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783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docx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

社会性别文化日志与期中作业文档

目录

《阴道独白》观感………………………………………………2-3

《女子监狱》观感………………………………………………3-5

《平原上的山歌》观感…………………………………………5-6

关于“爱情是什么”…………………………………………6-7

关于“同志”…………………………………………………7-8

期中作业………………………………………………………..9-11

 

《阴道独白》观感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性”是很保守的。

尽管思想解放,文化开明的今天的我们,我相信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谈及这些“敏感”话题。

不例外,我认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上“社会性别文化”这门课以前,我与同伴们很少甚至从不提及诸如“阴道”“阴茎”这样的词。

现在我写出来了,但是我的内心依然还是有些莫名的顾忌,生怕引起别人的异论。

观看向老师播放的有关女性(阴道或有关性)的视频时,我看到频幕上的“阴道”二字,我怀疑是自己看错了。

后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也一直有种不自在的感觉,觉得在教室这样一个男女生并存的场合放这样的视频让人难以接受。

我也曾困惑过上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

直到看完这个片子,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才明白这是必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断发育、成长、成熟。

尤其对一个女性来说,我们很有必要去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不能被传统的保守观念束缚而使自己受到伤害。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认知人以及人性,活出自己多彩的人生,享受生活的美好。

我到最后才明白,女性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权利感如此脆弱。

身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竭力维护自己的权利。

卢梭就说过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既然男女性都是人,我们就不能不平等的对待。

再说没有女性,人类将不能繁衍后代,女性是人类历史主体——人代代相继的伟大承载者。

男性的家庭暴力及对女性的歧视是不合乎道德和情理甚至甚至不合法的。

对于女性自身来说,我们应该摒弃封建传统的女性低贱的观念。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女性,要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并要自尊自爱。

在此片中,有位男性说女权主义的崛起是对男性权利的压制。

我极其不赞同这种观点。

我认为男女性都是平等的,犹如卢梭所说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女性在一段很长时间内受到了压抑,女性的权利得不到伸张与保证。

在极大部分传统男性看来,女性只是生育与劳动的工具,女性就是应该相夫教子。

可是,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的文化观念也得到了解放。

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人的平等。

现今女权主义的崛起只是受到长期而极端压制的女性的觉醒。

她们只是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不是为了压制男性的权利。

最后就是“身体的政治”这个问题,我没能清晰地理解它的概念或含义,但给我的影像最深的是关于公厕的那个画面。

想想这个问题也就在自己身边,时常看到女生排着长队上厕所,然而男生却来去自如。

公厕中女厕资源供应严重不足,女性的身理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如不能及时排泄等),很容易导致尿中毒,肾结石等疾病。

很多女性为了避免排队上厕所的麻烦而选择少喝水,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

也许这就是最贴近我们的身体的政治。

由此,有人还提出了“我们需要公厕革命”的呼吁。

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料: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多番下令推动公厕规划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绝少考虑社会性别视角,完全是从社会文明、生活素质、国家形象、经济效益、使用功能等角度出发的。

笔者认为,公厕改革必须多角度、全方位。

现尝试从性别视角而提出四项建议:

其一,正视男女公厕数量与面积比例;其二,改善公厕卫生;其三,改善厕内设备;其四,尊重社会性别差异,在兴建、更新公厕以及制定公厕政策时,加入社会性别视点,让公厕的设计能真正照顾女性与男性的需要。

女性在社会受到的伤害,许多时候并非恶意的歧视和仇恨,而是根本的漠视她的处境与需要,只知用这种男性眼光与标准来看女人,甚至连女性也习惯了用这种男性眼光和标准来看自己,习惯了女性的声音与需求被漠视,这才是最大的伤害。

《女子监狱》观感

看完关于“女子监狱访谈”这个片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由于家庭暴力从受暴者转变为施暴者的犯罪女性的犯罪过程及缘由,以及犯罪后的一些心理变化。

首先,她们都是因为长期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最后难以再忍受,把长期的积怨一时爆发出来,最终杀了自己的丈夫。

她们杀掉自己丈夫的原因都有个共同点,即不仅仅是因为自己长期受家庭暴力的伤害,从她们的言语中可以发现,她们杀掉自己的丈夫更多的是为了阻止她们其他的家庭成员受到伤害。

因为被杀的男性在他们的家庭里实施家庭暴力的对象不仅是他们的妻子,还包括子女甚至是他们的长辈。

对于这些犯罪女子长期积怨的原因,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国“家丑不外扬”的陈旧传统观念的束缚所致,以及“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使她们不愿再向外界求助。

同时,有些女性在向外界求助的时候,她们得到的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而是简单的调节。

这只能是阶段性的调节,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不免会思考,为什么她们不选择离婚呢?

