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323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docx

必修2填空题答案解析

经济史知识梳理与拓展

第一单元:

一、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1、战国中期出现牛力耕犁,汉代发明犁壁,牛耕得以推广,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汉代赵过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还有代田法);翻车(毕岚创制马钧改进)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要发明,唐时发明了筒车。

2、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由商周时的大规模简单协作到春秋后自耕农为主的个体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两千年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评价P14-15)。

3、农业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夏商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实质是贵族土地所有制),春秋时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产生私田,战国时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予以肯定;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从东汉到唐,大地主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为抑制土地兼并,从北魏到唐朝实行了均田制。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行业多、分工细、组织严,长期占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清时其一些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的才出售。

1、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长达15个世纪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我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是世界冶炼史上的奇迹;春秋时是块炼钢,汉代出现炒钢和铸铁脱碳钢,南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冶炼燃料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用煤,南宋开始明朝流行用焦碳。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便学会养蚕缫丝,西周后出现丝织中心(临淄),西汉出现纺织工具提花机,唐代出现缂丝技术;元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黄道婆发明三锭纺车,松江是棉纺中心,明代棉布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衣料。

3、先有陶后有瓷;我国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有彩陶、黑陶、白陶;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制白瓷是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唐朝时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进入彩瓷时代(清花和釉里红),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4、官营手工业代表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主导地位,(利弊P34)官营手工业的工匠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生产关系的进步;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明代中后期一些私营手工作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三、*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起源很早,且不断发展;

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市场交换发达却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最有势力的商业资本是官商。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原始商业,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魏晋南北朝田庄经济盛行,商业活动萧条,隋唐时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宋元时古代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期,明清时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详见P38)。

2、原始社会使用天然贝壳,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贝币,战国时各国铸币形制各异,秦朝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奠定中国两千年铜钱的基本形制,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的政权,明朝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形成银为主钱为辅银钱并存的货币流通体制。

3、自周秦至唐县以下禁设市,县治以上城市设与民居隔开的市,商业交易官方严格管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官府放松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加。

明清江南地区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四、*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具体表现在封建政府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对国民经济的种种控制,其实质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阻止、延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原因P44),商鞅变法以农为本以商为末(措施P44),将农商对立,实行重农抑商,秦朝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汉代高祖、武帝都压抑商人的发展(措施P44)中唐以来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商人地位提高,明清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实行“禁海”政策,闭关锁国,主要出于政治原因,。

这种政策虽然有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自卫作用,但更主要的是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闭关锁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对外经贸的逆转,丧失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手工业技术进步的确外部动力。

同时,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看不见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这是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转折点。

(大跨度的材料分析、问答题)

3、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的进步,明朝中期在江南地区的私营纺织行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工场,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是什麽?

)。

第二单元:

一、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使西欧经济产生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兴起、科学技术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到东方“寻金”、“传教”(动力);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王室的支持,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印度航线:

迪亚士、达.伽马;美洲航线:

哥伦布;环球航线:

麦哲伦(列表对比,重点记迪亚士、哥伦布的情况)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①:

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②: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和扩大。

③:

西欧商业经营的方式发生变化。

④:

出现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即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兴起;①: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和联系紧密的整体。

②:

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③:

殖民主义扩张兴起,对各大洲带来不同的后果。

(④:

导致世界人口大迁移、大融合,形成许多新民族。

⑤:

农作物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⑥:

极大丰富了人类的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⑦:

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

2、通过尼德兰革命,荷兰摆脱西班牙而独立,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成为“17世纪欧洲标准资本主义国家”,掌握世界商业贸易霸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贸易范围主要是西北欧、亚洲、新大陆,手段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商贸的发展带动银行信贷证券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以德雷克为代表的海盗在早期英国的崛起和后来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起了重要作用,英国殖民扩张的对象主要是印度、北美、西印度群岛,18世纪下半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黑奴贸易(影响?

)是英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

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时间

范围

主要成就

工业部门

经济组织

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法国美国

凯伊:

飞梭;达比父子:

煤焦炼铁法;纽可门:

蒸汽抽水机;汉弗莱戴维:

安全灯;约翰麦克亚当:

碎石路;瓦特:

万能蒸汽机;

产生了以纺织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和煤炭业等为主的工业群。

经济发展从第一产业逐步转向第二产业

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

特点:

所有权经营权相结合

经营思想:

自由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政企关系:

政府对企业不干涉

第二次工业

19世纪下半叶

美国德国英国几乎同时进行

戴姆勒和狄塞尔:

柴油机和内燃机;李比希:

有机化肥;柏琴:

合成染料;雷佩:

合成橡胶、合成油漆;贝塞麦、西门马丁、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

炼钢法;西门子:

发电机;爱迪生:

电灯;贝尔:

电话;马可尼:

无线电报;

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工、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工业群出现;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

组织形式:

大企业、垄断组织、跨国公司

特点:

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

经营思想:

通过规范行为或形式上解除联合而继续发展

政企关系:

新型的合伙关系,企业家、金融家成为国家官员

*世界市场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洲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厂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进行相应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后,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原料,倾销工业品,进行投资,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如果问世界市场是通过什麽方式形成的,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以及武力威逼等方面回答P71-73。

*工业革命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政治前提;

掌权后的资产阶级对科技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推动了科技更加迅速的发展;

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被消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为建立资本主义大工业所需的大批自由劳动者和巨额的货币资本;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是分工日益发达,劳动工具不断改进和专门化,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工业革命为什麽首先发生在英国侧重于英国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工业革命的影响:

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是东西方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加,为了销售产品航站原料产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市场,至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二、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中国的国门,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石在工业文明的大机器碾压下破碎,洋务运动,实业救国,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工业文明改变中国城市的面貌,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1、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五口通商后,西方洋纱洋布等商品输入中国的数量与日俱增,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传统的家庭手工面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欧美各国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全国不尽相同,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发达的地区快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相对迟缓。

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机器工业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产生的,欧风美雨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步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开辟出一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但是,近代中国没有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故不可能向西方国家那样,走有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近代机器工业的正常道路。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再此影响下,一些中央与地方的封建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利,倡办新式机器工业,从而拉开了洋务运动以及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序幕。

然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买办、官僚开始投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他们被称为私营资本企业,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道:

洋务派军事工业的性质:

一说是买办性、封建性,一所是民族性、资本主义性;洋务运动的结果:

一说是失败,一说是成功;洋务运动的评价:

一说是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一说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这些问题你怎样看?

为什麽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企业名称

地点

创办时间

创办者

性质

影响

安庆内军械所

安庆

1861年

曾国藩

洋务派军工企业

中国首家官办军工企业,标志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

1865年

李鸿章

洋务派军工企业

当时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开平矿务局

天津

1878年办

1881年产

李鸿章

洋务派民用工业

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化开采的煤矿

继昌隆缫丝厂

南海

1872年

陈启沅

民族工业

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上海发昌机器厂

上海

1866年

方举赞孙英德

民族工业

中国第一家民办机器厂

贻来牟机器磨坊

天津

1878年

朱其昂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大生纱厂

南通

1894年

张謇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保兴面粉厂

无锡

1902年

荣宗敬

荣德生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史: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企业和洋务派企业的影响下,部分商人、买办、官僚开始投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战后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加上封建军阀混战,缺少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从1927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整顿随武、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改订新约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显著发展;

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本和国民党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挤压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生存空间;

抗战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和垄断地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美货倾销、官僚资本排挤、通货膨胀、苛捐杂税的打击下摇摇欲坠。

建国后,人民政府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其恢复和发展,不久出现繁荣的景象,在过渡时期,通过赎买的方式,实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由此可知: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积极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设备、原料等方面依赖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

企业规模较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效率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分资本家的前身就是官僚、地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地区分布不合理,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一定程度上依赖帝、封、官,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要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所以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转型重要部分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和习俗(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发面),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其原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资本的植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辐射;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号召剪辫易服等。

近现代史上,大众传播媒体是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以报道、纪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刊物,对人们特别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用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舆论,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即使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由人工、马匹传递建立起来的驿站网络,是中国传统的通讯方式,近代,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山装、旗袍

民国时期

中西合璧的产物

《剪辫通令》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不缠足会

康有为等人在广州创办

缠足陋习到建国后才革除

“一品香”西菜馆

第一家国人经营的西菜馆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里弄、(洋房)

最早在上海等南方城市出现

中西合璧的住宅

《申报》

(《点石斋画报》)

1872年在上海创办

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定军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

中国第一部电影

《难夫难妻》

1913年张石川等导演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歌女红牡丹》

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的毒害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1881年通车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

詹天佑设计,1909年通车

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轮船招商局

1872年成立

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台湾电报线

1877年福建巡抚架设

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第三单元:

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此背景下,俄国率先实现突破,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然而,以斯大林体制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存在超越生产力的缺陷,历经数次改革,但积重难返,最终轰然倒塌。

1、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俄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俄国的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p110),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失败。

(对该政策评价应前期肯定后期否定。

)失败后,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p111),它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评价: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有是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它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说明:

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多考比较性的材料分析题。

可以从背景、主要内容、影响、评价等几方面列表对两种政策)

2、*列宁执政时,苏联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效的建设。

之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即斯大林体制(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和评价(内容p112)斯大林体制的缺点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使人们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各种矛盾组不积累、激化,导致斯大林逝世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动最终导致苏联的崩溃和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照搬“斯大林模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僵化的经济体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一定程度上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弯路。

“斯大林模式”的危害在于:

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生产效率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全盘农业集体化给苏联农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使苏联长期面临粮食和农产品短缺的严峻局面,民主受到破坏,思想上专职,个人迷信盛行。

(由此明白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教材p113-114上的解析与探究应看看。

3、苏联的经济改革,见下页表格。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给我国的启示:

1、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该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创新。

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

类别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背景和目的

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赫鲁晓夫改革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未除

经济全面滑坡,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内容

农业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种植玉米运动;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结果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经济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局限性

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赫鲁晓夫的继续,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改革仍没突破旧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执政后期趋于保守;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