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0969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市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上)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试卷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1---16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17---22题,共8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时间:

150分钟考试分数: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

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

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

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

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

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

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

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高三语文共10页(第1页)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

“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

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

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高三语文共10页(第2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2日上午,北京市有关部门按照前期发布的《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等要求,在经过封闭测试场训练、自动驾驶能力评估和专家评审等系列程序后,向北京XX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发放了北京市首批自动驾驶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

按照要求,所有申请自动驾驶试验牌照的自动驾驶汽车须通过5000公里以上的封闭测试场日常训练和相应等级的能力评估,包括对交通法规的遵守能力、自动驾驶执行能力、紧急情况下人工接管能力等,只有达到了一定能力水平,通过了车辆安全技术检验才能够上路测试。

测试驾驶员须通过不少于50小时的培训和训练,能够随时接管自动驾驶车辆。

上路前,须通过专家的评估论证;上路后,测试车辆要安装监管设施并上传数据,以确保自动驾驶车辆按规定时间、规定路段进行试验,并随时接受监督。

(摘自“人民网”新闻《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正式上路测试》)

材料二:

随着“无人”驾驶汽车“驶向”发展快车道,在安全、法律、伦理上的热议也将其推到了“风口浪尖”,这是其“上路”前必须跨越的。

正确的价值观是任何商业的基础,“无人”驾驶也是如此。

比如,在设置系统时如何更加公平保护行人和司乘等,都将充分探讨,划出道德伦理边界,让产业充满“善意”和“责任”地发展。

这既有政府的努力,也是企业的责任。

无人驾驶最终会以一种更加成熟的形式“上路”,这要经过多年努力,需要政府、社会一起来完善这个新领域。

(摘自李冉《自动驾驶路测规范引领汽车智能化发展》,《人民交通》2018年6月4日)

材料三:

近日,优步自动驾驶车辆在国外路测时撞死一行人,这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汽车撞人致死的事件。

从美国媒体报道看,这一事件可能与优步自动驾驶系统中负责决定如何对传感器检测到的物体做出反应的软件有关。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优步做出系统调整,从而造成系统对汽车周围物体不够“敏感”,那就是——优步试图让自动驾驶车坐起来更舒服。

驭势科技创始人吴甘沙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优步收购无人驾驶卡车公司奥托,这家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设计理念是将安全排在第三位。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导致了优步事故。

据报道,当时,优步无人车的传感器检测到了一个正和自行车一起过马路的行人,但软件决定不马上做出反应。

从目前所爆出的自动驾驶安全事故来看,出现的问题主要在这几个维度,其一是算法的错误。

比如前些年谷歌与通用合作的自动驾驶出事故就是因为算法的错误,自动驾驶与人不一样,它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场景举一反三。

其二是人没有尽到责任。

特斯拉与货车相撞的事故,是人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汽车系统自身也有缺陷。

自动驾驶的推进是分层级的,从人机共驾、有条件的低速自动驾驶到开放环境的高速自动驾驶,其实现过程是不断演进的,在人机共驾辅助驾驶阶段,人还必须行使相关的责任。

(摘自李佳师《路测车纷纷上路中国自动驾驶如何安全加速?

》,《中国电子报》2018年5月22日)

高三语文共10页(第3页)

材料四:

日前,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他们在遵守一系列特定条件下进行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这意味着大众汽车、宝马、戴姆勒等汽车巨头未来可以顺利地在国内道路进行新技术的测试,加大对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

同时,也创造了全球自动驾驶立法先例。

这是德国首部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通过的这项法律规定,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将安装一个类似“黑匣子”的装置,用来记录系统运作、要求介入和人工驾驶等不同阶段的具体驾驶情况,以保证在出现交通安全事故时,明确责任划分。

如果是在人为驾驶情况下发生事故,驾驶人将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而如果是自动驾驶系统原因引发的事故,那么将由汽车制造商承担责任。

法律还规定,自动驾驶汽车在进行道路测试时,驾驶席必须有专职司机监控,但驾驶者的双手允许离开方向盘,视线也可以离开道路,查收电子邮件、浏览网页。

(摘自王娅莉《多国加速研发自动驾驶汽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领北京市首批自动驾驶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需要经过封闭测试场训练、自动驾驶能力评估和专家评审等程序,以确保自动驾驶汽车未来上路的安全系数。