狱中的女性们都谈到,她们想过离婚,可是却遭到丈夫的威胁,由于考虑到自己的亲人,她们只能一忍再忍。

这些男性时而也会反省自己的家庭暴力行为,会向妻子道歉,他们有施暴的周期。

女性都是比较感性的,她们总是很容易产生对丈夫的侥幸的“希望”。

这也是放纵这些男性的一个原因。

第三,我想讨论的是为什么她们犯了杀人罪,可是她们受到的惩罚罪刑却是大相径庭呢?

由此,我认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存在着很多的缺陷。

在犯罪的审判过程中,受主观理念思想影响较大。

我们在片子中看到,两个由不同地方法院审判的女性所判得的罪行是大不相同的,其中一位女犯判了五年,而另一个却是死缓。

即使轻判的那个女犯有人为她辩护,可是结果太过悬殊了。

尽管当代我国的妇女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可是我国对妇女的保护机制依然不够完善,针对此类女性犯罪的罪刑衡量没有一种科学合理的标准。

再者,对于家庭暴力,它本身就有一种隐蔽性,在法庭审判的举证环节依然存在极大的难度。

但是我认为没有改变不了的人。

在监狱里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犯人的思想教育,劳动改造。

在片中有一个情节是一位女性在反抗丈夫施暴时告诫丈夫将要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结果丈夫却威胁说就算进了监狱,出来还是会继续加害于她及其亲人。

由于丈夫的种种威胁压制,很多女性一忍再忍。

可是我觉得如果我们在监狱中设置一些能为此类人“洗脑”的机构或组织,对其进行一些思想上的开导,这样也许是可以改变其病态的思想的,至少可以帮助他节制自己的施暴欲,慢慢的消除这种施暴的行为。

我认为我们可以期待这样一种组织,来改变这些暴力男性,帮助那些受暴的女性。

最后,这些家庭暴力是否都发生在贫困、落后、缺乏教育的地区和家庭呢?

我认为虽然不能说全都是这样的地区,可是大多数是这样的。

在片中是有这样的体现的。

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免想到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他并不贫困,他也不缺乏教育知识,反过来他是教育专家,然而为什么他也会是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呢?

经过阅读和分析一些相关资料,我认为他把自己的事业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胜过了自己的家庭。

面对妻子的抱怨,他施以暴力,而不是愧疚。

英语狂人李阳在现场访谈中很坦然地说:

“在我的眼里,讲课工作是高于一切的。

它们比我的家庭、孩子更重要,任何影响我工作和演讲的事情,我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也许他对工作的感情已使他失去了正常的与家庭和亲人之间的感情。

他的心理已处于一种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

女性的犯罪或多或少与情感有关。

多数就是针对家庭暴力以及家庭破裂(如第三者的介入)等,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原因。

《平原上的山歌》观感

   我来自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讨论哪家的女儿被拐卖了。

第一次真正接受关于儿童和妇女被拐卖的相关教育是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我还记得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小本子,上面的内容就是讲述一个叫阿香的农村小姑娘被拐卖到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了几年,有了一个孩子,以及之后被拯救回家的故事。

如果没记错的话,那个故事叫“阿香的故事”。

从那时起一直到看到《平原上的山歌》这一片子,在我的印象里,拐卖一直都是与暴力相关的,并且被拐卖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拐卖的。

可是向老师给我们看的《平原上的山歌》彻底冲破了我对拐卖的原始认识。

   从《平原上的山歌》的主角小罗以及片中其他女性“被拐卖”的过程来看,她们并不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拐卖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女性是主动的,她们想要改变自己原来贫困的经济状况,通过一些“中介人”把她们介绍给一些男性(并且这些中介人大都是与被拐卖者十分熟悉的),而这些男性要付一定的而且为数不少的“介绍费”。

由此构成了一种大家各取所需的合情合理的拐卖。

在片中,小罗和其他被拐卖的女性其实没有真正离开她们的丈夫的意愿。

她们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

   然而,这些女性在当地的生活状况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个话题。

从片子中可以看到,她们在当地往往被当地人看不起。

有些女性曾激烈反抗过被拐卖的命运,可是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麻木了这种意识。

她们认命,有了孩子的牵绊,她们也就认同了这个家庭。

她们是否又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呢?

   从这些妇女的心理角度来看,她们有时没有了归宿感,丈夫的家与娘家相隔太远,无法回家看望亲人,由此产生了对两个家的心理博弈。

她们期望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又不舍已经日久生情的丈夫的家。

   对于这样的半参与半主动的拐卖,法律是否应该制止或干涉呢?

如果法律制止,那是否会牵涉到被拐卖者的人身权利问题呢?

因为有时候有些被拐卖者是出于自身意愿的。

如果法律不干涉,那么拐卖犯罪又将越演越烈,我们应该如何让处理呢?

