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3136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docx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

罗鹏

(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2007级1班1360408006)

摘要:

导入语在语文教学艺术中非常重要,教学过程开始的导入环节就像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应深入细致的分析学生的诸多学习心理问题,让导入语设计相机而授、有的放矢。

同时,结合语文教学艺术性的特征、导入语功能及设计原则、导入方法来统筹兼顾,把语文教学导入语设计得新颖独特、富创造力且蕴涵丰富,让语文教学的导入语设计达到教学、语言、艺术性三者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导入语;艺术

一、导入语及其功能

(一)导入语

导入语即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是师生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或教学活动伊始,教师运用富于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及氛围的行为或方式,是一堂课的起始且尤为关键的环节。

俗话说的好: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超、新颖、别致且富于创造力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走上讲台,以新颖别致、富于情趣的语言开讲,必然能“先声夺人”,立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教学也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实践证明:

“别开生面的导入,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思绪、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听课需求的作用。

”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十分重视导入语的设计。

(二)导入语的功能

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导入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复习相关旧知识、指明教学目标、酝酿情绪、渲染气氛的作用,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1、掷地有声,集中学生注意力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

“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证他的心里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上课伊始,须用艺术的导入把学生的心收起来。

”②课堂教学有没有成功,关键是看它吸引了多少学生的注意力和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这一讲求“点击率”、“吸引眼球”的时代,只有关注才会有效率,说的也就是“引起注意”的问题。

注意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人的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或事物的关注或者集中,乌申斯基把注意形象的比做通向心灵的“唯一门户”,知识的阳光只有通过注意这扇门户,学生才能享受到“知识”阳光的滋润和温暖。

所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导入语则把这一功能发挥得事半功倍。

导入时,教师的最大威胁来自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在上课伊始,学生刚活动完毕回到教室,其思绪还没有马上回到课堂上,注意力往往是分散的:

有的学生可能还在思考上节课教师布置的思考题;有的学生可能还在忙着准备上课的用具;有的学生可能仍沉浸在课间活动的欢娱之中……因此,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发挥导入语的艺术迅速将思想开小差、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的“眼球”吸引到课堂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锁定在与教学相关的刺激上,做到“疏而不漏”。

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优秀教师的任何精彩讲解都是徒劳无功的。

2、引发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我们耳目能熟的名句了。

其说明了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求知的动力,获得学习上的自觉。

精彩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浴春风、如饮甘露,从而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教育成功的艺术,在于教师使得学生对他所传授、所教的东西感到有兴趣。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而巧妙的导入,则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所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在导入时的重要工作之一。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判断导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新颖别致、富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定向思维,因为教师有重点、有目的、有新意地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探索知识的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清晰诱导,明确教学目的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清晰地阐明或呈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有的教师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认为教学目的只需教师自身清楚即可,学生没必要了解。

但是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呈现十分有必要,其在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学生知道教学目的,就能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地去接近并实现目标,不至于整堂课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赶一步走一步,这样的学习是盲目的、被动的;同时,明确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之一,学生能产生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能更主动更积极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利用导入把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清晰地告知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4、衔接有致,温故而知新

导入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本堂课新知识教学的开始,它承担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良好效果,是联系课与课之间、教材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导入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够激活旧知识,为“同化”新知识提供方便,而且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提供动力。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来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识,使学生在感知新知识时,既有思想上的准备,又有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的知识。

新、旧知识也能很好的连汇贯通。

例如《茶花赋》的导入可以联系第一册北京的《香山红叶》、第二册广东的《荔枝蜜》,引出第三册的《茶花赋》。

循序渐进的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自然而然的学习新知。

因此,在导入时,教师组织学生复习,激活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而使新的知识迅速“同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得新知识的过渡和后继做到自然而然,将会获得出奇不易的效果。

5、创设情境,引入融洽氛围

在上课伊始,教师就通过运用风趣幽默或者富于启发性的导入语,带学生进入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对教材‘入其境、感其情、明其理’的享受以及亲历感和愉悦感,”③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潜力和再创造的激情,对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繁荣体验和感受,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

