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909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docx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5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十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11/12/1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02-009-021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上好。

早上用餐的時候,有個同仁說了一句話,說「是不是我不愛吃的東西就是我最需要的?

」當然他這個觀照,是想到了「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不要偏食。

突然想到了另外一句話,「是不是我們討厭的人,就是能提升我們最好的因緣?

」所以其實用心去感悟,一切人事物都可以消歸自性,都可以給自己的道業很大的啟示,在於心態對不對。

明明是個大善知識,我們視為眼中釘;明明是個忠臣,我們看到他就嫌他煩。

所以唐太宗為什麼成就?

為什麼可以做天可汗?

面對魏徵這樣的忠臣,他能珍惜,珍惜他的正直、直言。

我們愛憎太重了,一切人事物都是我們的障礙。

愛,人事物都貪求,障礙來了;憎,一切人事物都對立,障礙來了。

所以開悟就是一切的障礙都不在外面,都在我們內心的習氣上面。

這一點真體會到了,叫真正懂得如何修行,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聖學叫內學,莫向外去要求。

所以「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

這個慣性我們突破沒有?

從小到大整個幾十年的人生,遇到了一些瓶頸,「都是那個同學害的,都是誰造成的,假如沒有他,我就怎麼樣怎麼樣……就很好了。

」這個念頭有沒有完全去掉了?

這些習氣不去掉,隨時都會來報到,你沒有招呼它,它就來了,要高度警覺才調伏得了。

這個要求境界的心去掉沒有?

坦白講只要有煩惱,一定這個心態還有。

那還是往更深處自己心地上的執著,去把這個煩惱給拔起來。

誰拔?

誰幫我拔?

又在向外求了,這個慣性很不容易能時時覺照。

就像有人到四川吃飯,南方人不怎麼習慣吃辣,就跟那個廚師交代了兩、三次,「別放辣椒、別放辣椒。

」結果那個廚師,「好,放心,我不會放的。

」還在那兒,「好,別放辣椒、別放辣椒、別放辣椒」,還是放進去。

他習慣了,一下子沒有辦法馬上轉過來。

所以這個時候對自己來講,多讀經、多聽經,薰習薰到變金剛種子,隨時可以起作用,不會被境界給摧毀。

我們想一想現在自己有哪一個理智,是時時保持的?

那一句就是尚方寶劍。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昨天說的,「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您自己挑一句,跟自己最相應的那一句,來時時拳拳服膺在心中。

你真有一句了,其他句你會觸類旁通,因為這一句透到你的真心,你的性德、你的悟性開始往外冒,你會觸類旁通的。

但是很難的就是「堅持」這個心態,你一堅持,你的心是定的。

你一大堆想法、一大堆看法,那個心是不定的。

對我們來講,其實現在最好的下手處:

念念為人著想。

一遇人事物了,就是這個態度。

為什麼?

我們的情執太重了,執著太重了。

最嚴重的是什麼?

自私自利。

真修道人真幹,從最嚴重的下手。

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從這裡下手。

我們下一句講到的就是破除自私自利最好的方法。

【親所好。

力為具。

這句怎麼奉行?

放下自私自利,念念為父母著想,深體親心,善體親心。

父母所好,父母愛子女,他所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德行、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

我們體會到這一點,那父母之所好,我們就希望趕快滿父母的願。

當然,父母所好假如不是很妥當的價值觀,那要不要「力為具」,要不要?

你們考慮這麼久,深思熟慮?

還是已經很清楚這三個多禮拜下來,知道蔡某某是非常狡猾之人,回答他的話要慎之又慎?

所以我體會到日久見人心,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

親所好假如是不對的價值觀,那就要用哪一句?

「親有過,諫使更」。

你不能學呆了,連是非判斷都不懂,那怎麼孝父母?

怎麼養父母之志、怎麼養父母之慧?