关于“爱情是什么”

   这次的主题是人人都关心的话题——爱情是什么。

我们看了《见证》这一关于不同时代爱情观的影片,从中了解到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时代社会状况下的爱情观是截然不同的。

影片中有介绍一个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关于爱情的悲剧片子——《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片中存妮和小豹子因相爱而发生关系被人们视作犯罪,人们都无法接受他们的行为,认为那是极其可耻的。

因此小豹子被抓,存妮因舆论的压力而自杀。

在当时,人们认为爱情是可耻的。

直到后来,人们的思想慢慢得到解放,逐渐改变了这种对爱情的回避的态度。

并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我国出现了四次离婚高潮。

在传统的观念看来,一个女性若是离婚,大都被视为不贤德,不符合人们心中传统女性“嫁鸡随鸡”的定位与形象建构。

再者女性自身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这种观念,使之内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人们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爱情观,人们不仅仅认为爱情就是结婚生子,更多的是要追求更为美好幸福的婚姻。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大多都认为对于婚姻一定要先找到合适自己的人,尽管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人的婚姻选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但婚姻自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再服从包办婚姻。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爱情观的变化,社会逐渐呈现一些新的爱情观,如单身族,一些群体认为人不是都要有婚姻和爱情的,个人是可以脱离婚姻与爱情生活的:

还有从传统的异性结婚转变为同性恋等现象。

可见不同时期的性别文化对人类爱情观、婚姻观的影响截然不同。

当今,社会上不断出现与爱情、婚姻相关的社会问题,离婚自然不用说了,其次如剩女问题等。

随着人们婚姻观,爱情观,人生观的改变,婚姻不再是女性生活的惟一。

女性的婚龄普遍上升。

针对这一系列的社会的问题,也出现了如八分钟约会、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等的综艺节目。

   最后,关于爱情是什么,我认为它在不同时期的答案是不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将继续探讨的社会和人生话题。

在当今时代,我认为人们的爱情观多呈现为除事业和其他情感外的完善人生的一个部分。

但爱情与婚姻在人生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尤其与传统女性对比可知)。

现代女性不再是传统典型的家庭主妇,她们还有自己的事业与理想。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新的爱情观、婚姻观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生息。

关于“同志”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类的婚姻观与爱情观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传统封建社会里,人类的婚姻绝大部分都是男性与女性的结合,同时,他们的婚姻目的中是包括了传宗接代的使命的,即使不是首要目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人类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发生了变化。

同性恋逐渐出现和发展,在当今已占到一定的比例。

同时,人们不再一味地注重后代的繁衍,有一定比例的人喜欢过单身的生活。

也有一定比例的人走“同志”的道路。

他们摒弃传统的婚姻观与爱情观,对爱情与婚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般,我们都以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观与社会现象。

但经过对相关资料和向老师的视频的了解与观看,我才扭转过来最初的理解。

同性恋的现象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不仅存在于人类的世界,而且在其他动物之中也是如此。

只是在当时的文化观念上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是变态的,就受到了人们的抑制和唾弃。

但人们通过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与长期的思考后,人们的观念已经发上了变化。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像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不是病态的、变态的。

看向老师播放的关于同性恋的片子,里面的同性恋者都曾经认为自己是变态的,有问题的,不正常的。

但是最终他们都还是坚持了同性恋,并且有些还是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但是,即使人们可以坦然接受同性恋现象,但我觉得同性恋的对象不如异性恋的稳定,尤其是男同性恋者。

在片中,我记得一个片段,一位男同性恋者讲述他的性伴侣有过几十个。

然而,科学研究与调查表明,艾滋病感染中,男同性恋者的比例是很大的,并且多数都是通过性的途径来传播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同性恋者也应该而且很有必要拥有固定的伴侣,无论是男同志还是女同性恋者,洁身自爱必须提倡。

有利于保持自身的健康,也利于减少社会问题和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

 

从社会结构与主观能动性的框架下,以社会性别为主轴,重新认识和分析“人”的生命经历

——一个女人的生命历程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弃古代社会结构不论,从建国至今,我国的社会结构纷繁复杂。

狭义的社会结构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有时与“能动性”对立使用。

那么,社会结构与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别有怎样的联系呢?

