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940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习报告.docx

《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习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习报告.docx

实习报告

一.实习过程

在武当山上的六天六夜

武当山测绘实习32人浩浩荡荡的在7月10号到达武当山,实际的测绘是在次日开始的,实习一共持续了六天,所测绘的建筑大多分布在武当山南岩宫一带。

每个小组的工作都不一样,其它组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就只谈谈我们小组的是实习成果吧。

小组成员就不介绍了,我们这次的测绘内容是在两仪殿以及天乙真庆宫之间的藏经阁(没办法,直接说藏经阁估计没几个人知道,只好假借与外物了)。

藏经阁规模不大,面阔只三间,进深的话一层有五间,往上就少了一间,总共是有三层。

藏经阁始建与明,后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又在清光绪年进行过了一次加建翻修,不过据我们测绘的实际情况上来看,翻修的具体细节做得很是不到位,整个藏经阁的建筑表现基本上就属于民间级的,根本不似周边官式建筑的严整富丽。

具体的表现比如:

露明的天花,大小不一的木楼板,不对正的柱子,直接搭在旁边建筑上的短柱,不见了的穿枋,大小不一的榫头等等。

整个建筑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所以我们在测绘的时候都亲切的称之为“草模”,还是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的“草模”。

但是不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工作还是很顺利的进行

上下不连通的断柱新柱直接代替旧柱

了下去,第一天粗略的测出了建筑的基本体量,第二天我们就知道了建筑各层柱网的分布情况,第三天我们去上中下元组当了一天外援,唯一的进展就是把草图画了出来。

草图出来后,老师认真的审阅了我们的草图,之后我们就发现我们的草图真的是特别的“草”,许多的具体细节和构造形式都没有搞清楚,甚至连楼板下面的枋及梁的分布都没搞清,更不用说那高不可攀的顶层台梁构造。

7月14号,也就是第四天了,我们一组四人只好回到藏经阁,在里面呆了一天,画了各种现场的草图,总算把藏经阁内部的边边角角给搞清楚,这一天可以说是实习以来最累的一天了(昨天走山路的困乏还没缓过来呢)。

最为困扰我们的一点就是,在藏经阁现场没有桌椅,甚至连块空地都没有,也没有电源,造成了先进的笔记本和落后的画板加草图纸的英雄无用武之地。

所以在之后的一天里我们还回到了藏经阁两次,因为总是有好些东西在现场就搞忘记了,回到旅馆要画图的时候就发现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好默默的重走了四趟那早已厌烦的台阶路。

经过几次的返工测绘,我们总算是把藏经阁给摸清楚了,一切测绘工作基本大功告成,剩下的就只是建模和画图了。

实习的第六天其实并没有在实习,老师给大家放了个假,这是旅游的一天了。

上午我们上了武当山金顶,虽没有领略金顶日出的辉煌灿烂,但也好

金顶好感受了一番“人间仙境”的奇妙境遇。

下午还和几个人去了半山腰上的紫宵宫,体验了古代真正大木建筑的宏伟壮丽与辉煌。

这就是六天实习的大概经过了,具体的内容在实习日记里记得清楚,在此就不加赘述,就说这样一个梗概吧。

二.专题讨论

南岩宫的“因地制宜”

中国古建筑在平面上一般都讲究轴线对称,建筑之间互相围合,形成单进或几进的院落,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

自南北朝时期的“舍宅为寺”后,中国的寺观建筑也都具有了传统的院落式格局,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格局。

但是某些特殊地域的的建筑布局在山,由于地形和场地的原因,规则的建筑布局和完整的建筑形制难以实现。

中国的寺观建筑除了在城市乡镇的大死大院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形式,就是在名山大川中的寺观建筑。

这些寺观建筑往往是分成几组大小不一的建筑群组,结合山川的走势及高差变化,往往能够形成一个个具有特色的寺观奇景。

我们这次的测绘对象是武当山南岩宫景区的几处建筑,所以先介绍下南岩宫的基本布局吧。

武当山南岩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道教著名宫观,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的南岩上。

据《太和山志》记载,唐宋时就有道士在此修炼,元代道士在此创建道观,至大元年(1308)“天乙真庆万寿宫”,元末建筑毁于大火,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重建,时有大小殿宇六百四十余间,赐额“大圣南岩宫”,清末大部分建筑复毁。