所以為什麼解一定在行前面,你道理明白了,你行的才不會錯誤。

有一個很孝順的人,他媽媽生病了,他為了給他媽媽出醫藥費、買藥,去搶銀行,這是發生真實的例子。

所以「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他看起來很孝順父母,可是他是非善惡不分,他也很難達到孝子,因為他遲早出事,會讓父母抱憾終身。

你看他去搶銀行,結果呢?

結果進牢獄去,他母親不就遺憾一生了?

這一段話是在《中庸》裡面,這一段話非常有哲理。

一開始是說,「在下位,不獲乎上」,你處在臣子的位子,不能得到領導的認同,「民不可得而治矣」,那你不可能去做事、去利益到老百姓,因為上司不用你。

你首先要把你的理念能夠讓上司充分了解,你才能夠去施展你的抱負。

那這個時候人要善於溝通,甚至要建立信任,是吧?

我發現現在人跟人溝通很不主動,「你幫我去跟他說一下吧!

」都是這樣,甚至夫妻對孩子,那個爸爸講半天,「太太,你去給兒子講吧!

」都要推給另外一半去講,做事都要繞一圈。

其實我們現在已經到什麼程度了?

連自己真誠的時候,都不大習慣;連面對別人真誠,也全身怪怪的。

因為應付人應付太習慣,現在真誠現前,自己真誠現前不習慣,別人真誠現前也不習慣。

大家有沒有經驗?

剛好三、五個人在那聊啊聊,突然聊到他內心深處,在那裡流眼淚。

結果突然有人就轉移話題,「今天天氣不錯。

」他就是在那個真誠流露的時候,有些人不習慣,然後就會感覺,「不要讓他哭了,轉移一下話題。

」你就讓他哭個痛快吧!

甚至於有人真情流露了,在那裡哭啊哭啊,然後她在那裡不知所措,看著我,「怎麼辦?

」拍她一下,妳是女的,她也是女的,抱她一下嘛。

我是男的,不好抱嘛。

這種很自然的動作都使不出來了,不知道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

我也搞不清楚了。

你都感覺不到一個人她當下那種情感完全釋放出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妳去抱她,妳去拍拍她的背,當下整個感情就交融在一起了,她體恤到妳對她的愛。

所以我們現在其實都是要恢復正常,是不是?

你有沒有看過一、兩歲的小朋友,有一個小朋友「嗚嗚……」,然後另外一個小朋友不知所措,「怎麼辦?

」有沒有看過這種情景?

沒有,小朋友過去,「哦哦哦,乖乖乖……」是不是?

這叫自然。

你看我們大人第一次見面,「你好,交換一下名片。

」名片一拿過來,「這個人值不值得我交往?

」你看,那個程式一條接一條,挺複雜的。

人家兩、三歲的小朋友到公園去也沒換名片,不到三十秒鐘,你突然一看,玩在一起了。

他真誠,感通了嘛。

所以修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假如一個人很感動,聊到他媽媽在那裡流眼淚,你的眼淚一滴都流不下來,要反省一下,你在那個當下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

怎麼裝這麼多複雜的東西,你怎麼接受不到他那種至孝?

不然你就陪著他流眼淚,但是要有一點水平,只在眼眶轉,不要流下來就好。

不過,假如還是控制不在眼眶,就流下來好了,你不要在那裡流的時候說,「蔡老師交代,不可以流下眼眶。

」那我又變成你真誠的障礙了。

對不起我常常會有回馬槍的動作,因為剛剛講得好像不夠圓滿,趕快再回馬槍補一下。

我們看這一句的人生哲理頗深,你今天處在下位,你還是為了要利益人、服務大眾,你首先要贏得上司的信任,跟他充分溝通,把這個理念讓他認同。

所以我們任學長,怎麼讓他信任?

從他的孫女開始關心,這都是人情事理,慢慢的他孫女改變了,領導很歡喜。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聖智」,這叫恆順眾生。

那個欲不是欲望的欲,是他現在非常需要的,而這個需要又不會造成嚴重的執著,你就恆順讓他生歡喜,然後把他引入聖教裡面。

「獲乎上有道」,上司認同他了,「不信乎朋友」,那他這個「獲乎上」也是假的。

你看這個事理很深,不能看表淺。

上司認同我,是不是我就可以了?