最典型例子的莫过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了,有经验的教师一开始就会把学生带进优美的境界,仿佛真是和作者一起漫步在荷塘岸边:

荷花朵朵、荷叶田田、流水脉脉、微风徐徐、月色朦胧、柳丝起舞……,一派恬静氛围,不得不使人陶醉、令人神往。

6、启迪思维,点燃智慧火花

好的导入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注意用启发式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对新知识新内容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心理,使课堂真正成为思考的王国,而导入语,则是王国的活水,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比如《说“木叶”》可采用这样的导入: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同学们知道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落木’与‘落叶’区别)为什么诗人不用‘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

‘木’与‘叶’究竟有何区别?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林庚的《说‘木叶’》解开这个谜。

”上课伊始,教师就用启发式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思索的空间,继而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使学生主动去了解、主动去探究、主动去分析,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导入语设计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知识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因此,导入的内容须具关联性,须展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做到上启下联、自然衔接。

例如《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篇目,属于演讲词,但在演讲的特点上又各有特点,导入时,应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以旧引新,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体系。

又如王融《别》诗:

“欲识离人愁,高台见明月”;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均是与月亮有关,通过月亮来表达感情的名篇名句。

导入时,教师要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独具特色、富有关联性但不千篇一律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关联,但是在认知上却能清晰的分辨,能做到细节上的各有千秋。

(二)实效性原则

导入的设计和运用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规律,尤其要遵循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

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之内,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让导入语切实讲求实效。

例如《庄周买水》导入:

“高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秋水》一文,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庄周买水》,看看现代的河泊、海神们在做些什么?

”如此实效的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灵活性原则

教学中没有最佳的导入语,只有最合适的导入语,种种导入通主题。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只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自身条件以及设备情况等因素灵活多样地设计导入语,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新老师第一天上语文课,因为紧张,走进教室的一刹那在门口摔倒,全场学生哄堂大笑,新老师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不慌不忙的说“摔倒了,还可以重新站起来,这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堂课”,顿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不禁为这位老师的灵活妙语所折服,可想而知,以下的教学定是轻松有效的。

(四)新颖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耳目一新的别致刺激,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导入语的新颖和独具创造力,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前提。

导入语在教师的丰富经验中反复锤炼,就能以最具新颖、最富创造力的方式出现,必将达到双赢的效果。

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在教学这一课时,大多教师喜欢用投影展示一幅女性人体石雕像,以此直接导入新课;也有的教师直接简述维纳斯这一女神,讲述女神的故事。

但我们也可以采用从“古”到“今”的方法来设计这一课的导入语:

首先,为什么“环肥燕瘦病西子”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形象?

为什么曹雪芹早逝而《红楼梦》里的女子却依然让人说不完道不尽?

为什么梅艳芳红颜早逝会令如此多的人悲痛惋惜?

……由此引出为什么“维纳斯”失去双臂却依然被公认为法国罗浮宫第一珍宝?

……教师简述这一事实,由此得出“缺憾也是一种美”,文章通过这种“缺憾的美”,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感受这种美。

这样新颖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从心理深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五)适度性原则

导入的任务是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与随后的正式教学应该有清晰的界线,因此,导入应把握一个“度”,“做到‘学会教,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④使导入语与随后的教学内容有关联但界线清晰。

比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在导入时可以简略提到课文的社会背景,讲到“他”为什么会装在套子里或在套子里有什么样的反应;而不能侃侃而谈,去讨论“什么样的套子”、“有什么样的意义”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样不但起不到“导”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犹如天马行空,无法抓住文章的重点及文脉所在。

因此,导入一定要适度,做到“适可而止”。

(六)简洁性原则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导入一般不超过8分钟,所以,导入须精心设计、仔细推敲,确保导入语高度浓缩、言简意赅,力求点石成金。

《这个世界的音乐》最能说明这一点。

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言简意赅的进行:

“同学们,你们听过动物们的歌唱吗?

