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936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docx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1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十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11/12/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02-009-01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上好。

我們談到我們中華文化,是以儒道釋三家為主流。

三家的教誨,「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他們的教誨的根源,都是孝親尊師,教學的方法雖有不同,但是都可以相互配合,不相違背。

我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根,儒家的《弟子規》,我們先陸續來學習三根的教誨。

在《論語》當中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我們學東西重在從根本下功夫,有了根就有生命力了。

學業、道業,以至家業就能有所發展、有所成就。

假如我們修學的路上覺得沒有法喜,沒有提升,還是根本上出了問題,那一定還是要潛下心來從根本修起。

我們看儒家《弟子規》,弟子,規是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

而這「弟子」兩個字,我們在家是父母的弟子;在學校是師長的弟子;在公司團體也是領導的弟子。

像古代為人君者叫君父,為人臣叫臣子。

所以整個中華文化,它的核心是倫常,都是倫理的關係。

我們看在家裡父母、兄弟、姐妹,到了學校叫師父,同學叫師兄、師弟,出了社會叫君父、同事,你在哪一個行業拜誰為師,還是師父。

每個行業要真正學得好都要手把手教,這個觀察,大家留心現在的狀況就知道了。

我們看現在高學歷的人太多太多了,比方說企管碩士,甚至企管博士,但是他學的東西,跟實際不一定能很好的結合。

理論跟實際應該是充分的解行相應才好,可是往往理論學的東西,跟實際可能會有差距,甚至於理論有時候已經錯了還在教。

比方曾經有一個人拿到諾貝爾獎,他講了一句話,「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

」這句話對不對?

這句話不知道讓多少企業家,對大自然的掠奪肆無忌憚,而且還是教科書上教的。

所以聖人訓,不能聽任何人亂講,那是他自己的認知,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看在教科書上公然就是以利,自己的利益為一個目標。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欲利」,統統教利就是把人都教成小人了,不重道義,重視自私自利了。

現在的孝子比率愈來愈低,都很難找得到,三十年前孝子還很多,三十年後很難找了。

那我們想一想,三十年前的人學歷高,還是三十年後的人學歷高?

三十年後不知道高多少,可是三十年前不識字的人都知道孝順,三十年後博士畢業,他也不見得知道要孝順。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教人德行、道德倫理,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而已。

所以我們很冷靜去看,現在很多認知,本跟末沒有抓清楚,本末有點倒置過來了,自己都要從經典當中有判斷能力。

你看五倫裡面,父母教孩子,父母知道教什麼最重要?

有一個爸爸幫女兒找幼兒園,因為現在都重視特色,就問他,「你們這個幼兒園特色是什麼?

」他說,「我們這個幼兒園特色重視教孩子做人。

」這個父親說,「做人還要教?

」就走了。

他還沒有認知到做人要從小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有一些人的認知覺得孩子就是五、六歲以後才開始教,可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是從胎教開始教,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這些認知程度差很多。

現在都覺得有知識叫做教育,這錯了。

「教」,長善救失;「育」,養子使作善也,他的目標做個善人,做個聖賢人,這個都要很清楚。

所以我們從現在的社會再回想,真的很多路還是要回到老祖先的老路,才不會出現這些亂象。

你說真正各行各業的人才怎麼出來?

不是讀一大堆教科書能出得來的。

我們都讀過大學了,請問大家大學讀的東西,我們現在用多少?

高中用多少?

我們讀書讀了多少年?

最少十七年,學了一大堆都是在考卷上用的東西,十七年,黃金歲月。

所以什麼是智慧?

輕重緩急能判斷是智慧。

國家領導有沒有智慧,他教化一國的百姓;一個學校的校長有沒有智慧,他影響整個學校。

你看呂傑校長說了,只要我在松花江一天就幹到底,他其他官都不幹,他就要在松花江退休。

想起孫中山先生一句話,「寧願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那個虛名有啥意義?