不是。

你上司認同你,請問你的同事能接受你嗎?

你只能讓你的上司認同你,而不能讓同事認同你,那你叫很會巴結、諂媚,不是真誠。

真誠可以感通上司,怎麼會不能感通同事?

所以,「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你那個「獲乎上」也是假相。

「信乎朋友有道」,跟同事也處得很好,人緣不錯,真的嗎?

「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際關係特別好,回去跟他父母講話很大聲的?

這種人現在超過一半。

現在功利社會,我們就是這一代的人,跟朋友好得不得了,回家擺個臭臉,甚至還直接叫哥哥、姐姐的名字,但是出去,朋友死黨很多,假的。

假的幹什麼?

看清自己,不自欺,你看一層一層看得更深入,才能達到不自欺。

順乎親有道,不明乎善,這個孝也做不好,這「不順乎親矣」。

「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

我剛剛講錯了。

「反諸身不誠」,就是你孝順父母不是誠心的,你是做樣子的。

就像有一個公案跟大家講,有一個讀書人叫俞麟,以孝順著稱,而且還有人從其他的鄉鎮來跟他學習,公認的孝子,結果他考試沒考上。

後來文昌帝君說,他看起來很孝,但是內心對父母是應付的,甚至有帶埋怨的,這個叫腹誹。

人愈應付父母,他離天良就一天一天愈來愈遠,他良知就提不起來。

而且講話又太刻薄,所以他終身都考不上功名,雖然名氣很大,而且學識也很好,還是沒考上。

而那個名氣很大就是最折福的地方,「名者,造物所忌。

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

「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他沒有過失,人家一直在毀謗他,「子孫往往驟發」,他的德就庇蔭後代了。

這句話入心了沒有?

入心了每天鞭策自己,名要副實。

這句話入心了,「無過咎而橫被惡名」,我自己沒有錯被人家罵,太幸運了,「子孫往往驟發」。

開悟了沒有?

開了什麼悟?

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那每天罵你的人好不好?

好啊!

他把福送給你了。

所以人為什麼會煩惱?

道理不明白,好事看作壞事,他當然煩惱就起來了。

所以這些經文的理,你真的入心,你的整個人生感受就不一樣。

所以「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你不是發自真誠的心,你也不算是真孝的人。

看一個事情,從君臣關係最後透到哪?

透到家庭,透到心地上才看得清楚。

「誠身有道」,很真誠,「不明乎善」,他實在很真誠要孝他媽媽,結果跑去搶銀行,那也不行。

所以人首先要明理,致知,意就誠了、心就正了。

所以學聖教首先要深入經藏,長期薰修,要明理,很多事情你就能自己想通。

剛剛我們講父母親的思想價值觀不對,就要「親有過,諫使更」,但是要柔軟,不可以有絲毫指責教訓的態度出現,不然就適得其反。

而且還要懂得,不要防堵,要疏導。

你不要媽媽說「那個對象不錯,家裡很有錢」,然後你馬上跟她講,「媽,蔡老師說,『娶妻求淑女,勿計厚奩』,妳還看人家很有錢。

」諸位學長,不要把我拖下水,這樣我會覺得怎麼走到哪都有人瞪我,可能就是我被大家出賣了。

還有一次,我有一個同事跟我講,他說他剛好坐在火車上,見到幾個人剛好有聽過「幸福人生講座」。

結果他們談啊談,談到先生都是批評,然後談到我的時候,眉飛色舞。

我朋友為什麼跟我講這個呢?

