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736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考试必备浙江菱湖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整理日期

整理人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小セ

浙江菱湖中学

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胳膊/胳肢窝躯壳/金蝉脱壳 瓦砾/繁星闪烁

B.模范/模样儿下载/风雪载途引擎/风驰电掣

C.刹车/刹那间铜臭/遗臭万年 粗犷/旷日持久

D.震颤/颤巍巍蔓延/顺蔓摸瓜默契/提纲挈领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走在行色匆匆里,有微风拂面如诗;坐在孤独疲惫里,有清凉渗入心底。

真诚在日子里游走,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潺潺的乐曲在呢喃絮语,无处不在的温暖绚丽了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B.我们有不少的文化管理者太急攻近利,对文化遗产进行涸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C.拿过镜子,她仔细端祥镜中的自己,发现眼神已不再清澈单纯,随着笑容的绽放,眼角的皱纹也清晰可见。

D.不管在哪里,栗树越长越稠密,骠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就越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

B.随着金融危机海啸般的扑来,昔日辉煌的日本股市也江河日下,10月10日日经股指开盘十几分钟内即跌破9000点关口,创2003年6月3日以来新低。

C.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就接到三鹿集团关于毒奶粉的情况报告,但政府采取大而化之的做法,只作内部调查,未能及时上报,导致毒奶粉给群众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招商就合理吗?

如果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税务审计等部门把招来的投资用于制造假冒伪劣、污染环境、漏税逃税,那该怎么管理?

B.圣彼得堡接近北极圈,由于每天晚上十二点钟太阳还在天上,使我们每天在那里的游览时间都能增加好几个小时。

C.新年伊始,“勇气”号火星车和它的孪生兄弟“机遇”号火星车先后成功登陆火星,人类开始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活动又活跃起来了。

D.二十世纪以来,毛笔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如今,在中国,设置毛笔课的学校越来越少,而且毛笔书法教育远不如日本普及。

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使之成为段末结论式的句子。

(不超过25个字)(3分)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统计资料(2006年)表明,世界人均耕地为4.20亩。

其中美国人均耕地为117亩,俄罗斯人均耕地为14亩,印度人均耕地为33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2006年为1.35亩。

6.下面是一则在夏季到来时发给朋友的短信,请仿照示例,从“春、秋、冬”三季中选择其一作为主题,另写一则短信。

(5分)

示例:

天热了,草儿生长的声音大地知道,思念的滋味你知道。

我没有灿烂的词语送给你,只希望在酷热的季节里,每一片绿叶都能为你带去一份清爽的心情。

 

7.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

(4分)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那些不朽的书籍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

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

“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

—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

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

“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

如地狱、轮回等。

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

“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

他自己还说过:

“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9.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10.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2分)

 

11.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

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

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

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

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

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

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

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

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

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

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

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

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

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

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

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

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

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

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

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2.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

(限用文章中词语)(3分)

 

1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

为何称之为“灯盏”?

(3分)

 

14.分析第3自然段的表达技巧。

(4分)

 

15.第4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16.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示季子懋修书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

“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

”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

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

艺本不佳,于人何尤?

然吾窃自幸曰:

“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

以汝为质不敏耶?

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

以汝行不力耶?

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

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

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

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

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

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

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

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

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

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矜己而自足矜:

夸耀B.于人何尤尤:

错误

C.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惩:

戒止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绳:

继承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不俯寻吾之所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吾家以诗书发迹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虎兕出于柙

D.汝其思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季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与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20.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句断句。

(3分)

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2分)

 

(2)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22—23题。

(6分)

客发笤溪①

[清]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赴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22.“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3分)

 

23.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请简要分析。

(3分)

 

(三)(4分)

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

(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

为什么?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

《琵琶行》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滕王阁序》

(3)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

(4),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声声慢》

(5)丰草绿缛而争茂,。

,木遭之而叶脱。

《秋声赋》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成年大马哈鱼经过日日夜夜的长途跋涉,经历了千辛万苦,溯河洄游重返故乡,养儿育女,在故乡甘美的水中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慢慢地死去。