B.试图让自动驾驶车坐起来更舒服,这是优步自动驾驶车辆核心的设计理念,正是这一理念的先天缺陷导致了全球首例自动驾驶汽车撞人致死的事件。

C.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不仅需要技术与安全措施作为保障,也要考虑伦理层面的内容,系统设置方面公平保障行人和司乘的安全,就是伦理价值观的体现。

D.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的首部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其一大亮点在于用特殊的装置记录具体的驾驶情况,这有助于出现交通安全事故时明晰不同责任主体。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对驾驶员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紧急情况下的人工接管能力。

驾驶员要接受不少于50小时的培训和训练,就是为了训练这方面的能力。

B.自动驾驶的推进一般需要经过人机共驾、有条件的低速自动驾驶到开放环境的高速自动驾驶等不同的等级,等级不同,驾驶员的责任也不一样。

C.按照德国法律规定,自动驾驶汽车在进行道路测试时,驾驶者可以查收电子邮件、浏览网页,但如果发生事故,驾驶者依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D.优步无人车的传感器检测到行人时,由于软件的算法错误,无法对自身没有经历过的场景作出相应的调整,才导致驾驶员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

6、综合四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分析如何确保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时的安全。

(6分)

高三语文共10页(第4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钓者

邹德斌

我真羡慕钓者,一竿在握,心与眼就合二为一,合成了水面那一点浮漂儿,世界也就浓缩在那一点浮漂儿上。

浮漂儿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大,心眼就有多大。

他们手握的不是渔竿,而是身心双俱的痴迷跟闲适。

说到钓鱼的收获,大概首推《列子》中的龙伯国“大人”。

载负神仙居住大山的十五只巨鳌,被他一下子钓起了六只。

能与他一比的大概只有《庄子》篇中的任公子。

他用五十头犍牛作鱼饵,人蹲在会稽,钩撒在东海,钓了一年多,终于钓到一条大鱼。

多大?

制成干鱼让浙江以东,岭南以北的人全都吃腻了。

这“大人”和任公子钓到的鱼该算世上最大的了吧?

不然。

还有比他俩更会钓的。

你看,渭水之畔,悠然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钓者。

谁见过这样的钓者:

他把钩儿垂得直直的,也不挂鱼饵,他还将钩儿离开水面三尺三寸。

那垂直的钩上当然不是什么饵也没挂。

否则,他哪得“愿者上钩”的自信乃至狷狂。

那钩上挂着《六韬》《三略》呢,此为匡世治政之奇谋,普天下的大鱼都恨不能跳将起来一口啄了去!

果真,一条大鱼随文王缓缓游来,一跃而起咬住了离水三尺的钩儿。

太公抓住这一刹的时机,屏气握竿,顺势一提,“嘣——!

”渔线顿时绷得笔直,竿却弯成了满弓。

渭水水面,不,那段历史的水域霎时恶浪遮天,惊涛蔽日,奔突起金戈铁马之杀伐铮铮。

终于,“嗖”的一声,渔线在空中勒出一道美丽的弧,那大鱼被太公提将上岸。

多大?

——八百年鲜活蹦跳的大周江山。

姜太公收渔竿走了,另一位钓者扛着渔竿又坐到了水边。

不过这次不是渭水边,而是富春江畔。

这钓者的同窗正坐着现成的江山,请他去帮忙料理。

他不愿去,他只想钓鱼。

江山都能拿下的同窗拿他却是无可奈何,反倒有些委屈地说:

“朕何敢臣子陵哉!

”——你要去钓鱼我哪敢勉强你呢。

衣衫鼓满江风清气,他就去了。

闲闲的,澹澹的。

多少人拐弯抹角吮疽舐痔都要攀附权贵有所谋,他却就枕一江的涛声鸟鸣,傍石而栖,度过一生。

他到底不是那种“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的假隐士,不是陈眉公那类“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的货色。

一部二十五史的“隐逸之士”在他面前实在有些矫情作态。

于是,富春江的滟潋碧波成了一面镜子。

有后世上京考取功名的秀才,路过严子陵钓台,作诗曰:

“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

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

”有后儒贡师泰面见钓台也汗颜:

“惭愧白头奔走客,题诗也到富春山。

”这江水,洗涤浮世多少功名利禄之尘埃;这钓者,让我们于汹汹浊世中嗅到一缕来自远古的淳朴清风,怡心适情。

也许严子陵根本没意识到,他不钓价值,却钓出一种品位、一种淡到极处的人生至味、一种生命的情致来。

他就是这样,以钓者的姿势,为我们提供了一座人格的参照系统。

江河水悠悠地流着,两岸钓者如过江之鲫,钓名也罢,钓誉也罢,连钩带人都一去不返。

这时,又一位钓者,于莽莽飞雪中,披着蓑衣,戴着斗笠,驾一叶扁舟,从大唐驶来,垂钓于我们的审美视野。

高三语文共10页(第5页)

千山与万径,都让漫天飞雪消融了嶙峋,白茫茫一派真干净。

飞雪扑在他身上,他冷吗?

他寂吗?

他扛得住这荒寒凛冽与孤凄吗?

还有,卓立寒江飞雪的他真的就挣脱了俗世的纷扰而身心澄明吗?

我分明看到几分鲁迅《无题》的境况: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雪地上孑然挺立的是一座抗争命运、孤傲不屈的人格峰巅;而雪地本身,则是真的战士无物的战场……这钓者,于这苍茫旷寂的天地间小得如一棵草,又大得如一面旗。

置身于凄寒旷野,却把这一切视若掌中的一钓物,这是何等桀骜伟岸的心态,这是何等遗世特立的风骨。

因为有他,天地显得高旷邈远;因为有这天地,他更显得伟岸奇崛。

他就是这天地,这天地就是他。

看不清他的面目,他纯粹得如一个审美符号,一个诗的意象,一个高度抽象化的精神生命。

或者就是一团罡气、浩气,一股抗击寒寂的清刚之气。

满世界的生命都浓缩在这一蓑一笠一扁舟和漫天飞雪的大写意中,他就在这一派飞雪中峭拔卓立,超迈独钓,从中唐直钓过宋元明清,直钓到现在。

多少铁打的江山倒了,他却没倒。

柳宗元可能也不知道,他所成就的钓者,慰藉与补偿了千百年来多少寻求美的心灵。

三位钓者,让我惊叹,让我佩服。

时光之川不竭,钓者不竭……

注:

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

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

东汉著名隐士。

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

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

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

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钓者”为线索,从龙伯国“大人”和任公子的垂钓写起,跨时空地将各种钓者联系在一起,显得灵动自如又文脉清晰。

B、文章将姜太公得到文王赏识,辅助周王成就宏图霸业的历史进行艺术处理,描绘出极具质感的画面。

这既浓缩了历史,又形象生动,富含韵味。

C、作者在第7段将严子陵与众多“隐逸之士”做了对比,根本目的是以他为人格参照体系,对众多沽名钓誉的“隐逸之士”进行嘲讽。

D、作者行文时自然得体地嵌入故事和诗文,不仅有利于表达感受与思考,也让文章散发出书卷气和文化味,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这钓者,于这苍茫旷寂的天地间小得如一棵草,又大得如一面旗。

”(6分)

 

9、钓,是中国极具魅力的文化。

有人认为,姜太公、严子陵以及柳宗元所塑造的钓者形象分别代表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高三语文共10页(第6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

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

御史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

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

“仲淹刚正,通古今,班行中无比。

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

”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

“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

”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

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

丁母忧。

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

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

“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

”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

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

若讷言:

“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

有臣贼状。

朝廷议贷死,若讷谓:

“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

”得一遂弃市。

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

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

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

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

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

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

皇祐中,诏累泰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

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

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

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责备。

B.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路寝指帝王的正殿所在,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中的“列观”是指一般寓殿。

高三语文共10页(第7页)

D.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若讷敢于进谏。

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高若讷受到信任。

皇帝向他询问大旱原因,在听取了他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高若讷看重气节。

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高若讷博学多才。

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5分)

(2)若讷言:

“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①,扁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①华顶:

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15.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说自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屈原在《离骚》中也有与韩愈类似境遇的句子:

,。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表现了曹操的志得意满,不可一世。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高三语文共10页(第8页)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共9分)

100年前,中国大地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慷慨赴难。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爆发鼓动临危受命夙夜在公

B.暴发鼓动挺身而出舍身取义

C.爆发鼓舞挺身而岀舍身取义

D.暴发鼓舞临危受命夙夜在公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

B.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

C.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D.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B.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C.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

D.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高三语文共10页(第9页)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古人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