他說你小心,很多男人都恨你恨得牙癢癢的。

所以我突然警覺到「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諸位女同胞,我們結個善緣,我們結緣的目的就是讓妳愈愛妳先生,對妳先生愈好,不然我造的罪業就太重了,無形當中搞得人家夫妻不和。

所以明理很重要,薰到金剛種子,隨時都提起理智。

我們深入「親所好,力為具」,首先關懷父母的身體,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這個都是親所好具體的落實。

養父母之身,我們前面講到的「冬則溫,夏則凊」,給長者奉養飲食還是要很細膩。

我們看周文王,他侍奉他的父親王季,看那個菜,不能送剩菜給父親,還要摸摸那個溫度,不能是涼菜。

飲食要訣,三個重點,尤其對老人。

「暖」,就是要是溫熱的食物;「軟」,不要太硬的,咬不動,那吃起來很辛苦,要體恤;再來「緩」,吃慢一點,不要吃飯氣氛很急,然後吃得很快,老奶奶坐在那裡看你們都吃飽了,她很緊張,要體恤備至。

有些老人跟我們一起吃飯不好意思,都吃很少,說吃飽了,怕我們等。

這個是不是有講過,有吧?

因為我們剛好上一、兩節課,《群書治要》是講孝悌,這個我們就不多琢磨了。

養父母之心,第一你的身體健康,你不能讓父母操心;再來,你的學業、你的學問、你的道德,不要讓父母操心。

有一句話講的,在《論語》裡面,「父母唯其疾之憂」,疾是疾病,再衍生開來變壞習慣,都算。

古人,父母什麼時候擔憂他?

只有他生病的時候才擔心。

那個「唯」字,讓我們看到自己跟古人的距離。

平常處事,夫妻相處、經營事業,不讓父母操一點心,唯一會操心的是什麼時候?

生病。

你說一個人一輩子沒生過病,少。

那生病的時候就是父母最煩惱、擔憂的。

所以這個「唯」字讓我們看到,什麼是合格的子女,不讓父母多操心才是合格。

讓父母放心,進一步讓父母感到欣慰光榮,「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您看這個事君重要。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這個是圓滿孝道。

但這個「中於事君」,你在單位裡面跟同仁、跟領導相處不好,父母擔不擔心?

擔心。

我們複習一下,「居處不莊,非孝也」,是吧?

「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你說現在又不打仗,現在是文化復興,要打聖戰,是不是?

有沒有勇?

沒勇,非孝也。

每一句的精神你抓到了,都跟我們當下有關,馬上都可以落實的。

這句經句你不知道怎麼落實,那是我們內在的分別執著把它預設了,把它限制住了。

你們假如不相信,你想到哪一句,說這句沒有辦法落實,我們再來探討,OK?

不然你們在那裡,「真的嗎?

」不服氣。

結果這個不服氣又卡了一個禮拜,每天看到我又挺不高興的,這樣我就惱害大家了。

所以後面要補這一句回馬槍。

這個是健康,再來延伸到你的家庭、家業,你的道業。

尤其我們的學長,絕大部分的父母,都非常希望大家這一生道業有成,成就智慧、成就慧命。

是吧?

對啊,那你修行還讓父母操心就不孝了。

這些都是在養父母之心方面的。

養父母之志,父母希望國家民族安定,文化承傳,這個志我們要把它發揚光大,把它實現。

父母用了一生栽培我們,我們要圓滿父母這一個志向。

再來智慧,我們待會再從「親有過」跟大家來談。

【親所惡。

謹為去。

父母所擔憂的、不喜歡的這些事物,要謹慎的、趕快的把它去掉、改掉。

其實這句跟上一句就是一個對比,跟「親所好」相違背的,我們要趕緊把它去掉,還不肯去掉,那就是不能體會到父母的擔憂了。

真的體會到了,一天都不想留這些壞習性。

【身有傷。

貽親憂。

身體有損傷,讓父母擔憂。

而身體的保養,主要有幾點。

第一個,你生活習慣要好,該添加衣服要添加衣服,不可以粗心大意,可能就著涼了。

再來,「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你吃不節制,鐵定身體會受損。

所以生活習慣要養成,這一句「身有傷」才在落實,不然又是口頭上的口號而已。

零食不要吃,那個都增加你身體新陳代謝。

我們這一期學長都非常自愛,來的時候就沒有帶零食了,是吧?

