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712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docx

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

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

1找空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教具准备:

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

教学过程:

一:

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

塑料袋鼓鼓的。

师:

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什么呀?

生:

空气。

师:

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

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

二:

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

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

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三:

学生自己找空气。

(1)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

(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

(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

拓展活动:

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认识空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学生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袋,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气球等。

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

(不能装东西)

  

(2)提问:

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

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

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小结:

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

空气助燃

  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

小结:

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教师小结:

1、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

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

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2、空气和水有什么区别?

3纸风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

教学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小木棒,安全剪刀,纸风车作品。

  2.大风车片头曲音乐。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

  师:

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风车。

  二、探索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

  1.自主探索。

  师:

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

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学生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学生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

 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

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4、让你自己制作的风车转起来吧。

拓展活动

  1.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

  2.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

 

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

马尾长,

兔尾短,

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

羊吃草,

动物特征仔细找。

4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2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

4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小猫、小狗、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常见的动物

二探究活动

(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

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

回答问题时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小组内学生要分工明确;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小组活动,动物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

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多种动物的特征,例如:

大熊猫的毛有黑白两色,耳朵和眼睛都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蝴蝶的翅膀有多种花纹……

师生总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他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吗?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

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绵羊和山羊的图片和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

2在教师指导下,预测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4增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准备胡萝卜、菜叶、苹果、糖、面包、洋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角马迁徙的视频。

教师提出问题:

角马为什么要迁徙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

动物为了生存,会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导入课题:

动物的反应。

二探究活动

(一)蚂蚁吃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

你们见过蚂蚁吃东西吗?

它们喜欢吃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蚂蚁吃东西的情景。

教师指导学生预测蚂蚁会爬向哪种食物,让学生说一说预测的依据。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

蚂蚁会爬向糖果,因为蚂蚁喜欢吃甜的东西。

教师播放蚂蚁选择食物的视频,验证学会的猜测。

教师总结:

蚂蚁会对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师拓展: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做出反应?

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教师提问:

同学们家中养过金鱼吗?

给金鱼喂过食吗?

学生介绍自己喂鱼时的情景。

教师搬出准备的鱼缸,让学生预测向鱼缸里撒食和敲击鱼缸两种情况下金鱼的反应。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向鱼缸里撒食,金鱼会游向食物。

注意:

不要撒太多的鱼食。

教师敲击鱼缸,金鱼会表现为到处游动。

注意:

敲击鱼缸时,用力不能太大,不要让金鱼受到太强烈的刺激。

教师总结:

金鱼对食物、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

教师拓展: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声音做出反应?

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蚂蚁、金鱼等动物对食物、气味、声音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小动物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四拓展活动

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蚂蚁、燕子、鱼等动物快下雨时做出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中的相应内容。

6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动物的图片、长颈鹿在草原上悠闲行走的图片、鸟在天空中自由飞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

“铁嘴弯弯眼雪亮,海阔天空任飞翔。

捕捉老鼠除虫害,不怕虎豹和豺狼”。

学生回答是:

“鹰”

板书课题:

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

(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说一说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和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例如:

鱼在水里游泳,鸽子在天空飞行……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吗?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戴动物头饰进行模仿,例如:

用衣服模拟鸟的翅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模仿,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

教师总结:

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1找一找动物的运动器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动物靠什么运动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

猎豹靠四肢运动,海鸥靠翅膀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将动物的运动器官在活动手册中用“○”圈出来。

教师强调鸭子和螳螂的运动器官主要是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足运动的。

2教师拓展:

蜗牛、鱼等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补充腹足、鳍的相关知识。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创设情境:

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乌龟、蜗牛、兔子3只小动物要参加比赛。

想一想,它们谁跑的快。

学生根据经验说出3中动物运动的快慢:

兔子跑的最快,蜗牛跑的最慢。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出示比赛规则:

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模仿动物的运动。

例如:

乌龟爬行,蜗牛蠕动,兔子蹦蹦跳跳等。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运动的快慢给小动物排序。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

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排序。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排序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还可以按大小、体重、颜色、寿命长短等进行排序。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创设情境:

要开运动会了,猴子和青蛙忘记了填报名表,大家能帮它们填一填吗?

学生从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项目中挑选猴子和青蛙可以参加的项目。

师生交流选择的项目是否合适,例如:

猴子可以跳跃、攀爬,但不能游泳。

教师出示猴子和青蛙运动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教师总结:

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器官、排序方式、小组合作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松鼠、蜜蜂等动物,探究它们的运动。

7小动物找妈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

指导学生说一说是哪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

引出标题:

小蝌蚪找妈妈。

二活动探究

(一)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

小鸡和妈“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

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3教师总结:

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鸵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相似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

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

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蝉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

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

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和妈妈相似。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么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第三单元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

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

8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3、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

“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

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

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

如:

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

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

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

 

9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

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

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板书课题:

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师:

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

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

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

 

10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

各种植物的叶

师:

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

10.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

师: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

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

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

为什么?

温馨提示:

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

(三)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

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

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11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

(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

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回答)

(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

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leed流血bledbled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hold拿住heldheld(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withdraw撤退;收回withdrewwithdrawn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

can能could×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不规则动词变化,大体上归纳有以下六条记忆法: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give给gavegiven

 

saw锯sawedsawed/sawn

throw投/扔threwthrown

bring拿来broughtbrought

 

擦亮shinedshin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