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935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docx

课题向日葵种植新技术

向日葵种植新技术

第一节葵花的种植技术

一、葵花的生长特性

葵花是一种耐盐碱、喜光、抗旱的作物。

在国际上只有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生产,国内只有内蒙古、新疆和东北部分地区适宜种植。

据统计,中国的葵花种植面积为118万公顷,葵花籽产量为172万吨。

内蒙古自治区的葵花籽可占到全国葵花籽产量的36.9%。

另外,内蒙古洁净的自然环境具备纯天然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

二、轮作选地备耕

(一)轮作

向日葵连作会使土壤养分特别是钾元素过度消耗,地力难以恢复。

向日葵病害如菌核病、锈病、褐斑病、霜霉病、叶枯病,以及葵螟、蛴螬、小地老虎等,都会因连作而为害加剧。

(二)选地

葵花具有抗旱耐碱的特性,一般耕地及荒地均可种植,但盐碱过重的地块不宜种植。

向日葵杂交种应种植于较好耕地上,产量、品质尤其明显,产出比大,收入颇丰,有条件的农户尽可能地利用好地种植为宜。

(三)整地

葵花为深根系作物,因此种植葵花的地应在秋季用大中型拖拉机深耕,深度要达到30厘米左右,浇好秋水。

三、播种

(一)品种

食用向日葵的主要品种有:

常规种,三道眉、星火花葵、星火黑大片和美二花葵等;杂交种,进口迪卡牌DK119、国产DK119以及RH118、RH3148、RH3708、RH3138、美葵138等。

油用向日葵的主要品种有:

S33(澳33)、S47、G101、Kws303、kws203、康地102等。

(二)播种期

葵花一般在10厘米土层温度连续5天达到8—10摄氏度时即可播种。

一般我区常规品种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

杂交品种生育期大于105天一般播期为5月10日左右;生育期小于105天一般播期为5月下旬。

(三)播种方法

葵花种植以单种为好,最好集中连片种植,但也可以在地埂及沟沿上种植。

播种一般采用玉米点播器点播,也可用锄头开沟或铲子点播,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

(四)种植密度

1、常规品种:

采用大小行种植,覆膜种植大行3尺,小行2尺,株距1.2尺,亩留苗2000株;不覆膜大行距2.8尺,小行距1.4尺,株距1.3,亩留苗2198株。

2、食葵杂交种:

采用大小行覆膜种植,大行2.4尺,小行1.2尺,株距1.2尺,亩留苗2770株。

3、油葵杂交种:

采用大小行种植,大行2.4尺,小行1尺,早熟品种如G101、S33等株距9寸,亩留苗3900株左右;晚熟种如S47、S40等株距1尺,亩留苗3500株。

(五)种子处理

近年来地下害虫严重,播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

具体方法为:

用40%的甲基异柳磷1两对水6—8斤喷拌种子60斤,闷种6小时,待种子阴晾七成干后即可播种。

四、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向日葵苗期生长快,发育早,为防止幼苗拥挤、徒长,当幼苗出现1对真叶时即应间苗。

