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225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年秋季学期咸丰一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

100分考时:

90分钟命题:

杨华君老师)

一、选择题(24题48分,选择一个最佳答案选项填涂到答题卡上)

1.春秋战国时期,描述饥荒的专门术语有饥、馑、凶、荒、歉、馈、侵等。

《墨子·七患》:

“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

”这反映出当时

A.稻谷成为农作物的大宗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国家防灾救灾意识强

2.魏晋南北朝时宰相机构为尚书省,隋唐之际为三省,唐开元以后为中书门下。

中书舍人、给事中等中书、门下两省的主要官员,在尚书省宰相机构时代为皇帝的侍从;在三省六部制下具有沟通内廷和外朝的性质;到中书门下体制时成为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以起草制敕为主,给事中以封还制敕为主。

二者职权的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皇权所受制约增强

C.宰相权力逐步增长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3.《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以五帝三王为华夏先祖。

记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记述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是华夏族的旁支。

司马迁这些记载

A.厘清了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B.阐明了“大一统”的经学思想

C.反映了华夏共祖同源的观念D.否定了华夷之辨的经学论调

4.汉初,匈奴铁骑四十万,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均不敢撄其锋。

西汉晚期,熟悉西北军情的陈汤指出“胡兵五而当汉兵一”。

对陈汤此说解释合理的是

A.汉武帝北击匈奴,令胡人一蹶不振B.胡人步兵迎战汉人骑兵,机动性差

C.中原冶铁技术先进,武器性能领先D.胡人闲时游牧战时当兵,骑射不精

5.唐代李翱认为人人皆有与圣人一样的至善本性,凡人只是由于情欲遮蔽了本性才没有成为圣人。

只要人们停止思虑,灭息妄情,复归本性,就能达到诚的境界,成为圣人。

这一学说

A.宣传了圣人凡人平等的异端思想B.开启了宋明理学思想先河

C.钻进了佛家明心见性的宗教窠臼D.发扬了汉儒天人感应思想

6.唐朝对都城大街政治宣示功能的利用远胜宋朝,如皇帝出行,千乘万骑,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

到了北宋,皇帝出行禁街的规定废驰,如宋仁宗车驾行幸,侍从百官属吏厮役杂行道中,而“士庶观者,夹道驰走,喧呼不禁”。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A.理学的兴起B.皇权的转衰C.街市的勃兴D.庶族的崛起

7.在军机处设立以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时,选人标准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

在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要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只能从四品京堂以下的官员中选择。

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推动皇权政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B.导致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C.利于提升机要大臣的官品和职权D.利于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8.明清江南地方志多有下列记载:

“吴农治田,男女效力。

春耕谧晌,夏耘踏车,老幼俱前。

”“乡村妇女最为勤苦,凡耘褥、刈获、桔棒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

A.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证明了男女平等的社会秩序

C.否定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D.描绘了独立自由的田园风光

9.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告独立。

清朝总理大臣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

各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

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

这反映出

A.中国维持政局稳定符合列强利益B.列强严守中立避免干涉中国的内政

C.清廷统治崩溃缘于失去列强支持D.民主价值观决定着列强的外交选择

10.清末民初,中国多种汉语文体并存,如文言、文话、新体、报馆体、白话、其它方言体等。

在此背景下,北洋政府的“国语统一计划”和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相互呼应,奠定白话文的文学正宗地位。

这反映出

A.“民主与科学”成为政府与学界的共识B.计划和革命都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C.“文学革命”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D.政府和学界争夺白话文运动的领导权

11.五四时期,无论是政界大员王揖唐、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学生,无不大谈“主义”,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

这反映出

A.民主思想深入社会各阶层B.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已经形成

C.主义主宰着国人日常生活D.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

12.下面是某国民党要员访问苏联时发表的演说词。

他旨在争取苏联

红军战士和指战员们!

你们战胜了你们国内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但你们还没有消灭世界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你们要准备同他们决战,因为你们要在其他民族的帮助下完成这一事业。

 

A.支持辛亥革命B.扶持国民革命C.援助抗日战争D.在国共内战中保持中立

13.1932年1月,蒋介石反对对日断交,认为:

“如对日断交即不能不对俄复交”“以对俄复交,则列强对我不但不助,而且反而助日。

”这反映出

A.国民政府顽固亲帝反苏B.西方列强协助日本侵华

C.世界两大阵营矛盾尖锐D.中国外交局面错综复杂

14.1953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提出,必须及早策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1956年10月,铁道部、地质部、北京市共同组建“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制定出地铁建设的初步方案。

这折射出

A.大规模经济建设要求改善交通B.工业基础和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

C.衣食住行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D.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筹兼顾

