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5616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一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组.docx

《第一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组.docx

第一组

第一组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

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

无穷。

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

光的图片、文字资料。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三、教学难点

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

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

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

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

没有了。

孤云:

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

休闲,休息。

厌:

满足。

诗句意思:

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

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洞庭湖画面)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三)体会意境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说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望洞庭湖(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总结:

师: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忆江南》。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以前是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

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补充:

白居易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

这首《忆江南》词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小组内互相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

”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尽,不失为大手笔。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

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罗列:

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

即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

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2.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

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

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

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尺”。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清水

甲天下绿

秀山

教学后记: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⑤、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

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

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 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

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 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

全班齐读这些句子。

(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

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

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点击课件,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教师配乐朗诵)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点击课件,出示“外洞”图片)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这两位同学合适吗?

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点击课件,播放动画:

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小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

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点击课件,出示内洞图片)

1.“双龙”其实是什么?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

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

(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

(三)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刚才我们参观的几个景点,如何?

(请几个学生当导游,解说)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一片明艳时而……时而‘

洞口突兀森郁

外洞大仿佛

孔隙小窄

内洞大石钟乳石笋

 

教学后记:

 

4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四、课前准备

挂图:

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树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导入: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习作

  ①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

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②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

注意要仔细观察。

  ③交流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④学生完成习作

  ⑤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①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②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进行摘抄。

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③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

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1、自读:

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

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

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

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