随之,当2对真叶时就应定苗。

病虫害严重或易受碱害的地方,定苗可稍晚些,但最晚也不宜在3对真叶出现之后。

2、中耕除草

向日葵田一般锄三次。

第一次结合间苗进行除草;第二次结合定苗进行铲锄;第三次中耕除草在封垄之前进行。

中耕的同时,应进行培土,以防倒伏。

3、浇水

葵花属比较耐旱的作物。

一般苗期不需浇水,适当推迟头水灌溉时间,葵花现蕾期之前浇头水,开花期浇二水,灌浆期浇三水,整个生育期一般浇水三次即可。

后期浇水应注意防风,以免倒伏。

另外,若遇连雨或持续高温干旱,应酌情少浇水,同时进行叶面喷水。

特别注意葵花开花以后不可缺水,做到“见干见湿”的原则。

4、打杈和人工授粉

有的向日葵品种有分枝的特性,分枝一经出现,就会造成养分分散,影响主茎花盘的发育。

因此,当植株出现分杈,应及时打掉。

向日葵主要靠蜜蜂传粉。

养蜂授粉,既可减少向日葵空壳率,又可采收蜂蜜,一举两得。

在蜂源缺乏的地方,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结实率。

人工授粉的时间,可在上午9—11时左右进行。

这时花粉粒多,生活力旺盛,授粉效果好。

五、施肥

(一)需肥特性

据试验每生产100公斤向日葵子实,需纯N3.3—6.1公斤,纯P2O61.5—2.5公斤,纯K2O6.3—13.9公斤。

向日葵需钾量高于其他作物。

从现蕾到开花特别是从花盘形成至开花,是向日葵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

出苗至花盘形成期间需磷较多,花盘形成至开花末期需氮较多,而花盘形成至蜡熟期吸收钾较多。

(二)施肥技术

1、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可以为向日葵持续提供养分。

基肥施用量,一般亩施1500—2000公斤。

施用方法有撒施、条施和穴施三种。

2、种肥

常规品种如星火花葵每亩施磷二铵8—10斤加“三元”复合肥10斤;向日葵杂交种每亩施磷二胺30斤加“三元”复合肥20斤。

3、追肥

向日葵需在现蕾期之前追肥,每亩施尿素40—50斤。

六、防治病害

在向日葵生产过程中,及时防治病害,作好向日葵的保护工作,是保证向日葵正常生育、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

向日葵病害种类很多,为害较重。

目前,国内外向日葵主要病虫害有褐斑病、黑斑病、菌核病、锈病、黄萎病、灰腐烂病、露菌病和浅灰腐烂病等。

现在将我区常发生的几种病害分述如下:

(一)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SclerotiniaLibertianaFuck.),又名白腐病,是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

除为害向日葵外,也为害大豆、烟草、西葫芦、大麻、胡萝卜和芹菜等作物。

1.病症

向日葵菌核病在整个生育期间都发生,主要为害茎秆和花盘。

受害植株逐渐地凋谢至干枯,花盘腐烂。

在苗期感病,即使形成了花盘和花朵,植株也会死亡。

在生长后期感病会减产一半,千粒重和含油量都显著降低,而皮壳率增高。

茎部发病时,如气候潮湿,病部表面有白色绒毛状的薄膜,即病菌的气生菌丝体。

在气候干燥的时候,则病部褪色,形成灰白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同心轮纹。

在茎内产生不定形的黑色菌核。

茎的组织被腐蚀以后,往往发生破损、折断现象,引起植株死亡。

该病如发生在靠近地表茎基部时,即使茎部没有遭受破损,也会因水分供应受阻而凋萎。

花盘受害时,花盘组织从底面到表面满布白色绒毛状菌丝层,内有黑色菌核,组织腐烂。

菌核往往连接成网状。

种子的子叶和胚受到破坏,多半腐烂,在其内常形成菌核。

另外,据资料介绍,还有一种学名叫SclerotiniaSelerotio-rum(Lib.)deBary的菌核病,茎部被害病株外观颇似黄萎病,叶片和叶脉间变黄,但仔细观察,呈褐色水浸状,逐渐软化;若花盘受害,则花托局部或全部变褐软化腐败,故称“烂头病”。

2.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属子囊菌纲。

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

菌核形状不一,初期为灰色,后变为黑色,内部组织呈白色。

3.发病规律

向日葵菌核病菌主要以菌核随残株病体落于地表或混入种子中越冬,翌年春季在土壤水分充足时,由菌核生出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侵染寄主。

子囊盘放出孢子的时间很长。

病株表面形成的菌丝,在干燥的环境条件下,能变成粉末状态,借风传播。

植株各部分的染病,主要是病菌多次侵染的结果,而不是菌丝在寄主内有散发性。

高湿度易引起该病大发生。

4.防治方法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应以预防为主,从各方面设法不让病原菌进入土壤,故应抓好以下几点:

(1)农业防治:

a、轮作倒茬:

提倡进行区域性轮作,一般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不与豆科、茄科等作物轮作,浇水时避免打过水,以免菌核随水漂移。

轮作年限要根据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而定。

菌核病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3-5年,有的甚至达5-7年,因此至少要进行3-5年的轮作,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壤中的越冬菌源。

若要连作提倡食葵和油葵倒茬。

b、深翻深浇:

试验证明菌核在土层10cm下就很难萌发或不萌发,并且在这种厌氧环境里还可以加速菌核的腐烂进程。

所以深翻至少要达到20cm以上,在浇秋水前要将根茬刨出,以减少初侵染源。

c、调节播期:

葵花对菌核萌发侵染最敏感的阶段在开花期,适当提前或延迟播种可以错开这一阶段,从而达到避病的目的。

d、种植抗病品种:

如RH118、RH3708、DK119、等早熟品种,对菌核病、锈病的防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e、无病留种:

种子带菌是菌核病菌萌发侵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常规花葵品种要建设无病留种基地,实行统一供种,切断种子传染源。

f、合理施肥,培育壮苗:

在追施氮肥时,配施磷钾肥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g、拔除病株,清除病残体:

发病初期,将病株带土挖出深埋,尽可能地减少病、健植株之间接触传染的机会。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根落叶,破坏菌核的越冬场所。

h、进行覆膜种植,变等距为大小垅种植:

早熟杂交花葵如DK119、RH3708等大行2.4尺(80cm),小行1.2尺(40cm),株距1.2尺(40cm),亩留苗掌握在2770株左右;晚熟常规种如星火等,覆膜种植大行3尺(100cm),小行2尺(67cm),株距1.2尺(40cm),亩留苗掌握在2000株左右。

(2)化学防治:

a、种子处理:

用2.5%适时乐种衣剂包衣处理,药与种子的比例为1:

50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小时。

种子处理面积达25%以上。

b、土壤处理:

用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公斤拌适量砂土,结合播种均匀撒入播种机开沟内。

c、田间灌防:

在发病初期用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菌核净每喷雾器水兑30克逐株灌根防治,每穴2-3两药液,每隔7-10天灌防一次,至少两次。

(二)向日葵锈病

向日葵锈病(PucciniahelianthiSehw,)发生较为普遍,是吉林、黑龙江等向日葵产区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以后,由于同化作用遭到破坏,不但种子不减产30—50%,而且种子含油量也显著降低,甚至可以达到绝产的地步。

1.病症

向日葵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及萼片。

5—6月份叶两面产生黄褐色斑点,斑点内有褐色小点微露,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以后叶背面病斑处长出许多黄色小粒,即病原菌的锈子腔。

7月份,一般叶片背面生圆形至椭圆形成的褐色小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与夏孢子。

孢子堆用手可以擦掉。

后期,植株接近收获时,逐渐形成黑色小疱斑,露出大量黑褐色的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及冬孢子,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疱斑,使叶片早期枯死。

2、病原

向日葵锈病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双胞锈属。

单主寄生。

性孢子器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直径96—112微米;锈子腔叶背面生、聚生、杯形,黄色,边缘微裂锈孢子球形,多角形,表面具微疣,橙黄色,大小16—24×16—21微米。

夏孢子堆散生或聚生于叶背面,圆形或有椭圆形,褐色,粉状,突破表皮,无侧丝。

夏孢子椭圆形或卵形,黄褐色,表面有小刺,基部稍厚,大小19—30×16—20微米,在赤道上有2个发芽孔。

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近圆形,黑褐色,裸生。

冬孢子椭圆形,茶褐色,双胞,表面光滑,隔膜处稍缢缩,顶端钝圆形或圆形,膜厚5—9微米,基部圆形,大小35—45×18—26微米;冬孢子柄无色,不脱落。

3、发病规律

向日葵锈病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春季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孢子,主要侵害田间早期出现的向日葵自生苗,形成性孢子器,产生锈孢子,传染到其他植株上。

在夏季,夏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

温暖多雨季节适于发病,一般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盛期,降雨越多,发病越重。

此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菌源、温湿度有密切关系。

在三种因素中寄主的抗病性是决定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在种植病害大发生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尤以湿度最为重要,其锈孢子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水份。

总之,高温多湿病重,低温低湿病轻,连作重茬病重,轮作倒茬病轻;春播病重,夏播病轻。

在夏季锈病严重发生时,向日葵叶子将会提前干枯脱落,导致植株死亡,造成严重减产。

4、防治方法

向日葵锈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一旦流行即能造成严重减产。

因此,必须加强对锈病的调查,根据病情、苗情和气候条件,综合分析锈病的发生发展趋势,及时防治,把锈病消灭在流行之前。

向日葵锈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用抗锈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措施。