15.表1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工农成分学生所占比例(%),这一变化

被调查的学生人数

工农成分学生所占比例

1953年

78,181

27.4

1955年

97,838

35.6

1956年

183,282

36.7

1957年

104,483

44.5

1958年

270,469

63.0

A.确立了工农联盟的领导地位B.贯彻了“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教育方针

C.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D.适应了大规模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

16.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相对平稳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中美摩擦明显增加,同时,美国与西欧,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离心力也在增长。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走向瓦解B.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C.美国国力走向衰落D.区域经济不平衡性加剧

17.面对古希腊语词,近代形成的现代西文感到如此贫乏,难以找到对应译法。

例如,18世纪德国大文豪维兰曾说,德语中找不出一个与古希腊语词kakía的词义完全相同的语词。

这种翻译的困境,反映出

A.古希腊文化的博大精深B.现代西文词汇量的贫乏

C.现代翻译家的学识浅薄D.西方文明的历史断裂性

18.罗马公民法极重形式,凡为法律行为必依一定形式进行,如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

在当时条件下,形式主义是公民法增强有效性和约束力的最重要手段。

这种手续、仪式繁琐的形式主义法律,反映出当时

A.罗马法缺乏务实精神B.罗马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自然法价值得以弘扬D.国家对私人纠纷干预力度较弱

19.中世纪的信徒只能“仰望”上帝,绝对地服从上帝。

16世纪时,有人提出了“俯就”理论:

“上帝不能被我们理解,除非他使自己俯就我们的标准。

”“上帝亲自做出调适,以吻合我们的能力。

正如一位母亲会屈身俯就她的孩子一样”。

这一理论有利于

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宗教宽容C.倡导信仰自由D.激发自我意识

20.《德意志帝国宪法》以其深刻的保守性闻名,然而即使与宪政样板的英美相比,它也有其进步之处。

这就是

A.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B.大邦小邦的利益得到平衡

C.帝国议会是由普选产生的D.帝国政府受议会严格限制

21.1877年,麦克马洪总统致信众议院,表示“1875年宪法……规定了部长们负连带和个人责任的同时,也规定了我的不负责任……部长们的独立性是他们负责任的条件”;继任总统格列维致信议会,表示“我决不和由立法机构所表达的全民意志相对立”。

这两则宪法新解释,逐步明确了

A.总统中心制B.议会中心制C.共和制度D.责任内阁制

22.1820年,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有20多万手织工,到1850年,只剩下大约6000人。

这说明

A.棉纺织业日益走向没落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C.工人手工织布速度提高D.纺织业资本流向海外市场

23.图2是二战后美国股票持有者占成人的比例增长示意图。

图1所示的情况

A.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B.推动了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C.带来了股市的持续繁荣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4.苏联的粮食产量,从“七五”计划期间(1961--1965年)的1.303亿吨,增加到“八五”期间的1.676亿吨和“九五”期间的1.861亿吨。

1963--1980年期间,苏联每年动用1/3左右的黄金储备去购买粮食。

这说明当时

A.民生优先成为苏联高层共识B.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C.苏联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D.计划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展现

二.主观题(共3题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

下也,而不与焉。

”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

子曰:

“无

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也就是说,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

要管那么多。

子曰:

“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

”君主君临但不统治,

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夏商周“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

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

”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

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代之治”集体记忆的精神

内涵。

(10分)

材料二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

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

其择官治事,所用必

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

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

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

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

其视中国,

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摘编自郭松焘《郭松焘日记》,1877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松焘对西方社会的观感,并评价其观点。

(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鲍宣妻 王霸妻 姜诗妻 周郁妻 曹世叔妻 乐羊子妻 程文矩妻 孝女曹娥 

许升妻 袁隗妻 庞淯母 刘长卿妻 皇甫规妻 阴瑜妻 盛道妻 孝女叔先雄 董祀妻

《诗》、《书》之言女德尚矣。

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

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

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

余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南朝)范晔《后汉书·列女传·序》

材料二李德武妻裴淑英杨庆妻王房玄龄妻卢独孤师仁姆王兰英杨三安妻李樊

会仁母敬卫孝女无忌郑义宗妻卢刘寂妻夏侯碎金於敏直妻张楚王灵龟妃上官杨

绍宗妻王贾孝女李氏妻王阿足樊彦琛妻魏李畲母汴女李崔绘妻卢坚贞节妇李

符凤妻玉英高叡妻秦王琳妻韦卢惟清妻徐饶娥窦伯女仲女卢甫妻李邹待征妻薄

金节妇高愍女杨烈妇贾直言妻董李孝女妙法李湍妻董昌龄母杨王孝女和子段

居贞妻谢杨含妻萧韦雍妻萧衡方厚妻程郑孝女李廷节妻崔殷保晦妻封绚窦烈妇

李拯妻卢山阳女赵周迪妻硃延寿妻王

女子之行,於亲也孝,妇也节,母也义而慈,止矣。

唐兴,风化陶淬且数百年,而闻家令姓

窈窕淑女,至临大难,守礼节,白刃不能移,与哲人烈士争不朽名,寒如霜雪,亦可贵矣。

今采

获尤显行者著之篇,以绪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懿云。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列女传·序》 