大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照亮生命當中每一個有緣人的人生,尤其用智慧供養他們。

我們剛剛講走老路是重要,手把手教才能教出真學問出來。

你在教科書上一直講,學生有沒有聽懂?

他怎麼領會知不知道?

有沒有領會錯知不知道?

都不知道。

而且一個人學的東西不去做,有沒有法喜?

他去記一大堆東西,沒有消化會怎麼樣?

消化不良,背得頭都脹了,應付考試了。

大家學傳統文化有沒有學到頭很脹?

有。

禮拜五的時候,隔天要上文言文,要背很多,所以硬背起來頭都發脹了。

所以不要臨時抱佛腳,平常「寬為限,緊用功」。

而且人只要不解行相應,一定生傲慢,這個不能僥倖。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現在普遍學歷愈高,傲慢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染了一些,輕重不同。

有一個企業,他的爺爺沒怎麼讀書,孫子送到國外,念到研究所,企管研究所回來。

這爺爺很厚道,把所有的下屬當親人一樣愛護,把這個事業的根基紮穩了。

根基在哪?

道義、情義。

所有事業建立在信義之上,「信義為立業之本」,我們任何道理都要抓到那個本。

「學問為濟世之本」,沒有真實的智慧學問,要幫助別人、幫助社會是不可能的。

「孝順為齊家之本」,家道最重要的是孝的承傳。

這些「本」大家有機會去查一下《青年十二守則》,全部都講根本,包含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全講根本。

智慧通達的人,他所引導的觀念都是務本,大家可以冷靜去感悟這些道理。

結果這個孫子回來了,企管研究生回來了,換他接了。

他第一次給員工開會,他說,「我不是來跟你們交朋友的,什麼都照規矩來。

」講話跟爺爺的那種情義、人情味差很多了。

你說冤不冤枉?

多花錢讀書,還到外國去,讀回來了是這樣子的態度在處事。

所以他們沒有讀過一句話,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看這些這麼精闢的話,很多教科書沒有提到。

那我們都讀過這句話了,請問諸位學長,如何達到人和?

來,哪個學長說一下?

(學長:

平等心。

)平等心,平等對待就能和睦相處,非常好。

平等心,平等的恭敬,和敬、和平。

剛剛為什麼問大家這個問題?

你看我們都聽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有沒有再主動去思考人和如何達到?

這就看一個人他在思考事情,有沒有往深處去想,有沒有往實際去結合的一個態度。

所以很可能同樣我們一起聽一堂課,每個人他領會的深度跟廣度都不一樣,是自身對學問的一種正思維,一種主動性決定的。

可是假如我們不會繼續思考下去,代表我們的學習還停留在一個慣性,就是把學問當知識吸收,就記這個文字而已。

你假如體會到人和很重要,一定進一步希望如何達到人和。

我們都知道人和很重要,請問我們現在在單位、在身邊的人當中,有沒有陷在不愉快、摩擦的情況?

有。

請問我們有沒有想辦法化解?

假如沒有,那我們也很被動,我們其實也不注重整個人和了。

假如很注重,我要給團體一個好的影響,我不能造成團體的不和,趕緊化解,那你就會去找方法。

寧為成功找方法,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遇到事情你要趕緊想辦法,自己去突破、去解決,這麼被動的話那孔子來教也沒辦法,孔子也拿他沒辦法。

您看,在我們整個經典的教誨當中,如何達到和呢?

還有沒有?

現在還是知識,看到這個和平了,平等心現前沒有?

