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3687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五年高考

A组2009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2.(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D

3.(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4.(江苏历史)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B组2005——2008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08四川非延考区,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2.(2007江苏,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3.(2006上海,16)列宁指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这一思想体现在()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实现农业集体化

答案B

4.(2006广东,2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答案D

5.(2006全国文综Ⅱ,18)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

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

答案C

6.(2006江苏,22)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D

7.(2005广东,2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答案B

8.(2005江苏,21)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D.到1937年基本实现

答案D

9.(2005上海,15)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

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0.(2008广东单科,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

“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

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

(2)计划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3)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

11.(2008江苏单科,23)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

(1)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12.(2008重庆,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396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

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

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3)改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3.(2007广东单科,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

《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答案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4.(2007全国Ⅱ,40)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

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答案

(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解析第

(1)问在解答时可先依托材料,然后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问在解答时应该从玉米的传播所起到的作

用方面去分析。

第(3)问在解答时要从角度分析其原因。

 

三年模拟

A组2007——2008各地名校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2007山东烟台)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描述了红军战士保尔于国内战争期间在铁路工地与以前的恋人冬妮娅偶遇,当时,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

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这说明苏俄()

A.对小企业实行监督B.规定一切生活必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D.由国家经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

答案C

2.(2007广东佛山)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制度因素:

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

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答案A

3.(2007江苏昆山)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把大中企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答案C

4.(2007山东菏泽)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

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C.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C

5.(2008汕头金山中学)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已经掌握国家政权

C.一定限度内发展商品经济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6.(2008杭州模拟)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

“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C

7.(2008广东深圳4月)“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句话旨在说明这两件事共同的缺点是()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远远地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A

8.(2008广东湛江4月)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答案A

9.(2008江苏泰州3月)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D

10.(创新题)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答案A

11.(创新题)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②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都在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④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治权巩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12.(创新题)1929年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

A.在实施新经济政策B.在进行“二五计划”建设

C.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D.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

答案C

13.(创新题)有关苏联在二战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农、重、轻比例协调发展

D.斯大林体制持续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B

14.(创新题)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5.(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

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

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

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

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

……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

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

有什么进步性。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

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

(3)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经营和贸易的自由。

进步性:

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组2009各地名校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锦州期末)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O

一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答案B

2.(黄冈市2009年3月份高三年级质量检测)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答案C

3.(山东省青岛市2009年高三教学统一质量检测)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答案C

4.(山东师大附中)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5.(晋江四校联考)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

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答案A

6.(山东师大附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波、匈、捷等)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在于()

A.苏联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苏共20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国内政治局面动荡不安

答案A

7.(福建厦门质量检查)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