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361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不等式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是重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与表示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

20时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

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题目中有等量关系吗?

没有。

那是什么关系呢?

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

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不到2/3小时,即汽车驶过A地的时间小于2/3小时。

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

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2/3小时的路程要超过50千米,即汽车2/3小时走的路程大于50千米。

这些是不等关系。

二、不等式的概念

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千米,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上面的关系吗?

50/x<2/3①或2/3x>5②

像①②这样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是不等式。

我们还见过像a+2≠a这样用“≠”号表示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叫做不等号,不等号也可以写成“≤”、“≥”的形式。

总之,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思考1: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投影2]

(1)a+b=b+a

(2)-3>-5(3)x≠l

(4)x十3>6(5)2m

我们看到有些不等式不含未知数,有些不等式含有未知数。

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注意:

像①中分母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点与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三、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思考2:

[投影3]判断下列数中哪些能使不等式2/3x>50成立:

76,73,79,80,74.9,75.1,90,60

76,79,80,75.1,90能使不等式2/3x>50成立。

我们把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我们看到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你还能找出这个不等式的其他解吗?

它的解到底有多少个?

如77、81、101等等,所有大于75的数都是这个不等式的解,它的解有无数个。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所有大于75的数组成不等式2/3x>50的解集,写作x>75,这个解集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四、例题分析

例[投影4]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

(2)x≥-1;(3)x<-1;(4)x≤-1

解:

注意:

1.实心点表示包括这个点,空心点表示不包括这个点;2、步骤:

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

五、课堂练习

课本123面1、2、3题。

六、课堂小结

1、什么是不等式?

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3、怎样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作业:

课本128面1、2、3、8。

 

授课时间:

9.1.2不等式的性质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不等式的性质是重点;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对于比较简单的不等式,我们可以直接想出它们的解集,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不等式,要直接想出解集来就困难了。

因些,有必要讨论怎样解不等式。

和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先讨论等式的性质一样,我们先来探索不等式有什么性质。

二、不等式的性质

做一做:

用“>”、“<”填空:

[投影1]请

(1)5>3,5+23+2,5-23-2;

(2)-1<3,-1+23+2,-1-33-3;

(3)6>2,6×52×5,6×(-5)2×(-5);

(4)-2<3,(-2)×63×6,(-2)×(-6)3×(-6)。

观察

(1)

(2),类比等式的性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那么a±c>b±c.

观察(3),类比等式的性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

观察(4),类比等式的性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

思考:

①比较上面的性质2与性质3,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性质2的两边乘或除的是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没有变;而性质3的两边乘或除的是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

②比较等式的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它们有什么异同?

等式的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1、2,除了一个说“等式仍然成立”,一个说“不等号方向不变”的说法不同外,其余都一样;而不等式的性质3说“不等号方向改变”,这与等式的性质说法不同。

三、例题

例1[投影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填“>”,“<”:

(1)若a>b,则2a2b;

(2)若-2y<10,则y-5;

(3)若a0,则ac-1bc-1;

(4)若a>b,c<0,则ac+1bc+1。

分析:

不等式的两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填“>”或“<”的依据是什么?

解:

(1)>,

(2)<,(3)>,(4)<。

四、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

[投影3]

(1)∵a

(2)∵a

(3)∵a

(4)∵-2a>0∴a<0

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说出a与b的不等关系,并说明依据不等式哪一条性质。

[投影4]

(1)a-3>b-3

(2)a/3<b/3

(3)-4a>-4b(4)1-1/2a<1-1/2b

3、填空[投影5]

(1)∵2a>3a∴a是数

(2)∵a/3<a/2∴a是数

(3)∵ax1∴a是数

作业:

课本128面4、5、7。

 

授课时间:

9.1.2不等式的性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总结不等式的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不等式解法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重点;不等式性质3在解不等式中的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投影1]不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和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解方程一样,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可以解不等式。

二、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投影2]

(1)x-7>26

(2)3x<2x+1

(3)2/3x≥50(4)-4x≤3

分析:

解不等式最终要变成什么形式呢?

就是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

解:

(1)x-7>26

根据等式的性质1,得x-7+7>26+7

∴x>33

(2)3x<2x+1

根据等式的性质1,得3x-2x<2x+1-2x

∴x<1

(3)2/3

x≥50

根据等式的性质2,得x≥50×3/2

∴x≥75

(4)-4x≤3

根据等式的性质3,得x≤-3/4。

注意:

运用不等式的性质1,实际上是方程中的“移项”。

例2解不等式:

1/2x-1≤2/3(2x+1)[投影1]

分析: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而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类似,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基本相同。

解:

去分母,得3x-6≤4(2x+1)

去括号,得3x-6≤8x+4

移项,得3x-8x≤4+6

合并,得-5x≤10

系数化为1,得x≥-2

归纳: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糸数化为1。

四、课堂练习

课本127面练习1题;134面练习1题。

五、课后作业:

课本134面1题。

 

授课时间: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问题的探索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找不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用不等式比较方便。

二、例题分析

例1[投影1]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一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都扣5分.小明得分要超过90分,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

分析:

“超过90分”是什么意思?

本题的不等关系是什么?

“超过90分”就是大于90分;不等关系是:

答对的得分-答错或不答的扣分>90。

解:

设小明答对x道题,则他答错或不答的题数为20-x。

根据他的得分要超过90,得

10x-5(20-x)>90

10x-100+5x>90

15x>90

∴x>38/3

思考:

这是本题的答案吗?

为什么?

这不是本题的答案。

因为x是正整数且不能大于20,所以小明至少要答对13题。

例2[投影2]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如果到2008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08年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要比2002年至少增加多少?