禮敬一切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

然後恭敬的態度,不輕慢、不輕視任何一個人,不要有高下見。

我比較高,他比較低,那就沒有敬。

其實坦白講,愈覺得自己高的人,那是自卑感作祟,自卑的人才希望抬高自己去壓別人,他好像這樣心裡比較舒服一點,那叫病態。

自愛的人要看到自己的病態,要把它去掉。

聖人都是謙退的,自卑而尊人。

你看孔子遇到人家眼睛瞎了,多麼的柔軟恭敬,跟在一旁攙扶,扶著扶著有樓梯了,趕緊告訴他,「要上樓梯了,小心。

」體恤備至。

這個《論語》裡面都有,大家好好讀《論語》,太多孔老夫子的行持,包含夫子在住的那個巷子裡,有人家裡辦喪事,夫子那一天飯都吃不下去,就是他能夠去感同身受人家失去親人的感覺,那種仁慈、設身處地,都在這些生活的自然情感流露當中,表現出來了。

《論語》要善學,包含孔子家裡馬廄失火了,夫子第一個念頭,「傷人乎?

」人有沒有受傷?

外在的這些物質的東西、財富的東西,決定沒有變成心上的累贅。

這個(黑板擦)已經掉下來一次了,不能再掉下第二次,要不貳過,要汲取經驗,找出正確的規律,怎麼放會比較好。

我們剛剛講到不能傲慢,給人家很難受,壓迫別人。

大家注意看,佛陀是大覺者。

有一個殺了很多人的人,剛好有一天,他不相信世間有大聖人,他等在佛陀要經過的地方,他要去挑釁,他拿著一支刀,我就看你有多大本事。

結果他看到佛陀之後,以最快的速度衝過去要傷害佛陀,可是他愈跑愈快,離佛陀愈來愈遠,跑到精疲力盡。

諸位學長,奇怪了,為什麼愈跑愈遠?

佛是性德,我們瞋恨起來了、殺氣起來了,離我們的自性怎麼樣?

愈來愈遠。

佛陀表性德,菩薩表修德,要靠修,性德才會慢慢恢復。

所以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的意思,本有的慈悲心;「牟尼」是寂滅清淨,我們本有清淨無染之本心。

結果他真的是跑得精疲力盡了,佛陀突然回過頭來,對他講了一句話,「仁者,你止步吧!

」仁者,你看在佛陀的眼中,一切人都是有佛性,他都尊重,稱他仁者,哪有一絲一毫的輕慢。

佛陀都沒有一絲一毫的輕慢,那我們還有什麼好傲慢的?

所以師父常講,我們常常想跟古聖先賢比差這麼多,不好意思都來不及了,哪有可能還增長傲慢呢?

所以「德比於上則知恥」,諸位學長,德比於上則知恥,大家的腦海裡有沒有浮現哪一句話?

大家都有感覺了,不簡單,都有體會,馬上浮起來一些教誨,可能不一定每個人一樣。

我冒起來的是學儒要學孔子,學道要學老子,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德比於上。

三教聖人會怎麼說、會怎麼做,我以他們為標準,一比較差太多了,慚愧心起來了。

改過要發羞恥心,恥心才有勇心出來。

為什麼他能成為聖人,我不行?

羞恥心才提得起來。

而且今天不改可能就沒有機會了,因為人生無常。

佛陀叫他止步,「止步」在印度的話跟「止惡」的音是完全相近的,所以這句話一語雙關。

佛陀用大慈大悲的心講,觸動了他的心靈,當下他善根流露,跪下來痛哭流涕。

造惡之人其實良心折磨,他遇到善緣就把他的善給喚醒了。

他回頭了,出家修行,當了佛陀的弟子。

結果他出去的時候,因為以前殺了太多人,跟人家結仇,人家就拿石頭丟他,可不可憐?

可憐。

但是該受的還是要受,消業障,以前造的業當然會有果報。

甚至於好幾個國家後來知道他在這裡,他是好幾個國家的通緝犯,派軍隊要來抓他。

幾個國家的軍隊都到了,但是很尊重佛陀,當時十六個大國王都是佛陀的學生,他們表明要帶他走,佛陀告訴他們,「你們看看,這個還是以前的那個殺人犯嗎?

