

    2、教师参与赏评。

《猴子上树》课后记:

本课教学内容取材于民间游戏“猴子上树”,并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是一节融折纸、绘画、游戏于一体的综合制作课。

    在了解传统的“猴子上树”的基本折法与玩法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发散思维,即在折法与玩法上有创新表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的三种折纸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做,有的学生做的“猴子”是从外面的对折夹缝往上爬,有的是从里面的内折夹缝往上爬,看到学生高兴地做,快乐地玩,我也和学生一起又做又玩。

整节课极富情趣性和娱乐性。

第4课  帽子回来了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小猪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

2、根据特定情境推理思考,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关心他人、互助友爱自主意识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利用多媒体讲述故事:

“帽子

回来了”

2、边演示边讲述:

“小猪戴帽上

学校,风吹帽子挂树梢。

小猪急得蹦蹦

跳,谁能帮它去取帽?

3、出示课题。

二、大胆想象

    1、引导学生欣赏教材:

看图、观察小猪的表情、动态及周围环境,进入故事情境,假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那只小猪,遇到困难会采取什么办法。

2、分组讨论:

说说自己的大胆想象。

三、尝试表现

    1、提出尝试表现中将遇到的困难:

(1)小猪与其他动物、人物怎样画?

(2)怎样合理的组合画面?

(3)怎样添画周围环境?

2、学生尝试表现。

四、反馈指导

作业反馈点评:

师生互动解决作业问题,为学生提供小猪及其他人物或动物的图片资料,重点指导画小猪的方法。

五、创造表现

要求:

创作绘画表现可以重新进行作业,也可以完善尝试作业。

六、评析交流

    1、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作业评价。

    2、集体赏评。

教学后记:

本课是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堂课,在教学中,每当学生产生了新的,特别的想法,我都进行了积极的鼓励。

小猪的拟人形象学生较难把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小训练。

第5课  三个好伙伴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运用色彩大胆表现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活动一: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水,吹出美丽的彩色树。

一、儿歌导入

1、儿歌:

红红、蓝蓝和黄黄,真是三个好伙伴,组成色彩大家庭,把我们的世界来装扮。

    2、师生一起念儿歌,进入教学活动。

二、欣赏感受

    从色彩作品中寻找红、黄、蓝三个小伙伴,使学生认识三原色,感受画面的美,色彩的美。

三、交流讨论

    色彩感觉训练:

出示一张以红色为主的图片,学生分小组谈谈对色彩的感受。

集体交流感受。

四、活动体验

1、出示吹画的五彩树,学生猜一猜是

如何绘制出来的,激发学生对吹画技法的兴

趣。

2、欣赏姿态优美的的树,认识树的形

态特征。

3、尝试用红、黄、蓝三色吹出树的形

象,互相交流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

办法。

如:

色彩的浓淡程度、色滴的大小、吹气的方向、力度等。

4、教师适度地进行示范。

五、观察获得

    观察活动:

观察发现三原色在自然融合中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

六、儿歌小结

    复诵儿歌,加深学生对儿歌内涵的理解。

活动二:

大胆运用红、黄、蓝三色,自由地画一幅想象画。

一、欣赏评述

1、欣赏优秀绘画作品。

(1)教材作品。

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夏天》:

面积红黄色的运用,烘托出夏天的气氛,

突出画面的主题。

画面中小面积的蓝色

和大面积的红黄色形成冷暖对比,黑色

的运用使画面增强了分量感,层次更加

分明,节奏感更强,色彩更响亮。

三幅学生作品:

主题各不相同,有

动物、汽车以及对红、黄、蓝三个小伙

伴的拟人表现。

小作者在三幅画的色彩

使用中均大胆地运用了三原色,或是单

色平涂,或是双色重叠,或是红黄蓝三色交叉互搭,完全是学生本能情绪的宣泄和自由自在的表现。

2、交流讨论作品。

二、创作表现:

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三原色进行创作。

三、讨论评析:

自评、互评,巩固并提高认识。

教学后记:

对三原色亲切的称呼使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三种颜色。

在吹画五彩树以后可以让学生好好观察三种颜色混合后的效果。

用三原色创作的画最好用颜料来创作。

第6课  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并能剪、做、画各式各样的鱼。

2、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设计:

活动一:

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剪刻几只不同的鱼形纹样。

一、让学生了解对称形的特征,与不对称形的区别。

    出示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剪纸作品,欣赏,交流作品的特征。

二、让学生了解鱼的各种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出示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感受鱼儿的各种形状和色彩的变化,定格欣赏、分析。

三、运用不同的彩色纸,通过剪刻造型的方法创造表现出对称和不对称鱼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象。

    1、教师示范对折剪出对称鱼形纹样。

2、指明一学生随手剪出不对称鱼形纹样。

3、学生分组创造表现。

四、欣赏学生作品,评价。

活动二:

用挂历纸和旧报纸剪贴一条美丽的手摆鱼,并画上或贴上花纹,套在手上玩一玩。

一、学习手摆鱼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要求。

    1、学生看教材分小组讨论学习。

(1)对折

(2)画鱼形(3)剪鱼形

(2) (4)粘合、装饰

2、教师反馈指导。

(1)剪出的鱼儿形状要比学生本人的手

要适当大一些,便于手能套进去。

(2)鱼鳍部分不能剪断。

(3)将剪好的鱼形进行粘合时,注意鱼

尾部分不要粘合,这样才能插入学生的小手。

二、学生分组制作手摆鱼。

三、开展游戏活动

    把手摆鱼套在手上,播放音乐,学生模仿鱼儿游的各种动作,尽情游戏,体验、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幅表现海底景观的想象画。

一、欣赏海底世界的录象

运用多媒体欣赏海底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对海底世界的了解、认识。

二、大胆想象

分组说说自己想象的海底世界的样子。

集体交流想法。

三、提供资料

多媒体提供海鱼、海底生物、植物等资料,学生参考。

四、创造表现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

五、欣赏评价

组内欣赏交流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欣赏。

教学后记:

学生最喜欢制作好看又好玩的手摆鱼,做好以后,手摆鱼的信上评述活动可以安排在游戏中进行:

如,和最漂亮的手摆鱼交朋友的活动,看看自己找到了多少好朋友。

第7课  小泥人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培养立体造型能力。

2、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

3、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教学设计:

活动:

发挥想象,用泥巴捏几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

一、“我变小了”想一想

1、课件

(1)背景音乐,魔法师话外音。

2、学生蹲下听音乐,想象情景。

二、“做个小人”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2、指名展示,师生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动一动

     1、课件

(2)小泥人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生同做“小泥人体操”。

3、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乐一乐

     1、课件(3)小泥人图片欣赏。

2、师生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学生下位自由展示。

4、师小结:

巧妙利用材料,运用各种泥塑方法进行美化。

五、“合做泥人”玩一玩

     1、课件(4)组合泥人图片欣赏。

2、分组讨论。

3、小组合作表现。

六、自我展示评一评

     1、学生下位自由观赏交流。

2、指名介绍、评价作品。

3、师小结下课。

教学后记:

本课是在捏泥动物一课基础上运用已学过的制作立体泥塑动物的基本技法,学习徒手捏制彩泥人物,以拓宽儿童彩泥造型的表现内容。

    我在教学中通过捏制小泥人,让儿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揉、搓、捏、接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彩泥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塑造出自己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形象,、并能用适当的方法装饰打扮人物,表现出人物的表情、性格、动态等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捏制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力。

    本课的教学是为了加深儿童对立体造型表现的认识,在教学中我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将个人的制作与集体活动相互结合。

通过设置情境、场景等形式,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一个场景,如踢球、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来做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人物形象,最后组成一个活动场景供大家共同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想像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同时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第8课 蹦蹦跳跳

教学目标:

     1、掌握纸弹簧的基本折叠和制作方法,体验和了解纸弹簧的形态特征。

2、结合纸弹簧的形态特征,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利用纸弹簧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设计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玩具和玩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具:

“蹦蹦跳跳”玩具实物。

2、学具:

挂历纸、包装纸或皮纹纸等纸材、剪刀、双面胶、线绳、小棍、纸盒、美术课本。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程序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要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青蛙”的玩偶边唱边表演。

看表演。

教师的表演要生动。

出示课题:

“蹦蹦跳跳”。

 

 

 

 

 

学习纸弹簧玩偶的制作方法。

提问:

你们知道小青蛙怎么跳起来的吗?

学生自由交谈后,发表意见。

教师倾听、归纳:

“纸弹簧”使青蛙跳起来。

提要求,让学生分组探讨纸弹簧的折叠方法。

开书,分组讨论学习。

 

出示“小白兔”、“长颈鹿”玩偶。

提问:

纸弹簧分别做了动物的哪些部分?

欣赏,比较,自由交流。

欣赏教材。

教师倾听、归纳:

“小白兔”是利用纸弹簧做身体;“长颈鹿”是利用纸弹簧做身体以外的部分。

分小组进行集体制作。

提出思考:

想一想,试一试宽窄、厚薄、长短不同的纸条做的纸弹簧分别适合哪类玩偶?

