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681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docx

六年级数学数学思考

六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

数学思考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

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

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

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

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

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

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

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

(临时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

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

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

(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

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

(课件说明:

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

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

2个点共连1条

学生:

3个点共连3条

提问:

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

(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

前面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3条。

板书:

3个点共连1+2=3(条)

学生:

4个点共连6条线段。

提问:

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

(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

前面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6条。

板书:

4个点共连1+2+3=6(条)

追问:

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

学生:

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

提问:

你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

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

5个点共连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提问:

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后回答:

6个点共连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

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

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

1+2+3+……+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总结规律:

提问:

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吗?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

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

1+2+3+4+5+6+7+……+(n-1)

方案三:

①继续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汇报

两个点能连1条。

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四个点呢?

谁能说说怎么连接?

四个点、五个点……同理。

根据规律,你知道15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第七个问题,再思考,如果有n个点呢?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在说不出来了,再提示)

有n×(n-1)÷2

解读关系式:

点数×(点数-1)÷2

三、指导阅读

计算全班每个人都与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生答:

人数×(人数-1)÷2。

四、课堂作业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2.按规律填数:

1+3=()

1+3+5=()

1+3+5+7=()

1+3+5+7+9=()

……

1+3+5+7+9+11+…+97+99+97+…+5+3+1=()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本节课教师注重渗透由难化易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的过程,随着点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学生经历丰富的连线过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发现每次增加的条数就是点数(n-1)。

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

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了一题多解的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之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这道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学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数学思考

(2)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

同学们喜欢看警察叔叔破案的影片吗?

警察叔叔根据一些线索进行推理,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你们想不想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1.课件出示简单的推理问题,学生回答。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

“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那么,他们两人究竟各拿什么书?

学生:

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

(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

小红说:

“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刚说:

“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那么小丽拿的什么书?

学生:

根据小红和小刚说的话可知小刚拿的是社会书,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

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

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二、复习讲授

课件出示例2: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

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3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有2个班长,每次开会,每班只有1位班长参加。

3.教师: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谁同班?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A不可能和B、C同班。

教师: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只能和谁同班?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A只可能和D、E、F同班。

4.教师:

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这些条件又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5.教师:

看了这些条件你有何感想?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一试。

课件展示问题:

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投影仪)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教师: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

(板书:

A、D同班,B、F同班,C、E同班)

6.教师:

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三、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二十二第6、7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4)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并进行集体教学。

(5)全班齐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生之前尽管已经接触了比较多的数学广角系列安排的内容知识,但前后的知识联系看起来并不紧密,不过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却是一贯的:

都强调数形结合,都强调合作探讨与交流,也都强调策略与方法的优化等,尤其是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鉴于此,本课在设计时,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将思维充分调动起来,重视“说”的过程,在“说”的过程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比交流和优化,并相应渗透数学化的思想,体悟数学的简洁美。

学生只有在借助表格说思路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其价值,才会认同,才会自觉加以运用。

这种运用的目的是对方法的认同,并非要在一节课中做对太多的推理题,这也不现实,因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

毕竟,严密的推理尤其是信息条件比较复杂的推理更是挺费时间的。

如果学生能在课后对推理知识有比较高的热情,并且在以后遇到同类问题能够想到运用这种方法去尝试解决,应该说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基本目标。

纵观全课,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充分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

通过直观教学,数形结合,以简驭繁,让学生的探究有目标,学生的思考有深度,学生的交流有实效,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认识更深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确有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