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354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docx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2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十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11/12/1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02-009-017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早安。

俗話講「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我們學習立定了遠大的目標,我們每個禮拜都有勵志格言。

立了志,我們的每一天,我們的一言一行,以至於起心動念,都是為了往這個目標去邁進。

只要跟這個目標是背道而馳的事情,言行就不做了,因為做了就浪費時間。

勿使一秒鐘空過,時光有限,「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而且人跟人的緣分它是非常難得的,全世界有七十億人,能夠彼此相見,在人生當中都算是奇蹟了。

七十億人是指人類,假如把所有的生命合在一起,這個數量有多少?

大家有沒有去算過一個原始森林裡面的螞蟻有多少?

那您看這些含有靈知的動物是人類的多少倍?

所以這一生當人很不容易,又在七十億人當中可以相見,這個都是很難得的緣分。

俗話講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這個話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珍惜彼此的緣分。

珍惜,怎麼珍惜?

不是每天膩在一起,一膩在一起那就一起墮落了。

以夫妻關係來講,「領妻成道,助夫成德」,這個叫惜緣。

那要「領」,怎麼領?

我們得有真實智慧。

所以一個人不勇猛地提升自己的智慧,他那個惜緣是嘴巴上講的,有口無心,看行為就知道是有口無心。

所以我們現在把功夫用在哪?

巧言令色。

話都講得很漂亮,心跟不上,事情也沒有做。

比方我們很冷靜,我們去年規劃要學習的經典,今年已經到十二月了,做了多少?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可是問題是我們為什麼不能勇猛?

根源是這個志沒有真正立下去。

對家庭、對人生、對民族國家的使命感沒有打從心裡發出來,一發出來你時時刻刻不敢忘懷。

一沒有往這個目標走了良心不安,那個才是真正發心出來了。

人與人這麼難得的緣分,我們要珍惜,我們得有智慧德能,才能幫得上對方。

智慧怎麼來?

立了志,照孔老夫子的教誨,我們學君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什麼是知命?

知道這一生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所在。

我這一生到底來幹什麼的?

很清楚。

不然混混噩噩一過去,二十年過去、三十年過去了,百年異境,一百年很快就到了。

我自己想一想,看到現在青少年,十三、四歲,感覺好像那個日子才剛過沒多久,又想到初中那些同學、那些死黨,就像昨天一樣,怎麼已經二十多年了。

假如沒有前幾天小學五年級的同學給我發個短信,「可不可以到馬來西亞看你呀?

」我才回想我跟他認識已經二十七年了,快不快?

還想到當年跟他一起去看電影的情景,就已經快經過三十年了,「寸金難買寸光陰」,太快了。

知命,對家庭、要對得起祖宗,要從我們的身上開千年不衰的家道。

你說「哪有那麼容易?

」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曾子做到了、范仲淹做到了、曾國藩先生也做到了,這麼多人做到了,我們還不去效法他們,而且都有經驗了,那不叫自暴自棄嗎?

你說都沒有人做到,還自己摸索,說做不到還情有可原。

歷代都有這樣的聖哲人,我們都不肯效法,那這個「志」就沒發出來。

所以《弟子規》最後一句話很重要,「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其實我們走在修學的路上,浪費最多時間的是什麼?

否定自己。

好多念頭都在那裡,然後提不起勁,然後還得要人家充電,「今天聽了課,比較有電力」,然後兩天以後又要充電了,不知道自己就是發電器、發電機。

有明德、有本善,自己就是發電機了。

要啟用它,怎麼啟用?

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

只要把習氣去掉,撥雲,本有的智慧、陽光就透出來了。

智慧不是外求的,是自己本有的,要去掉障礙。

所以知命,知道這一生怎麼改變自己的命運,怎麼成就自己的慧命,自己很清楚。

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信心改變自己的命運?

有。

不要說遠的,就說昨天、今天吧。

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法喜充滿?

你連今天都不能保證,你還能保證未來嗎?