還是有全部繳械出來?

有沒

有派軍隊搜這些零食?

可能都是大家自動自發就沒有帶來。

諸位學長,你去吃那些防腐劑一大堆的東西、色素一大堆的東西,叫犯盜戒。

奇怪了,我吃這個東西跟盜戒有什麼關係?

因為你已經發願把身體捐給傳統文化,你只要損害傳統文化,你就犯盜戒。

你捐出來,那身體不是你的了,這個邏輯對不對?

你們終於開悟了。

你表面上捐,做什麼都是順自己,騙人,發空願。

你真發出來,你要讓自己的身體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有一個嚴重的習氣,就是很會撐,明明很累了,撐、撐、撐。

這也是習氣,要改。

所以我現在有乖一點點,大家注意看,第一節下課,我人都不見了,趕緊回去平躺一下,稍微調息一下,第二節課還要再上課。

你撐,看起來很慈悲,事實上是不慈悲。

為什麼呢?

第一個,對自己不慈悲、對父母不慈悲,還有對身邊的人不慈悲。

因為你撐到最後倒下來,還要得他們照顧,是不?

再來,對大眾不慈悲,你身體搞壞了,本來可以活到八十歲,最後只有六十歲,二十年呢,多可惜啊,是不是?

一個人不斷深入經典,他是年齡愈大智慧愈高。

所以長壽好,你的智慧、你的歷練、見識不斷增加,所以還是不能透支。

而且這個透支有流弊是什麼?

跟著你的人都很會撐,所以跟著我的人一個比一個苗條。

突然有一天,我大哥站出來,有人說,蔡老師旁邊還有胖的人?

我非常感激我的大哥,讓我很不好的形象有點扭轉過來。

這個都要謹防流弊的,不能撐。

但是,該撐的時候還得撐。

比方說這個人你這輩子可能再也見不到他,可是有些話你還沒講清楚,你就一定要給他講清楚。

我們有四十幾天相處,不用急,慢慢聊,緣分不同。

任何道理都是很活潑的,你不要學一條又執著一條,又覺得很放不開。

你說真的撐怎麼辦?

沒關係,求祖先、聖賢加持,就不會太累。

這個飲食、生活習慣要好,尤其十一點一定要睡覺。

十一點到三點這四個小時不睡覺,叫壞孩子,不是乖孩子。

壞孩子,味道還不夠,壞小孩。

為什麼?

明知故犯。

明明告訴你十一點到一點叫膽經,一點到三點是肝經,肝膽相照,整個代謝你這些毒素,你不讓它充分發揮,還在那裡耗損它,那這個機器當然用不久。

可以早起,不要熬夜,你早上要三點起來沒人抗議。

飲食、生活習慣、睡覺,這四個小時一定要睡,其他我不管。

再來運動,每天一定要運動,每天不運動,犯盜戒。

你這個身體不保養,哪有人把一個東西捐出去,結果是給人添麻煩?

有沒有可能?

我很發心,明天就發燒了,很多。

我父親有件事特別感動我。

我很感激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弟子規》。

為什麼?

講啊、講啊,自己沒當過爸爸,只能想我爸爸。

想啊、想啊,以前的恩德都想出來了。

真感激,想的愈多,跟父母那種天性恢復得愈多。

我有一個同學,就是介紹我認識陳真老師的那個同學,我跟他五年級就同班同學了,二十七年了。

他們家經濟比較不寬裕,後來他結婚,太太又懷孕,載太太騎個摩托車挺危險的,之後孩子又生出來,坐在摩托車上還是挺辛苦。

我就跟我父親商量,「父親,我那台車就送給我同學。

」當然那車也是開了不少年,就送給我同學。

結果要送給我同學的時候,我爸爸做了一個動作讓我印象深刻。

這個車子有一個部分是最貴的,就是整個離合器,那是很貴的部分,還能用,我爸爸把它換新的。

說因為已經有點不好用了,你既然要送給人家就要讓人家歡喜。

我聽完之後,假如有個洞,我真的想要鑽進去。

為什麼?

