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4905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docx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课程林业工程作业答案创新能力

1、创新:

“产生在质上的新的现象”“人们需要把业已存在的各种要素组成一个新的组合。

2、创新的五种情况:

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④开辟一种新的原料来源;

⑤建立一种新的组织结构。

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

”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

1.扩散思维

也叫发散思维或多路思维。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扩散思维定义为:

从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他还认为,智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都与创造性有关,但扩散思维与创造性的关系最密切。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最根本的特色是,多方面、多思路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囿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条路走到黑。

对于发散性思维来说,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它会主动地否定这一方法、方面,而向另一方法、另一方面跨越。

它不满足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法、领域探索,并力图在各种方法、方面中,寻找一种更好一点的方法、方面。

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之所以为人称道,永留青史,不仅在于他发明了多少种东西,更在于他对科学孜孜不倦的精神和进取的发散性思维方式。

2.集中思维

与发散思维是一对互逆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或收敛思维。

就像聚焦镜把太阳光聚合在一起,集中思维使我们的思维直接对准思维目标。

吉尔福特认为,集中思维属于逻辑思维推理的领域,可纳入智力范围。

虽然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但是,没有集中思维,就没有办法确定由发散思维所得到的众多方案中,究竟应选取哪一个方案合适、有最佳效果。

1.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与一般趋势为依据而进行的思维方式。

正向思维一般是从分析原因入手,经过逻辑推理,由扩散到集中而得出结论。

例如,某地区为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是利息越低越好,客观条件是有五家银行愿意提供此种款项。

最后,决策者作出了向所要利率较低的两家银行贷款的决定,这就是运用的正向思维。

又如,根据居民的货币收入与商品的销售量、家具的销售量与新建的住宅和新婚的人数、婴儿服装销售与当年婴儿的出生数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找出具变量之间的关系,推出其将来的发展状况,也是运用的正向思维。

 

2.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逆向思维也称为逆反思维。

正向思维是人们习以为常,合情合理的思维方式,而逆向思维则与正向思维背道而驰朝着它的相反方向去想,常常有逆常理。

而创造学中的逆向思维是指为了更好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地从正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

平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看一看、唱唱反调、推推不行、拉拉看等都属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有其客观依据和客观原型的。

辩证唯物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任何事物或过程,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的对立面的统一体。

由于事物内部相互对立因素的存在,事物的发展就存在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由于事物内部相反的因素的存在,不同的人就可能以相反的因素为依据而产生对立的看法;由于事物的发展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不同的人就可能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

6

(一)逻辑思维概述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

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

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是使用否定来堵死某些途径。

比喻说,逻辑思维是在深挖一个洞,它就是为了把一个洞挖得更深的工具。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7

1.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

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

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

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例如:

运用三段论,前提必须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否则就推不出正确的结论。

 

8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1.创新意识

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2.创新意识特征

1)新颖性。

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的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

2)社会历史性。

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

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

  3)个体差异性。

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应,它们对创新起重大推进作用。

而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9

三、创新人格

(一)什么是创新人格

所谓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二)创新人格的基本素质

1.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和坚定信念  

2.对祖国、人民和亲友 赤诚的爱心  

3.善于与他人交流互补、 友爱合作的精神  

4.善于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的精神 

5.勇于反思、质疑、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6.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  

7.重实验、重实效的求实精神

8.百折不挠,能承受失败和委屈压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9.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 

10.独立思考、敢为人先、 敢争第一的开拓精神  

11.热爱事业、 创一流业绩的敬业精神  

12.知难而进、自信自强的精神  

13.扶贫助残、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10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和构建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

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2.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

3.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5.调适功能

(二)企业文化的构建

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则:

1.强化以人为中心。

文化以人群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

2.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

3.注重个异性。

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4.不能忽视经济性。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

  5.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企业文化的构建:

  1.培育共同价值的观念

  作为企业文化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

  2.构塑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构塑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下,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走向,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企业的精神状态。

  3.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论原则的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

因此,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4.企业形象设计

  商品流通企业进行形象设计,首先是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在品种、档次、价格、款式、包装等方面应有自己的特色;其次是提供优质服务,要通过营业人员的营销行为文化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是设计优美舒适的购物环境,这一方面有利于优质服务水平能充分发挥,重要的是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和产生强烈的好感;第四是店铺门面设计,店面装饰应体现行业特点,招牌应做到新颖、醒目、反映经营特色,有利于引客进店和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橱窗设计应与店铺建筑物协调,形成店面的整体美。

1

1.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的特点:

(1)新颖性。

新颖性包括三个层次:

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局部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即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2)具有价值。

这个特点与新颖性密切相关,世界新颖性的价值层次最高,局部新颖性次之,主观新颖性更次之

2.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

在西方,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

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

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

厄特巴克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缪尔赛在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概念作了系统的整理分析。

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人类所做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创新,创新遍布人类的方方面面,如观念、知识、技术的创新,政治、经济、商业、艺术的创新,工作、生活、学习、娱乐、衣、食、住、行、通讯等领域的创造创新,而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事情,尽管技术创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决定性意义。

何道谊认为事物创新—仿复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这一模型下生产力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仿复能力决定,生产力公式为:

生产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仿复能力。

仿复能力指仿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复制、复做的能力,如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年服务接待人次能力。