(1)根据材料一、二,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说明提出该观点的依据。

(8分)

(2)“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

为了证明或证伪上述观点,还应该从哪

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请任举一条说明之。

(4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汉末年,律令的繁杂达到顶峰:

“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

曹魏政权于太和三年(229年)下诏“改定刑制”,提出“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

汉代《九章律》中的《盗律》有劫略、恐猲,《贼律》有欺谩、诈伪,《囚律》有诈伪生死,《金布律》有毁伤亡失县官财物。

曹魏认为这样的内容与律目不符,所以从原律目析出,另立《劫略律》、《诈律》、《毁亡律》。

这样,《新律》在汉代《九章律》之九篇基础上,新增《劫略》等九篇,同时“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改变汉律“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

战国《法纪》最末设《具律》一篇,主要规定刑罚的加重、减免原则,具有刑法总则的性质。

但到汉代,一些具体规定犯罪行为的条文混入其中,同时其位置“既不在始,又不在终”,冲淡了《具律》的总则性质。

《新律》设《刑名律》,剔除其中的具体犯罪条文,将死刑等所有罪名全部囊括其中,并将其“冠于律首”,真正具有了刑法总则的性质。

——据韩树峰《汉晋法律由“繁杂”到“清约”的变革之路》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新律》的编纂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律》编纂的历史背景。

(7分)

 

17秋高二期中历史参考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客观选择(24题48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C

B

C

C

B

C

A

A

A

B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D

B

A

D

A

D

C

B

B

A

B

部分解析

7.A。

皇帝挑选亲信参与机务,其标准从没有任何硬性规定,到明确规定被挑选者的官品,就限

制了皇帝的用人权,是皇权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表现。

故A成立。

顺便指出,这种制度化和规

范化,既有对皇权限制一面,又有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效率以方便皇帝行使独裁权力的一面。

题干信息指向“限制皇权”的一面,排除B项;三品以上高官方能担任军机大臣,并非官员当上

之后再提拔为三品高官,排除C项;军机处设置,使清朝最高决策集团更加封闭化,排除D。

10.B。

语言统一是近代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表征。

根据题干“清末民初,中国多种汉语文体并存”

的“此背景下”,可锁定答案B项。

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与科学”,矛头之一就是对准北洋政府,

故排除A项;“文学革命”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拥护,也受到相当广泛的批评(注:

批评者不一

定都是顽固势力,批评者的很多意见其实具有真知灼见),故排除C项;D项与题干信息抵牾。

13.D。

对日断交与否,涉及到中、日、苏、欧美列强等各方势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D项成

立。

此题,实际上是对蒋介石对日态度上患得患失的一种“同情之理解”。

从题干看,蒋介石不

愿“对俄复交”,是担心列强因此“助日”,可见不是逢帝必亲(如反日)和顽固反苏,排除A

项;B项“协助”不符合史实,不符合列强利益,故排除;C项中的“两大阵营”可理解为“法

西斯阵营、反法西斯阵营”,也可理解为“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但此时均未形成,可

排除

14.D。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北京地铁的修建是“战备为主,兼顾

交通”,故选D项。

其它三项可用排除法否定之。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经济落后、技术薄弱(需

要苏联专家的帮助),排除B项;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地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仅仅

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不如修公路、添汽车甚至铺设地面铁轨,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我

国走的是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排除C项。

16.A。

两极格局的瓦解,造成世界各国实力的消长、利益重新整合。

19.D。

从“仰望”到“俯就”,信徒可鼓励平等的与上帝交流,阅读和理解上帝传授的《圣经》,要求消解教会的权威,返回到个人的内心信仰上,强调个人能够以其信仰直面上帝,由此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这就推动了西方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故选D项。

21.B。

1875年宪法,事实上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形成了总统和议会两大权力中心。

本题题干反映

出,麦克马洪和格列维两位总统先后致信议会,主动退让,使政府只对议会负责,总统成为不掌

实权的虚职,因此,确立起议会中心制。

23.A。

二战后的欧美社会,尤其是里根——撒切尔夫人改革以来,出现了“资本人民化”的热潮。

这一重要社会现象,在我们四川地区所使用的人民版教材里,没有提及,容易被师生忽略,这里

解读一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欧美国家的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