自己沒有情義,送人東西好像覺得,「我送給你,不錯了。

」你看那個心就不柔軟、不體恤。

父親送人家車子,還設身處地,怎麼樣讓他用得歡喜,把那個離合器都換掉。

所以我們父母、老一輩,他們的德行,假如你從很多他們生活處事的細微處,你就學到東西了,我們有時候粗心大意。

剛剛跟大家講到要運動、要鍛鍊身體,這個也要養成習慣。

再來我們剛剛講到的飲食、睡眠、運動、生活習慣,比方你要愛整潔,不然你會傷身體。

再來情緒,情緒影響身體很大,所以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修行就是要改性格,把性格不好的處事態度把它改掉。

這是「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我們的德行有損傷,違背做人的原則,父母親會感到非常羞愧。

小的時候我們不懂事,做一些事情,鄰居罵人,「這個孩子真沒家教。

」這麼一罵,自己就低著頭趕緊回家去,不敢以自己的行為羞辱自己的父母。

所以羞恥心的根源在哪裡?

就是孝道,就是這一句。

我們最後再來總結一下。

這每一句都是放性德之光,都是萬善之根本。

我們這一句用心去體會,把它延伸開來,德有傷,貽家人羞;德有傷,貽團體羞。

什麼團體?

我們所在的團體感到羞恥,甚至因為我們錯誤的行為讓人家否定、不信任我們團體。

這一句話義理其廣無邊。

包含我們曾經讀過的學校,「那個人是某某學校畢業的,你看他那一副德性」,我們把母校都污辱了;甚至把我們這個地方都污辱了,「你看那個人是從哪裡出生的?

」可是古人功成名就了,人家不稱他的名字,稱他住的地方。

「天台大師」,那是指智者大師,他住在天台山,連名都不稱,稱他住的地方,這個就是讓整個故鄉都感到光榮。

再來,我們踏出國門,「德有傷」就羞辱了自己的國家。

尤其我們是華人,走到哪,代表整個中華民族。

人家看到華人,他也不知道你是哪裡的華人,可是人家覺得就是華人。

所以當華人積功德容易,造罪業也很容易。

積功德,你做得好,人家說,華人verygood!

你讓十幾億人都沾光了。

你帶你的孩子出去沒有規矩,人家說Chinese就是這樣,全球華人都被拖下水。

你看延伸到民族。

再來,延伸到正法。

整個宇宙是一個僧團,你皈依三寶,不是皈依哪一個地方的三寶,是皈依盡虛空遍法界的三寶。

那我們是四眾弟子,我們假如不好好幹,那是把遍虛空法界的四眾弟子都拖下水。

所以,聖賢、佛菩薩弟子,思考問題都要以整個宇宙來思考。

而且我們一個念頭傳遍虛空法界,現在科學家都研究出來這個真相了。

普林斯頓、哈佛幾所著名的大學,他們出了一本書叫《念力的祕密》,用科學證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的意念是傳遍宇宙的,而且力量很大,強的意念甚至可以改變整個星球運轉的軌跡,這都是最近科學家講出來的。

老人家針對這個主題講了十個小時的課,挑出了這本書的精華,大家回去可以好好看。

為什麼?

現在人不認同倫理道德,認同科學,你就恆順眾生,先從科學跟他講,慢慢再感化。

接著:

【親愛我。

孝何難。

父母親非常愛護我們,孝順哪有什麼困難?

【親憎我。

孝方賢。

當父母親對我們的行為不認同,不喜歡我們的時候,甚至於生氣責打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放在心上,還是一樣的孝順,才顯出我們的賢德,才顯出難能可貴的地方。

有一句話說到「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其實我們很簡單的想,沒有父母怎麼可能有現在的我,是吧?

我們沒有父母的養育照顧,我們不可能存活在這個世間。

您看現在的人想,我拿錢回去給我父母已經很孝順了。

有沒有道理?

沒道理呀!