是吧。

「達摩祖師傳」裡面,「你連你現在的處境都不清楚,你還能保證你以後可以當王嗎?

」而未來跟現在是分不開的。

我們目標很遠大,每天煩惱叢生,那是不可能達到的。

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下的功夫。

智慧怎麼來?

煩惱輕,智慧就長。

所以改正習氣、改掉習性是成就慧命、改變命運的大根大本。

「改習為立命之基」,改掉習氣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進而改變他人的命運。

比方我們習氣不改,第一個我們自己沒辦法提升。

第二個我們一接觸人,有一句話講,「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在學「習性」的東西,一學很快就會;好的東西要學很久,慢慢的自己才提得起這樣的心態。

比方我們現在探討一個問題,我們都很尊重師長,師長的哪一個優點我們已經學到了?

三年、五年、八年了,學到哪一個優點?

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天就會了。

我記得念初中、高中的時候,看電視,電視講粗話,去到學校男同學之間為了表示彼此交情很好,打招呼用粗話的都有,一次就學會了。

學壞這麼快,我們今天假如負責一個地方的教學,我們傲慢沒有調伏,每天跟著我們的人會不會學到傲慢?

我們觀察到一個領導只要脾氣大、只要強勢,他底下的人不出一個月決定有他的影子。

所以不要急著要去利益人,首先要在自己的習性當中下功夫,甚至於我們的每一個表情,都有透出傲慢、透出這種脾氣、強勢都會感染身邊的人。

身邊的人假如很有判斷力,他不受影響;他沒有判斷力,因為他很崇敬你,你什麼他都學,不知不覺。

甚至於那底下的人說,「只要是蔡老師講的我都覺得是對的,我就聽蔡老師講。

」這個話對不對?

這個話挺有殺傷力的。

他們都聽我的,都聽我講,這沒有冷靜一點,名聞利養就上來了,這叫搞情執、執著,因為敬重一個人,到最後偏頗掉了,看不清楚了。

薑還是老的辣,陳真老師那天跟大家講到這《慈悲三昧水懺》的一個內容,悟達國師十世高僧,不是開玩笑的,我跟悟達國師比那是十萬八千里。

我二十幾歲以前幹了一大堆荒唐事,悟達國師十世都是高僧。

皇上送給他一個檀香寶座,他起了歡喜心,覺得自己不簡單,他是唐朝的悟達國師,十世以前漢朝的袁盎就是他,袁盎建議皇帝,那時候是漢景帝,殺晁錯,是他建議的。

他也沒私心,那時候也危急,可是畢竟是把晁錯給殺了,跟晁錯結了這個惡緣。

晁錯的靈魂跟著他要報他這殺害之仇,跟了他十輩子。

他修得好,身邊有護法神護著,可是到第十世了,皇帝送給他這樣一個檀香寶座,他起了貢高我慢之心就墮落了,護法神沒有了,那個冤魂就進了他的腳,長了個人面瘡,差點就沒命。

這一部戲大家印象深不深?

深,那對自己的啟示很大。

而他也是廣結善緣,他曾經敬重老人,看到一個很可憐的老人,他幫他醫治他身上很重的傷,他還幫他吸出來,跟這老人結了個善緣,這老人就是當初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迦諾迦尊者,所以告訴他「你以後有困難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

」沒結這個善緣,真的遇到狀況的時候也沒人幫助。

所以後來去找了這個尊者才化解了這個冤業。

所以在佛門裡面有一本《慈悲三昧水懺》就是化解這些冤結的,這個典故是從漢朝開始的。

所以我們現在年輕,基礎都還很差,這些讚歎、恭維的話一聽很容易就倒了。

我們看《群書治要》的啟示也很大,在魏文侯那時候,戰國時代,魏文侯是國君,一國之上,他有一天在那裡自己哼著歌,他說到,他最高興的就是所有的人都聽他的話,沒有人敢違背他,就唱啊唱啊,突然唱得起勁的時候,那個樂師,以前樂師他為了讓自己能創造出更好的曲子,把自己的眼睛弄瞎,這樣他的耳朵會更專注聽,更專注聽了他才能突破那個造詣。

