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037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几减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十几减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几减九》.docx

《《十几减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几减九》.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几减九》.docx

《十几减九》

《十几减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10-页第二单元《十几减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充分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学生分析

本课时面对本班50个学生进行教学,102班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上学期,他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认识的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这都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2、过程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体验到十几减九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十几减九的简便算法——破十法或想加做减的思维过程。

②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

师:

锦泰小学举行了新年游园会,你们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我们先来看看套圈活动吧!

图中小明投了13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有投中?

(二)展开

1、提出问题:

师:

有几个没有投中,怎么列式呢?

2、解决问题:

生:

13-9=___(预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报出结果)

师:

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它的同学想办法算13-9的结果,可以用你的小棒来摆一摆,也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表示。

3、汇报:

生:

我是数出来的,可让这位学生数一数没投中的。

生:

我是想9+4=13,所以13-9=4(教师板书:

“9+()=1313-9=4”)

师:

哦!

你是想9加几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几。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想加做减”,(并板书:

“想加做减”),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的?

生:

我是把13分成10和3,10减9等于1,1加3等于4。

师:

还有哪位同学也用这种方法的,请用小棒来摆一摆,学生操作小棒。

把13分成两堆,一堆10根,另一堆3根。

从10根里去掉9根,还剩1根,剩下的和3根合起来是4根。

(摆好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学生说不清的教师可适当引导)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随机板书。

师: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破十法,并板书“破十法”。

师: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

我用数上棒的方法,从13根小棒里拿出9根,还剩4根。

 

生:

我是画○表示的,我先画13个○,然后划去9个,还剩4个。

生:

我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

师:

以上的这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4、拓展:

师: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活动,后面还有几个活动,你也能解决吗?

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活动,

2019-06-0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10-页第二单元《十几减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充分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学生分析

本课时面对本班50个学生进行教学,102班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上学期,他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认识的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这都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2、过程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体验到十几减九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十几减九的简便算法——破十法或想加做减的思维过程。

②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

师:

锦泰小学举行了新年游园会,你们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我们先来看看套圈活动吧!

图中小明投了13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有投中?

(二)展开

1、提出问题:

师:

有几个没有投中,怎么列式呢?

2、解决问题:

生:

13-9=___(预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报出结果)

师:

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它的同学想办法算13-9的结果,可以用你的小棒来摆一摆,也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表示。

3、汇报:

生:

我是数出来的,可让这位学生数一数没投中的。

生:

我是想9+4=13,所以13-9=4(教师板书:

“9+()=1313-9=4”)

师:

哦!

你是想9加几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几。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想加做减”,(并板书:

“想加做减”),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的?

生:

我是把13分成10和3,10减9等于1,1加3等于4。

师:

还有哪位同学也用这种方法的,请用小棒来摆一摆,学生操作小棒。

把13分成两堆,一堆10根,另一堆3根。

从10根里去掉9根,还剩1根,剩下的和3根合起来是4根。

(摆好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学生说不清的教师可适当引导)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随机板书。

师: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破十法,并板书“破十法”。

师: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

我用数上棒的方法,从13根小棒里拿出9根,还剩4根。

 

生:

我是画○表示的,我先画13个○,然后划去9个,还剩4个。

生:

我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

师:

以上的这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4、拓展:

师: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活动,后面还有几个活动,你也能解决吗?

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活动,

2019-06-0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10-页第二单元《十几减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充分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学生分析

本课时面对本班50个学生进行教学,102班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上学期,他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认识的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这都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2、过程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体验到十几减九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十几减九的简便算法——破十法或想加做减的思维过程。

②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

师:

锦泰小学举行了新年游园会,你们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我们先来看看套圈活动吧!

图中小明投了13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有投中?

(二)展开

1、提出问题:

师:

有几个没有投中,怎么列式呢?

2、解决问题:

生:

13-9=___(预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报出结果)

师:

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它的同学想办法算13-9的结果,可以用你的小棒来摆一摆,也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表示。

3、汇报:

生:

我是数出来的,可让这位学生数一数没投中的。

生:

我是想9+4=13,所以13-9=4(教师板书:

“9+()=1313-9=4”)

师:

哦!

你是想9加几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几。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想加做减”,(并板书:

“想加做减”),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的?

生:

我是把13分成10和3,10减9等于1,1加3等于4。

师:

还有哪位同学也用这种方法的,请用小棒来摆一摆,学生操作小棒。

把13分成两堆,一堆10根,另一堆3根。

从10根里去掉9根,还剩1根,剩下的和3根合起来是4根。

(摆好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学生说不清的教师可适当引导)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随机板书。

师: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破十法,并板书“破十法”。

师: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

我用数上棒的方法,从13根小棒里拿出9根,还剩4根。

 

生:

我是画○表示的,我先画13个○,然后划去9个,还剩4个。

生:

我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

师:

以上的这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4、拓展:

师: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活动,后面还有几个活动,你也能解决吗?

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活动,

2019-06-0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10-页第二单元《十几减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充分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学生分析

本课时面对本班50个学生进行教学,102班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上学期,他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认识的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这都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2、过程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体验到十几减九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十几减九的简便算法——破十法或想加做减的思维过程。

②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

师:

锦泰小学举行了新年游园会,你们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我们先来看看套圈活动吧!

图中小明投了13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有投中?

(二)展开

1、提出问题:

师:

有几个没有投中,怎么列式呢?

