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617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docx

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新

河北定州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周练(八)

一、单选题:

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

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2.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的话说明

A.“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B.我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拥有核武器和人造卫星

C.没有“两弹一星”的国家就不能叫有中央影响的大国

D.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奠定崇高国际地位的基础

3.下表呈现的情形反映了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政权头目

“满洲国”

1932年3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革命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汉奸日益增多

C.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

4.“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曾经遭受过,而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当时的讲话强调的是()

A.反殖反霸,相互支持

B.高瞻远瞩,求同存异

C.理解尊重,消除分歧

D.和平共处,避免猜疑

5.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惟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

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官员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

铜匦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B.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C.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6.《时代》周刊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类杂志之一,蒋介石于1931—1945年曾7次登上该杂志封面,其主题依次为:

来自黄埔(广东)和日本的威胁;这一年的蒋介石,可谓戎马倥偬;一旦犯错即犹如爆竹爆炸;主义、道德和炸弹,是赖以对抗日军侵略的最重要武器;一切为了抗日,没有什么牺牲是过于昂贵而不能舍弃的;挺过了艰苦的五年,接下来会更艰苦;八年抗战之后,和平正经受挑战。

结合时代背景和图片,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蒋介石一生功过毁誉参半

B.美国政府积极地扶蒋反共

C.国民政府因抗日元气大伤

D.蒋介石政府为抗战而努力

7.陆九渊说: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基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8.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道:

“在今天,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耶路撒冷,我实在无法描述走近你时的心情。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反对宗教信仰

B.两极格局已结束

C.紧张与动荡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D.当今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9.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

“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

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10.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

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法国

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赢家的是美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11.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

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

这从本质上反映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

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12.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

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D.维护领土主权

13.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孔子改制考》B.《变法通议》

C.《应诏统筹全局折》D.《定国是诏》

15.下图为1976年发行的纪念第四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的邮票。

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文革”对经济发展负面影响有限

B.“文革”时期的错误做法得到纠正

C.文革时期调整、整顿初见成效

D.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16.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7.“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

下和矣。

”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18.下图为安徽蚌埠市境内的钓鱼台遗址发掘现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

(据蚌埠新闻网2014年10月23日讯)蚌埠钓鱼台考古发掘印证了()

A.淮河流域的文明历史悠久丰富

B.今蚌埠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

C.西周时期蚌埠境内开始有人类居住

D.该地区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很发达

19.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条件有()

①城市复兴

②商品经济活跃

③市民阶层需要

④教会支持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

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

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

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最有可能指的是()

A.大国沙文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布雷顿森林体系D.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留下祖训:

“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

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

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

“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

”,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

……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

……到了18进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

……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

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

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

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巳酿成公害事件。

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

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材料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

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

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

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

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

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

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这说明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故选C。

“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而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排除A;B项“全国推行”不能体现;“良贱禁婚”即古代关于禁止良民与贱民之间通婚的法令与习俗,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无关,排除D项。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名师点睛】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

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时代背景),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题干邓小平的话,强调了我国的原子弹、氢弹和卫星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属于尖端科技,同时又强调,中国必须拥有这些尖端科技成就,要不然不

算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所以答案为D。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故排除A项;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考点: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化·现代中国以来的科技发展·意义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相关内容。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所列的政权都是在列强的扶持下成立的,可见民族危机的加深,故A项争取。

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C项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D项是在九一八之后,故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民族危机的加深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可知,这反映了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故B项正确。

反殖反霸,相互支持,没有包含存异,故A项排除。

消除分歧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故C项排除。

和平共处原则不等于求同存异,故D项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万隆会议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

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

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

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惟武则天可拆看”,利用铜匦监察官员,从侧面反映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论述是监察制度,不是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民本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立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古代监察制度

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目中“1931—1945”“一切为了抗日,没有什么牺牲是过于昂贵而不能舍弃”说明蒋介石抗日的努力,D正确,材料中只是介绍抗战时期蒋介石,不能评价一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介绍抗战努力,体现不出元气大伤信息,故C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抗战日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

7.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基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的追根究底”,结合陆九渊心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他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故A项正确。

陆九渊心学也属于儒家思想发展,故B项排除。

心学不等于自由阐释儒家经典,故C项排除。

心学没有否定“六经”的权威地位,故D项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心学的有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王阳明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

8.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材料中没有体现作者反对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故B项排除。

材料中虽然涉及巴以冲突,但不能表示紧张与动荡是世界的主题,故C项错误。

材料中“在今天,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体现了当今世界存在着局部冲突和矛盾,但也不能排除存在和平与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当今国际形势

9.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故A项排除。

农产品商品化是指农产品用于

市场交易,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排除。

“江南无尺寸隙地”不能说明兼并严重,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

材料提到,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①段1500年到1600年,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故A项正确,排除。

第②段1600年到1700年,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故B项正确,排除。

第③段1700年到1800年,成为最大赢家的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故C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

第④段1800年到1900年,说明了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可知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这从本质上反映近代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故B项正确。

上海轮船招商局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排除。

洋务企业的腐败,是现象不是本质,故C项排除。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民用企业,不是官营企业,故D项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1914年12月,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一战爆发,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宣扬实业救国,故C项正确。

当时中国政府参战,故A项排除。

倡导民主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故B项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维护领土主权,故D项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春天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

对此,教师需高度重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年代产生,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有短暂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并于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学生需通过复习形成清晰的知识线索和概念。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故D项正确。

“师夷长技以制夷”属于魏源思想,故A项排除。

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属于新文化运动,故B项排除。

宣传民主共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故C项排除。

考点: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康有为维新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设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诏统筹全局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故C项正确。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阐述变法思想的作品,故A项排除。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宣传变法的文章,故B项排除。

《定国是诏》的颁布是变法开始的标志,故D项排除。

考点: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施政纲领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紧扣“1976年”“第四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等关键信息,可以从备选项分析,A“有限”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对经济发展不利;B“纠正”的表述不合题意与史实,材料是阐述了文革所取得的成就,但并不能说明错误得到纠正;C符合题意,因为在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在时间上不合题意,社会主义工业化在21世纪。

故选C。

【名师点晴】图片选择题的解法:

图片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

它是以图片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

能力。

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

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

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革取得成就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对史料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且“二者皆圣人之教也”更加体现了佛教主动适应正统思想儒学的变化,A符合题意;BD在时间上均不合题意,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C的表述不合史实,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据此分析可排除BCD。

故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佛思想的发展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则贵贱等矣……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制度下明确的等级制度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故D项正确。

礼乐制度实质上是等级制,规定上下有别,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知,作者主张的是以乐求同,以礼存异,并非集体认同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等级明确对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故C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名师点睛】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

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18.A

【解析】

试题解析:

该地区地处淮河流域,文明可以追溯至西周,故选A。

B中的封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C错在“开始”。

D错误,由于出土的青铜器不多,无法印证它的制造发达。

19.D

【解析】

试题解析:

大学的建立离不开城市的复兴、商品经济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