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5346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docx

20XX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共5篇修改版

第一篇:

2014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2014年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一)国际经济环境

IMF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3.8%-4%,较2013年略增0.7%-0.9%。

其中: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分别增长4.5%和5.1%;发达经济体中的美国增长2.6%,欧元区经济将在2014年止跌回升并增长1%;中国经济由2013年的7.6%放缓至7.3%。

IMF还认为,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驱动力将来自先进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和货币高度宽松的日本,将成为世界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因此,根据基本面情况预计,美国提高债务上限问题终将在利益博弈中得到解决,2014年国际经济环境或为波澜不惊、震荡上扬的走势。

美联储确定明年年中QE退出的时间表足以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已经没有悬念,道琼斯指数屡创历史新高就是最好的佐证。

可以预计,强势美元地位将明年中开始显现,新兴市场大量资金回流美国或为大势所趋。

在美国经济的引领下,欧洲实体经济已经趋于好转,希腊等国家破产的危机已经解除或缓解,今年欧洲股市迭创近5年来的新高最能说明问题。

毋庸臵疑,明年全欧经济将在世界经济普遍向好的推动下,进一步回升3.8%-4%,为近十年来最高增长水平。

IMF等诸多机构预测表明,2014年世界经济环境将持续趋好,并有可能创金融危机以来最好水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改革发展作出的总体部署表明,经济增速战略放缓和改革进入深水区将是2014年的两大特点,也是中国钢材市场面临的大环境。

基于政经改革交织、利益矛盾碰撞的考虑,初步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将随改革推进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呈现出小幅波动、总体平稳的走势。

十八大报告中“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懈怠、不折腾,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成为十八大的誓言。

由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要让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发生较大变化的当今社会,全面恢复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精神,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在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条条框框,才能够深化并光大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够以“左右逢源”的行,作“政左经右”的为。

唯此,才能够在安定团结、发奋图强的良好氛围中,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因此可以预测,2014年的国内经济,一定能在改革开放新举措的推动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高基数上的稳定增长。

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矛盾,包括: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重大民生问题突出等问题,以及去房地产化后缺乏有影响力的支柱产业等问题。

这表明,继续经济高增长已经不可持续,尤其是在高基数上的高增长根本不现实。

总书记在河北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要为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国排位等纠结”。

李总理在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到:

“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大家都知道,恶性通货膨胀,不仅干扰或者说破坏市场,而且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和压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

”因此可以认为,这既是决心也是信号,表明现任中央政府将改变唯GDP的发展模式,切实调整适应新时期成长环境的、高质量的GDP增速。

由此研判:

2014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或会定位在7%左右,经济总量60万亿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为55万亿左右;M2增长10%左右,为111万亿左右;CPI增长3.5%以内,均较2013年有所调整。

第二篇:

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快速提升,宏观经济景气快速回升,但外需下滑严重。

预计全年GDP增长8.6%、CPI增长-0.7%,贸易顺差较2008年减少874亿美元。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

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反弹具有“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以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将步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出现“双W轮动”的调整模式,面临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

依据上述判断,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总体而言,GDP全年增速将较2009年持续回升,但季度同比增速却与2009年相反,呈现出轻微的下滑趋势,呈现“倒V”型,2010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4%。

(2)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

(3)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有轻微回落。

(4)世界经济虽然提前摆脱了经济衰退,但复苏的道路依然漫长。

这决定了2010年进出口增速将得到改善,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1.3%,进口增长13.3%、出口增长12.2%、贸易顺差出现小幅回升。

(5)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

预计2010年信贷总量将收缩至7.2-7.8万亿,狭义货币供应M1增速为17.2%,M2增速为18.3%,CPI增速为2.4%,GDP平减指数为

2.9%。

2010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

第三篇: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展望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展望

2014-3-139:

39:

00中国发展门户网闫敏

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社会各界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一、宏观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增长态势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情况有望好于2013年,增长格局逐步由新兴经济体主导转变为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总产出2013年增长2.9%,2014年增长3.6%,提高0.7个百分点。

一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延续复苏态势。

美国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出口倍增计划、页岩气革命、绿色发展等众多刺激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措施,宏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房地产市场明显好转、私人消费增长回升,社会消费与投资信心增强,2014年经济增长有望延续复苏势头,总体形势好于2013年。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解,德国经济增长强劲带动整个欧元区向好,国际资本回流欧洲市场,出口竞争力回升,2014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

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二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

当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资源型国家增长迟缓,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4年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新兴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不确定,全球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性。

国际环境整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运行,但新兴经济体减速将对外需造成一定冲击。

(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综述

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要素禀赋情况发生变化,经济领域呈现出若干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与中央经济会议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长期与短期特征、问题,提出中长期改革方向与2014年宏观调控思路。

政策取向将显著影响今年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调整取向。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价同权;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等。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刻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中央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了新时期改革的精神,一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干预,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没有将“宏观调控”放置首位,显示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决心。