怎麼說?

你兩個月大的時候,你媽說,「十塊錢給你,拿去買早餐。

」你可不可以活到現在?

可不可以?

你媽就不是丟錢給你的,你現在怎麼用丟錢回來報答?

報恩不就是很自然的嗎?

父母怎麼照顧你的,你很自然之後怎麼照顧父母,反哺嘛!

是吧?

你小時候不會走路,扶著你走路,現在老人家老了,走路不穩了,你扶著他,不是很自然?

老天爺的慈悲,讓人這一生不要遺憾,能夠把深恩能夠回報。

怎麼說拿錢就是孝順,哪門子的邏輯?

你們去調查一下,有哪個孩子長大是他媽媽每一餐拿十塊錢讓他去買,他就活到現在的?

既然有父母才有我們,光是這一點就要感恩了,還有什麼其他想法?

只要有其他想法,那就是我們心地上的染污,記怨不記恩。

忘恩記怨,嚴重的習氣。

只要對父母忘恩記怨,對一切的人都會這樣。

我們現在心地上的習氣,病根在孝道。

其實很多人修行、弘揚中華文化功夫不得力,卡了老半天原地打轉。

奉勸大家,該下的功夫還是要下,學習不要躐等,好好老老實實的盡孝。

在急,急什麼?

弘揚文化用的是道德,用的是學問。

學問是什麼?

「首孝悌」。

我們表面上弘揚文化,經典一句都沒有領納,照著自己的意思在做。

「首孝悌」就是這一個德行,你是決定要從這裡下手,你不可以繞過它,那叫逃避,那叫挑境界,那叫愛憎的心。

你說「可是父母不接受我。

」很好啊,「親憎我,孝方賢」,剛好落實這一條。

清淨心,首先心上不見父母之過,不然你清淨心練不出來。

對我們生命成就的父母我們都沒辦法放下成見,那真心怎麼顯?

《禮記‧學記》當中有講到一段教學的原理原則,「禁於未發之謂豫」,教學的是這樣,請問跟我們有沒有關係?

有,你要自我教育啊!

「禁於未發」,自己要持戒,不要去染這些惡習,一染上了你又要花老半天的時間才把它去掉。

所以「鬥鬧場,絕勿近」,染污的地方不能去。

「非聖書,屏勿視」,這都是「禁於未發」,一句都不可以犯,不然還在增長習氣。

「當其可之謂時」,自我教育,有一些情況出現了,發現自己的習氣了,記下來,記在日記本上,常常翻,不可以再重犯同樣的過失。

你每翻一次印象就深一次,你藉這個機會給自己高度的覺照。

我們有沒有發現,當時候覺得不應該這樣,三天以後又犯了,再三天又犯了。

印象不深,那是沒有抓住這個機會,給自己高度的提醒。

有些人寫下來,貼在看得到的地方。

其實我們學習都不夠主動,主動的話一定想到突破的方法。

湯,是聖王,他都下這種苦功,您看湯王,他連洗臉的盆子刻的是什麼?

湯之盤銘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連聖王對道德都不敢絲毫鬆懈,更何況是我們?

你看我們現在對自己不嚴格,對別人很嚴格,「當其可之謂時」。

「不陵節而施之」,求學不躐等,一步一腳印,循序漸進,最基礎一定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可是後面的「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奠基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基礎。

其實您「入則孝」領會之後,再把它用在孝師長、孝聖賢,你整個體悟就完全觸類旁通,可是你要先有孝的根。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這樣懷胎十月,臨產忍痛,生子忘憂,去乾就濕,咽苦吐甘,什麼好的都給我們。

哺乳養育,我們喝了母親幾百公斤的母奶,是母親的血。

遠行憂念我們,深加體恤,究竟憐憫。

連我們的父母可能在離開人世間的時候,還是在想著我們,怎麼樣幫助我們。

而「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個「不是」不是說父母沒有過失,是我們的心上不見父母的過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怎麼可能父母沒有過失?

但是父母跟我們是一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