现仅存元建石殿、明建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原元君殿旧址上尚存玉皇大帝神像一尊,峨冠华衣,形态逼真。

宫外岩北有老虎口,岩南峰峦之上有梳妆台、飞升台等古迹。

从紫霄宫行驶2.5公里至终点站乌鸦岭,经南天门,即达南岩胜境。

南岩峰岭奇峭,林木苍翠,上接碧霄,下临绝涧,是武当山36岩中最美的一处。

唐宋以来就有道人在此修炼。

元代在此建有道观,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此营建殿宇640余间,清末被毁。

现仅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建的南天门、碑亭、两仪

殿等建筑及元君殿、南熏殿、圆光殿等遗迹。

从榔梅祠附近看南岩宫从南天门入小天门,穿过碑亭,便是俗称脚蹬老虎岩的崇福岩。

远眺是圆光殿、南熏亭、近观有18道棋坪及太上观、五师殿、方丈室、斋堂等遗迹。

龙虎殿是南岩著名的一景。

出龙虎殿即是大院落,院中有一口六角饰石栏的水井。

井水清香洌甜,犹如甘露,故名甘露井,是武当最好的泉水之一。

从院落登上层层丹墀饰栏崇岩,是元君殿即大圣南岩宫遗址。

南岩周围还有滴水岩、仙侣岩、黑虎岩、红军洞、雷神洞、龙潭等,都是下临绝涧、峭壁千仞的景致真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部分资料来自XX百科)

整个南岩宫是紫霄宫和金顶之间的一个过渡,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基本的建筑都是靠山而建,一面接临悬崖,一面靠着山体,经常都没有背立面,建筑形制也几乎都是不完整的,东少一块,西缺一角。

从南天门到小天门之间,山道起伏变化,弯绕曲折,中间经过一个碑亭和一个小休息平台,序列完整。

到了南岩宫,前头人工开凿了一处出挑的山岩,虽不高大,但甚奇绝。

人们要到达南岩宫玄武殿,都要从这下面经过,形成一个特别的入口空间,也为即将到来的玄武殿造势。

南岩宫的前方从从大门延伸出去,还有三段阶梯,三个平台,最远处的平台直接就到了悬崖边上,从平台上可以愿望金顶,也作为到金顶的第一个停顿点。

从玄武殿侧面向里继续,拐过一个小弯,就可以看见两仪殿侧面了。

再往前走,可以发现右边就是山崖,左边的山体上是一系列的小建筑,包括皇经堂,南熏亭,这一系列的小建筑做得小巧精致,灵动异常,再配上刻于山岩上的“福”,“寿”,“康”,“宁”四字,俨然是下个高潮的一曲优雅间奏。

两仪殿规模虽小,但格局颇高,抬梁起架,平闇天花,正对的龙头香出挑悬崖,远接金顶,成为到达金顶的第二个停顿点。

在两仪殿稍作停留,就到了一个狭窄的走廊,是为藏经阁一层内廊,经过内廊就是元代石殿“天乙真庆宫”,正殿直接山体,浑然天成,前面有一平台,也可远望金顶,是为到达金顶的第三停顿点。

接着是太子卧龙床,金钟,最后以山岩为结束,整个序列终止。

以上是对南岩宫建筑布局的整体概述和对建筑序列的总体印象。

我们可以发现,

两仪殿旁的“福寿康宁”整个南岩宫建筑群都是依山而建的,建筑布局按照山势来进行组合排列,建筑体谅依托于山体。

每一个建筑都不是单独的存在于此的,它不仅仅与周边的建筑相关联,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建筑都是从山中长出来的一样,在山林里不显突兀,反而更增添了山的韵味。

建筑与山体融合交汇,可谓是“仙山生古刹,妙殿映苍松”。

下面就我们小组所测绘的藏经阁部分,来具体介绍藏经阁在体量与布局上是如何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

1)独特的不对称屋面

如果仅仅是看藏经阁的正面或者是仅仅到达藏经阁的底层,那么就会认为藏经阁也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古代制式化的建筑。