经济的主体。

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这就是“资本社会化”,又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这种

“资本社会化”明显改变了普通人的经济地位,模糊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界限,扩大了中产

阶级的队伍,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主观综合(3题52分)

25.(25分)

(1)内容:

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5分)

内涵:

天下为公、虚君共治、选贤与能。

(5分)

(2)观感:

西方的民主制度符合三代“天下为公”理念;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符合“仁爱”理念;西方的政教风俗远远超过中国。

(6分)评价:

郭松焘认识到西方民主制度远远优于中国的专制制度,思想远远超越同时代的洋务派;郭松焘认为“西宪”的实践跟“三代”的理想是相通的,为中国提供了改造专制政体、建立宪政社会的蓝图与动力;郭松焘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理解有穿凿、附会之处;郭松焘的思想不为当时的朝廷所接受,但为后来维新思想和清末新政等提供了思想资源。

(9分)

26.(12分)

【命题思路】《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论证和探讨问题”分为三个层次,本题立足于第

三层次——独立提出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即提出自己的观点,说

明自己的观点。

在命题形式上,模仿并超越2016年全国卷Ⅱ第41题“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题。

超越之处在于,要求学生指出“证明或证伪自己观点”的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一:

(1)观点:

唐朝女性的地位高于汉朝女性的地位。

依据:

《后汉书•列女传》中的女性,除两位“孝女”外,称呼均称为“某某妻”,没有自己的姓

与名;《新唐书•列女传》中的女性,在“某某妻”之后,大多附上了自己的姓或姓名,甚至有传

主直接列自己的姓名而不列丈夫姓名。

(2)思路:

研究这两篇《列女传》的内容是否支持如上观点;若是,进一步研究,其它文献记

录或考古发现是否支持如上观点。

例如,第一步,阅读《列女传》,将发现《新唐书》中的“列

女”多属节女烈妇,选材标准以封建纲常伦理为主,比诸《后汉书》,实际上退步了,这反映出

唐代妇女地位,并不比汉朝女性高。

因此,上述猜想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

答案示例二:

(1)观点:

两书《列女传》取材标准有很大变化。

(2分)

依据:

《后汉书•列女传》自称“余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取材顺序为“贤

妃、哲妇、高士、贞女”;《新唐书•列女传》认为妇女的德行主要包括“孝、节、义、慈”几个

方面,宣传立传在于“以绪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懿云”。

取材标准从“才识与贞烈并举”

演变为“重贞烈、轻才识”。

(6分)

(2)思路:

需要认真阅读两书《列女传》的正文,统计入传女性的事迹与类型,看其是否与作

者在序言中所述的“立传标准”相吻合。

(4分)

答案示例三:

(1)观点:

从汉至唐,封建纲常伦理对妇女的束缚越来越严重。

(2分)

依据:

《后汉书•列女传》取材标准“才识与贞烈并举”;《新唐书•列女传》取材标准“重贞烈、

轻才识”。

(6分)

(2)思路:

从法律角度研究,唐代是否有更多、更严酷的封建礼教,尤其是束缚妇女的“男尊

女卑”“三纲五常”列入封建法典?

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政府倡导与社会流行之间有无重大脱节?

从社会阶层角度研究,社会上层、社会中层、社会下层的妇女观是否一致?

这两书的取材标准是

代表全体还是某一阶层的思想观念?

(4分,任答一点即可)

27.(15分)

【命题思路】自战国《法经》到汉代《九章律》,我国封建律典由简至繁,经历了第一次发展高

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频繁、律学发达,经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及至北齐最终定律

十二篇,封建律典一方面篇目得以扩充,另一方面内容日趋完善,整体篇章结构及体例得以定型,

为隋唐以降各代继承。

而曹魏《新律》开启了由单本律章向统一法典转化的进程。

(1)问根

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

回答第

(2)问时,从必要性方面分析有二:

一是汉律积弊甚深,二是法

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新政权必然要修订新法;从可能性分析有二:

一是曹魏崇尚法治,从曹操

“打天下”过程中就能反映出来,二是相关学术的进步,例如《新律》对篇目与内容相统一的调

整,就受到“名理学”(分类学)的深刻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

在汉律基础上,进行篇目的扩充、析分与调整;追求篇目与内容的一致;

创造性地置《刑名律》于篇首,真正具有刑法总则的性质;刑法内容删繁就简。

(8分)

(2)背景:

汉律繁杂,不能适应时势;政权鼎革;曹魏政权崇尚法治;学术思想的进步。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