二是更加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与汇率机制改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定力将进一步增强,只要经济处于合理运行区间,政府将主要通过改革的思路来完善宏观调控。

三是更加注重释放有效需求,强调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改善消费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鼓励民间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四是更加注重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

六大任务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保证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都体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理念,并提出了重点领域具体推进措施。

五是更加注重化解和防范经济领域的问题与风险,针对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等问题,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通过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制度建设解决债务风险等措施。

二、2014年基本经济走势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和2014年中国经济政策导向,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显示,至2013年11月,包括广义货币、财政支出、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汽车产量、粗钢产量、产成品库存、美国先行指数在内中国综合先行指数已连续22个月处于平稳态势,先行指数一般领先工业等指标约6个月,表明经济2014年上半年仍会延续2013年下半年走势,保持平稳增长。

预计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5%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9.5%,继续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内需结构有所改善。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略低于2013年。

投资内部结构呈现一定变化,制造业产能过剩降低工业企业投资意愿;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长;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服务业投资提速。

政策导向继续支持基建投资稳步增长,一方面国家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加大债务重组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延长还款期限,确保不出现“半拉子”工程;另一方面,政府鼓励资金投向节能环保、保障性住房、城镇化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这将有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稳增长。

预计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左右。

消费需求基本稳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而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会显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基本消失,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左右。

外需拉动作用增强。

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欧元区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步入复苏轨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将有所好转。

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大国货币政策和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出口难有大的改变,国内需求减弱使进口增速难以加快,2014年进出口将增长9%左右,预计贸易顺差略有扩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所增强。

物价温和回升。

从工业消费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平稳运行,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

中国工业产能较大,供大于求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基本稳定。

从服务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

从食品价格看,今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稳定,但肉类、蔬菜价格面临一定上涨压力。

从资源产品价格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2014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势在必行,调整资源产品价格将推高物价。

此外,上年翘尾因素影响为1.4个百分点,高于2013年0.3个百分点。

预计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0.5%左右,房价同比小幅上涨。

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中国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目前每1个百分点GDP增长吸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约160万人,比2005年前后约80万人和2010年前后约100万人的水平提高幅度较大。

预计2014年新增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在4.1%左右,总体就业压力不大,但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过剩行业企业职工下岗等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四篇:

2013-2014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2013-2014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一、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表现良好。

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欧洲经济复苏缓慢,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实现了温和增长。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

美国经济稳步复苏。

2013年,美国GDP季度增速分别为1.1%、2.5%、4.1%和3.2%,经济稳步增长。

其中,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增长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速回升的主要动因,房地产相关产业继续支持美国经济增长,制造业在持续回暖,就业市场保持温和复苏。

整体来看,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较稳固,消费、政府开支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支撑美国经济增长。

欧洲经济复苏缓慢。

2013年,欧元区GDP季度增速分别为-0.2%、0.3%、0.1%和0.3%。

自二季度以来,GDP环比增速进入正值区间,欧洲经济整体呈现缓慢复苏态势。

一方面,德国经济的不断扩张为欧元区经济的复苏输出动力。

另一方面,欧元区工业生产缓慢复苏,贸易持续改善。

10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1.3,连续四个月扩张。

但由于欧元区失业率高企、各国经济分化,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增长持续性,欧元区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

日本经济温和增长。

2013年,日本GDP季度增速分别为4.1%、3.8%、1.9%和1.0%。

2013年上半年日本GDP增速大幅上升,主要得益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消费、出口和政府开支对经济产生大幅拉动作用,制造业也在持续回暖,物价和就业情况缓慢改善。

但在下半年,GDP增速出现连续下滑,主要是消费和出口增长减弱,说明在政府财政赤字日益扩大的不利环境下,债务高企、劳动力萎缩等深层次结构性难题,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增长面临挑战。

(二)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

2013年虽然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复苏,但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多方面潜在风险。

首先,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较大风险。

2013年10月1日,美国政府关门事件显示出美国政治环境存在的问题,而国会两党“债务上限”分歧可能导致再次出现财政僵局,拖累美国经济复苏,甚至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冲击。

此外,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间和具体方案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将加大跨境资本流动、全球汇市、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性,使得金融市场风险增加。

其次,欧洲经济复苏可能相对迟缓。

一是欧洲国家一直紧缩的财政政策可能导致欧洲内部需求的严重不足,重债国经济可能陷入“紧缩陷阱”,从而拖累欧洲经济增长;二是欧元区边缘国家可能存在的政治动荡以及欧洲脆弱的银行体系,使得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加大;三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得欧洲就业市场面临挑战,对欧洲经济复苏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第三,安倍经济学可能失效。

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对于提振日本短期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安倍经济学并没有解决日本劳工、移民等结构上的缺陷,假如没有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例如退休金制度、移民等,这种政策效应会逐渐减

弱,而一旦投资者政策信心下降,要求日本国债多支付两个百分点的利息以补偿更大风险,将迫使政府大幅削减支出,大幅提高税收,使日本经济重新陷入衰退的境地。

第四,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上升。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政治极端化现象严重,局部贸易摩擦易受炒作和政治化,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

