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255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宋散文》模块综合测评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

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

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

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

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

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

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

韩愈也曾经说过:

“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

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

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

《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

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

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

太祖曰:

“子论死,父救之,情也。

但论其子,赦其父。

”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

《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

“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

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

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

这是一条历史规律。

“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

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是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

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

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

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盖,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

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不是要以惩罚人为目的。

B.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为儿子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反映明太祖到来重法律也重私情。

C.因为“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二者之间存在相通性,所以都能使百姓“向善”。

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得法律道德化并且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D [A项,说法偏颇,“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内容不符,这只是“弼教”原文说的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还要包括“明刑”。

B项,改变原意,“也重私情”改变了文本意义,原文只说“又重情”,是指看重人间伦理情怀。

C项,强加因果。

原文只说“……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

B.文章从德化民、以法治国两方面,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国家的治理问题。

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事例,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分论点。

D.对明刑弼教,文章先解释,接着列举一些朝代的事例进行分析,最后作出总结。

C [C项,结合原文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以德化天下。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而守法者受到感化,违法者则会谨慎而存有戒心。

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明代,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有阐述,《清史稿·刑法志》对“刑生”的原因有解释。

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德、礼、刑综合使用,基础是以人为本,认真实施者国家就会兴盛。

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

D [D项,断章取义。

以部分代整体。

“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应该是“以法治国与以德化民相结合”。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8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热传:

“尊敬的患者/家属:

因我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诊,何日开诊尚不能确定……”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竟然只有区区3名。

否则即便有人染病,也断不至全科“停摆”。

可见压垮医生的,除了疾病,更有超负荷带来的身心俱疲。

而其背后,则是“儿科医生荒”的现实。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目前我国城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数为0.57人,农村为0.47人。

而按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到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已直逼十万大关。

而随着“二孩”生育高峰期的到来,儿科医生将更显紧缺。

缺口不小,“补缺”更不易。

据统计,全国医学院校每年仅能培养1800余名儿科医生。

但就在这本就不足的“后备军”中,还不乏有人“临阵退缩”,更别说近年来屡有辞职的儿科医生。

(摘编自2018年1月11人《北京晨报》)

材料二:

毋庸讳言,“儿科医生荒”早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较清楚:

一是儿科医师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师的职业环境有缺陷。

我国的医学院校自1999年起,儿科专业停招,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存在。

虽然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开始合作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但儿科停招18年造成的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

据了解,目前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地位。

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科医师们频生去意。

以此次来势凶猛的流感疫情为例,2017年12月,天津市儿科门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41%,急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68%。

与之相应,全市儿科门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42%,儿科急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36%。

超负荷应诊让许多儿科医生叫苦不迭。

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师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

患儿家长在“排队8小时”的过程中积累的烦躁情绪常常会在“看病3分钟”时爆发出来,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职业风险成为儿科医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近年来儿科医师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2018年1月1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选自《中国儿科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四:

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矛盾。

除了千方百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目前,我国只有53.2%的综合性医院有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儿科的仅占12.6%。

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

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哭闹,就抱着去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因常识和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和医生产生矛盾。

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宣传,开通多渠道咨询热线,指导家长从容应对,不盲目扎堆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工人日报》)

4.下列关于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儿科医师紧缺的状况十分严重,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的人数偏低,这种状况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

B.目前需要增加近十万名儿科医生,才能完成国家相关战略计划,但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C.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儿科医生不断流失,这一现状的改变需要多方位的调整。

D.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辞职,以及“二孩”生育高峰的到来,儿科医生紧缺的状况还有可能加剧。

D [根据材料三图2可知,两年内34%的儿科医生有辞职计划,但并不等于他们一定辞职。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从天津市海河医院的“儿科停诊通知”说起,引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荒”这一现象,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B.材料二指出了“儿科医生荒”两大成因:

一是培养机制有问题,造成儿科医生来源不足;二是职业环境有缺陷,造成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C.关于儿科医生的职业环境缺陷,材料二先将其概括为“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三个方面,然后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D.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具有因果关系:

儿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达到70%,这使得他们两年内完全没有辞职计划的还不到50%。

A [B项,“职业环境有缺陷”与“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强加因果;C项,材料二没有对“低待遇”这一点作详细说明;D项,材料三图1显示,感受到“儿童用药短缺”这项困难的未达到70%。

]

6.我国目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儿科医生荒”这一难题?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扩大儿科医生培养规模,②完善分级医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③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儿科医生人身安全和职业尊严。

④改善儿科医生工作环境,降低儿科医生劳动强度。

⑤提高儿科医生工资待遇,增强儿科医生职业吸引力。

⑥加强医疗科普宣传,指导家长理性就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木 鱼

周海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

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

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

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

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

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

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

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

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

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

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

她说。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

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

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

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

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

木鱼也能。

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④满桌人心照不宣。

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

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

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⑤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

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

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

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

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

他受到村人的讥笑。

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

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⑨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

冬子说,或许是。

娘说,是你太无礼了。

冬子说,或许是。

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

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⑩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

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

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

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⑪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

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

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

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

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⑫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⑬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C项,主要是因为贫穷与饥饿。

]

8.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木鱼”是全文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木鱼”展开的。

(3分)②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3分)

9.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

(2分)②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出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

(2分)③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

(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武侯曰:

“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画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故选B。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 “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解析] “他深表不满”错,无中生有。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文言翻译题,要结合全篇,抓住得分点,准确译出,得分点是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关键词“所以”“居”各1分,判断句式1分,句子大意2分。

(2)关键词“及”“作乱”“走”各1分,句子大意2分。

[★答案★] 

(1)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

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鲁国有人说:

“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

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

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汁。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

“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

吴公现在又替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得所有士卒的忠心,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来抵御秦国、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

武侯沿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行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

“太美了,山川是如此险要,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

“从前殷纣的国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

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理形势险要。

”武侯说:

“好。

”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为相国。

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

“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

“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交给我呢?

”吴起沉默了许久,说:

“应该交给您啊。

”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

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令尹。

于是向南平定了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