」他們冷靜一看,法相莊嚴,都現慈悲相了,紛紛就離開了。

這是佛陀,一絲一毫傲慢都沒有。

包含我們中國開悟的聖者,六祖惠能大師,你看六祖在黃梅的時候,神秀大師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句話接上根人。

大家不要聽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水平比較高,就瞧不起上一句。

上一句是接大乘人,後面這句是接上上根人,這個都要學,徹法源底了,那我們相信自己本自清淨,本不動搖。

但是平常歷事鍊心,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要善觀己心,趕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還是要在起心動念下功夫。

結果神秀大師寫完了,六祖大師也請旁邊的人說,那你幫我寫一下吧。

那人心裡想,你又不識字,又是南方人,又沒什麼讀書。

以前稱南方人叫獦獠,就是有點野蠻民族那個味道。

所以《六祖壇經》這個故事很精彩,你看他一開始的時候,五祖見六祖說,「你來幹什麼?

」諸位學長,我們來幹什麼?

你看人家六祖大師說,「我來學做佛。

」目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有沒有說我也是凡夫?

沒有這種氣概,衝天地,我來求做佛的。

五祖說,「你是獦獠,怎麼做佛?

」六祖大師說,「佛性哪分南北?

」這麼一講,趕緊把六祖支開來,「來來來,到廚房去舂米。

」知道這是根性很利的弟子,怕會被嫉妒,趕緊藏起來。

藏在舂米室裡八個月,最後時間到了,在舂米室修福,為人服務,福慧雙修。

最後時間到了,在門口敲三下就走了。

心靈感通,半夜三更就去找師父,講了半部《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

而且您看那時候六祖大師謙卑,他請人家寫上去,人家說,「你不識字,南方人,你能寫什麼?

」他怎麼說?

他說,「仁者。

」你看還是仁者,這麼尊敬一切人。

六祖大師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你不要瞧不起那些販夫走卒,他有可能有上上智。

「上上人有沒意智」,有的他當很大的官,但他沒有智慧,那是他的福報,他不見得有智慧。

「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你假如輕慢別人,當下都在積累罪業,不可以這樣。

這個人善根也很厚,聽完之後恭敬心提起來,然後對六祖說,「好,我幫你寫,可是你假如得法了,你以後要回來度我。

」這個人求道之心還是很切,抓住機會。

當然六祖答應他了之後還是又給他講經說法,最後就寫上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過這一首偈已經被擦掉了,五祖大師把它擦掉的,現在留在牆上的是神秀大師的偈子。

所以從這一些佛菩薩跟古聖先賢的行持,讓我們更要了解人與人相處要人和,一定要謙卑。

和謙、和善,時時善意對人,跟人結善緣,念念為人著想。

所以您看其實我們中國的文字太有智慧、太美妙了,都在字當中就告訴你如何做了。

還有哪個詞?

和順,你要順從父母,恆順眾生才能和,不能格格不入。

和睦,講信修睦,修睦,不要吝嗇,要多布施。

我們小的時候,整條街很有人情味,這一家人綁粽子,每一家都香,都送幾個,很熱鬧。

結果這一家娶媳婦了,整條街的人都來幫忙,你看多和睦。

來大家還有沒有想到有哪個詞?

(大眾:

和藹。

),和藹,和藹可親,好。

(大眾:

和諧。

)和諧,非常好。

您看,我們的心地都能在這些德行當中下功夫,我們所在的地方一定有人和。

假如我們這些都不學,那我們鐵定是破壞人和的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我們再回到剛剛跟大家講,現在務本的現象太缺乏,所以父母教子女,不懂得什麼是根本,事業什麼是根本不知道。