据统计,在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各国政府发起的贸易保障措施调查高达431起,是全球贸易预警系统建立以来最高的。

此外,东亚、中东地区政治局势紧张,可能加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制约全球经济复苏。

综合来看,2013年世界经济已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缓慢走向复苏,但全球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尤其是金融市场仍然缺乏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而一些国家的政治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

二、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

2013年我国GDP为56.8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万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万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万亿元,增长8.3%。

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基本平稳。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9.6%,增速回落。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7.9%,中部地区增长22.8%,西部地区增长23.0%。

分行业看,房地产投资有所回升,同比增长19.8%,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同比增长21.2%,环比回落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2%,环比持平。

消费增速稳定增长。

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消费保持较好的扩张态势。

从餐饮消费结构来看,限额以上餐饮仍然负增长,显示反腐对政府以及集团消费的打压仍然持续。

主要商品中,汽车类消费成为消费亮点,住房类消费虽然呈现月间波动,但增速持续高于整体水平,成为消费的主要力量;农村消费增长14.6%,快于城镇消费增长12.9%。

进出口增速有所回升。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

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

全年实现顺差259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90亿美元。

不过,鉴于我国各季度出口增速波动较大,贸易改善基础并不牢固。

消费价格和居民收入保持稳定。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

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速均值2.9%,12月份同比上涨2.5%。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9.7%(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2.4%(实际增长9.3%)。

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货币保持适度增长。

2013全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7.2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3万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占比51.4%,同比多增6879亿元。

12月社会融资总量中,人民币信贷下降,非信贷融资较多,人民币贷款占比大幅下降至39%。

12月末,广义货币

(M2)余额为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总体看来,2013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其中,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资本形成、消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4.4%、50%和-4.4%),不过,经济增长整体已处于结构性减速期,全年GDP增速先抑后扬特征明显。

三、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继续平稳增长

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取决于宏观政策、经济改革、外部环境以及内生动能等几方面的角力。

我们认为,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有望继续呈现平稳运行,宏观政策将趋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政策效应和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以及全球经济的回暖将支撑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一)国际经济环境好转

2014年美国引领的全球经济趋势性回暖还将持续。

美国经济在货币政策依旧宽松,财政紧缩有望减弱的情况下,景气复苏继续加强;欧洲复苏基础虽然仍不牢固,但欧债危机趋势性缓和;日本在财政与货币政策继续不遗余力、内部景气已经回暖的情况下,增速虽比2013年略有回落,但仍可保持相对乐观的复苏态势。

第一,美国经济将继续温和复苏。

一是美国财政和债务上限僵局对经济造成的负面拖累在2014年将逐渐消退;二是美联储QE尽管启动退出程序,但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较长一段时间,继续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三是美国就业形势继续改善将支持居民收入增长,同时居民部门的去杠杆过程已近尾声,美国居民消费增长将进一步提升;四是企业现金充裕、现金流改善,投资提升态势有望持续。

第二,欧洲经济复苏有望继续。

一是欧元区核心成员国德国经济增长前景明朗,尤其是内需扩张和出口繁荣将支撑德国经济增长;二是德国与边缘国家经济的协动性有所修复,受德国经济增长带动,边缘国经济将出现好转;三是欧洲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大幅降低财政政策紧缩力度将有利于欧元区经济的继续复苏;四是重债国经济可能出现转机。

但欧洲经济整体复苏进程仍将比较缓慢,且可能出现反复,同时欧元区失业率高企的现状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第三,日本经济继续扩张。

安倍经济学推动经济继续扩张。

一是超级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已经成功推升了通胀,日本长期实际利率已经由正转负,负利率环境有望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二是日本出口情况将继续好转,主要是弱势日元及欧美经济复苏将进一步支持日本出口增长;三是企业税下调有望进一步刺激日本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能力。

但是,2014年消费税的上调将对日本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二)我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4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总方向的指引下,我国稳增长的宏观政策基调将保持不变,货币政策将维持中性偏紧,财政政策和房地产政策有望保持稳定。

货币政策方面,鉴于近年来经济体系杠杆率快速攀升,决策层将继续推进去杠杆进程,央行可能维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平衡”,将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信贷条件基本稳定。

财政政策方面,预计按现收现付计算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不易超过2%,财政支出将主要集中在保障房和其他民生领域。

房地产方面,政府将着力增加保障房供应,不易在短期内再次出台全国范围内的行政性调控措施来遏制需求。

2014年我国政府将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稳步推进改革。

首先,金融改革将加快,会有民营银行获批,境外证券投资限制将有所放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进一步扩大;其次,城镇化改革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预计一些中小城市的地方政府将放宽落户要求;第三,政府将进一步扩大营改增和资源税改革范围,并有选择地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拓宽市政建设融资渠道;第四,投资审批和商业注册手续可能进一步简化、私营部门将更多地参与医疗保健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