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710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第一单元天气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的新知识。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教学难点:

根据云图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具准备

师备:

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这两天的本地报纸。

生备:

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

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活动记录本。

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

一、引入:

师:

"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

你看过天气预报吗?

"

二、探究内容:

1.不同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2)讨论:

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好的天气里应该怎么办。

•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应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R

26;看看天气预报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

•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4)试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项目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六星期天

天气¤

气温20℃~28℃

2.生物预报天气。

(1)听老师说谚语。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蜻蜓赶场,大水当防

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

田螺出水面,不久暴雨见

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朗

麻雀洗澡,有雨快到

鸡不入笼,阴雨将临

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

大蛇横路,泥鳅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

(2)生物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3)阅读教材P38上的资料。

(4)观察教材上的泥鳅、燕子、蚂蚁怎样预报天气。

泥鳅出水、燕子低飞、蚂蚁上数都预示着快要下雨了。

3.预测未来的天气。

(1)了解明天的天气。

•说说你是怎样知道今天的天气的。

•要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你有哪些方法。

(看电视、看报纸、打电话查询、听广播、上网查询……)

(2)了解天气预报内容。

•观察2001年9月22日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

•说说你从中知道北京9月22日将是什么样的天气(晴转多云、13℃~24℃)。

从中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3)推测本地未来的天气情况。

•观察比较2001年9月1日、2日的卫星图。

说说图中本地区的云层情况。

•根据两天的全国云图、天气图以及相关资料和经验,尝试推测一下本地区第三天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了解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

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

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4)师:

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

(火险等级、穿衣指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是如何进行天气预报的。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风的观测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了解风力等级表。

3.能观测和记录一天中的风向。

4.能独立制作一架小风车。

5.能利用风力等级表估测风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风有力量。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风力的大小。

教具准备

风向标、指南针、制作风车的材料、钮扣、风力等级卡片等。

课时

第二课时

备课

一、引入:

•猜一猜:

风的谜语。

•问:

风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怎样知道起风了?

二、探究活动:

1.测风的方向。

•和学生们一起去操场(或者其他开阔的地方)寻找风的踪迹。

•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找到风的踪迹的。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位。

找到操场的"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八个方位。

•自己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

•利用风向标测定风向,记录当时的风向。

•观察红旗飘动的方向,比较红旗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是否一致。

•课后继续观察,比较风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2.风有力量。

(1)制作纸风车。

•学习制作方法。

•按要求动手制作一个纸风车。

(2)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纸风车。

•对着纸风车吹气,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

•思考:

钮扣为什么会上升?

(3)用自己的话解释钮扣为什么会上升。

•把自己的意见向全班同学汇报。

•想一想:

怎样才能让风车上的钮扣升得快。

3.风力的大小。

(1)看看风力等级表。

•说一说:

风级表中利用了哪些物体变化和人的感受来观测风力的大小?

•想一想:

我们还可以怎样观测风力的大小?

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2)说说自己遇见过的最大风力有多少级,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当时自己有什么感受?

•周围的物体有什么样的变化?

•你认为那是几级风?

(3)说说教材第34页上四幅插图的风力分别是多少级。

•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比一比:

看谁能利用风力等级表迅速地判断出是几级风。

第一幅是零级风;

第二幅至少三级;

第三幅至少六级;

第四幅至少十级。

(4)到操场上估测一下,当时的风力是多少级。

•仔细观察操场上的各种物体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有什么感受。

•对照风力等级表做出判断,这时是几级风。

•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在课后继续观测操场上风力的大小,与课堂上观测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三、全课小结。

四、课后拓展。

•注意收看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经历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

2.会做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了解百叶箱的构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测量教室内气温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做气温折线图的方法。

教具准备

师备:

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生备:

活动记录本。

课时

第三课时

备课

一、引入:

师:

"你们有谁知道昨天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

"看看教室里的温度计,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

二、探究内容:

1.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猜一猜,你认为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2)观察学校气象站的百叶箱。

•百叶箱放在什么地方。

•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百叶箱的构造是怎样的,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介绍一下气象台的情况。

2.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样挂。

(2)设计一下,自己准备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一天测几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教材P36上的我们测量记录。

比较一下:

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教材P36上的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想一想:

做折线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示范:

制作气温折线图。

问:

"从这幅折线图中,可以看出12月8日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制作折线图。

•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教学时注意提醒学生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避免发生混乱。

(4)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的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云和雨

教学目标

1.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2.知道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水的多少。

3.了解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4.了解雨量等级表。

5.经历观察与记录天空中的云量及雨量的过程。

6.尝试调查雨水的流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雨量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空中云的形状及变化。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在校园里(或附近)寻找一块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这块场地应该比较开阔,没有明显障碍物阻挡学生们的视线,而且场地要比较平坦,不会给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带来不安全因素。

尽量多地搜集一些关于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

利用一个下雨天,带领学生为每个组收集一杯一天的降水,封存备用。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云的各种资料、科学文件夹、直尺、筷子等。

课时

第四课时

备课

一、引入:

师:

"研究天气的活动开始了。

说说你认为'天气'包含哪些内容?

你对天气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你想研究关于天气的哪些内容?

"

二、探究活动:

1.我们看云去。

•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

天空中有什么样的云?

云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会移动?

云的形状会不会变化?

•把自己看到的云画下来,想一想,它像什么?

•查查资料,云主要有哪些种类,人们怎样称呼它们,各种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不同天气?

•和同学交流分享:

画的、写的、搜集到的关于云的资料。

2.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讨论:

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天气是晴天、多云和阴天?

