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233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8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docx

初一上科学单元知识点

初一上册科学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梳理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滥用科学发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是:

多观察、多思考、多实验。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常用仪器:

试管、停表、天平和砝码、电流表、电压表、显微镜、酒精灯、

玻璃棒、表面皿、药匙、烧杯、量筒、量杯等。

2.学校实验室的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酒精灯,取用少量固体药品的是药匙,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的是_试管_,常用来搅拌的是玻璃棒_。

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的是量筒,用于配制溶液、反应容器的是_烧杯。

用于测量物体温度的是_温度计_。

3.酒精灯的火焰由外到内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通常用外焰进行热。

不能(能或不能)用另一盏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不能(能或不能)用嘴巴吹灭酒精灯。

能(能或不能)用灯帽盖上熄灭酒精灯。

不能(能或不能)用鼻子直接闻化学药品。

用试剂瓶倒试剂时,瓶塞要倒放,倒试剂时,标签要向手心。

4.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用正确的方法处理。

若被烧伤或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若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5.常用仪器的使用

A、试管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又称预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和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原因:

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B、试管夹主要用途 :

夹持试管。

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原因:

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

②防止试管脱落)。

  

C、烧杯

主要用途:

①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置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D、玻璃棒    

主要用途:

①用于搅拌;②转移液体时引流;③蘸取少量液体。

    

使用方法:

①搅拌时不可碰击容器壁,不可用棒端击碎固体;②用后立即清洗。

原因:

①防止容器破裂;②防止污染所取药品。

   

E、酒精灯

主要用途 :

用于加热物质   

使用方法 :

①灯内酒精的量不可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容积的1/4;②灯芯松紧适宜,不能烧焦且应剪平;③不准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④不准用嘴吹灭(用灯帽盖灭);⑤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⑥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⑦调节灯焰大小时应熄灭酒精灯;⑧应用外焰加热。

  

原因:

①酒精过多,在加热或转移时易溢出,太少时易引起爆炸;②保证更好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温度;③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④防止灯内酒精引燃失火;⑤防止引起火灾;⑥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⑦防止引燃酒精蒸气而失火;⑧外焰温度最高。

六、量筒

主要用途:

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0.1mL,无零刻度)

使用方法:

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三点一线);

②不可加热、不可量取热溶液,不可用于配制溶液不可作反应容器;

③应根据所取液体量选取量程合适的量筒。

 

 原因:

①保证读数准确;②防止破裂;③以免增大误差。

八、胶头滴管 

主要用途:

①取用或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使用方法:

①取液时先将胶头中的空气挤出,再用滴管取液,不可反复挤压胶头;②滴加时应滴管悬空,位于容器口正上方,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③不能吸液过多,用后不可平放或倒置;④取液之后立即清洗,不可一管多用;

 原因:

①防止空气中的物质污染试剂;②防止玷污滴管,污染试剂;

③防止腐蚀胶头;④防止试剂相互污染;⑤以免放错,污染试剂。

    

第3节科学观察

1.观测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

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2.怎样观察

用心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具备有准备的头脑)

有些时候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要借助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科学观察有直接观察(凭感觉器官)和间接观察(使用仪器观察)。

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和仪器。

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对观察的结果要客观、有效、规范的记录。

数据记录的方法:

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在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认真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结论。

第4节科学测量

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

=1000毫米(mm)=106微米(µm)=109纳米(nm)(纳米、光年是长度单位)

2.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测量前:

了解刻度尺的构造,三看:

(1)零刻度线;

(2)最小刻度值:

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3)量程:

所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2)测量时:

*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

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

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

(读数不准)

问:

如右图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答: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

*看正确:

眼睛的视线要与刻度(或尺面)垂直。

思考:

如右图所示,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

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否则数值没有意义)。

*记正确: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例如:

某同学记录手机长度的测量数据为:

9.45厘米,

(毫米:

最小刻度值,倒数第2位)可以看出他使用的刻度尺为毫米刻度尺,

(从数据的倒数第2位可以看出),准确值为:

9.4厘米估计值

(数据倒数第1位)估计值为:

0.05厘米。

*知道: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卷尺、皮尺的用途。

指距、步长可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

平均值法:

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

测花坛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

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

长度=周长×圈数。

如:

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

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

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

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

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一班某男生的身高为1.72米;课桌长度为0.7米;

指甲的宽度约为:

0.8厘米;我们1元硬币的直径约为:

2厘米;

某同学投铅球其成绩是8.5米;

伸开双臂的最大长度可达:

14分米(1.4米,一般人都可以达到1米)。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

固体体积国际的单位是立方米(m3)。

2.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米3=1000分米3=1000000厘米3=109毫米3

1升=1分米31毫升=1厘米3

1升=l分米3=1000毫升=1000厘米3

3.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正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

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一个标准集装箱的体积为:

32.69立方米(米3或m3);一听可乐约为350毫升(mL);一大瓶鲁花花生油约为5升(L)教室一桶饮用水的体积约为:

18.9升(L);一瓶生理盐水的约为:

500毫升(ml),一间教室的空间约为:

250立方米(米3或m3)。

常识:

20滴水的体积约为1ml。

(1)放平稳:

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

这种方法是排水法(适用于不溶于水和不吸水的不规则物体)

3、面积的测量。

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与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样,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如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面积,方格越小,测出的值得越接近真实值)等。

*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1)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2)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

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积=每一方格的面积×总的方格数。

(三)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

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在0℃和100℃之间平均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1℃。

2.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来测量。

3.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

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

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静止)后(液面不再下降或上升)再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

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4.体温计。

测量范围从35℃~42℃。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

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

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能离开人体读数。

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

(体温计的最小刻度一般是0.1℃)

5.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

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SARS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5节科学探究

1.理解科学的本质,它的核心是探究。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指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得出结论——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梳理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生物可以新陈代谢(或者有无生命)。

2.生物的共同特征:

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能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3.动物和植物区别:

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需摄食。

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摄食获取营养物质。

4.蜗牛是一种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它有视、触、味、嗅但无听。

第2节细胞

1.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胡克观察软木塞发现细胞---布朗发现植物细胞有细胞核---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魏尔啸提出完整的细胞学说“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2.细胞学说的内容(3点)

(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3)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3.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三部分:

(1)细胞膜:

主要起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作用。

(2)细胞质:

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3)细胞核: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

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4)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由纤维素构成)

(5)叶绿体:

内含有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6)液泡:

内有液体,叫细胞液

4.显微镜的正确使用顺序:

安放、对光、放片、调聚、观察、记录。

(1)安放: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安放在接近光源,身体左前侧;

(2)对光:

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准通光孔。

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

a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要观察的部分对准通光孔;b从侧面观察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物台;

(4)调焦:

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慢慢上升。

当有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为止。

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低倍镜:

观察范围大、放大倍数小、细胞数目多、视野明亮。

高倍镜:

观察范围小、放大倍数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注:

使用显微镜时两眼同时睁开。

欲使观察到的物像向右上方移,就要将玻片移向左下方。

若观察到的物像偏向右上方,就要将玻片移向右上方。

5.洋葱表皮与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过程;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如下: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2)把洋葱鳞片切成大小约0.5厘米见方的小块;用镊子撕下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展平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然后慢慢平放,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加1一2滴红墨水。

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6.观察植物细胞时的问题与对策:

现象

原因

对策

细胞有严重重叠

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撕得太厚

重新撕几次,挑选较薄的表皮进行实验

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未在载玻片上展平,甚至造成折叠现象

用镊子展平洋葱鳞片表皮后,重新制作装片

细胞结构不太清楚

未加滴红墨水

加滴红墨水

有黑色圆圈等

气泡太多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

显微镜操作失误(如反光镜未对好,光过强、过弱或无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重新按正确方法操作显微镜

7.观察动物细胞时的问题与对策:

现象

原因

对策

视野中没有细胞

未在口腔内壁上刮取细胞

找到正确部位后再刮取细胞,重新制作装片

刮取的细胞数太少

多刮取几次,重新制作装片

刮取细胞后,涂抹不匀

重新制作装片,涂抹均匀

视野中有细胞,但结构不太清楚

未加滴亚甲基蓝溶液

加亚甲基蓝溶液

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

气泡太多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现象

显微镜操作失误

回忆前两次实验,按正确方法操作

 

第3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生长的过程;

2.细胞分裂时会出现染色体。

3.植物组织的种类、功能、分布;

(1)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覆盖在植物体的表面,起保护作用;

(2)输导组织—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分布在茎、叶脉等处,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3)营养组织—细胞壁薄,细胞间质多,分布广泛,具有制造、贮藏等多种功能;

(4)机械组织—细胞壁加厚,分布在茎、叶柄、叶脉等处,对植物器官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5)分生组织—细胞体积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具有持续分裂能力。

4.动物组织的种类、功能、分布;

①上皮组织:

保护、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各种官腔的内表面)。

②结缔组织:

运输和支持的作用(肌腱、血液、软骨)。

③肌肉组织:

能进行收缩和舒张,因而能产生运动(平滑肌、胃肠、心脏、骨骼肌)。

④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脑、脊髓、神经)。

人体内分布最广最多的组织:

结缔组织。

5.皮肤的结构(P52);

动物的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主要有上皮组织构成;

(2)真皮内有许多血管,还有汗腺、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及冷敏小体等。

触觉小体小体、冷敏小体和热敏小体能接受皮肤的触碰、挤压、冷或热等外界刺激,主要有神经组织构成。

而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则属于结缔组织。

另外,当人体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汗毛会竖起来,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它主要由肌肉组织组织构成;

(3)皮下组织主要有脂肪组成,能缓冲撞击,并储藏       。

6.植物的器官有哪两类,营养器官:

根、茎、叶;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7.人体系统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八大系统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协调,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生命现象。

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

8.消化系统(p54结合笔记记忆)消化器官的排列顺序及各个器官的作用,及相关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1)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

各个器官的作用:

●口腔内有牙齿,在舌的搅拌作用帮助下,将食物嚼碎,舌头品尝不同的味道。

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后,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麦芽糖。

●咽:

将食物送入食管

●食道:

把食物向下推向胃

●胃能贮存食物,也能初步消化食物。

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还能通过蠕动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肠腺分泌肠液。

●大肠:

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

9.植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0.动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第4节常见的动物

1.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依次为:

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种是分类的最小的基本单位。

等级越小,生物种类越来越少,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2.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

体内有无脊椎骨。

3.脊椎动物有哪几类,它们的区别(生活环境、体表、运动器官、呼吸器官、体温、生殖);

动物名称

生活习性

呼吸

体表

体温

生殖、受精

代表动物

鱼类

终生水生

磷片

不恒定

卵生、水中受精

鲫鱼

两栖类

幼体水生

成体两栖

幼体用鳃

成体用肺兼皮肤

皮肤

裸露

不恒定

卵生、水中受精

青蛙

爬行类

陆生

鳞片或甲

不恒定

卵生、外有硬壳

鸟类

陆上飞翔

被羽毛

恒定

卵生、外有硬壳

鸽子

哺乳类

水、陆

被毛

恒定

胎生、哺乳

4.无脊椎动物有哪几类,它们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

动物类别

主要特征

动物代表

原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是最低等的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

摄食和排泄同一个开口,身体呈辐射对称

水螅、水母

扁形动物

摄食和排泄同一个开口,身体背腹扁平

蜗虫、血吸虫

环节动物

身体圆长或扁形,有许多体节

蚯蚓、水蛭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线形,不分节。

寄生虫蛔虫钩虫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

蚌蜗牛乌贼章鱼

棘皮动物

身体无贝壳,有内骨骼,体表有棘皮突起,生活在海洋中

海星海胆海参

节肢动物

身体分节,触角和足也分节,体表有外骨骼,生长过程有“蜕皮”

蝴蝶、蚊、蝇

 

第5节常见的植物

1.种子植物的概念:

能产种子的植物。

2.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器官分别有哪些,区别是什么(有无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无无果实和花。

3.典型的裸子植物(5类)侧柏、黑松、银杏、苏铁、水杉。

4.孢子植物的概念、生殖方式、有哪几类,它们的区别

孢子植物

代表植物

生活环境

特征

生殖方式

蕨类植物

蕨、胎生狗脊

潮湿环境中

有根、茎、叶

孢子生殖

苔藓植物

葫芦藓或地钱

阴湿的环境中

有茎和叶

孢子生殖

藻类植物

水绵、海带、紫菜

池塘和海洋中

无根、茎,叶

分裂,也可用孢子生殖

 

5.例举典型单细胞生物(5个):

衣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细菌

【伸缩泡】:

调节体内水分含量,将多余的水分收集并排出体外

6.衣藻、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鞭毛】:

自由摆动,使衣藻能在水中自由游动

【眼点】:

感知光线的强弱

【细胞核】:

遗传物质

   

【杯状叶绿体】: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细胞壁】:

支持和保护

 

【纤毛】:

纤毛有节奏摆动,使身体旋转前进,总是身体小端在前,这样可以使口沟朝向前方,以便获得食物。

【伸缩泡】:

伸缩泡收缩能不断地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部分含氮废物。

【大核】:

主要管营养代谢。

【口沟】:

获得食物。

【小核】:

主要管遗传。

【食物泡】:

食物在食物泡中被消化后被草履虫吸收。

 

第6节物种的多样性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自然界的任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