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0480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docx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1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4)

  一、名词解释

  1.感染

  2.侵袭力

  3.毒血症

  4.败血症

  5.带菌者

  6.内毒素

  7.外毒素

  8.菌血症

  9.脓毒血症

  10.类毒素

  11.菌群失调

  12.条件致病菌

  13.致病菌

  14.细菌毒力

  15.侵袭力

  16.医院内源性感染

  17.医院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19.医源性感染

  20.非特异性免疫

  二、填空题

  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

  4.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5.内毒素是由脂质A,和组成。

  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7.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

  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0.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和。

  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与吞噬两种。

  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

  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等。

  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等。

  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等有密切关系。

  19.细菌侵袭性酶有,,等。

  20.定居于人和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和。

三、单项选择题

  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

  B.菌毛

  C.异染颗粒

  D.脂多糖

  E.磷壁酸

  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A.毒素

  B.血浆凝固酶

  C.热原质

  D.细菌素

  E.透明质酸酶

  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芽胞

  E.透明质酸酶

  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

  B.普通菌毛

  C.荚膜

  D.性菌毛

  E.芽胞

  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肽聚糖

  蛋白

  C.膜磷壁酸

  D.壁磷壁酸

  

  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

  B.荚膜

  蛋白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抗原

  B.肽聚糖

  抗原

  D.荚膜多糖

  E.脂多糖

  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脂质A

  E.脂蛋白

  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食物中毒

  B.发热

  C.休克

  

  E.白细胞反应

  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

  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2.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可制备成类毒素

  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E.耐热

  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肉毒梭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脑膜炎奈氏菌

  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杆菌

  C.肉毒梭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肠炎沙门菌

  16.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C

  17.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伤寒沙门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19.带菌者是指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

  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

  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

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白细胞素

  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23.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

  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24.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

  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5.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

  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C.合成维生素

  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

  E.刺激补体合成

  26.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

  A.毒血症;

  B.脓毒血症;

  C.病毒血症;

  D.败血症;

  E.菌血症

  四、问答题

  1.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2.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4.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感染(infection):

细菌侵入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2.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3.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4.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5.带菌者:

某些病原菌在引起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为带菌者。

  6.内毒素: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7.外毒素:

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8.菌血症:

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9.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10.类毒素: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1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12.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pathogens):

有些细菌可在人体皮肤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当条件改变时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

  13.致病菌:

能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此性能叫细菌的致病性。

  14.细菌毒力: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15.侵袭力:

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医院内源性感染:

指来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导致的感染。

病原菌一般都是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是以隐性状态居留的病原菌。

产生的条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7.医院感染:

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是指病人遭受医院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包括从病人或带菌者到病人或医护人员、健康人,也可从医护人员的直接感染。

  19.医源性感染:

是指在医院诊断护理实施中由于操作污染、治疗不当引起的感染。

  20.非特异性免疫:

是人类在长期种系进化和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有遗传性,生来就有,故又称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二、填空题

  1.数量和途径。

  2.毒素和侵袭力

  3.荚膜,菌毛等粘附因子和侵袭性酶。

  4.革兰阴性菌,脂多糖。

  5.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

  6.脂质A,特异性多糖。

  7.外毒素,抗毒素。

  8.蛋白质,类毒素。

  9.神经毒素,细胞毒素。

  10.外毒素或类毒素。

  11.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12.完全吞噬,与不完全吞噬。

  13.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14.肉毒毒素。

  15.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16.菌毛,膜磷壁酸。

  17.荚膜。

  18.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

  19.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20.体表和腔道。

  21.交叉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三、单选题答案

  

  

  四、问答题

  1.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其次,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

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

  

(2)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①菌体表面结构:

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

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②侵袭性酶:

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2.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

.3.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如患艾滋病,由于免疫缺陷导致各种原虫、真菌、细菌、病毒引起的机会感染明显增加。

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或手术后、器官移植、化疗、放疗、烧伤等均可造成机会感染。

  

(1)寄居部位部位改变:

如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定居部位由肠道至泌尿道,引起感染。

  

(2)菌群失调:

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4.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1)热原质:

由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进入机体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菌体中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加热180℃4小时,250℃或650℃1分钟才使热原质失去作用。

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法。

生物制品或注射制品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

  

(2)内毒素:

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是类肢A,当菌体死亡后才释放出来。

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和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外毒素:

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成分。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特异性强的特点。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作用不一。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

  (4)酶:

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类物质。

如透明质酸酶,是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能分解透明质酸,促进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物质。

  (5)色素:

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色素分为:

水溶性色素,能溶于水、弥漫至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绿脓色素;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仅保持在菌落内使菌落呈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色素。

  (6)抗生素:

有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细菌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抗生素多由防线菌和真菌产生。

  (7)细菌素:

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物质。

其抗菌范围窄,在细菌分型及流行病调查上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