為了利益老百姓,用更好的音樂供養大眾,寧可犧牲自己的雙眼,古人那種精神是很可佩的。

剛好聽到魏文侯在唱這個歌,他因為眼睛已經看不到了,他聽著那聲音,因為他在彈古琴、在奏樂,文侯在那裡哼的時候,他就抱著古琴往文侯那個方向衝過去。

因為太突然,所以當下文侯也一下子被他驚嚇到了,然後趕快閃開,可是這麼一閃也是很驚慌,自己就倒在地上,這個師經(樂師叫師經)也倒在地上,兩個人都倒在地上。

文侯還有一點回不過神來,等心神定下來了,很生氣,對著身邊的人說,「衝撞君王的人該當何罪?

」旁邊的人說,「他的罪該活活把他煮死。

」以下犯上。

「好,執行!

」兩個人把師經帶著要去行刑。

這師經說,「國君,我就要死了,可不可以容我講兩句話?

」文侯說,「你說吧。

」他說,「我剛剛聽到有人說,他最高興的就是所有的人都聽他的,沒有人敢違背他。

我聽到這個話的時候想起我的祖先、我的前輩們告訴我,說夏桀商紂這些暴君,都是所有的人都要聽他的,他不接受別人的勸諫,所以我剛剛一聽到這個話,以為是夏桀跟商紂。

所以國君,我是要去撞夏桀跟商紂,我不是要撞你。

當下魏文侯就說,「把他放了,不是他不對,是寡人不對。

」因為他太緊急了,一下倒在地上,他君王的帽子都摔壞了,前面那些玉串都灑地上去了。

他說,「這個帽子不要修了,我每天帶著它就想起師經對我這段勸告。

師經手上那個古琴摔壞了,把那個古琴放在我們城牆上,讓天下人都看到我的過失,所有的臣民來提醒我,不可以再犯同樣的過失。

文侯從小讀經書,他有反思的基礎,請問諸位學長我們現在遇到境界,是自己的脾氣先上來還是經典先上來?

如何讓經典先上來,而不是脾氣?

我們不老老實實薰習,那些正念怎麼提得起來?

真遇到事了還是那種強勢作主、傲慢作主。

我們現在冷靜想一想,我們這一、兩個月誰的勸諫我們聽了?

聽了,我們改了。

只有聽沒有改那叫應付,比沒有聽可能還更嚴重。

為什麼?

他把功夫落在表面上,「是、是、是,是、是、是。

」都不改,變成什麼?

做樣子給人看,那變虛偽了。

我們現在修行有一個很大的瓶頸,都修到表面上去了。

巧言,話都講得很好聽;令色,表情都很恭敬,內心沒有真正的謙卑。

所以這個修學的路上關卡真的是非常多。

以我自身來思考,第一個、我在公務員家庭生長,又是教書,社會的閱歷不足,要帶領一個團體需要跟很多前輩學習,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有一個不是很妥當的心態,好像學了傳統文化就是最厲害的,學了傳統文化好像什麼都會,這就變成傳統文化的光讓我們形成一個傲慢強勢的態度,變成好像不主動請教,連跟我們不同領域的,也不怎麼主動去請教,不好學。

你比方說管理,我們現在很多各地負責的人,不見得在企業界學過管理,不見得有很豐富的管理經驗,可是我們去請教過管理能力很高的人了嗎?

假如沒有,我們所有那些恭敬,不還是全部落在表面上嗎?

什麼時候恭敬?

看到人的時候恭敬,真正遇到事的時候並不好學。

所以很多我們本來處事的慣性、習氣都要用功夫把它去除。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人與人是靠感應來的,用德去感應,不是硬去拉人來的,不是把排場話講得很好,然後把人引進來。

你把人引進來了能成就人嗎?

能護念人嗎?

「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度量不夠宏大,你沒有辦法包容別人的不足,都是盯著人家的缺點看,最後就排斥人。

怎麼護念一個人成長呢?

