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整理师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9388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医案整理师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案整理师承.docx

《医案整理师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案整理师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案整理师承.docx

医案整理师承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胡某性别:

女年龄:

79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初诊时间:

主诉:

连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

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

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

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

体温37.5℃。

血常规:

WBC5.2×109/L,N0.65,L0.35。

辨证分析:

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

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

病毒性感冒

治法:

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复诊:

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

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

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

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

《伤寒论》原文提出: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郭某性别:

女年龄:

51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初诊时间:

主诉:

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现病史:

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

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

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

现症:

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

舌质红,苔白,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

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

辅助检查:

-

辨证分析:

气阴两虚证

中医辨证:

咳嗽(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

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方药:

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

15剂,水煎服。

复诊:

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脉弦。

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

15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

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

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

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

故在益气养阴的根底上,参加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梁某性别:

男年龄:

47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初诊时间:

主诉:

气喘10年余,加重2年。

现病史:

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未予治疗。

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

现症:

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溏,一日3~4次。

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

对橡胶、冷空气过敏

辅助检查:

心电图提示:

①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03次/分;②侧壁与下壁缺血,T波改变。

胸片提示:

支气管炎性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野点状阴影〕。

辨证分析:

外寒内饮证

中医辨证:

咳嗽

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

外散风寒,内温化饮。

方药:

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

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2g,细辛3g,五味子10g,白芍15g,党参30g,麦冬10g,陈皮20g,杏仁10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5g,柴胡15g,黄芩12g,生姜30g。

6剂,水煎服。

复诊:

咳喘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

舌质红,舌苔腻,脉细数。

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黄芩10g,参加白僵蚕15g、白术10g。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为气阴两虚之咳嗽、喘证。

患者先天不足,肺脾气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气失宣,气津失布,痰浊更盛,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

久咳肺虚,久病与肾,肾不纳气,如此喘促亦甚。

肺卫气虚,无力御邪,遇冷风与烟雾刺激如此咳嗽、气喘、鼻塞;气阴两虚,心失血养,如此活动后气喘加重、心慌、胸闷;脾虚湿盛,如此大便溏薄。

治疗上以宣肺散邪,温补脾肾,止咳平喘。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赵某性别:

女年龄:

43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初诊时间:

主诉:

哮喘10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

哮喘10年余,每遇感冒发作,1个月前因受凉后致发热、哮喘,经西药治疗无效,遂来诊。

现症:

发热,体温36.8℃,哮喘〔遇刺激性气体〕,鼻塞,流泪,打喷嚏〔早晨〕,口干欲饮,目赤肿痛,恶心。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

-

辅助检查:

-

辨证分析:

肺脾两虚证

中医辨证:

哮病〔脾肺气虚〕肺失宣降,肝经郁热。

西医诊断:

支气管哮喘。

治法:

温补脾肺,疏肝清热。

方药: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杏仁10g,苏叶15g,葛根30g,青蒿20g,鳖甲15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知母15g,黄芩15g,川芎20g,当归15g,柴胡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5g,干姜20g,茯苓30g,细辛3g,炙麻黄6g,附子3g,青葙子30g,生姜30g。

3剂,水煎服。

复诊:

服上方发热退,头昏、流涕、打喷嚏明显改善,目赤肿痛有所减轻。

现仍哮喘〔每遇刺激气体发作〕,平素受凉感冒发作,微鼻塞流涕。

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缓细数。

患者发热止,故去青蒿、鳖甲、知母、当归、川芎。

仍目赤肿痛,故参加茺蔚子30g、决明子30g。

仍哮喘,参加厚朴15g、苏子15g,化湿消痰、理气平喘。

4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哮喘〞一证,多因外邪入侵、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

本案辨证注意三点:

一是患者因外感风寒致肺气失宣,鼻塞,流清涕;二是寒邪阻滞经络,营卫受伤,郁而化热,故发热、目赤、咽痛,木郁克土如此胃气上逆而恶心;三是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痰气相互搏

而致痰鸣有声。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X某性别:

女年龄:

39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初诊时间:

主诉:

胃脘部嘈杂疼痛3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

胃脘部嘈杂不适、闷胀疼痛,烧心,心烦,口干,口苦,头晕,大便根本正常,嗳气频频,纳差,大便正常。

病人性情急躁,上腹部无压痛。

舌红,苔白厚腻、中间微黄,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

胃镜提示:

胆汁反流性胃炎。

辅助检查:

-

辨证分析:

胆胃不和证

中医辨证:

胃脘痛〔胆胃不和〕。

西医诊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法:

清胆和胃。

方药:

桂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黄连12g,吴茱萸3g,白芍20g,连翘20g,茵陈20g,乌贼骨20g,焦三仙各20g。

3剂,水煎服。

医嘱:

忌食生冷与辛辣食物,调情志。

复诊:

病人服药3剂,自觉胃脘嘈杂不适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余症同前。

舌红,苔白腻,脉弦。

处方对症,上方加枳实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因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木郁化热,横克中土,导致脾胃升降纳运失常,而出现一系列脾胃失和的症状,故本病案症状在脾胃,实因肝胆木郁横乘中土而为,治当清疏肝胆,和胃降逆。

故用小柴胡为少阳经之主方,实为肝胆与脾胃同治,具有清疏肝胆,健脾和;另配左金丸为《丹溪心法》治疗肝火犯胃证的代表方,黄连、吴茱萸相配,一如此清泻肝火,二如此降逆止呕。

诸药合用,可使肝胆疏利,脾胃调和如此诸症自除。

早期以嘈杂湿热征象为主,故用乌贼骨收敛制酸,待嘈杂好转,去乌贼骨,加党参使邪去后脾胃得复,寓补于清疏之中,使补虚而不腻滞。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X某性别:

男年龄:

45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初诊时间:

主诉:

胃胀不舒3个月。

现病史:

自觉胃胀不舒,胃镜诊为“胃部幽门水肿〞。

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与其他中药,多方求医无效遂来诊。

现症:

胃胀,大便可,小便黄,右侧胁肋部闷痛,饥饿时伴耳胀,耳鸣,耳干。

舌淡,苔白,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

辅助检查:

-

辨证分析:

寒热互结

中医辨证:

胃痞

西医诊断:

胃部幽门水肿

治法:

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方药:

柴胡20g,黄芩12g,牡丹皮15g,栀子20g,桂枝20g,赤芍20g,白芍40g,炙甘草20g,茯苓20g,鳖甲15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1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党参15g,干姜15g,桃仁10g,蒲黄15g,五灵脂15g,炙麻黄10g,细辛5g,生姜30g。

6剂,水煎服。

复诊:

胃胀、耳胀减轻,大便稀,每日2次,小便黄,眼睛时感模糊。

舌质淡,苔白,脉弦滑。

上方去砂仁、檀香,加茵陈30g。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患者胃胀与右胁部闷痛,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胃纳脾化失职,故脘胀痞满,肝木横克脾土;二是患者伴耳胀,耳鸣,眼干,为肝火上炎所致,暗耗肝血继而出肝经阴虚而耳鸣、眼干。

方选清胆和胃汤加减。

方中柴胡、桂枝、鳖甲、白芍、黄芩入肝胆疏木达郁;茯苓、甘草健脾脾培土,渗湿化痰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孔某性别:

男年龄:

40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主诉:

呕吐2个月。

初诊:

不明原因出现呕吐,饮酒后加重。

曾服多种中西药,效果欠佳,后经人介绍遂来诊。

现症:

呕吐,口干苦,嗳气,大便可。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

呕吐〔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

慢性胆囊炎。

治法:

清疏肝胆、温中健脾。

处方:

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12g,炙甘草6g,桂枝12g,白芍10g,干姜6g,青蒿10g,竹茹12g,生姜15g。

6剂,水煎服。

二诊:

服上方呕吐止,现仍嗳气,胃脘胀满,昨日受凉感冒,鼻塞,流清涕。

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

上方加苏叶10g,焦三仙各10g。

6剂,水煎服。

后随访胃胀止,感冒愈,呕吐无复发,已停药。

心得体会:

“呕吐〞一证多由饮食不慎、外感六淫、情志不调等原因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但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

一是患者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均为肝胆热邪,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所致;二是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

证属胆胃不和,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柴胡、黄芩、桂枝、白芍使木得以舒、热得以清、体得以补,如此肝胆疏泄功能正常。

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

青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二诊患者感冒参加苏叶,散寒解表;胃胀不舒参加焦三仙,健脾开胃,行气消食。

诸药合用,肝木条达,脾升胃降,而诸症自愈。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金某性别:

女年龄:

50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主诉:

腹泻伴胸脘部疼痛半年余。

初诊:

半年前因饮食生冷后引起腹泻,水样便,伴腹痛,无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服黄连素片后,减至每日五六次,后逐渐出现下坠,大便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

多方求治无效〔曾用激素〕,近日加重。

现症:

腹泻,水样便,伴腹痛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

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沉。

大便常规:

白细胞++++,红细胞++。

中医辨证:

泄泻〔肝脾肾功能失调〕。

西医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

疏利肝胆,健脾温肾。

处方:

方拟小柴胡汤合黄土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20g,陈皮20g,木香15g,生地黄20g,阿胶2g,白术12g,附子12g,罂粟壳4g,炙甘草10g,灶心土30g。

6剂,水煎服。

医嘱:

忌食辛辣。

二诊:

病人服上方6剂,大便减为每日4次,精神好转,胸脘部疼痛减轻,但仍食欲不振,乏力,气短,余无特殊不适。

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

证属肝经郁热,脾湿肾寒,治仍宜清疏肝胆,健脾祛湿,温肾祛寒。

上方加延胡索20g。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腹泻是因足三阴功能失调,且以太阴脾虚失统为主所引起。

脾土虚弱,一如此不能培木如此厥阴肝经化燥而生热,二如此无力制水如此少阴肾阳衰微而水寒,如此形成寒水侮土而木郁克土,脾受水侮而木贼是导致脾虚失运而泄泻的根本原因。

故此时非培土补中如此脾不运,非温脾暖肾如此寒不除,非养血调木如此热不解。

治宜温脾暖肾,疏肝养血。

经方小柴胡汤是医治足少阳胆经功能失调的代表方剂。

运用小柴胡汤化裁可治疗许多胃肠道病证,本病案症状在脾胃肠道,实因肝胆木郁横乘脾土,土不制水,寒水侮土。

治以疏利肝胆,健脾温肾。

故用小柴胡疏利和解,肝胆与脾胃同治。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宋某性别:

女年龄:

44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主诉:

右下腹胀肿块2年余。

初诊:

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满胀,下腹部肿块,经输液后症状减轻。

近期症状加重,经人介绍,遂来诊。

现症:

腹胀,畏食生冷,下腹部与阑尾部硬块,平素畏风,双手中指关节郁胀,胸闷。

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

有胆囊炎、阑尾炎、过敏性鼻炎病史。

中医辨证:

积聚〔肝脾不和〕。

西医诊断:

肠胃功能紊乱。

治法:

逐痰祛湿,温经通络。

处方:

大建中汤加减。

花椒6g,干姜10g,党参15g,薏苡仁30g,附子3g,败酱草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小茴香15g,黄连10g,当归15g,通草15g,细辛3g,丹皮15g,生地15g。

6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9月8日。

胸闷已愈,阑尾部硬块消失,现感阑尾部与脐部发硬,服药后仍腹胀,面色有光泽。

自述畏风减轻,下肢冷感减轻,遇季节变化与咸食后手指中指关节郁胀,二便正常,睡眠可。

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

上方干姜加至15g,加大温中健脾力度。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

一是患者平素畏食生冷,腹部肿块,时消时起,脾胃虚寒,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痰气交阻,气机壅结,而为积聚证。

二是患者脉弦数,为土虚不能培木,肝血虚累与于心,而见胸闷。

《伤寒论》云: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故方选大建中汤。

方中花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干姜温中散寒,助花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

党参健脾和胃。

柴胡、黄芩、桂枝、白芍疏肝,清肝,补肝。

生脉饮益气养心定悸。

薏苡附子败酱草,健脾温肾,清热祛湿排脓。

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疗手指肿胀。

诸药合用,气机调畅,方获佳效。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X性别:

女年龄:

48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主诉:

头痛10年余,加重1个月。

初诊:

偏头痛〔右侧〕10年余,加重1个月。

遇冷热刺激如此头痛发作,常服西药止痛片,效果欠佳,遂来诊。

现头痛,遇冷热刺激如此头痛发作,眼干涩痛,耳痒,口苦,睡眠欠佳。

舌质暗,舌苔白润,脉弦缓。

既往史:

①慢性胃炎史;②过敏性鼻炎〔花粉,尘螨与油漆过敏史〕;③2006年5月查出卵巢囊肿。

中医辨证:

头痛〔肝胆郁热〕。

西医诊断:

血管神经性头痛。

治法:

温经散寒,清疏肝胆,疏络止痛。

处方:

温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40g,桂枝12g,吴茱萸10g,川芎30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15g,柴胡15g,黄芩12g,葛根30g,煅龙牡各2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白芷6g。

3剂,水煎服。

医嘱:

慎食辛辣刺激食物,避风寒,慎起居。

二诊:

服药后病情好转,头痛减轻,上火症状减轻,活动后少腹痛,睡眠欠佳,白带量多、有血丝出现,食纳可,大便可,小便黄。

舌质暗,舌苔白,脉弦缓。

处方:

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5g,赤白芍各15g,当归15g,川芎30g,黑干姜10g,葛根30g,桑白皮15g,丹皮15g,栀子20g,桂枝12g,生龙牡各20g,茯苓30g,桃仁1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吴茱萸10g,党参15g,阿胶10g,麦冬10g。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患者偏头痛部位在头之两侧,属于少阳头痛。

且患者有眼涩、耳痒等肝胆经热邪上扰清窍的症状,故属于肝阳头痛。

肝郁化火,暗耗阴血,风阳上扰清窍发为头痛。

证属冲任虚损,肝胆郁热,瘀血阻滞。

方选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伍桂枝辛温入肝以散肝经之寒邪,解肝气之郁滞,治疗头痛;伍柴胡、黄芩、当归、川芎、阿胶、白芍,清肝、疏肝、补肝、敛肝。

炙麻黄、附子、细辛温经通络止痛。

党参、生姜、炙甘草入太阴补中益气,使脾阳壮而气血生化有源。

升麻、石膏、谷精草、栀子、黄连清热泻火,清利头目,眼干痒自止。

诸药合用,经络疏通,如此头痛愈。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许某性别:

女年龄:

40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主诉:

眩晕头痛1年。

初诊:

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

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

现症:

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

舌淡苔薄黄,脉缓。

血压正常。

中医辨证:

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

治法:

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处方:

真武汤合小柴胡汤。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6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枳壳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益母草30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珍珠母30g,怀牛膝20g,川芎30g,龟板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5g,细辛3g,生姜30g。

6剂,水煎服。

二诊:

服上方,头晕头痛诸症减轻,睡眠正常。

停药1个月,现头晕微痛。

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缓。

予原方继用。

心得体会:

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

本案的特点有二:

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如此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

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如此眩晕。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

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

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如此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X某性别:

女年龄:

46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主诉:

胁痛半年余。

初诊:

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右胁下时发隐痛,睡眠不安,多梦,晨起全身困乏。

门诊给予知柏地黄丸,无明显效果。

现右胁下时发隐痛,伴全身困乏,小便失禁,劳累后双眼肿胀、睡眠不安、多梦,口干,饮食、小便正常,大便干。

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

胁痛〔肝胆火旺〕。

治法:

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处方:

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丹皮15g,生地15g,茯苓20g,泽泻20g,干姜10g,附子3g,黄芪20g,升麻6g,大黄5g,细辛3g。

6剂,水煎服。

医嘱:

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

服上方睡眠好,多梦症状消失,右胁隐胀痛,口干苦黏,晨起口中有味,饮食正常,时有小便失控,大便正常,月经不调。

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

患者睡眠好转,去养心安神、滋阴潜阳之夜交藤、煅牡蛎。

仍胁痛,参加疏肝理气止痛之延胡索、川楝子,温经通络之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党参10g,枳实20g,川芎15g,香附15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丹皮15g,栀子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芪20g,升麻6g。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

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

足少阳胆属甲木,化气于相火,少阳相火上扰如此多梦,内传阳明而化热,如此大便干。

全身困乏、口干、小便失禁,为脾肾阳虚,全身气机失调,清阳不升,不能濡养全身脏腑所致。

治宜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方选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丹皮疏散肝胆郁结之气,清泻肝经。

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某某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名:

王某性别:

男年龄:

25岁

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主诉:

右胁胃脘部不适2年余,加重半个月。

初诊:

2年前饮酒与劳累后出现胃脘与右胁不适〔憋闷隐痛〕,乏力,食后尤甚,无泛酸烧心,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等药无明显效果。

当时查乙肝“两对半〞与肝功能〔具体不详〕,诊为乙肝。

此次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

现症:

右胁胃脘不适〔憋闷隐痛〕,食后尤甚,乏力,纳差,腹胀,嗳气,无泛酸烧心,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弦细。

乙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