三间五架,而且在一层还有cad所绘制的剖面

一条作为走道的内廊。

那么藏经阁就会隐没在茫茫建筑海洋里了,再不可能震撼我们。

我们只有到了藏经阁的三楼,就会发现很是奇妙的一点。

藏经阁从正面来看,完全就是一座制式的殿宇建筑,本应该连建筑的屋面部分都是前后对称的,可在此偏偏是一个特例。

这是古代的匠师们劳动智慧的成果,也是他们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形式的表现。

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当年的情况,来到武当山的匠师们在看着这里元代石殿和明代木建,想在这个狭窄的地段建一个来联系两者。

试想象,如果匠师们不顾这里狭窄的地形,硬是要在这里建一个等坡对称的屋顶样式的话,就会使得整个空间显得局促不堪;相反的是,在这里建一个一边一间进深,一边三个进深,不仅让空间拥有了变化,而且也为本来就不拘一格的南岩宫更增了一份灵动。

2)扩建局部架空及其加固措施

藏经阁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靠山体的三层楼阁是原的旧有建筑,一层还有一部分仅有一层的加建部分。

加建部分建在原有建筑外面的一个平台上,原来在这个平台上是可以直接往回看见两仪殿的龙头香,是一个向回呼应的相关点。

现在从加建部分的窗子往外看,可以看见原来平台的一部分,还有三级小型的踏步。

现在只能看见大约1M左右的小平台,算上加建部分2.5M的空间,1.5M的走廊,可

藏经阁加建部分直接立于山岩上的加固柱子

以估计原有的平台可以达到5M的宽度。

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出现在这里的一个狭窄地段,前承龙头香,后接两仪殿,远仰金顶,果是一个难得的绝佳观景地点。

现如今,平台消失了,改成了一个单层的局部,但是加建部分的屋面一直延伸到了三层的窗口,从三楼的阁楼上可以欣赏窗外的美景,看落叶和雨水都落在窗边的屋面上。

从结构上来说,由于原有建筑的开间原因,加建部分由局部超出了平台的范围,所以需要加建部分要

有一个较大的悬挑。

这可难办了,这样的悬挑该如何解决呢?

工匠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直接立了根柱子在挑空部分的山岩上,这一点让我想起了悬空寺,真正的建筑与山岩的完美结合,硬是在没有平地的地方找出一份平地来。

匠师们又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建部分会逐渐的偏离,最终垮塌。

所以他们又在原有建筑和

悬空寺加建部分共同设立了一根通柱,像楔子一样的把加建部分牢牢的锁在原有建筑中,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构造方法了。

3)两端不一样的挑檐

从藏经阁的正立面可以看出,简单悬山的两边挑檐是不一样的。

在两仪殿一侧,只有大约0.75M的出挑,而在真庆宫的一侧却有1.75M的出挑。

在石殿上的挑檐如此之大,导致工匠们早就预料到了这样大的出挑是不能长久保持坚固的,所以借鉴出挑加柱子的方法,

工匠们在石殿上立了三根柱子,支撑在檩条上,以此来加固出挑。

不过事实没有按工匠们的预想来发展,现在的出挑已经垮塌了,嗨,看来结构不成熟就不要做藏经阁正立面

这么大的挑战了,结构决定形式啊。

为什么藏经阁两边的屋檐出挑会有不一样呢?

除了两仪殿和真庆宫和藏经阁只之间的距离的不一样的原因之外(距离大的,为了防止雨水飘落到两个建筑之间的空隙中,所以挑檐自然要大一点),我还想到了这样的一点,那就是在形式或者说是立面的考虑。

从正立面上来讲,两仪殿制式比较高级,建筑相对较高,屋顶样式相对高级,如果旁边的建筑出檐如果过大,则会遮挡住两仪殿的风貌,影响整体的观感。

自然相对的真庆宫部分,建筑相对矮小,而且材质为石殿,比较厚实沉稳,所以在它的顶上出现一个较大的飘檐,让建筑的外观更加的飘逸轻灵。

这样的一种不一样的区别对待,使得这一系列的建筑在立面上保持了较为统一的风格,实现了序列的延续性。

4)岩洞里的上中下元

前面讲的大概就是藏经阁独特的“因地制宜”了,在此也说一下我们参与测绘的上中下三元的测绘感受,同样都是“因地制宜”。

听我们的向导和万老师介绍,我们发现了这上中下元就是利用原有的山中的岩洞来建立起一个供奉的庙宇。

其中下元是一个木制的庙宇,中元和上元是一个石殿。

下元的庙宇现在只剩遗址了,现在依稀可以看出原有的神龛和柱础,想象的出来原有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原有的建筑模式完全依托于山岩中,形成了平台,供奉平台,庙堂和神龛总共四段阶梯。