分组思考、制作。

 

指导、参与制作。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制作。

讨论、合作,愉快地制作。

教学评价与延伸。

指导、倾听、参与评价。

提示课后制作:

用铁丝弹簧做玩偶。

评选“最佳创意”、“最佳形象”、“最佳制作”等奖项。

肯定学生大胆的创意和表现。

用欣赏的目光、语言与学生交流。

 

表演游戏。

组织、参与表演游戏。

自由表演玩乐。

尽兴地表演玩乐。

 

第二课时:

利用纸玩偶表演童话剧等。

第9课  快乐的舞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运动中形象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

2、了解人物动态产生的原理。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

教学设计:

活动:

回忆、观察、体验舞蹈的姿态,画一幅快乐舞蹈的图画。

一、欣赏感受

    1、放舞蹈表演录象带:

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等。

2、学生欣赏、感受舞

蹈的美,开阔视野。

二、引导回忆

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他

们所见过的最美或最有趣的

舞蹈,既可以是生活周围的,

也可以是电视或舞台上的。

三、综合体验

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

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红绸子、扇子),师生尽情地舞蹈,进行情感体验。

四、观察分析

    1、学生自由舞蹈,玩“木头人”的游戏,音乐停,舞姿定格。

2、学生互相观察动态。

3、结合教材中画家赵士英的速写,简单分析人物动态产生的原因:

舞蹈动作是靠身体各部位和谐优美的运动所产生的。

五、赏析评述

    1、欣赏画家和小朋友作品,说

说这些画中除了描绘舞蹈者优美而

富有动感的舞姿外,还画了些什么

来丰富画面效果,烘托快乐的气氛。

    2、讨论:

人物的表情、发型、

服饰以及道具灯光等细节描绘对

画面效果有什么作用。

六、创造表现

    1、构图指导:

突出主体的舞蹈

人物。

    2、大胆地创造表现。

七、交流评析

    学生说说自己在创作时的感受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教学后记:

本课要表现的东西很多,人物的动态,服装,表情,舞台等等。

我抓住人物动态进行突破,让学生觉得想表现舞蹈,喜欢表现舞蹈的动作。

再在第二课时解决其它的问题。

最后的作业效果比较好。

第10课  望远神镜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望远神镜的外形特征。

2、了解望远神镜整体造型与大小、形状、材料选择的关系。

3、尝试、探究合适的组拼粘贴方法。

4、在模拟活动的行为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引入太空

寻宝的故事。

2、让学生从中了解天文望

远镜的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3、展示望远镜,个别学生

能够直接体验、接触望远镜。

二、拓展交流

1、课件介绍不同用途的望远镜的外形结构和特征,使学生有个初浅的了解。

2、学生交流经验,谈谈自己对望远镜的认识和了解。

3、欣赏短片,拓宽视野,激发情感。

三、选材组装

1、尝试。

看一看、拼一拼、套一套、摆一摆,想一想能作成什么形状的望远镜。

2、合作制作。

两人合作,设计基本形、组装细节。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作品。

四、装饰美化

1、讨论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2、根据自己作品的特色进行装饰美化。

五、作品展示

1、看一看、玩一玩。

2、评一评。

六、课堂延伸

    激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培养动手创作的学习习惯。

《望远神镜》课后记:

望远镜真神奇,它能帮助航海员寻找远处的海岸,还能帮助天文学家眺望远处的星空……望远镜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他们总是喜欢神气地手执望远镜好奇地探索远方神秘的世界。

    本课是一节制作课。

利用各种废旧圆筒状的纸筒,运用各种制作方法进行组装后,适当加以装饰,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望远镜。

这也是学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的一个途径。

    纸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

卫生纸巾中的纸筒、保鲜膜中的纸筒等。

他们在形状上与望远镜相似,只需要采用拼、粘、套、剪等方式的加工,比较容易进行制作。

    学生自由交流望远镜的结构和用途,了解到望远镜是一种远距离观察工具。

它的结构比较简单,从样式上大致可分成单筒和双筒望远镜。

望远镜用途很广,有用在军事上的军用望远镜,有用在天文研究方面的天文望远镜,还有用于宇宙探测的空间望远镜,以及生活用望远镜等等。

纸筒的选择和拼接组合是本课教学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将带来的材料分组集中,在组内共用材料选择空间,创作了许多有特色的望远镜的外形。

拼接组合也有多种方式,如可以用胶带粘贴连接,用大小不同的纸筒穿插连接,用纸包卷固定等。

第11课  看大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画表现力和设计、动手制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儿童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消除学生对医院、医生的恐惧感。

教学设计:

活动一:

回忆看大夫的情景,并把当时的感受大胆地画下来。

一、欣赏评述

    1、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的范画以及下面的三幅小画。

2、提出要求:

看看他们有什么细节不同,看看由于这些不同产生了什么不同的效果。

3、小组讨论《牙科医院》的特点后,派代表汇报讨论。

二、引导回忆

    1、学生谈谈自己的看病经历,以及对医院、大夫、护士等的印象。

    2、以小组为单位,玩一玩“看大夫”的游戏,把学生带到“看大夫”的情境中以帮助学生回忆、联想。

三、创作表现

    注意人物情绪的表现、环境的添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