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7539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docx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一

模块综合测评

(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凫水   辐辏   黼黻   饿殍遍野   自愧弗如

B.恐吓烜赫褐色曲高和寡荷枪实弹

C.桅樯崔嵬圩堤诿过于人韦编三绝

D.恪守客栈坎坷溘然长逝顷刻之间

答案:

B 解析:

A项,“殍”读“piǎo”,其余读“fú”;B项,都读“hè”;C项,“诿”读“wěi”,其余读“wéi”;D项,“坷”读“kě”,其余读“k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俗话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D.商家重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们深思啊!

答案:

D 解析:

D项,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A项,指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B项,指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C项,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不可用于形容江河枯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加快芯片、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以核心技术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B.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表现出极强烈的大脑反应,有的看上去像是癫痫疾病正在发作,有的甚至出现了神经迟滞和学习功能紊乱的症状。

C.动物迁徙引发的疾病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也相对较小;医学专家认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才真正导致了“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

D.由于美国政府已经取消了部分钢铁产品征收的进口附加税,欧盟投桃报李,也将取消原定对美国产品征收的总值约二十二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

答案:

C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加快”一词缺少宾语。

B项,语序不当,“看上去像是癫痫疾病正在发作”比“出现了神经迟滞和学习功能紊乱的症状”更严重,应将两者位置互换。

D项,缺少介词,应在“部分”前加“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节日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其中蕴涵很深的中国文化传统。

①人们登高远望 ②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③清明节正值万物复苏时期 ④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 ⑤重阳节适逢秋高气爽时节 ⑥人们可到户外踏青

A.③⑥④⑤①②          B.⑤①④③⑥②

C.③⑥②⑤①④D.⑤⑥④③①②

答案:

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神秘的失踪与“再现”

谢少萍  

“泰坦尼克”号两位失踪近80年后又再现的幸存者,使欧美国家的一些勇于探索自然之谜或超自然现象的学者们掀起了一场“神秘失踪与再现”和“时空隧道”的研究热。

数年来,热衷于“神秘再现”探索的学者们,对失踪后又再现的事件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目前已搜集到几十个案例,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企图从物理性质、光学现象、时序体系和空间原理对此作出解释,但没有一位学者能跳出“时空隧道”的困惑。

有的学者认为,“时空隧道”实际上就是宇宙中存在着的“反物质世界”。

其根据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建立的物质总能量公式,根据这个公式计算,物质的总能量有正、负两个值。

物质出现负值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一些学者就将它与“反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

我们目前仅仅是了解了宇宙的一半,即正物质所处的范围;而宇宙的另一半却是由反物质组成的体系。

这两大部分由引力作用彼此接近,而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部分正、反物质产生“湮灭”作用而产生巨大的能量,造成的压力又将宇宙中这两大体系分开。

据此,可以认为神秘失踪系正负两大物质体系产生引力场局部弯曲时所产生的“湮灭”现象,而当“湮灭”消失后,引力场恢复原状时,失踪者也就再现了。

此说看似有理,但也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认为“湮灭”可以解释神秘失踪现象。

但“湮灭”只能使万物永远失去,而不可能再现。

有的学者认为,“时空隧道”可能与宇宙中的“黑洞”有关。

“黑洞”是个人眼看不见的吸引力世界,然而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时空隧道”,人一旦被吸入“黑洞”中,就什么知觉也没有了,当他回到光明世界中,只能回想起被吸入以前的事情,而对进入“黑洞”遨游无论多长时间,他都一概不知。

所以,历史上神秘失踪的人、船只、飞机等,实际上是进入了这个神秘的“黑洞”。

这一学说同样遭到不少学者的反对。

因为目前科学家设想中的“黑洞”理论是个“光吃不拉”的神秘世界,它“吞入”任何物质及能量(包括光线),但从不释放,否则就不算“黑洞”了。

因而,凡被吸入“黑洞”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有重见天日之时。

在激烈的争议中,学者们对“时空隧道”也提出了几种其他理论假说:

其一是“时间停止”说,对于地球上的物质世界,进入“时空隧道”后就意味着失踪,而重新从中出来时则又意味着神秘再现。

这表明“时空隧道”与地球不是一个时间体系,它的时光是相对静止的,因而无论失踪三年五载,或者几十年数百载都如同一时一日,抑或从失踪到再现的时间为零。

其二是“时间可逆”说,即“时空隧道”中的时间是倒转的。

失踪者进入这个时间体系里,有可能回到遥远的过去,然而当时间再次出现逆转时,又把失踪者带回到失踪的那一刻,结果就出现了神秘的再现。

其三是“时间关闭”说。

“时空隧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世界。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它既关闭又不绝对关闭,有时也偶尔开放一次。