中元的规模比较小,预制的一个小石殿可以说是“龟缩”在这个山岩中,不过石殿充分结合了山岩的形制,山墙和屋面都做了一些变化和处理,完全融入了山体中。

下元规模比较大,岩洞中除了石殿之外,在石殿之后还有一个平台,平台之后有一个为了排除山中渗水的水沟,引到两边的龙头,最后在排到水池中去。

从远处,原有的山道往下元看,加上焚帛炉,11级的阶梯和两个平台,较小的石殿,石殿上方出挑的山岩洞口,整幅画面匀称均质,和谐理性。

由此可以看出匠师们的心思独用了。

这样的一个上中下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大型的道观殿堂,仅仅是作为原来到金顶山道上的三个休息点,有这停顿的作用。

现在都可以发现,在其中的上元石殿上有清朝及民国时期游人们所留下的“到此一游”,就可以看出这样的三元在原来的山道上所起到的作用。

这样一个因地制宜的小型殿宇,不仅利用了自然的山岩来对建筑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雨水阳光的过分侵蚀,同样建筑结合了岩洞的形式,为自然的山色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其它的一些···

新形成的内廊

通过对藏经阁的加建,夺取了原来连接两仪殿和真庆宫的平台,这样一来就使得两边的联系与原来的观景设施都消失殆尽。

如何保持两者之间的联系呢?

工匠们留下了一条在室内的走道,这样的情况古建筑上是比较少见的,只听说过有什么抄手游廊,没有发现什么室内居然会有一条走廊的。

这一条新的走廊虽然只有10M左右,但是由于旁边有建筑的阳光遮挡,所以在这走廊中会显得比较阴暗,而且这里的走廊有一些略微的弯折,减少了走廊的单调感。

通过走廊,从两仪殿往真庆宫走,从阴暗中的走廊走道真庆宫的外廊上,颇有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增加了外廊的观景氛围。

从真庆宫回到两仪殿,由于两仪殿内部开窗的面积也较小,所以室内相对较暗,加上两仪殿的供奉真人大帝及朝拜神仙道人的等级较高,所以这里的氛围是一种肃穆神往和飘渺虚无的。

由幽暗的走廊到达此处,使得信士游人在真庆宫的浮躁心情得以冷却,自然而然带着一种崇敬之心进入两仪殿,献上虔诚的祝愿,接受众仙的眷顾。

简而言之,这样的一条走廊,使得整个南岩宫的建筑序列在结尾处更显丰富多彩,使得藏经阁两端的建筑氛围有了一个良好而不单调的过渡,这一点恐怕也是当年的匠师们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吧。

三.感触·体会

这一次的武当山测绘总共才有7天,时间并不算多,但是对我心中还是非常有打动作用的。

这次的测绘中,我发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存在。

我发现中国的古建筑不仅仅是在形制和屋面形式上具有与其他世界各地都不一样的特点,其实古建筑在对建筑构造上的考虑也是十分周到的。

我再这次的测绘中,对我们的藏经阁和周边其它的建筑进行详细观察中,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细。

,比如在梁上的一点错动,我也解释不了这具体的做法,不过这样的形式彻底的颠覆了我对古建筑的印象。

以前我的思维中,古建筑中的结构形式都是只将形式作为第一位的,没有什么对结构的考虑,所以我国建筑结构方面的思考才会如此的不尽如人意。

看到实体的古建筑之后,对古建筑中的结构细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之后,我就彻底的被折服了,匠师们在对结构细节上的考虑是我现在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在藏经阁里,有两节的梁交错布置,互相咬合的;有梁枋出头,在出头部分加上了防回插销的;有稳定结构的,作为销子的一排通柱;还有起到连接作用的穿枋;还有加固墙体所用的支撑结构。