度量要大。

諸位學長,您在一方負責,有沒有你身邊比較親近的人,你講了一句不妥當的話他馬上敢跟你講?

這個很重要,這個就叫道風,叫直心是道場。

你最親的人都不敢把你當下的問題告訴你,那直心是道場怎麼建立起來?

怎麼落實「善相勸,德皆建」?

只要是為團體好、為對方好,可以爭得面紅耳赤。

開會的時候,你開會不把問題講清楚,以後不是繼續犯?

以後犯了浪費的是團體、大眾的人力、物力、財力,現在是要顧及對方的面子舒不舒服,還是顧及眾生?

還是顧及大局?

我們現在學是順人情,還是順大眾的利益?

這個天平要秤好,不以人情作公家的事情。

所以孔子有一段話很好,「君子於為義之上相疾也」,只要是為了道義,在那裡探討怎麼樣的觀念才是對的,有時候會探討得比較激動,那也是正常的。

「君子於為義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小人於為亂之上相愛也,退而相惡」,把眾生擺第一位,把大眾的利益擺第一位,這才是真正愛護對方,愛他的面子是害了他。

魏徵愛的是唐太宗流芳千古,而不是為了他一時的高不高興,所以才有「貞觀之治」。

所以在為義之上可以探討,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一起把事情講清楚,釐清,我們不怕講不清楚。

為什麼?

依法不依人,依經典的標準。

所以現在說,「只要蔡老師講的都對。

」開玩笑,這句話跟依法不依人一百八十度違背。

我假如還覺得聽的很舒服,我只有到地獄報到去了。

所以那天陳老師給大家講,對我那些恭維之詞,不要講出來,希望大家多保佑我就好了。

因為我是站在鋼絲上面的人,一不小心就下去了。

高處不勝寒,高處有險,低處有道,出了名,名者造物所忌,出名不好修行。

為什麼?

因為你太出名了,每個人都看著你,你就很容易做樣子給人家看,你就不容易打破自欺這一關。

但是討論完之後,離開開會現場,絕不講對方一句不是。

為什麼?

為他好,怎麼可能去毀謗他呢?

可是現在我們這些道義的正氣提不起來,剛好相反,開會的時候什麼都不講,開完會出來都在那裡抱怨。

主管開會出來都是最後「他們態度不好,他們決定不好」,還講給底下的人聽,整個團體的凝聚力全部都沒有了。

你說這些主管造的孽有多大?

愈高位的人講錯一句話,罪業愈重,因為他影響的面愈大。

我們現在是地位愈高愈隨順給自己方便,太危險了。

所以您看《孝經》天子章、諸侯章那些句子,「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絲毫厭惡別人的心都不能起,傲慢的念頭都不可以起。

你一個高位的人傲慢一出來,底下的人就寒心,那對組織的傷害有多大?

別人愈尊重你,你愈戰戰兢兢,因為你要為他負責任,你要為自己這個身分負責任。

所以諸侯章講: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有一個地方的負責人在談論一件事情,他說到,「這件事就是我能夠辦得到,就是我的本事才能辦得到。

」請問大家,你是他身邊的骨幹,聽到他這麼說,你會怎麼做?

「是啊,是啊,就是你才能辦得到,你功勞很大。

」你講這段話有點像太監,諂媚、巴結,是不?

一個領導者講這樣的話還得了?

你在一個地方能把事情辦下來,第一個、當地政府不支持,你怎麼幹?

第二個、沒傳統老祖宗的教誨你怎麼做?

再說你講的全部是祖宗的話,又不是自己做到的,可是你看,講出來那個話貢高我慢,危險。

旁邊的人再不提醒,愈偏愈大,「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結果身邊的人都被我們的習氣給嚇到了,都離開了,我們還不反省?

「沒關係,想跟我的人還多著呢,肯來的人還多著呢。

」你拿著祖先的福報,順著習氣在亂花,還斷了人家學習的因緣、法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我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那我們從歷史當中,體會到什麼處世待人的關鍵?