你看學歷高的還瞧不起他爺爺,其實他爺爺才是真正懂企業管理的人,而老路子就是手把手教。

我聽過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去學能力,到一個藥局,中藥鋪學能力。

老闆就叫他掃地,他就掃了三年,掃啊掃啊,掃了三年。

挺老實的,也沒有嫌棄這個工作,結果掃了三年。

有一天客人來了,這個老闆不在,他全部都可以招呼了。

他就每天看啊看啊,看老闆怎麼跟人應對的,他慢慢積累那些經驗、知識,就會了。

待著重要。

所以諸位學長在各地負責,人不是聽課就一定能聽出來,那一般人達不到。

你要帶著他才知道他理解得對不對,理解到哪,你才能順勢的再幫助他。

可是你要手把手帶,這個父母不能常不在,剛學習的人需要你的支持、護念,結果我們這個負責人常常不在,對於整個團隊的安全感就比較缺乏。

就好像父母不在,小孩沒有安全感。

我是很有安全感的人,因為我媽媽每天都在,回家都有紅豆湯可以喝,那是很幸福的。

大家不要小看,孩子十幾歲以前有母親的愛,他的人格非常健康,他一出社會,甚至於去念高中離開家,他沒有匱乏。

他一跟人相處就是去愛別人,他在家就是這樣慢慢形成對人的愛心、關心。

所以我們與人相處沒有任何條件,也沒有任何索求,因為我們不缺乏,從小就覺得自己有滿滿的愛,不需要去佔有什麼,效法父母無條件的愛我們。

無條件愛人很輕鬆,帶著條件愛人挺累的。

一有條件,求不到了自己苦,對方壓力也很大。

道義人生,愛人不帶條件。

你看父母帶小孩,不也是陪伴帶出來的嗎?

我們現在看夫妻、男女找對象本末也倒置了。

諸位學長,找太太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賢德,這叫標準答案。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會講標準答案,真正遇到境界了,漂亮也是很重要啦。

我們曾經到一所高中去講課,講啊講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娶一個好太太旺三代,講了兩個小時。

那個學生說,「對,你講的挺重要的,德行,不過漂亮也很重要。

」根深蒂固,你不能怪他。

為什麼?

他從小看電視、看廣告,全部都彰顯女人,而且都要很漂亮的、很高的,統統是這些價值觀,你能怪他們嗎?

是吧。

你又沒有從小給他看孟母三遷,你又沒有讓他看《德育故事》裡面這些女子的美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你讓他一看,他對女人的一種印象就是這樣,甚至於女人都要這樣,臉都要瘦成這樣才叫好看,審美觀都有點扭曲掉了。

大家看五倫都在顛倒,朋友相處看有沒有錢,看有沒有地位。

以前人選朋友,「擇交如求師,君子忌苟合,無友不如己者」,結交好友都是找自己可以效法,可以向他學習,可以當老師的人,結交這樣的朋友。

我們在《曾文正公文集》當中看到這個味道。

曾國藩先生,「這個人有什麼優點,我以他為師」,在他的書當中看到好多這種家書。

包含君臣,很多公司都是首先看學歷。

不過現在人慢慢醒過來了,我聽說現在中國大陸很多政府規定,只要沒有孝順的人不提拔。

還有北京大學好像已經通過,就是不孝子不能讀北京大學,假如他已經讀了,不孝可以給他退學。

這都是好現象,人現在都慢慢的清醒過來要務本了。

我們用一個務本的心來看每一句經文,我們就看到《弟子規》,我們要當一個好的父母,首先我們要當一個好的兒女。

所以《弟子規》不是給孩子學的,是父母做給孩子看的,身教。

我們今天要當一個好老師,首先我們要是一個聖賢的好學生,不然我們拿什麼教給孩子?

我們要讓他入聖教,首先我們要是聖賢的好弟子。

所以從事教學的人,時時要從這個根本,我要先好學,我要先依照三教聖人的教誨去做,我才有資格教學。

再來在團體當中是領導者,你如何帶下屬?

我自己要是一個好的臣子,我才能怎麼指導他如何當臣子。

我們每一個人很可能又是君,又是臣;又是父,又是子;又是師,又是生。

你看古代的皇帝不簡單,他為什麼叫天子?

整個國家他最大,上面沒人管,危不危險?

很危險的,英文講Verydangerous,很危險的。

為什麼?