这一开就造成神秘失踪,后来又一放,失踪者就再现了。

目前,对“时空隧道”的认识问题,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却无一学说能提供可使大家信服的科学依据,仍然是个尚待探索的自然之谜。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5.从文章内容看,下列对“时空隧道”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对“时空隧道”与宇宙中的“黑洞”的有关学者认为,“湮灭”可以解释神秘失踪现象,而不能解释再现现象。

B.一些学者将“时空隧道”与“反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认为我们目前仅仅是了解了宇宙的一半。

C.地球上的客观物质如果神秘失踪就意味着进入“时空隧道”,如果神秘再现又意味着重新从中出来。

D.“时间停止”和“时间可逆”两种理论假说的前提是“时空隧道”与地球不是一个时间体系。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者们对失踪后又再现的事件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但没有一位学者能跳出“时空隧道”的困惑。

B.“反物质世界”说和“黑洞”说都遭到了一些学者的反对,而反对的理由相同——万物永远不可能再现。

C.根据爱因斯坦建立的物质总能量公式可以判定“时空隧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目前,对于“时空隧道”的各种各样的认识都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时空隧道”仍然是个尚待探索的自然之谜。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时间停止”说,如果人一旦进入“时空隧道”,无论遨游多长时间都浑然不觉。

B.如果神秘失踪和神秘再现确实是事实的话,那么“时空隧道”可能是最好的解释。

C.古语中“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就是一种超自然现象,这也证明在中国古代可能已经发现“时空隧道”。

D.相比较而言,“时空隧道”实际上就是宇宙中存在着的“反物质世界”这一观点更有科学依据。

答案:

5.D 解析:

A项,反对“时空隧道”是“反物质世界”学者认为“湮灭”可以解释神秘失踪现象,而不能解释再现现象。

B项,一些学者将物质总能量公式与“反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认为我们目前仅仅是了解了宇宙的一半。

C项,选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6.C 解析:

C项,根据爱因斯坦建立的物质总能量公式不能判定“时空隧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7.D 解析:

D项,从选文最后一段可知,关于“时空隧道”的假说,目前无一学说能提供可使大家信服的科学依据。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讳 辩

韩 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

“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

“然。

律曰:

“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

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

“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

谓若“禹与雨”,“丘与

”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

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古文观止》,略有改动)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法制:

礼法制度。

B.今上章及诏章:

奏章。

C.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质:

询问。

D.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务行:

致力于实行。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韩愈为李贺辩解的一组是(  )

①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②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③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④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⑤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⑥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批驳李贺应避讳父名的说法,作者列出许多典型的例子来谈避讳君主与尊长的名字没有事实根据,如周公、孔子、周昭王、曾参等。

B.为了充分论述,作者还用了一个假设的例子:

如果父亲名“仁”,那儿子就应该不能做人了。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辛辣,入木三分。

C.文中从多个角度来设问,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引人深思,富有感染力。

如:

为了证明李贺理所当然能够参加进士考试,作者根据明文律令来设问,说他并没有违犯什么律令。

D.作者是针对当时避讳的陈腐风气写此文的,目的是为李贺考进士辩解。

答案:

8.C 解析:

“质”应为“对照”的意思。

9.D 解析:

句②是说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句⑤是听到诋毁李贺考进士言论的人的表现。

10.D 解析:

既是为李贺考进士辩解,也是为自己推荐李贺考进士的行为辩解。

要结合文中“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这句话来理解。

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劝他去考进士。

李贺在被举荐之列,同李贺争名的人就毁谤他说:

“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是对的,劝他考进士是不对的。

”听到这话的人不加分辨,随声附和,众口一词。

皇甫湜说:

“如果不辩论清楚,您与李贺都将要获罪。

”我说:

“是的。

律令上说:

“两个字的名字不必都避讳。

”(即两个字一起使用时才需要避讳)解释的人说:

这就好比(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说‘徵’就不说‘在’,说‘在’就不说‘徵’”那样。

律令上又说:

“同音的字不避讳。

”解释的人说:

譬如“禹和雨”“丘和

”一类字就是这样。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李贺考进士,是犯了“二名律”呢,还是犯了“嫌名律”呢?

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不是周公、孔子吗?

周公作诗不忌讳;孔子不避讳母亲名中的两个字;《春秋》不讥刺不避讳同音字。

周康王名钊,他的孙子谥为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皙,曾子不忌讳同音的“昔”字。

周朝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该怎样避讳呢?

为了避讳同音的字,连姓也要避讳吗?

还是不避讳同音字呢?