幾乎每個朝代宦官都會亂權,身邊親密的大臣都會亂權,我們會不會?

請問大家,我們的基礎比以前讀書人怎麼樣?

弱還是強?

弱。

我們一被寵愛了,會是個什麼狀態?

是戰戰兢兢還是恃寵而驕?

歷史像一面鏡子在提醒我們,愈受到重用,愈為大局想、愈為領導者想,要敢於諫言,這是做一個臣子重要的本分,叫勸諫。

我們見到領導只挑好的講,實際情況都不敢講,那都還是諂媚。

現在哪個團體說都沒有問題?

不可能的,傳統文化斷了那麼多代,怎麼可能沒有問題?

不要說別人有沒有問題,我們自己問題就很多了。

諸位學長,四十五天以後你回到你的因緣你會怎麼做?

具體哦。

我們明天課程研討就討論這個重點。

這很具體,不然大家抄了一、二本書回去,怎麼做?

不知道。

我們具體來談,怎麼思考?

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每一個思考都要在根本上,不然所做的事情徒勞無功,為什麼?

你沒有根,那個樹怎麼可能繼續長呢?

遲早枯萎掉。

沒有根、沒有務本,它是沒有生命力,他不可能長久。

剛剛跟大家講的這一段,「小人於為亂之上」,看誰不順眼,有可能,你在團體當中你們兩個愈聊愈起勁,「對啊,都是他的問題,就是他。

」然後就開始排斥他,慈悲在哪裡?

真誠在哪裡?

只要聊起來氣氛針對某一個人,當下我們就不在道中了,還有什麼好批評別人的?

可是彼此那個情緒一調動,那個憎恨人的心都上來了,愈聊愈起勁,「對!

他就是這種人。

」然後就在團體裡面跟人對立衝突了。

「為亂之上」,好的不得了,如膠似漆,可是真正剛好遇到兩個人利害衝突了,以前親密的人變冤家。

諸位學長這一路走來多少年的過程,跟我們很好那個道友、同仁,你現在有跟他很不好的,趕緊觀自己內在的愛憎的心,太強了。

這個東西不去掉,在團體裡只會增加人與人的衝突而已,決定沒有僥倖的。

為什麼?

心態不轉,每天遇到那麼多境界不現前嗎?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我們的內心不恨每個人,對每個人跟他相處都能馬上提起怎麼為他想,真有這樣的修養再扛責任不遲。

我們現在瞎忙一大堆,對自己的習氣都調伏不了,還一直在增長。

然後還自欺,「反正我做這些事都可以利益人,我不做就不慈悲了。

」聽起來很好聽,還是在自己,不自欺,依照經典,君子務本,格物,物真的格了,心才能正,意才能誠,才能跟人交心。

我們再想到《大學》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叫「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才,有才此有用」,我們看這也是務本的次第,這個從家庭來看,組織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家道、德行。

家裡有家道了、有德了,你會感來好的對象。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樣磁場會感應,有一句俗話叫「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德為本,「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可是我們現在想,我們組織家庭也好、發展事業也好,把什麼擺在第一位?

對方家裡有沒有錢?

對方學歷高不高?

有沒有穩定的工作?

聽說是公務員,一個月收入多少?

穩了,娶了沒問題、嫁了沒問題,是吧?

現在人本末倒置的現象處處可見,我們自己不警覺,我們的思維也會落成這個樣子。

你看現在趕快,「諸位學長們,我們這個地方的因緣歡迎大家的參與。

」每一次抓住每一個機會招兵買馬,怎麼樣?

想要有人,問題是沒有德留得住人?

請問大家夏桀身邊有沒有人?

商紂身邊有沒有人?

有。

紂有三個仁人,達到仁的境界,比干、箕子、微子,三個聖人,可是他不用,還殺。

真的賢人去了,請問大家,魏徵在你旁邊高不高興?

你要不要試試看?

理論歸理論,理有頓悟,事要漸修。

你看那唐太宗,一提到魏徵還是有點害怕的,有一次他在玩一隻鳥,很高興,「報!