以下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生命历程的故事,在她身上,可以体现以上主体间的关系。

李贤依(化名)生于1949年,现年63岁,居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的一个偏远的小村寨。

在她20岁的时候经父亲包办嫁于一个本村的比她年长5岁的男子白文(化名)。

对于父亲的包办婚姻之行为,贤依曾反抗过,但当她知道自己要被嫁的时候离婚期已经只有一星期的时间了。

再加上自家曾是地主,解放后被抄家,父亲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母亲早在她13岁时过世,想到这些,目不识丁的贤依只有认命嫁给了白文。

嫁给白文两年后生了一个儿子,自从有了一个儿子以后,白文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辱骂或殴打贤依。

贤依想过要离婚,可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贤依要带孩子,自己又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出去也不能独立。

最主要的是,白文说若离婚是不会让她和孩子好过的。

于是她选择了忍受。

他们最终有了五个孩子,一个女儿。

贤依和白文在这样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家庭里度过了大半生,其过程对贤依的折磨是不言而喻的了。

贤依说,她的人生里没有爱情,她认为维持她的婚姻及家庭的是他们对孩子的一份责任罢了。

在遭到丈夫打骂的时候,她曾想过自寻短见,但看着几个孩子,想到自己走后孩子将与白文一起生活,她又不忍心丢下孩子,怕他们成了丈夫的泄气筒。

到了晚年,如今白文身体越来越不好,事事都需要贤依来照料,脾气自然收敛了一些,可是骂总是免不了的。

首先,他们生活的年代还是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极大影响,他们的婚姻是传统的父母包办。

这极大部分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大部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我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在贤依和白文的那个年代(尤其是在农村),人们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基本还是停留在远古封建时代的婚姻与爱情观的状态。

尤其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更是如此。

子女的婚姻都是父母来做主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想要突破这种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可见,历史的因素也可以对社会性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从社会架构或社会阶层结构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农民,而且身处贫穷的云南山区,没有享受过任何教育服务,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及人生。

我们可以假想,若贤依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她是不是就不会甘愿忍受丈夫的暴力呢?

她也许就能想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或者想到要向有关机构求助,或者她根本不会接受这样的婚姻及命运。

在此,我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文盲对待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反应和采取的措施和态度是会截然不同的。

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不会如此逆来顺受的接受这样的婚姻及命运,以及她的丈夫的暴力和虐待。

最起码她会知道通过法律武器或有关部门来保护自己。

因为她拥有更多的更优质的知识资源,也就拥有了更好的更多的社会资源,她的视野和思维会更加开阔。

可是贤依没有,因为她没有受过教育,她除了自己和家庭的衣食之忧以外基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她可以去关注的东西。

另外,贤依不能在经济上独立,又没有任何文化及能力,她只能选择忍受。

在当今社会,女权意识已经崛起,很多妇女已经从厨房走向了职场,走向了政治。

同时,当今的社会强调女性的独立,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经济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任何个人都不能离开经济而生存。

女性只有在经济上获得独立,才能做到彻底的独立并且获得该有的自由。

经济独立了,才能保证不依附男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从容地独自生活,不在意懒于男性。

可是贤依无法在经济上独立,因为她既没有知识和文化,又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极少,很多观念都停留在父辈与祖辈的那种陈旧状态。

在这样的诸多因素下,贤依的命运就这样定格了。

再者,从主观能动性的视角看,贤依是否本来就没有反抗命运折磨的意识呢?

她是有反抗别人来主宰自己的意识的。

在她知道自己“盲婚盲嫁”的时候,她反抗过。

可是现实的经济情况及家庭背景却最终消磨了她的这种意识。

另外,贤依在遭到丈夫打骂时,为什么她没有向有关机构求助呢?

为什么也没有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呢?

不仅是因为“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束缚,根本的原因是她不知道有这样的途径(这是她亲口诉说的)。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层次与其主观能动意识是否存在一种比例关系呢?

我个人粗浅地认为,他们之间是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或制约的比例关系的,具体来说,他们就是一对正比例关系。

即所处的社会层次高的人,他的主观能动意识也会相对比较强,反之,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主观能动意识就会比较薄弱。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粗浅的看法与思考。

我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层次地位越高,他的主观能动意识是越丰富与坚定的,因为他的各种可用资源会更多,思维空间也会越宽阔,他可以有更优质更多的教育文化资源来充实自己,保护自己。

像贤依这样的人群(贫困地区农村的文盲)显然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没有知识和文化,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之忧,他们也没有通过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来充实自己和改变自己的能力和意愿。

对社会的日新月异,他们只有力不从心,对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新事物与新观念,他们的思想更新追赶不上,也无力追赶。

如今,贤依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

女儿假期回家的时候总会给妈妈介绍外面的世界。

女儿告诉她昆明有多大,妈妈无法理解,“一个城市就算大也不可能这么大吧?

”她说。

女儿在假期背着电脑回家,妈妈只觉得太神奇了,那么一个东西,竟可以有像电视一样精彩的内容。

女儿告诉她学校里的情侣怎么多,怎么亲密,妈妈无法理解,只觉得他们都不是好孩子,“一个男未婚,一个女未嫁,怎么可以做出这等无耻举动”……

总言之,我认为社会层次地位与主观能动意识是共同进退的,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不断用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用法律等有效武器武装自己,开创自己的幸福人生。

一个国家也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文化,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总体素质,进而提高综合国力,减少和预防社会问题。

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性别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原来如此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