沒人管,傲慢、放縱很容易起來。

皇帝知道他權力太大了,危險,戰戰兢兢,所以叫天子,誰管他?

老天爺。

所以一有什麼天災,到天壇向老天懺悔。

包含他的祖先在天之靈,你看康熙常常到他們的宗廟去,時時緬懷這些開國聖祖的德行,不能給祖先丟臉。

所以這個《弟子規》是我們父母、老師、領導者要先學的。

而且「規」是規矩、禮貌、禮節,孔子又說,「不學禮無以立」。

你不從禮下手,道德學問立不起來,就像佛家不學戒,也決定成就不了。

「道並行而不悖」,你看儒釋道的道理完全是相通的,而不管是禮還是戒,根本大戒就是孝道,禮也是從孝養父母做起。

所以我們看到總敘裡面說道,「弟子規,聖人訓」,這本《弟子規》是照孔子在《學而》篇當中講的一段話,掌握了一個人學習修道的七個重要綱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李毓秀夫子很有智慧,他能從《論語》裡面挑出夫子這一段,把整個學習最重要的綱目,都講得很清楚的句子。

而這七個綱目,他又把它編成細目來落實,這些細目也是依據聖人訓,像裡面很多周禮,這些古書裡面的教誨,一脈相承,古人特別重視道統,述而不作。

所以聖人訓除了依照孔子這一段教誨之外,還是古聖先賢的教誨,把它編成這些細目。

而「首孝弟」,首先要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開始。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欲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他以後在社會當中的發展,這些好的做人做事,完全是在家庭裡面養成的。

所以人才從哪裡來?

人才,坦白講,很難是後天才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先天有基礎,加上後天的栽培。

先天基礎就好像根基一樣,假如他先天根基不牢,習氣很重,要培養,真的除非他下大決心,不然很困難。

根都壞掉了,不好培養。

所以從事於幼學教育,這是神聖的工作,「蒙以養正,聖功也」。

這是栽培聖人最重要的基礎,這個「首孝悌」。

「次謹信」,其次就是謹言慎行,因為在家也好,處世待人要能謹言慎行,家才能和,事業才能發展。

而且成就道德下手處都在謹慎,都在誠信上面。

「汎愛眾,而親仁」,再延伸到愛護一切的眾生,這個是慈悲。

「而親仁」,智慧,悲智雙運,「就有道而正焉」。

而事實上,一個人的自私自利從哪裡調伏呢?

他從小假如「首孝弟」,這個人不會自私自利,因為他有好吃的、好穿的,首先先給父母,先給兄長。

我們看孔融四歲能讓梨,大的他讓給哥哥,有東西讓給弟弟。

人家問他,你怎麼讓給給哥哥?

「哥哥比我大。

」為什麼讓給弟弟?

「弟弟需要照顧。

」可是我們現在人不一樣了,當老二的人都很鬱悶,「我怎麼要生成老二?

我假如不是老大,不然也是老么,幹嘛生這個老二?

」大家去觀察,老二特別獨立,沒什麼壞處。

告訴大家,吃虧就是福,吃虧就是佔便宜。

你說老么,老么挺好,得到的照顧最多,他最不獨立,他依賴心很重。

我的二姐,我們家三個孩子,二姐能力最強,為什麼?

老大第一個來,家裡第一個孩子,老么最小,媽媽最疼。

所以我姐姐出國去念研究所、去念大學,統統是她一個人單槍匹馬,我父母從來沒有去過美國一次,而且還拿獎學金,都不用我爸怎麼操心,那你看那個能力,不都是環境給她培養起來的。

所以諸位學長,人生沒有吃虧的事,心平氣和,所有的遺憾、所有的埋怨,放下吧。

當下你就轉念了,從埋怨變成感謝上天的安排。

我們剛剛講到的也是《論語》裡面這一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他在孝悌當中,他對物質看得淡。

你看子路,只要父母有的吃他就高興了,他百里負米他都高興。

反而自己當大官了吃不下飯,心中只有父母兄弟。

有些太太常常在那裡Complain,我先生父母排第一,兄弟排第二,兒女排第三,我排第四。

你要知道,愈親的人擺最後,是不是?