魏徵來了。

」趕快把牠悶在袖子裡面、悶在衣服裡面,怕被魏徵看到又要說他幾句。

魏徵何許人也?

馬上就察覺其中有蹊蹺,故意在那裡愈講愈久,愈講愈久,講到差不多了,走了。

皇帝鬆一口氣一出來,鳥死了,悶死了。

你看,會怕的。

唐玄宗大家只知道他安史之亂,唐玄宗之前是開元之治。

我們五千年盛世沒幾個,唐玄宗創一個開元之治他也不簡單。

當時候他身邊的大臣張九齡、韓休,都跟他勸諫,他能接受。

韓休跟他勸諫,有一次他在那裡玩遊戲,玩著玩著突然想,「韓休知不知道?

」他怕韓休知道又要寫奏摺、又要勸諫他。

他才問旁邊的人「韓休知不知道?

」馬上有人「報!

韓休的奏摺來了。

」他一看,他又知道了,又罵我了,他就稍微「唉!

」這樣,有點緊張。

旁邊的人說,「皇上,這韓休太不像話了,您看您最近都瘦了好幾公斤了,要治他的罪,他太不應該了。

」為什麼那麼多直諫的官最後都被流放?

叫眼不見為淨。

你看蘇軾勸得最厲害,被貶到海南去。

所以魏徵能遇唐太宗,這對一個臣子來講,他覺得是他人生最幸運的事情,要遇到這樣的皇上不容易。

結果旁邊的人就諫言了,處罰韓休,都是他讓皇上瘦下去的,不安、不快樂。

唐玄宗講,「雖然有些人講一些話我很喜歡聽,可是我回去冷靜想想,他講的不對,都講好聽話,粉飾太平,都恭維我而已。

每一次韓休跟我講,我當下也是很難接受,可是回來一想,這個對老百姓有益,雖然我已經瘦了很多公斤了,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

他的開元之治從這裡來的。

可是最後九齡已老,韓休死,韓休去世了,張九齡已經病到不能起床,不能去給他勸諫了。

「明朝不復諫書來」,明天等不到勸諫的奏摺來,結果誰來了?

楊貴妃來了,從此君王不早朝了,從一個盛世最後差點把唐朝的國祚整個斷滅掉了。

後來是因為忠臣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才把唐朝的國土給保住了。

所以亂世就看到誰是真正的忠臣。

真的有人才了,留得住嗎?

沒有度量、沒有納諫的修養,留不住人才的。

我們現在團體裡有沒有直諫的人?

我們現在團體裡有沒有形成可以沒有顧忌的互相直言?

當然「規過於私室」,在直言的時候還是要為對方的面子著想,私底下探討。

但是假如是開會,彼此大家的共識「對事不對人」,可是一定要把事情講清楚。

當然您在講的時候可以先肯定對方的存心,但事情到底做得妥不妥當,這要探討清楚,才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那您看我們在德行當中下了多少功夫?

我們不每天煩惱沒人、沒地方、沒錢,都是這些東西。

我有遇到一個負責的人,他就一直講,錢從哪裡來?

沒錢怎麼辦事?

你只要有德,人家送錢來給你做,好心的人太多了,為民族文化承傳的人太多了。

但是重點是,沒錢才有道,錢太多胡思亂想,會不會?

會。

我記得我那時候在海口,後來到深圳去辦活動,辦了兩次幸福人生講座,大眾捐的錢剛好付講座,付完還剩一千多塊,真好,剛剛好,不留錢才不會胡思亂想。

錢太多了就在那裡想,要怎麼辦,要不要存銀行?

還要幹什麼的想一大堆。

所以以前教學的人連錢都不碰,不然影響他的清淨心,他得還去分配,挺累人。

我們拉回來務本就是在這「德」上面。

一個家庭你找對象,「德」感了一個好的對象,有德此有人,你的下一代一定好,你們夫妻見和同解。

有了好的下一代了,這個「土」其實就是在商業上是你的市場,在家庭裡就是你道業、你的家業的承傳,甚至於你這個家,對社會作更大的貢獻,你是社會的模範家庭,那你那個社區不就是你教化的地方?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你有這個地方了,你的家裡的財富、人才的積累,都出來了。

「有財此有用」,你的人才跟錢財用在什麼?