(1)农业防治

a、轮作:

锈病属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存活年限短,一般为一年。

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一年的轮作,可以消灭土壤侵染源。

b、大小行种植:

变等行为大小行,增强植株通风透光能力,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生态条件,同时便于田间喷药。

一般早熟杂交花葵如DK119、RH3708等大行2.4尺(80cm),小行1.2尺(40cm),株距1.2尺(40cm),亩留苗掌握在2770株左右;晚熟常规种如星火、世达一号等采用覆膜种植,大行3尺(100cm),小行2尺(67cm),株距1.2尺(40cm),亩留苗掌握在2000株左右。

大小行种植面积在晚熟种的50以上。

c、无病留种:

采用上年无病害发生地块的种子做为下年籽种,切断种子传染途径。

(2)化学防治

a、种子处理:

用80%成标悬浮剂1:

50拌种或用50%百克可湿性粉剂1:

100进行拌种。

种子处理面积达70%以上。

b、土壤处理:

用70%代森锰锌或50%百克可湿性粉剂每亩200克拌适量砂土,结合播种均匀撒入。

c、田间喷药:

发病初期喷洒粉尘剂(硫磺尘剂)或烟雾剂,如:

用40%粉锈宁每喷雾器水25克或用80%成标悬浮剂每喷雾器水20ml均匀进行喷雾防治,每7-10天一次,共防2-3次。

(三)向日葵褐斑病

向日葵褐斑病,又名斑枯病,是一种发生面广、为害严重的病害。

前期可造成幼苗死亡,后期常造成叶片过早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

1、病症

幼苗子叶上有褐色圆形病斑。

幼叶上的病斑近圆形,直径2—6毫米,正面为褐色,背面灰白色。

成株叶片上有不规则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环,有时中央呈灰色,长出黑色散生的细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以致整叶枯死。

叶柄和茎上发病,均呈褐色的狭条斑,上面着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很少。

  2、病原

向日葵褐斑病病菌学名Septo-riahelianthiEll.etKell.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是一种真菌病害。

叶片上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生器。

分生孢子器散于叶片两面,褐色,突出表皮,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6—128微米;其中产生许多器孢子,器孢子无色透明,鞭形,微弯,基部钝圆至圆锥形,顶端略尖,2—5个隔膜,大小35—72×2.5—3.2微米。

3、发病规律

(1)带病植株残体是传病的主要来源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内越冬,翌年以器孢子传播为害,病叶上产生的器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油用向日葵栽培面积的急剧扩大,其秸秆、花盘等副产物的利用日益广泛。

有的把秸秆、根茬分给社员常年当烧柴,做架材,夹障子用。

这就增加与扩大了病菌的传播机会和范围。

辽宁省金县七项山公社大株家科技队1978年在一块春播向日葵试验田旁边,用向日葵夹障子,6月末降了几场雨,不到三天的时间,这个田块普遍感病,几乎叶一子一死到顶。

发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越是造障子近,叶子死亡越严重。

向日葵收获前后,掉落在地里、道边的葵籽生命力很强,到了春节遇到适当条件,就会长出许多自苗。

这些自生苗和春播向日葵,成为初次浸染的主要寄主。

(2)高温多湿是造成病情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既影响病原生物,也影响寄主植物。

环境条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中尤以湿度影响最大。

叶缘积水不积水,有没有水滴存在,关系特别密切。

因为真菌孢子的萌动和游动孢子的侵入,都需要在水中进行。

湿度的供应,除了雨水外,露水和浓雾有时也足够侵入的需要。

病原菌完成侵入的时间往往是很短的,这些短促的供应,也能满足侵入的要求。

湿度对寄生主植物的影响,主要是高湿减弱了植物抗侵入能力的结果。

如果湿度高,向日葵的愈伤组织形成缓慢,气孔开角度大,水孔的溢泌水多而持久,向日葵的保护组织也变柔软,从而降低了植株抗侵入的能力。

根据试验向日葵从子叶出土到成株期间,在日平均气温23.0—25.7℃,对空气相对湿度连续多日达到80—90%,向日葵褐斑病就会大发生、大流行;如空气相对湿度降到80%以下,病情就会逐渐趋于稳定。