人回溯历史,可以知兴替,明晓历史规律,从而获得人生智慧。

回溯过往经历,可以检省得失,坚定信念,憧憬未来。

请以“回溯”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9.D(不亚于儒学的是学说思想方面)

10.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引出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

(2分,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1分。

11.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12、素洁、岑寂、冷峻、萧疏、枯黄、实在(写3个即可,3分)

13、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

(1分)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

(1分)

14、运用比喻、对比等表达技巧。

(2分)将谷仓比喻为灯盏,突出了谷仓对人们的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

(1分)将歉收的人家和丰稔的人家进行对比,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

(1分)(扣比喻等任一表达特色进行阐述,每点2分。

15、内容上,它叙说了一个文人创作一本书的过程,是前三段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2分)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分)本段中的灯火与上文中的灯盏相呼应,又引出下文中文人对乡村秋日生活的热爱与留恋。

(1分)

16、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

(每点2分,共6分)

(一)17.B(尤,埋怨)

18.A

19.D

20.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3分)

21.

(1)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2分)

(2)如果是才质驽钝愚下,那本是无法勉强的;可是你有能力却不去做好,这又能怪谁呢?

(4分)

22.诗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手法,(1分)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分)

23、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1分)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

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1分)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1分)

24、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文言文译文参考:

你小时侯聪慧,才质异于常人,刚开始学写文章,便知道写文章的门路,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动颜祝贺,对我说:

“您的几个儿子当中,他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的(最先及第)。

”然而自从癸酉年你科举中第,你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自不量力地想着仿效古人,骄矜自满。

好比那邯郸学步的年轻人,把自己本有的忘了,只得爬着回家。

丙子年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试,是你的几个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了你的锐气,我只好勉强答应,结果你遭受挫败。

你学艺不精,我埋怨你又有什么用呢?

可是我庆幸地对自己说:

“老天大概是要让你厚积薄发吧。

”又想到你会记住再次失败的教训,肯底下头来遵守规矩。

哪里想到一年里,你越写越退步,越激励你你越颓废。

是你的才质不聪敏吗?

大概还没有小时候聪慧,长大很懵懂的人。

是你不够努力吗?

我听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

可是才学造诣平常,定然是你好高骛远,想广涉猎而使得自己疲倦,这就是南辕北辙啊!

还想进步,这不是很困难吗?

想追寻前人的足迹,又合乎当世的准则,这只有才华卓著的人才能做到,然而从明朝建立以来,这种人都不多见。

我早年年少登科,得到了人们附会的好名声,胡乱品评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些人,认为自己才质异于常人,科举及第也是很轻松的事情,于是放弃原来的学业,仿效古人。

到过了三年,学习古典的还没有取得成功,原来的学业已经荒废。

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甲辰年我科举落第,于是估摸自己的能力,继续以前放弃的学业,学习不分昼夜,发奋努力,侥幸学业有所成就,然而也只是科举中第罢了,还没有能力在文学界夺得头筹。

而今你的才能,恐怕不会超过我,可是不放低姿态沿袭我的路径,而要重蹈我的覆辙,这不是很荒谬吗?

我们家靠读书发家,我一生艰苦学习,要留给你们后人的,不敢落后于古代世家的高尚道德。

本来希望你们能继承我的志愿,将这种精神道德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巫咸这些人一起,彪炳史册。

哪里只是想以科举及第来光大我们宗族!

我爱你那样深,对你的希望那样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甘愿做柴门前守门的狗!

现在你既然希望我对你不闻问,我自然也是不会严厉指责你。

但是你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自暴自弃。

如果是才质驽钝,那本是无法勉强的;可是你有能力却不去作为,这又能怪谁呢?

自己性情怪僻,却归咎到命运,这糊涂得很厉害呀!

譬如说写字,我教导你几年了,可你还是这样潦草,没有一点改变,难道这也是命运造成的吗?

写字是小事情,但是任随时间流逝(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好吗?

我的话就说到这,你好好想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