2、解决问题:

生:

13-9=___(预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报出结果)

师:

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它的同学想办法算13-9的结果,可以用你的小棒来摆一摆,也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表示。

3、汇报:

生:

我是数出来的,可让这位学生数一数没投中的。

生:

我是想9+4=13,所以13-9=4(教师板书:

“9+()=1313-9=4”)

师:

哦!

你是想9加几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几。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想加做减”,(并板书:

“想加做减”),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的?

生:

我是把13分成10和3,10减9等于1,1加3等于4。

师:

还有哪位同学也用这种方法的,请用小棒来摆一摆,学生操作小棒。

把13分成两堆,一堆10根,另一堆3根。

从10根里去掉9根,还剩1根,剩下的和3根合起来是4根。

(摆好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学生说不清的教师可适当引导)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随机板书。

师: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破十法,并板书“破十法”。

师: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

我用数上棒的方法,从13根小棒里拿出9根,还剩4根。

 

生:

我是画○表示的,我先画13个○,然后划去9个,还剩4个。

生:

我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

师:

以上的这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4、拓展:

师: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活动,后面还有几个活动,你也能解决吗?

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活动,

2019-06-0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10-页第二单元《十几减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充分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学生分析

本课时面对本班50个学生进行教学,102班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上学期,他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认识的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这都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2、过程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体验到十几减九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十几减九的简便算法——破十法或想加做减的思维过程。

②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

师:

锦泰小学举行了新年游园会,你们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我们先来看看套圈活动吧!

图中小明投了13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有投中?

(二)展开

1、提出问题:

师:

有几个没有投中,怎么列式呢?

2、解决问题:

生:

13-9=___(预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报出结果)

师:

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它的同学想办法算13-9的结果,可以用你的小棒来摆一摆,也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表示。

3、汇报:

生:

我是数出来的,可让这位学生数一数没投中的。

生:

我是想9+4=13,所以13-9=4(教师板书:

“9+()=1313-9=4”)

师:

哦!

你是想9加几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几。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想加做减”,(并板书:

“想加做减”),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的?

生:

我是把13分成10和3,10减9等于1,1加3等于4。

师:

还有哪位同学也用这种方法的,请用小棒来摆一摆,学生操作小棒。

把13分成两堆,一堆10根,另一堆3根。

从10根里去掉9根,还剩1根,剩下的和3根合起来是4根。

(摆好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学生说不清的教师可适当引导)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随机板书。

师: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破十法,并板书“破十法”。

师: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

我用数上棒的方法,从13根小棒里拿出9根,还剩4根。

 

生:

我是画○表示的,我先画13个○,然后划去9个,还剩4个。

生:

我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

师:

以上的这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4、拓展:

师: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活动,后面还有几个活动,你也能解决吗?

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活动,

2019-06-0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10-页第二单元《十几减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充分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学生分析

本课时面对本班50个学生进行教学,102班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上学期,他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认识的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这都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2、过程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体验到十几减九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十几减九的简便算法——破十法或想加做减的思维过程。

②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

师:

锦泰小学举行了新年游园会,你们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我们先来看看套圈活动吧!

图中小明投了13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有投中?

(二)展开

1、提出问题:

师:

有几个没有投中,怎么列式呢?

2、解决问题:

生:

13-9=___(预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报出结果)

师:

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它的同学想办法算13-9的结果,可以用你的小棒来摆一摆,也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表示。

3、汇报:

生:

我是数出来的,可让这位学生数一数没投中的。

生:

我是想9+4=13,所以13-9=4(教师板书:

“9+()=1313-9=4”)

师:

哦!

你是想9加几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几。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想加做减”,(并板书:

“想加做减”),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的?

生:

我是把13分成10和3,10减9等于1,1加3等于4。

师:

还有哪位同学也用这种方法的,请用小棒来摆一摆,学生操作小棒。

把13分成两堆,一堆10根,另一堆3根。

从10根里去掉9根,还剩1根,剩下的和3根合起来是4根。

(摆好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学生说不清的教师可适当引导)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随机板书。

师: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破十法,并板书“破十法”。

师: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

我用数上棒的方法,从13根小棒里拿出9根,还剩4根。

 

生:

我是画○表示的,我先画13个○,然后划去9个,还剩4个。

生:

我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

师:

以上的这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4、拓展:

师: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活动,后面还有几个活动,你也能解决吗?

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活动,

2019-06-0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10-页第二单元《十几减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充分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学生分析

本课时面对本班50个学生进行教学,102班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上学期,他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认识的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这都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2、过程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体验到十几减九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十几减九的简便算法——破十法或想加做减的思维过程。

②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

师:

锦泰小学举行了新年游园会,你们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我们先来看看套圈活动吧!

图中小明投了13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有投中?

(二)展开

1、提出问题:

师:

有几个没有投中,怎么列式呢?

2、解决问题:

生:

13-9=___(预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报出结果)

师:

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它的同学想办法算13-9的结果,可以用你的小棒来摆一摆,也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表示。

3、汇报:

生:

我是数出来的,可让这位学生数一数没投中的。

生:

我是想9+4=13,所以13-9=4(教师板书:

“9+()=1313-9=4”)

师:

哦!

你是想9加几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几。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做“想加做减”,(并板书:

“想加做减”),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的?

生:

我是把13分成10和3,10减9等于1,1加3等于4。

师:

还有哪位同学也用这种方法的,请用小棒来摆一摆,学生操作小棒。

把13分成两堆,一堆10根,另一堆3根。

从10根里去掉9根,还剩1根,剩下的和3根合起来是4根。

(摆好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学生说不清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