汉朝读武帝的名字“彻”为“通”,没有听说把车辙的“辙”字改为某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但没听说过把治天下的“治”也改为其他字。

现在的奏章和诏书,不曾听说讳“浒”“势”“秉”“机”等字。

只有宦官和宫中侍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会触犯皇帝的名讳。

士人说话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

现在从经典来考查,据法律来质对,用国家制度来考察,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够像曾参那样,就无可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就到了顶点了。

现在世上的读书人,不认真仿效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父母的名讳方面却要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见他们的糊涂啊。

周公、孔子、曾参是最终不能胜过的。

要在避讳上超过周公、孔子、曾参,就等同于宦官和宫女一类人了,那么难道宦官宫妾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4分)

(2)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6分)

答案:

(1)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是对的,劝他考进士是不对的。

(2)周公、孔子、曾参是最终不能胜过的。

要在避讳上超过周公、孔子、曾参,就等同于宦官和宫女一类人了,那么难道宦官宫妾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8分,每小题4分)

春居杂兴注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绝句漫兴

杜 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低墙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

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到商周,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1)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杜、王诗中能否也将“数”改为“一”?

请简要赏析。

(2)王禹偁的儿子看过父亲这首诗后,认为后两句与杜诗相似,建议父亲依杜诗修改,你认为是否应该修改?

简要分析原因。

(1)参考答案:

不能。

郑谷将“数”改为“一”,突出了“早梅”的“早”;杜、王诗中如果将“数”改为“一”,无法突出杜诗中的桃李与王诗中的桃杏受“春风”摧折的程度。

(评分标准:

“不能”1分,后面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数”能否改为“一”,主要看“数”和“一”哪一个能更好地塑造诗歌形象或表达诗歌主旨。

两首诗中的花都是“春风”的摧折对象,数量词是用来显示花被摧折的程度的,显然用“数”比用“一”表示的程度重。

(2)参考答案:

不应该。

杜诗后两句重在表达诗人生活的困顿凄苦;王诗后两句除了表达凄苦外,还通过责问表达对“春风”的恼怒,寄寓遭贬的愤懑之情。

(评分标准:

“不应该”1分,后面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

解析:

借用别人的诗句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就看借用后能否传达出新意,如果走不出别人的立意,就是东施效颦。

王诗后两句借用了杜诗,但师其辞不师其意,一句责问显示了与杜诗命意的不同。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答案:

(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2)弦弦掩抑声声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孤舟一系故园心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母亲米,父亲豆

面对突然回家的我,在沙发上打瞌睡的父亲微睁着眼,仰视我一会儿,又用手揉了揉双眼。

片刻,父亲的目光充满惊喜、疑惑,翕动了良久的嘴唇终于发出声音:

“你咋有时间回家?

还没吃饭吧?

我这就给你盛饭去。

”父亲说着挣扎着站起,而他不久前跌伤的腿现在看来,还是没完全好。

我连忙扶着父亲坐下,和他拉了会儿家常,他听明白我这次回家纯粹是外出办事途经老家,顺路看望他们一下,一会儿还要走,父亲顿时局促不安起来,焦急地说:

“你妈还在地里喷农药呢,我这就叫她回来,给你装些东西带回城里。

”我想阻止父亲,而他执意来到屋后,对着田地,扯开嗓门,喊着母亲的名字,浑浊沙哑,响彻田野。

母亲一到家,顾不上换下喷洒农药的雨衣,一边笑着,一边埋怨我:

“回家咋不事先通知我们一声,回来看一眼就走,能给你准备些什么!

”父亲抱怨母亲的唠叨,催促母亲麻利点儿。

母亲手上忙个不停,嘴上也不饶父亲:

“死老头子,你只知道朝我吼,说要给儿子带东西进城,我前些日子就让你准备好,现在你倒好,全怪在我身上了。

一看父母拌嘴,我赶紧跟他们说:

“这次我什么都不带,司机还在路边等着我呢。

”“你有车呀?

”母亲的眼睛立马又亮了起来。

“有车更要带些东西进城,省得我们往城里送,再说空车回城也浪费呀!

”父亲精打细算起来。

于是他们更加忙活了。

看到米缸中的米所剩无几,母亲一下子慌了——现去碾米,我肯定没时间等,可不带些米进城,空车回城实在可惜。

母亲一脸难色,脸上的皱纹片刻变得更加密集。

随着父亲的一句话“孩子妈,先跟左邻右舍借些米,隔天我们碾米还人家,问题不就解决了”,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一朵怒放的菊花。

3袋大米借回来。

母亲一边抱怨邻家的米不够齐整,一边搬出大匾、筛子,开始筛起米来。

而此时,父亲看着母亲把筛好的米装袋发愣。

母亲有些不高兴,怪父亲在一旁站着,也不帮她装米,嗔怪道:

“老头子,发什么呆,快往袋里装米呀!

”父亲抖抖索索盛米装袋,怯生生地对母亲说:

“孩子妈,这近300斤的大米,怎么才能运到路边?