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就听过这个世界的音乐……”。

如此,就可以直接导入课堂教学,罗罗嗦嗦反而引起事倍功半效果。

三.多样化的导入方法

导入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也该因教师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而蕴涵丰富的艺术性。

一般说来,设计导入只要依据教学内容、要求以及教学的对象来确定,但导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

(一)激情发感

教师在上课时,怀着强烈的感情,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们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感情。

适用于以情激情的文章如:

《周总理,你在哪里》、《刑场上的婚礼》等,再如《我有一个梦想》导入:

同学们知道美国吗?

美国一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的天堂,自由女神像就是美国的标志。

但是同学们对占有美国12.5%的黑人生活状况有多少了解,请看一组真实的材料:

一名美国黑人因为酒后驾车没系安全带而在大街上被四名白人开枪击毙;一名美国黑人妇女因乘坐公共汽车拒绝给白人让座而被告上法庭……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

美国黑人至今仍受到压迫和歧视、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状况十分的悲惨。

1864年12月26日十万美国黑人奴隶郑重地集会,举行游行示威,要求美国政府还黑人一个平等、民主、自由的天空,组织者就是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广场上,他发表了激烈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此优秀的演讲词。

现在,让我们透过这一窗口,随着马丁路德.金,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去看一看到底作者有着怎样的一个梦想。

(二)布疑设悬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利用悬念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深入思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乎意料的悬念,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使学生产生迫切想“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境。

例如《赠汪伦》导入语设计: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那个骗他上当的人就是汪伦,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自爱饮酒,还了解其‘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便写信给李白: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殊不知: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挑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一万家酒店。

但是李白和汪伦谈的很投机,结下了深厚友谊。

送别时,李写下了此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不上当,就无此好诗了。

”⑤

(三)巧述故事

故事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对于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就可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导入。

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可采用以下导入语:

“史传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杜牧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记载了这一事实。

此诗是诗人作《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的第一首,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骊山华清宫游玩,李隆基每年都令人从南方飞马运送新鲜荔枝给杨玉环品尝,劳民伤财。

诗中正是描绘这一情景,奔忙的驿马不为国事而忙,而仅为妃子送荔枝而来,其中饱含深刻的讽刺意味。

现今我国的荔枝生产又如何?

让我们共同来看《南州六月荔枝丹》”。

如此经典故事导入,定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又如《谋攻》一文,可以讲述“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新课;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用《水浒传》故事导入;学习蒲松龄的《狼》,因其本身具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可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促成文言文学习的轻松化。

(四)诗词、格言

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广泛收集,用诗词、格言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融洽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绿》,可用王安石诗《泊船瓜洲》导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从而引出课文《绿》,采取这样导入,显得情趣盎然。

又如教授《说谦虚》时可采用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的经典语言导入,人们问球王贝利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说:

“最好?

下一个吧!

”对于自己的成绩,闻名于世的贝利尚且如此,能有这样谦虚的态度,很令人深省。

这样就可以适当的引入课题。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温故导入、释题导入、渲染铺垫、比较分析、背景介绍、作者简评、演示直观、名言启迪、故事引趣等,再如采用和学生密切相联的诸如:

手机短信、笑话、打油诗、流行歌曲、趣味新闻、广告、谜语、歇后语、对联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导入。

对于爱玩爱笑爱说爱闹的时代青年来说,在将导入语增色的同时,让他们沉浸于融洽、轻松的氛围中,效果定会出奇。

总之,教学导入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慧眼选择、把握技巧、结合实际、精心设计。

四、兼顾统筹,有的放矢,使导入语独具艺术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

‘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⑥的确,上课伊始,激励、唤醒、鼓舞的重担就落在导入语设计的问题上。

所以在阐述、分析导入语艺术问题过程中,教师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诸多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导入语作为课堂教学必备语言所具有的意义、功能及原则,做到导入语设计兼顾统筹、有的放矢,并且使其独具艺术性,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有效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又能结合教材达到教学要求,让导入语和教学艺术性、语言艺术性紧密结合。

