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7505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第13课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1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2014年广东学业)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

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  )

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

C.与美国冷战

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解析: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允许资本家经营,并恢复商品流通。

故选B。

答案:

B

2.(2012年山西学业)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通过材料可得知强攻的方法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战时共产主义。

答案:

D

考点2 “斯大林模式”

1.(2012年广东学业)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着重发展(  )

A.轻工业       B.农业

C.商业D.重工业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D

2.(2012年山东学业)苏联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这反映了苏联(  )

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④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A.①②④B.①②

C.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通过“五年计划”可得知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而投资比例可以看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B

考点3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2013年广东学业)苏联最后一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答案:

C

2.(2012年广东学业·双选)2006年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时,有人问他:

“如果不搞改革,您现在在干什么?

”戈尔巴乔夫回答说:

“当苏共中央总书记。

在我执政的时候,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

”由此可知,在戈尔巴乔夫看来(  )

A.苏联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B.苏联解体并不是必然的

C.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与他的改革有关

D.他的改革稳固了苏联的政治体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共丧失了执政党地位和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

D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是由于自己的改革导致的,这说明他没有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根源。

答案:

BC

一、单项选择题Ⅰ

1.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B.恢复工农业生产

C.巩固苏维埃政权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采取的应急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

C

2.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答案:

B

3.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  )

A.重农抑商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海禁”政策

解析: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

B

4.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解析:

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不可能用它来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

答案:

A

5.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经济出现重大滑坡

C.国民经济均衡发展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漫画中的人两条腿一大一小,严重不平衡。

答案:

A

6.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多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C.企业自主权过大

D.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与轻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7.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改革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

答案:

B

8.勃列日涅夫工业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A.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B.下放企业管理权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

D.扩大农场自主权

解析:

审题时注意限制语“工业改革”由此判断主要特点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

A

9.20世纪80年代初,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的最直接因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B.勃列日涅夫改革只重视工业生产,忽略农业发展

C.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客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较缓。

到80年代初,苏联经济全面滑坡。

答案:

C

10.(2013年江苏学业)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解析:

由于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其他行业,导致苏联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答案:

B

二、单项选择题Ⅱ

11.(2013年天津会考)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由贸易

解析:

从1919年这个时间,结合题干中“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可知,该法令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

答案:

A

12.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

“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  )

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

C.允许商品买卖D.取消自由贸易

解析:

从题目材料“1921年3月”“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知这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表明苏俄将允许商品买卖。

答案:

C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时间限制“1929年”,在此以后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

C

14.(2013年福建会考)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为了改变农业的状况,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开垦荒地,大规模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B项是勃列日涅夫时期,C项是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

答案:

A

15.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把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

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解析:

没有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16.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A.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D.用资本主义经济战胜社会主义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突破高度集中体制的计划手段,开始用市场来调节经济。

答案:

B

三、双项选择题

17.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中“列宁的思路”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

解析:

由题干可知要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正确探索。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

CD

18.关于斯大林模式表达不正确的有(  )

A.斯大林模式于1924年确立

B.模式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C.重要作用是为二战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D.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

1926年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故A项不正确;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经济发展出现曲折,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D

19.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致使经济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C.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期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D.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形象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1975年以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故B项的说法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损害了社会主义形象,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C

20.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

A.这是由于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B.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C.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D.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解析:

B项强调了个人英雄主义,D项历史证明,任何体制如有弊端都需要调整或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