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042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堂演练岳麓版

1.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各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一定的反作用,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2.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与地位,要求废除旧贵族按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促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

答案:

B

3.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措施。

其实质是(  )

A.确立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B.巩固与维护井田制

C.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建立封建地主的经济制度

解析:

“相地而衰征”的含义是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

答案:

C

4.关于魏文侯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 ②包括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③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内容相同 ④强调法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魏文侯变法的认识。

魏文侯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改革,由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构成,强调法治,李悝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法治等内容,吴起变法主要涉及军事改革,内容并不相同,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

C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

①井田制开始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③新兴地主掌握政权 ④百家争鸣 ⑤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①②③④⑤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答案:

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晋书·刑法志》载,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材料二 《法经》载:

“博戏罚金三币,太子博戏则笞,不止,则更立,曰嬉禁。

群相居一日则问,三日、四日、五日则诛,曰徒禁。

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以下受金,则诛。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法经》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法经》有哪些特点?

答案:

(1)目的: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效果:

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轻罪重刑。

基础巩固

1.李悝以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奴隶主贵族B.商人

C.新兴地主D.农民

解析:

材料中李悝指出只有对国家有功劳才能享受高的待遇,并且提出要赏罚分明。

这一主张使得原先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受到打击。

答案:

A

2.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  )

A.促使土地国有制转向私有制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确立了封建制度

解析:

由于齐国管仲进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有数目征税,这一规定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项正确。

B项不符合“社会发展”这一要求。

C、D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3.“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动荡变革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分别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崩溃,体现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特征。

答案:

A

能力提升

4.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恶金(指铁)以铸锄……,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

A项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会的分封制的瓦解,B、D两项主要指的是原始农业阶段。

答案:

C

5.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

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时期,A、C、D仅从某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特征,但不能反映本质性问题,所以答案为B。

答案:

B

6.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

A.消灭旧贵族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以法治国D.废除分封制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针对旧贵族”“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也就是说改革原因是旧贵族的权力太大,所分封的侯王太多,实际上影响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7.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的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

解析:

春秋时期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没有实现社会转型;而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进行改革,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8.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

A.战争B.革命

C.变法D.思想争鸣

解析:

我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通过变法,建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废除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而进入封建社会。

故选C。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

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

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

材料二 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

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此”。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1)问,概括两段材料的大体含义,然后进行对比即可。

(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法律建设的目的,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重要性;第二小问,根据“由商鞅带往秦国……又承袭《秦律》”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

(1)削弱和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重视农耕生产,发展经济;奖励有功之士。

(2)重要性: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确保政令统一;有效控制人民。

影响:

为秦汉王朝法律所沿用;对后世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国家安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子对曰:

“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干扰),其事易(不安心)。

管子对曰: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

管子对曰: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瑾、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

管子对曰:

“制鄙。

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

——《国语·齐语》

材料二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三 孔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论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管仲的改革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管仲的改革结果。

解析:

(1)问直接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2)问根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材料三的关键信息“霸诸侯”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

(1)将人民分为四个阶层,发挥每个阶层的作用,各司其职;根据土地的好坏制定不同的征税标准;进行政治改革;因时发展,各得其利;土地平均;不夺民时;建立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2)使齐国物质丰富,国家富强,兵力强盛,称霸诸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岳麓版

[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先后有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等,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

[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

学生在必修Ⅰ学过《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必修Ⅱ学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在必修Ⅲ学过《百家争鸣》,在上一节课,即第3课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这些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的学习将有一定的帮助。

2、能力层面:

本班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同时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也注重对历史信息提炼、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样对于课中所设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

3、思想层面:

本班学生总体较为活跃,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些有利于完成分组合作这一环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2)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更为客

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辅助多媒体教学,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2)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友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教学准备]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预习、Powerpoint教学课件

[课型]综合课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预习篇

教学过程

设计方案

预计结果

备注

预习

分组完成任务

通过指导学生预

习本课的内容,落

实书本的基础知

识,同时对学生的

分组活动进行指

导,为下节课展现

学生预习成果做

好铺垫

详细任务见附录

第二课时展现篇

教学过程

设计方案

预计结果

备注

回顾、设问

导入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那么促成这一时期完成社会转型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

②其中变法最彻底的是什么?

为什么呢?

让学生了解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是促成社会转型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清楚商鞅变法是其中最为彻底一次,由此实现导入的目的

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所学知识

一.变法的

背景

①以“听我讲故事”为主题,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找出商鞅变法的背景。

②从商鞅离魏相秦,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1让学生归纳改革的必

要性:

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可能性:

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的主观条件;秦国偏处西部一隅,免受六国干扰,春秋战国各国变法为秦国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的客观条件。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会商鞅精神: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提醒学生回归书本。

二.变法的准备

以一份“告示”为主题,展现商鞅力排阻力,积极争取,为变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归纳商鞅所做的努力:

商鞅得秦孝公到赏识;

商鞅舌战群臣;商鞅通过

南门徒木,最终取信于民。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历史图片说明

三.变法的内容

①以一份“法律告示”为主题,以直观形象展现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内容。

②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③课中思考题,《战国策》中对秦国军队的评论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④如何看待商鞅的法治思想及措施?