用在利益社會、用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培養自己的人才,錢要用在這裡,不能用在享受,一用在享受馬上墮落。

我們弘揚文化的單位只要把錢用在享受,團體的人貪念馬上提升,吃住方方面面愈來愈講究,道就沒有了。

所以道從那裡來?

「以戒為師」,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團隊;「以苦為師」,生活跟低層人的享用差不多就好,人太容易貪著了。

孔子講,「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一個讀書人志於道,可是卻吃得不好,自己很難過、很難為情;穿得不好覺得不敢見人,那這個就談不上論道,他的欲望還很重,一有因緣他就跑去追求欲望了,現在這個現象很多。

他還很愛慕虛榮,結果到了一個團體去,這個團體還有知名度,他去培訓一個月。

鑲金,出來發光,「我可是去哪裡培訓過的。

諸位學長,我不是講大家,有點愈描愈黑了,可是你看我這個話必須講在前頭,我假如顧及大家的面子,那我還是在做人情事,我還得到地獄報到。

我這句話不講,很多人可能就卡在這裡。

一個人需要說我爸爸是誰,我師父是誰,我曾經在哪個大學讀過書,我曾經在哪裡培訓過,這個名聞利養跟傲慢已經上來了。

拿這個東西出來幹什麼?

你要達到什麼目的?

日久見人心,你還怕人家不認識你?

而且愈學愈覺得不足,怎麼還會標榜?

不敢提父母、不敢提師長,為什麼?

怕羞辱了父母、師長,為什麼?

我們德行還不夠。

人能弘道,是自己的一言一行跟經典相應,取得人家信任,不是藉由這些外在的表相東西去贏得人家信任,那都是諂媚,那都是貪求。

這麼怕別人不認同,那個怕不就是習性嗎?

不就是求人家認同嗎?

「人不知而不慍」。

其實我們現在太多在意的全部都是習性、都是貪著,要看得到。

我們現在看到的,他在某一個單位做過,出來,他藉單位之名,贏得人家信任,最後去工作了,要求工資要多少,多少,都要聽他的。

最後沒辦法了,把人家搞得問題很大,還不認錯,變成什麼?

還拉籠人跟他一起走,你看這習氣當道,對文化的傷害非常大。

沒有反思的能力,反而隨順習氣都在搞這些像鬥爭一樣,跟人家意見不同趕快凝聚勢力,要推翻對方,最後推不了還得自己走。

反求諸己在哪?

跑到十萬八千里去了。

我對、我慢,都排在前面去了。

不著相很難,真的相當不容易。

像我在大陸那幾年,特殊時期,我從事教學工作,然後又是行政工作,大家對我就非常尊重。

尊重過了,連一些實際情況都不敢跟我講,這個就不是真正的尊重,甚至於還變迷信了,說我什麼都知道,這個都是要用理智去經營好五倫關係,不是用情執、不是用迷信。

而大家想一想,行政也是我說了算,教學也是我說了算,請問大家我危不危險?

很危險吧。

結果現在很多跟我接觸多的人,他們假如在各地負責,他也學我這個相,行政他也要說了算,教學他也要說了算,相當危險。

行政跟教學都管,那是非常不得已的情況,可是一學相了都是自己。

一個人恭維多了、權力多了,他的習性慢慢就冒了,就很危險。

重點來了,我們現在在各地教學的人,我們也才這幾年開始學,怎麼可能我們所有的修養都具備了?

而且我們現在的能力,行政跟教學都要做,基本上不大可能,精力有限、能力有限。

所以這時候不是硬撐,甚至於不想下來,握有權力還是挺舒服的,都是自己說了算。

這個時候要用至誠的心,趕緊去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