愈親的人就不用怎麼講,心是相映的,不用打招呼,當然要先照顧其他的。

所以你在團隊裡面,領導都不怎麼找你,都讓你好好做,那是對你放心。

他常常要去關心的是他不放心的人,OK?

轉個念都是陽光了,是吧?

就好像我們修行說,人家都夢到觀世音菩薩,我怎麼都還沒夢到?

人家要夢到才有信心,你沒夢到就信心十足了,幹嘛還得要摸摸頭你才高興?

他得哭才有糖吃,你都不哭了,就不用吃糖了,就比較有承擔的人。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你看都跟謹信相應,所以太多的教誨都是以這個綱領。

「就有道而正焉」,你看親仁,親近有道德的人,這個「正」,請教,讓他能指正我們。

「有餘力」,就是做到上面這六條了,還有多餘的氣力時間,再多學一些其他有益的學問。

所以學問奠基在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的基礎上。

我們現在很多人很喜歡看書,但是他就是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反而忽略掉自己德行的基礎。

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緊湊,但是不關心父母,這就不妥當了。

他那樣的人生價值觀,也在以自我為中心。

很有意思,我認識一個馬來西亞的企業家,他講了一段話,他說我們馬來西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小受英文教育,不怎麼會講普通話,他小學就讀英文、馬來文,沒學華文。

一種是小學、初中都念華文。

結果這樣的人退休以後,非常分明的情況是什麼呢?

接受英文教育的人,常常去休閒打高爾夫球;那個學華文的人一退休去做義工。

有沒有看到真的不一樣?

他去受華文教育,中華文化重道義,所以無形當中,他覺得人生的意義是「助人為快樂之本」,施比受更有福。

受英文教育的他,從小就覺得我的人生目標要享受、要有地位、要有財富。

他就這樣一直走,走到最後退休了,他也沒有概念要去服務社會,他就自己休閒。

打一次高爾夫球可以印好幾本《弟子規》。

我曾經有一陣子,什麼錢都會來換算可以印幾本《弟子規》,這個有點職業病。

這次我們全國的華小應我們李金樺前校長,他主要負責編出來了《教師手冊》,印得不少。

一個企業家全包了,他一個人負責,一個丹斯里,不簡單,他受英文教育的。

我也感覺很特別,我們中心兩個重要護法都是受英文教育,我覺得這冥冥中故意安排,來刺激我們這些從小讀華文的人。

人家沒讀都這麼珍惜,我們讀了那麼久,還在那觀望,人家都衝在最前面,有沒有羞恥心?

老天爺的安排都很妙。

所以從祖國大陸來的學長們,你們是祖國大陸來的,祖國大陸成長的,你們要把祖國大陸,從你們身上表現給全球華人看。

是吧?

全球華人一聽到祖國來的多仰慕,這是海外華人的心聲,你們不了解。

我們中心的董事主席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他第一次回祖國,在廣州,他說他一回到祖國,那濃濃的鄉情,念祖恩,自己在旅館裡面,第一次住祖國的旅館,他說在沖涼的時候,水沖下來,他想到以前念祖國的那些東西,邊沖澡邊流眼淚,你就看對祖國的那種緬懷跟思念。

包含印尼雅加達有一個謝家悌居士,他們家十三個兄弟,怎麼取名字呢?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然後再加一個叫「十三太保」。

他媽媽真會生,十三個都是男的。

他是老二,家悌,悌是老二。

汶川地震的時候,他們一知道,以最快速度募款,他親自帶了錢回祖國去捐獻。

真知道全球華人對祖國的那種嚮往,我們要真正讓整個中華文化,在祖國復興起來,那是全球華人最期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