教师要精心设计出多样化且具新颖独创的教学导入语,使导入语艺术成为语文教学艺术过程中一朵奇葩。

(一)联系学生心理,有效导入

语文教育须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

所以,教师在涉及教学导入语艺术的研究时,应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心理问题,探求诸如怎样才能符合中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一系列问题,教师都须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设计,让导入语真正的有的放矢。

一个工程师,要操作机器,必须先了解机器的构造、性能以及运转规律。

能工巧匠总是先对木材进行细细的研究:

木料的好坏、纹理的疏密、皮质的厚薄等都摸得很透彻,所以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取材、运斧、使锯。

教育工作者何尝不是要如此,教师要搞好教学,一定要像工程师了解机器、能工桥匠熟悉木材一样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一切心理状况,在教学设计上才能“得心应手”,导入语设计才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中学生的感觉知觉和敏锐程度都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他们能透过表面现象而深入本质,能分清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

”⑦但中学生抑制能力差、意志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

差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精神涣散;学习主动性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明确。

同时,承受着来自多方面(如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造成中学课堂“昏昏欲睡、死气沉沉”。

所以,在课堂教学伊始,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精神焕发、轻松主动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新颖、有趣、高超的简明导入语是当之无愧的最好方式。

成功的导入,犹如说书人的开演,虽然寥寥数语,但却如金玉掷地,先声夺人;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到置景;又像是打开的知识殿堂大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语文学习心理。

进行科学化的设计,运用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独创赏心的导入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导入语成为学生打开知识门扉的钥匙和探索新知的首要动力。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要解决的基本矛盾,都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而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意愿态度和已有的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矛盾。

”⑧所以,没有学生的参与,要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是不行的。

有经验的教师便善于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教材,不断的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运用导入新课的艺术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使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引起他们的注意、引起疑问,激发出他们积极探索的主动性。

因为富于艺术性的导入,能够开启学生的心智门扉、诱发他们对课文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对教材的情感共鸣,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使学生听之有趣、悟之有味,从而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和氛围。

富有经验的教师,抓住了这一点,使教学导入语设计具针对性、艺术性,让导课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相机而授

语文教学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也是艺术的事业,是融科学与艺术于一炉的美妙的事业,之所以说语文是艺术,是因为语文具备水一样的灵活性,可以创造出多样化的艺术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首要任务。

上课伊始,独具特色具有艺术性的导入就能真正达到相机而授的效果。

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能渲染、创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这种课前创设的氛围和课文内的情景巧妙结合,会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作为中学生,他们的心灵深入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探索者、一个研究者,在语文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便善于抓住这一点,使导入相机而授,在短短8分钟之内运用艺术性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动机等牢牢抓住,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在教师引导下实现一个发现者、一个探索者、一个研究者的愿望,使导入语达到“激趣(兴趣)、激情(思想感情)及激心(好奇心)、激思(思维)甚至激疑(疑问)的效果,导入艺术也将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寓艺于导

兴趣是学习认知的动力,一节课的开始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⑨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寓艺于导,引发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语则是艺术中的艺术,采用艺术性的导入能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因此,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新课的导入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

“万事开头难”,为了把课上好,教师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

好的导入能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起着促进作用。

新课有的时候可以创设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相冲突的思维情景,使学生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之中,从疑问中产生要“探个究竟”的想法;有时可以创设一些悬念来紧扣学生的心弦,造成学生求知若渴的迫切状态;有时可以把鲜活的生活事物引入到课堂,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感受到教学的新奇和价值,产生迫切要学习的心态和欲望。

总之,不论采用何种艺术化的导入,都要体现教师对导入设计的匠心思考、熔铸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入语艺术性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注释:

[1]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28.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06.

[3]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32.

[4]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40.

[5]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56.

[6]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377.

[7]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科学性、艺术性探索[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32.

[8]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38.

[9]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44.

参考文献

[1]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科学性、艺术性探索[M].警官教育

出版社.1998.

[2]郑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华文出版社.2000.

[3]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4]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7]许嘉璐、陈章太.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