何道谊在《技术创新、商业创新、企业创新与全方面创新》中提出并论述了全方面创新和大研发概念。

企业全方面创新,分为作为构成企业有机体的软系统的创新,包括战略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标准创新、观念创新、风气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的硬系统的创新,即人、财、物、技术、信息及其相关体系和管理的创新,如职责体系、权力体系、绩效评估体系、利益报酬体系、沟通体系的创新;通用管理职能的创新,包括目标、计划、实行、检馈、控制、调整六个基本的过程管理职能的创新和人力、组织、领导三个基本的对人管理职能的创新;企业业务职能的创新,如技术、设计、生产、采购、物流、营销、销售、人力、财务等专业业务职能的创新。

由于科技的普遍适用性、连续进步的显著性和发展的长期累积性,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造作进步的根本性驱动力,所以研发通常指技术研发。

研发是创新成模的过程,研发功能是专门从事创新的功能。

企业创新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而是各个方面的创新,那么,企业的研发也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研发,而是涵盖各个方面。

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

”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创造,是指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

创即花样翻新,造即从无到有。

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从未见过,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指现实生活中一切有创造性意义的研究和发明、见解和活动。

包括创造、创见、创业等意。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该词及理论,并在其1939、1942年出版的《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使该理论系统化。

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包括5个方面:

①研制或引进新产品;②运用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采用新原料或原材料的新供给;⑤建立新组织形式。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

21世纪初所说的创新,在熊彼特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延伸和发展,已从单纯的经济学概念演变为含义宽广的哲学概念,包括思想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

打破陈规,突破框框,以不同以往任何形式的发明创造,产生出新的形式。

·这一解释,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没有从理性的角度深刻探究。

最早给创新定义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周期的理论。

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

它包括:

1、引入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5、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但...详细

2

二、创造与创新的关系

(一)二者的共性

创新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相同的“新颖性”,即都具有“第一”或“非重复性”的特点。

正因如此,人们在非学术活动中,或一般讲话中常把创新与创造混在一起使用。

(二)二者的差别

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

”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创造,是指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

创即花样翻新,造即从无到有。

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从未见过,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

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

(三)创新意识的作用

1)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

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2)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3)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

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

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

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5

(一)企业家的特点

根据《盖洛普商业杂志》的看法,成功企业家应该具备以下10个要素:

1.了解你的个人品牌。

成功的企业家非常了解自己,还能够准确地感知他人。

他们有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让他们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能接受积极变化的前景。

2.迎接挑战。

创办企业本身就存在风险。

企业家做出艰难决定的同时,通常并不完全了解影响他们业务的各种因素。

他们必须应对资源稀缺、高度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带来的挑战。

3.全面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

企业家必须不断锻炼自己摆脱桎梏的能力。

成功的企业家能够根据现有的想法和产品,用全新的眼光进行改造,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4.推广企业。

成功的企业家是他们自己最好的代言人。

他们拥有强大的沟通能力,能够吸引和激励他人。

这些特点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显得至关重要。

5.专注于业务成果。

无需多言,这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许多管理者在如何保持专注方面并不成功,或者成果不大。

对于成功企业家来说,盈利方向应该是他们每时每刻的自发心理活动。

6.干到老学到老。

成功企业家都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寻求得到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帮助他们企业发展的技能。

7.自力更生。

企业家通常会担任多个角色,来解决初创企业的各种需求。

8.积极主动。

创立企业和发展企业都需要很长的工作时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成功的企业家热衷于主动完成任务。

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在任何时候都有持久的紧迫感。

他们看到机会,而别人只能看到障碍。

有人会说,“我从来没有受过合适的训练”,或者在缺乏详细指令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表现出退缩,这种人永远不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9.分身有术。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早期单独决策的作风必须转变,把权力委派给多个代理人,自己转而担任团队经理的角色。

10.建立关系。

企业家可能会产生一个想法,但是几乎同时,他必须和别人互动来确保资源,联系潜在客户和供应商,雇用和管理员工。

6

(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Cantillon)在18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即:

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

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

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

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

但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

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

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象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理查德·坎蒂隆和奈特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或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

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

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能对冲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

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

“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

“接吻青蛙”常常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

同样,对193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惠普、194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索尼、1976年在台湾成立的Acer、1984年分别在中国北京、青岛成立的联想和海尔等众多企业而言,虽然这些企业创始人的生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他们敢为人先,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

3.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

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

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但企业家应努力成为蜘蛛人,要有非常强的“结网”的能力和意识。

西门子是一个例证,这家公司秉承员工为“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的理念,开发员工的潜质。

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人充当教练角色,让员工进行合作,并为其合理的目标定位实施引导,同时给予足够的施展空间,并及时予以鼓励。

西门子公司因此获得令人羡慕的产品创新记录和成长记录。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

“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

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

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

”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荀子曰:

“学不可以已”。

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说到:

“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

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以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

日本企业的学习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向爱德华兹·戴明学习质量和品牌管理;向约琴夫·M·朱兰学习组织生产;向彼得·德鲁克学习市场营销及管理。

同样,美国企业也在虚心学习,企业流程再造和扁平化组织,正是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结出的硕果。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

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

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在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人涉足移动通讯,但到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诺基亚未能幸免遭到重创,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

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讯。

坚韧执着的诺基亚成功了,如今诺基亚手机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