这里对结构的细部考虑,我发现古建筑中的考量都是十足周到的,并非说在古建筑中就失去了对结构的仔细思考。

看来,并不是说中国的古建筑没有在结构方面做出仔细的考量,只是说在我们中国这个特殊的地域中,没有其他的建筑形式来造成新的在结构上的影响和震撼。

所以,中国的结构事业上才会没有其他方面的发展。

另外,我们的审美情绪也是影响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在建筑布局上的大局观,一种建筑体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种建筑形制和院落相结合的形式感受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建筑享受。

西方追求高大宏伟的建筑观感,早在秦汉时期就被我们所摒弃了,所以我们在立柱上和拱的构造上的考虑才会如此落后。

说到建筑的结构美观,不得不说大型的古建在这一点上也是非常到位的,就我在紫霄宫的所见却是令我深深的被震撼了。

细致的斗拱,巧妙搭接的椽和檩,厚实稳固的柱子,整齐的天花和望板,在配上合适的彩画,其精美程度让我叹为观止。

心中怀着对古建筑的叹服和回味,我们离开了武当山,不过武当山的建筑在我心中的印象却久久都挥之不去。

不得不叹服早先的匠师们精彩绝伦的思想,我发现自己那些对建筑的小小理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完全不敢拿出来比对着。

自此之后,我定是要在自己的设计中做到细节精到,考虑周全,把形式和结构一起考虑,做到融会贯通。

四.几点收获

1)测绘中主要具体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做法,特别是建筑中的某些细节特别到位。

2)了解了武当山道观建筑中的经典布局,知道了前门,配殿,正殿,父母殿的基本布局。

3)体验和感受了古建筑的宏大壮丽和细节上的到位,

4)了解了轴线和序列在建筑布局上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了建筑和环境相结合的重要性,这将会对日后我再建筑设计中和环境的理解和布局的利用上起到新的作用。

5)就是旅游了一次,在心灵和身体上完全放松了一下,体会了名川大山的气势和环境。

五.意见和建议

1)古建筑的测绘实习其实搞得非常的不错,不仅仅是让我们对书中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结合实际的巩固,更是让我们直观的体验古建筑的魅力所在,增加了我们的建筑素养。

2)到了测绘场地后,老师虽然带着我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对场地的参观,但是由于人太多以及时间的缘故,我们只是像跟着“导游”一样匆匆浏览了一下建筑,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多少古建筑方面的知识点。

所以,我希望老师们能辛苦一下,在带我们参观之前能准备有一个教案,明确目标,在真正的古建筑面前再给我们上一堂建筑史。

这样的话,结合实际建筑物在场地上的讲课或许效果会非常好。

(在此先为自己没有好好掌握建筑史知识而愧疚一下。

3)那就是对于这个实习报告的东西。

老师希望我们在实习报告中结合自己的测绘目标写出一个关于古建筑的专题。

但是,由于这样的任务是再实习结束的前一天才公布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试着回顾自己的几天实习,从中苦苦寻找专题的内容。

相反,如果我们在开始测绘之前,就了解了这样一个要求,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实习的一开始就结合建筑的实际给自己定一个专题,并在每天的测绘中时刻注意为自己的专题收集素材。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我们在测绘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当然收获也会更多,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实习报告更加充实富有内容。

4)最后就不是建议了,祝愿古建测绘实习能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终于完成了这样一个还算完整的实习报告,内容不算多,但是表达出了我想要说的话。

对于因地制宜这样的一个专题,其实应该还有许多例子没有提到,不过就藏经阁而言能说的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多,许多的细节想不太起来了。

这充分说明了我在实际场地的投入不够多啊,也充分说明这并不是一个“事后诸葛亮”所能完成的。

所以还是在重申一下对专题内容的提前预知可以让我们的内容更加丰富。

实习中有苦有乐,苦自然只是某些时候身体上的苦,乐倒是常常都在左右。

在实习中,我们对古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武当山的建筑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建中寺观建筑的布局有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灵在仙山中历练了一番。

简单一句话,我们这次的实习是收获多,欢乐多,了解多,感触多。

真心希望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不过想想也只有等待机缘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