•讲授:

学习如何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估测:

今天天空中云的多少?

•判断:

今天是晴天、多云还是阴天?

3.下雨了。

•讨论:

怎样才能知道下了多少雨?

•制作:

利用厚底直筒玻璃杯制作一个简易雨量筒。

•讨论:

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尺子量雨水的厚度?

•操作:

用直尺量雨水的多少。

•观察:

对照雨量表确定测量的雨的等级。

4.云和雨的关系。

•讨论:

云和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

雨停了,地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第二单元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具准备

师备:

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生备:

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

课时

第一时

备课

一、引入:

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

"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

想尝尝味道吗?

"

"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

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

二、探究内容: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比较搅拌成的两杯混合物。

师: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

(3)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师:

"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

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4)混合在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5)讨论: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3.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和砂糖。

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2)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和砂糖的变化。

(3)想像糖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3)小结溶解的特征:

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了解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或不能溶解在水里。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搅拌能使物质加快溶解。

2.能运用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进行相关实验。

3.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

4.能通过小组的形式对控制变量实验进行设计。

5.经历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

教学难点:

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

教具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

肥皂、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盆等。

课时

第二课时

备课

1.引入

•复习:

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提出问题:

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速度。

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学生讨论交流:

加快肥皂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形成假设:

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设计与指导

•选择其中一种假设作为研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交流。

•教师初步的指导:

控制变量的教学。

4.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5.运用控制变量的观点进一步探究。

•自主选择其余的一种假设进一步研究。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小组实验。

•得到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过程、方法、知识)

6.知识运用

•加快食盐的溶解。

•加快糖块的溶解。

•说说运用的方法及依据。

7.课外作业:

尝试溶解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方法来加快物体的溶解。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问题讨论,并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使学生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能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4.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用:

(大包、小包)食盐、玻璃棒、(大、小)烧杯、水

小组观察实验用:

食盐(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毫升水的烧杯、水槽

课时

第三课时

备课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教师:

(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包盐倒入杯中并搅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搅拌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

盐会溶解了。

•教师:

(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包盐并搅拌)那再放入这包盐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

(生:

盐还会溶解了。

•教师:

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生:

不会吧。

•教师: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

(出示课题)

2.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

请学生说说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学生猜测:

10包、12包------(有学生反驳)

•师生讨论:

①这杯子是大杯还是小杯?

②一杯水是多少?

③这杯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④怎样计算食盐?

⑤怎样算溶解到底了?

•师生小结: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教师:

我们怎样来研究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根据讨论情况修正计划。

•教师出示较标准的研究计划,请学生填写。

实物投影仪反馈。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研究结果。

3.思考与讨论

•教师:

在研究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其他发现吗?

•教师:

怎样来回答课题?

•教师:

我们知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么100毫升的水呢?

•教师:

你怎样解释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

•教师:

在进行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后,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

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班级----------小组-----------

•研究的问题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研究的准备

杯里装50毫升的水

2克一包的食盐12包

筷子、水槽、记录纸

•研究方法

我们小组发现: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包食盐,即()克食盐。

•注意事项

4.全课小结。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

3.能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盐的沉降"的探究实验。

4.能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结晶盐。

5.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

6.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

教学难点:

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用:

饱和盐水、玻璃棒、水、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

小组观察实验用:

饱和盐水、筷子、蒸发皿等蒸发器材、放大镜、食盐等

课时

第四课时

备课

1.提出问题

•出示放置在教室内的饱和溶液,小组观察现在的溶液与几天前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到:

从水在玻璃杯壁上留下的痕迹,推测出水分减少了;看到了有一些白色颗粒沉淀出来。

•提出问题:

沉淀的白色颗粒是怎样来的,水分到那里去了?

•小组讨论分析两个问题:

沉淀的盐是原先被溶解的盐,而不是后来加入的;水分是被蒸发了,而不是人为倒掉了。

•进一步提问:

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有关吗?

•有些学生认为:

水分蒸发是阳光照射的结果,盐的沉降是由于盐粒本身的重量,慢慢沉降出来。

这种认识可以用继续搅拌的方法来检验,不同继续溶解了,说明:

2.提出假设:

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的减少有关。

3.小组设计实验。

4.交流指导。

•在玻璃杯中加入水,使水面回到原来的位置,搅拌使盐完全溶解。

•为有效地实验,做一刻度。

•有哪些办法可以使水分减少,其中哪些方法是合理的,哪些方法是快速的。

•选择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进行实验。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器材的操作。

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6.讨论: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盐会随着水一起蒸发吗?

•白色颗粒是什么?

•有哪些证据来证明它就是盐?

•观察的方法:

观察白色沉降颗粒与原先的盐有什么不同?

•尝味道:

这种方法是否合适?

•都可以溶解。

•……

7.怎样从海水中得到盐

•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

•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之间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以及部分气体可以被溶解在液体里。

2.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3.能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以及气体在液体里的溶解现象。

4.能通过溶解现象得到结论。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

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课时

第五课时

备课

1.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

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

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问:

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3.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4.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

你是怎样想的?

(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5.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桂林市辰山小学课表格

四年级:

执教者:

日期:

2015-9

内容

第三单元声音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在感知声音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

3.能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分辨声音的变化。

教具准备

师备:

1.熟悉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尽量多地搜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等。

3.准备好水壶、玻璃杯、勺子等。

生备:

搜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学生记录本。

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

二、探究内容:

1.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一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

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发出的?

哪些声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

(5)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