向日葵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都是出现在降雨之后或连续降雨的过程中,而干旱无雨的天气,测没见到有新的病斑的出现和原发病斑的明显扩大蔓延。

同时看出,在发病前的2—5天内,空气相对湿度都有明显增加,达到80—90%,甚至更高一些。

日平均气温在18.2-20.3℃就可以发病,但在23.0—25.7℃,此病发生流行快。

向日葵花期间褐斑病感病指数高低是决定能否提前病枯造成歉收的重要指标。

如果开发期的发病指数达到80%以上,就有造成灌浆期病害暴发而病枯致死的可能。

(3)栽培措施不当会加重发病程度

播种时期的早晚,地势土质的选择,栽培密度的大小,氮肥的施用期和施用量,都会影响发病程度。

这些问题又都与作物发育阶段、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a、播种时期

向日葵开花期间,是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严格,对病害反应是比较敏感的。

如果播期安排不当,开花期赶上高温多湿季节,发病就会更加严重一些,减产也就更大一些。

一般春播早种病轻,晚播病重;夏播晚种病轻,早种病种。

b、地势土质

平地重,山地轻;洼地重,岗地轻;好地重,薄地轻;粘土重,沙地轻。

地势土质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田间小气候和植株长势问题。

山岗薄地,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植株矮小,土壤和空间湿度小,同时病情流行年份,发病则轻;而平肥好地,植株高大,田间郁闭,土壤和空间湿度较大,则发病重。

c、连作重茬

连作重茬地病残体多,营养失调,发病早,感病重。

d、栽培密度

向日葵褐斑病一般大片重,小片轻,地里重,地边轻。

此外,氮肥追施过早,施用量过大,植株徒工长,发病也较重。

(4)防治方法

a、选育抗病且早熟的品种:

如DK119、RH3708、RH118等抗锈病较强的品种。

b、及时处理病残体和自生苗

清扫田园,及时处理病残体和铲除自生苗,是减轻病原的重要措施。

因此,每年秋后,应及时清扫田园,消灭枯柄落叶和根茬等病残体。

及早烧掉向日葵秸秆,不能夹障子或打芸豆架。

对地里、道边的向日葵自生苗,应全部铲除。

c、调整播期,减轻为害

掌握适宜播期,调节开花时间,躲过主要发病期,是当前一项带有关键性的措施。

春播地区应狠抓适时早播,夏播地区应注意适当晚播。

d、选地倒茬

向日葵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除了纯沙土、积水的沼泽地不宜种植外,其余土壤均可种植。

有些平肥地、二洼地,只要注意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也是可以种植的。

向日葵连作病害重,应注意轮作倒茬,至少种二年粮谷作物后,再种一年向日葵。

e、合理密植,科学施肥

鉴于目前有些地区向日葵褐斑病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栽培密度不要过大,平肥地每亩不宜超过2500株。

为了增强抗病能力,应注意施全肥,前期以磷肥为主,中、后期以氮、钾为主。

用氮肥作追肥时,不要施得过早,要在现蕾期追施,每亩施碳酸氢铵30—50斤即可。

f、深翻:

秋季深翻将带有冬孢子的杂草、落叶翻入地下,减少越冬菌源基数。

g、增放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

通过培育壮苗,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破坏锈菌生存繁殖的高湿环境。

h、药剂防治

在向日葵发病初期,每隔十天喷一次50%托布津1000倍液或灰灰等量波尔多液(硫酸铜、石灰、水的配比1:

1:

200),连续喷2—3次效果较好。

也可用65%代森锌500—700倍液进行防治,以减轻病害,保护叶片,促进增产。

向日葵菌核病西部区表现为茎基腐型,属土传性病害。

在我县普遍发生,发病率一般为10%,严重的达40%。

此外,向日葵还有一些其他病害,如白粉病、黄萎病、轮纹病、叶枯病等,也应引起重视,加以研究,进行防治。

七、葵花的贮藏

1、适时收获:

葵花成熟时的植株特性表现为:

茎杆变黄,上部叶片变成黄绿色,下部叶片枯黄下垂,花盘背面变成褐色,舌状花朵干枯脱落,苞叶黄枯中变成本品种持有颜色,黑中透亮,带有小白条纹,种仁里没有过多水份,此时收获最为理想。

2、脱粒晾晒:

将收获的葵花头平摊于场上,晴天晾晒2——3天,粒变小松动,用机械、木棒或链枷敲打,机械脱粒可能造成碎籽或脱色等。

将脱粒产品经过晒风场后,杂质在2%以下,水份10%以下,即种皮坚硬,手指按压较易裂开,籽仁用手碾磨较易破碎时,便可进行装贮,装贮时须分级包装,严禁与其他品种葵花混装,销售分级出售,可明显增加效益。

葵花收获后应注意贮藏条件,即应在低温、干燥、通风环境下贮做到防潮隔湿、通风防漏等。

此外,本品种为杂交种,种植一年后不能留种,否则造成品质下降。

第二节向日葵栽培技术要点

一、合理轮作,选好茬口

向日葵不宜连作,也不宜在低洼易涝地块种植,对前茬选择并不严格,除甜菜和深根系牧草外,其他作物均可作为向日葵的前茬,向日葵的适应性较强,最适宜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PH值6—8的砂壤土或壤质土壤种植为好。

二、选优良种,进行处理

选择产量高、质量好、品质佳、商品性好、抗叶部斑病、耐菌核病、空瘪率低、发芽率高、发芽势强的优良品种,并进行种子处理,充分发挥“种尽其用,地尽其力”的作用。

三、施足底肥,夯实基础

向日葵是需肥较多作物,据调查,每形成100千克子实,需从土壤中吸收氮6千克,磷26千克,钾86千克,播种前施足底肥,并做到有机和无机结合,每公顷施入腐熟、发酵的有机肥30至40立方米(最好是灰土粪),施磷酸二铵150—200千克和尿素100—150千克。

施足底肥是夯实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基础。

四、抢前抓早,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可防止或减轻叶部斑病和菌核病的发生,对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向日葵生育期比较短,播期选择余地比较宽,在5月上、中旬播种,因此油料型品种应适当晚播;食用型品种应适当早播,以防止贪青晚熟而减产。

五、合理密植,有利通风

向日葵秆高、茎粗,要合理密植,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作用。

原则是高秆大粒品种,宜稀;矮秆及小粒品种,宜密;油料型品种每公顷保苗25000—30000株,食用型品种18000—20000株为宜。

六、加强中耕,适时追肥

早疏苗、早定苗,当幼苗长到二对子叶时,进行定苗,出苗到现蕾期,进行2—3次中耕除草,最后一次应深耕培土,防止倒状,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伤根。

追肥既要适时,又要合理,向日葵现蕾至开花期,每公顷追尿素150千克,沟施或穴施,盛花期喷施0.2%—0.4%的磷酸二氢钾,看长势而定,追一次或二次。

七、根据长势,及时打杈

在现蕾至开花期,向日葵常有分杈发生,一旦发现,立即除杈,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保证主茎花盘对养分和水分的需要。

八、因地制宜,科学灌溉

在向日葵花盘形成阶段,开花期和灌浆期,应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水,尤其遇到干旱,应及时灌溉,满足向日葵在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要。

九、预测预报,防病灭虫

要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一旦发生,立即防治,力争做到治早治小治了。

当气温达到18—20℃时,每公顷用五氯硝基苯30—45千克,加湿润的细沙土150—230千克,拌匀后撒在向日葵的地面上,抑制菌核病的萌发,15天后再撒一次药,8月上旬,向日葵螟幼虫发生期,可喷洒90%敌百虫500倍液,防治2—3次。

十、辅助授粉,提高结实

向日葵是异花授粉作物,靠昆虫、蜜蜂传粉结实,尽管如此,还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时间每天上午10时左右(上午9时至11时),一般可授粉2—3次。

 

第三节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菌丝体绒毛状白色,菌核初期白色渐变为浅灰绿色或灰黑色,形状各异。

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

适当晚播,错开雨季发病轻。

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病害重。

一、为害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

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4种症状,其中根腐型、花腐型受害重。

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苗期染病时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