分析:

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用x表示2008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本题的不等关系是什么?

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365×55%;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x+365×55%;不等关系是:

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366>70%.

解:

设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比2002年增加x天,依题意,得

(x+365×55%)/366>70%

去分母,得

x+200.5>256.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55.45

思考:

这是本题的答案吗?

为什么?

本题的答案是什么?

不是。

因为x为正整数。

∴x≥56

答:

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至少比2002年增加56天。

注意:

用不等式解应用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

例1与例2中的未知数都应是正整数。

三、课堂练习课本134练习2、3。

四、课堂小结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与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样,要将实际问题通过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

课本134面3

(1)、(3);129面12;135面5、7题。

 

授课时间: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进一步学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进一步掌握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增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重难点: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找不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二、例题分析

例[投影1]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

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

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分析:

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三种情况考虑:

①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②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③累计购物超过100元。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

为什么?

没有区别。

因为两家商店都没有优惠。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哪家商店购物花费小?

为什么?

在乙商店购物花费小。

因为乙商店有优惠,而甲商店没有优惠。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那么在哪家商店购物花费小?

因为两家商店都有优惠,所以要分三种情况考虑:

设累计购物x元(x>100),则在甲商店购物花费多少元?

在乙商店购物花费多少元?

在甲商店购物花费:

100+0.9(x-100)元;在乙商店购物花费:

50+0.95(x-50)。

1若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则

50+0.95(x-50)>100+0.9(x-100)

解之,得x>150

2若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则

50+0.95(x-50)<100+0.9(x-100)

解之,得x<150

③若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50+0.95(x-50)=100+0.9(x-100)

解之,得x=150

答:

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店购物花费一样多。

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店购物花费小。

若累计购物多于150元,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若累计购物等于150元,在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多;若累计购物多于100元少于150元,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注意:

问题比较复杂时,要考虑分类解答。

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

三、课堂练习

[投影2]某校两名教师拟带若干名学生去旅游,联系了两家标价相同的旅游公司.经洽谈,甲公司的优惠条件是一名教师全额收费,其余师生按7.5折收费;乙公司的优惠条件是全体师生都按8折收费.若设标价为a元,那么哪个公司更优惠?

四、课堂小结

1、列不等式解应用题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不等关系,列出的是不等式,后者相等关系,列出的是方程。

2、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不等关系.找不等关系要抓住像“大于”、“不小于”、“超过”、“不足”、“至少”等等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

五、课后作业:

课本134面3

(2)(4);135面6、8、9题。

 

授课时间: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等式组解法的讲解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是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表示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1]

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知:

c>10-3且c<10+3

这就是说,第三边c要满足两个不等关系。

那么c的长度究竟在什么范围呢?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集

把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记作

类比方程组的解,我们把几个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我们可以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1)

x>4

(2)

2<x<4

(3)

无解

(4)

x<4

上面的表示可以用口诀来概括:

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不用找。

前面不等式组的解集是7<x<13。

注意:

如果不等号中带有等号,空心圆就要变成实心圆。

三、解不等式组

例解下列不等式组:

[投影2]

(1)

(2)

分析:

你认为解不等式组应该分哪些步骤?

①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即解集.

解:

(1)由

(1)得x>2

(2)得x>3

∴x>3

(2)由

(1)得x>8

(2)得2x+5-3<6-3x

x<4/5

∴原不等式无解。

四、课堂练习课本140练习1。

五、课堂小结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集。

2、不等式解集的表示。

3、解不等式组。

作业:

课本141面1、2。

 

授课时间: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熟练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进一步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不等式组的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是重点;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了一些满足一个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事实上,有很多问题满足两个不等关系,这就要用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下面我们就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例题分析

例1[投影1]3个小组计划在10天内生产500件产品(每天产量相同),按原先的生产速度,不能完成任务;如果每个小组每天比原先多生产1件产品,就能提前完成任务。

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多少件产品?

分析:

“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是什么?

“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是什么?

解:

设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件x产品。

依题意,得

(1)得x<

.

(2)得x>

.

不等式的解集为

思考:

到此你能知道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多少件产品吗?

为什么?

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16件产品,因为产品的数量是整数,所以

x=16.

答:

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16件产品.

例2[投影2]将若干只鸡放入若干个笼,若每4个放一笼,则有1只鸡无笼可放;若每5个放一笼,则有1笼无鸡可放,那么至少有多少只鸡,多少个笼?

分析:

鸡的数量怎么求?

4×笼的数量+1.

你怎样理解“有一笼无鸡可放”?

除去无鸡可放的一笼,剩下的最后一笼可能不足5只鸡,也可能恰好有5只鸡.

由此可以得到不等关系:

5×(笼的数量-2)<4×笼的数量+1≤5×(笼的数量-1).

解:

设有y个笼,根据题意,得

5(y-2)<4y+1≤5(y-1)

解之,得6≤y<11.

思考:

笼的个数y应满足什么条件?

y是整数,且取范围内的最小值。

∴y=6

4y+1=4×6+=25.

答:

至少有25只鸡,6个笼。

三、课堂练习

课本140面2题。

四、课堂小结

1、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的思想和步骤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前者列出的是两个不等式,而后者列出的是一个不等式。

2、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不等关系.有时题目中含有“大于”、“不小于”、“超过”、“不足”、“至少”等等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有时却没有这样的词语。

这时,我们就要抓住具有不等意义的句子加以分析,上面的两例就是这样,要细心地体会。

五、课后作业:

课本142面8;141面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