 

①通过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设计出最佳的学习方案,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②让学生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农战和法治

③通过思考让学生既解决课中思考题,还解决课后的阅读与思考的问题

④让学生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出:

强化法律意识,能够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稳定社会秩序;但法律过于严苛,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再次引发社会动荡。

提醒学生要注意书本知识和材料运用

四.变法的影响

以“商鞅变法是否是一次成功的变法”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分析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进而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其历史影响,包括进步性与局限性,从而得出评价一次改革的一些标准。

①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对秦国和后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②进而得出规律:

判断古代改革是否成功最关键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及社会的进步。

③同时解决课后解析探究题。

提醒学生注意评价历史事件是有标准的。

第三课时升华篇

教学过程

设计方案

预计结果

备注

总结升华部分

通过让学生回忆上

节课内容,引导他们

以商鞅变法为例总

结一些规律性的认

识。

①总结从商鞅值得学习的精神

②总结商鞅变法的特点

③总结对变革的认识

①总结从商鞅值得学习的精神:

勤奋好学,善于抓住机会;取信于民有威信;坚决果断;大无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②总结商鞅变法的特点:

从内容上,农战与法治是核心;从性质上,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从地位上,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③总结对变革的认识:

变革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变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变革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变革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

附录一:

学生预习提纲

本课课标: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预习课本,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一.变法的背景

1、必要性:

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1)经济:

秦国,大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开发,远不如东方六国。

(2)政治:

“诸侯”,秦国地位低下。

(3)文化:

秦国相当落后,诸子百家无一秦国人,甚至还发生人殉的事。

2、可能性:

(1)从地图上看,秦国偏处一隅,免受六国干扰。

(2)春秋战国各国为秦国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

(3)公元前362年,继位,决心,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

(4)从魏国来到秦国。

二.变法的准备

1、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并提出的主张,得到赏识。

2、商鞅舌战以甘龙、杜挚为首的保守派,宣传了变法的和,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3、商鞅通过,最终取信于民。

三.变法的内容

1、军事:

强军力,保兵源

(1)措施: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

立有军功的,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依此享受一定的经济、政治特权。

②严肃。

③编民为什伍组织:

将百姓按五家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的

需要。

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的,战时从军作战,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

(2)作用:

①新法把和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新法打击了,树立了的政治、经济优势。

③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2、经济:

保财政,增国力

(1)措施: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①下令“”。

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

②新法规定凡是,可免除其。

③商鞅还从地区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给田宅,免三世的劳役和兵役。

(2)作用:

①废除井田制,推动的发展。

②免除徭役以奖励耕织的办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为稳定国家

,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3、政治:

强化中央集权

(1)政体制度:

废分封,行县制

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各县设有和,由任免,从而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

(2)法律制度:

①为了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新法在乡里和推行了。

②新法规定,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3)经济领域:

,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4)思想文化:

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新法采取了的措施。

四.变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对秦国而言:

收之效,为秦奠定基础。

①经济:

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②政治:

打击旧贵族,推动向转型。

③军事:

壮大军事力量,扭转的局面。

(2)对后世而言:

产生深远影响,“”。

2、消极作用

(1)变法施行的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2)政策,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总论:

战国时的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1)表现:

商鞅虽死,

(2)原因:

①商鞅,执法如山。

②新法适应----根本原因

③新法深入。

④统治者秦孝公全力支持

⑤两次变法,时间充裕,计划周密,贯彻有力。

理解课本,完成以下几道思考题

一.基础题

1、变法前夕的秦国拥有哪些弱势和优势?

2、在古代中国,推行变法之前取得哪些人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3、商鞅是如何打造秦国的勇猛之师的?

4、商鞅变法中经济措施标志着封建社会什么经济政策的产生,这一政策对后世产生

什么样的影响?

5、如何评价商鞅的严刑峻法?

二.能力题

1、从商鞅一生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2、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3、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成败?

(课后解析与探究题)

4、以商鞅变法为例,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三.延伸题(可选做)

1、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对比的商鞅变法与春秋时期变法的不同点?

分组合作,完成以下四项任务

 

项目

组名

成员

任务

要求

形式

历史

小说组

以变法前夕的秦国为背景,编写一个小故事。

必须包含变法前夕秦国简况和入秦前商鞅的情况。

字数在300—500字。

 

做成PPT课件

变法

筹备组

为秦国撰写一份变法公告

阐明变法时机的成熟。

字数在100—200字。

法律

颁布组

为商鞅变法的内容拟一份草案

让秦国百姓(同学)以最快的速度清楚变法的内容。

字数和形式不限。

社会

评论组

代表秦国社会不同阶层,发表对变法的看法或感受。

结合变法具体措施来发表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