你们娘儿俩扛着去,肯定不行。

母亲没有理睬父亲的担忧,反而把手中的筛子旋转得更快,仿佛在为我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

“孩子妈,你倒是说话呀!

”父亲不放心地追问母亲,母亲回给父亲一个调皮的笑脸:

“老头子,你别慌,我有办法。

米筛好了,装进袋,袋口扎得严严实实,我正要扛米袋,母亲心疼地说:

“山子,你这么多年不干农活了,百十斤米扛在肩上走路,会累伤的,还是让妈来吧。

”母亲要扛米!

我死活不同意,宁愿不带米,也不能让她扛呀!

母亲看出我的担心,她有点儿卖关子地说:

“过会儿,你看妈怎么把米运到公路边。

”说着,母亲出了家门。

不一会儿,屋后的小河边传来了母亲的喊声,原来母亲要撑船为我送米,父亲笑了。

而我的眼眶却蓄满了泪……

母亲撑着一只小船,船上载着我要带进城的3袋米。

我要撑篙,母亲不让,说怕我弄湿了衣服。

端坐船前的我,仰视着撑篙的母亲,扎篙,躬腰用力,拔篙,再扎篙……渐渐地,我的双眼一片模糊。

而母亲沿河撑篙,遇有在河堤上干活的农人,便自豪地亮开嗓门:

“我给三儿子运米。

他有小车在路边等呢!

”母亲一会儿看看船头,一会儿照应一下那3袋米,接着把自己欢快的歌声洒满了河道。

我和母亲把3袋米抬上岸,父亲不知何时也出现在车旁,他额头冒汗,喘着粗气,显然是急赶来的。

看着父亲那微微倾斜的身子,我止不住埋怨起来:

“爸,你怎么不在家歇着,你的腿还没好利索呢!

”我想搀父亲上小船,他却让我快上车,连声说我的时间要紧。

上车后,我放下车窗,朝默默注视车子的父母作别,眼泪止不住再次流了出来……

车缓缓地启动,我仍在看着我的父母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

年轻的司机跟我说:

“你父亲一瘸一拐赶过来,就为送来一小袋新摘的青豆。

他还跟我玩笑着说,你母亲为你撑船送米,他也要给你带点儿什么,于是想起早上新剥的一小袋青豆粒。

我颤抖着双手,打开副驾驶台上的一个方便袋,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粒粒青翠浑圆的青豆……刹那间,我再也抑制不住,当着司机的面,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23期,有改动)

14.阅读第一段,找出反映父亲心理变化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4分)

15.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6分,每小题3分)

(1)父亲抖抖索索盛米装袋,怯生生地对母亲说:

“孩子妈,这近300斤的大米,怎么才能运到路边?

你们娘儿俩扛着去,肯定不行。

(2)年轻的司机跟我说:

“你父亲一瘸一拐赶过来,就为送来一小袋新摘的青豆。

16.结尾“刹那间,我再也抑制不住,当着司机的面,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的眼泪为何“一下子涌了出来”?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17.这篇小说一发表就感动了许多人,相信也感动了你。

请选取作品的一个点分析感动你的原因,并结合小说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

14.参考答案:

“微睁”“仰视”“揉了揉”“惊喜”“疑惑”“翕动”“发出”“挣扎”等词语反映了父亲的心理变化。

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到惊喜、疑惑,进而到担心、关爱,写出父亲见到儿子时的惊喜、愉悦,也从侧面展现了儿子“忙”,与父母相见的机会寥寥,为后文“母亲米,父亲豆”等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第一段,找出词语,可联系父母突然见到久别的儿子的喜悦心情,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5.参考答案:

(1)“怯生生”即羞怯、害怕,是对父亲心理的刻画,写出了父亲的窘迫:

他是一家之主,背米的事情本该由他承担,可如今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觉得母亲和“我”都没有能力把米背到车上去,他因此为运米而发愁。

(2)“就为”是“仅仅为了”“只为了”的意思,描写了年轻司机的心理:

在他看来,父亲一瘸一拐“赶”来,只为送一小袋青豆,是“小题大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分析这两个词语时应注意联系事情的背景、说话人的身份、说话人的心理等条件。

16.参考答案:

“我”流泪是因为:

①父母无私的爱:

看到“我”突然回来,父亲的惊喜和问寒问暖;母亲为“我”借米并想尽办法为“我”运米;瘸腿的父亲为“我”送豆,每个细节都展现了父母之爱;②内心的后悔和惭愧:

与父母对自己的爱相比,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呢?

解析:

“我”流泪是因为被父母的爱打动,联系全文,将父母给予“我”的和“我”回馈给父母的作对比,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原因了。

17.参考答案:

小说主题令人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