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748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docx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616-2002

 

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

Rulesfortheinvestigationand

forecastofwheatblossommidge

 

2002-12-30发布2003-3-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姜玉英、谢长举、张跃进、刘万才、张琍。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NY/T616-2002

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吸浆虫调查工具,发生程度记载项目和分级指标,系统调查、大田普查方法,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实施小麦吸浆虫的测报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1—2000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说明。

3术语和定义

3.1系统调查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发生消长动态,进行定点、定时、定方法的调查。

3.2大田普查

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3.3挽回损失

农作物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后挽回的产量损失,即防治区比不防治对照区增加的产量。

3.4实际损失

农作物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后仍因残存病虫草鼠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3.5样方和样方虫量

一取土样器取的土(100cm2×20cm)为一个样方。

一样方中所含各有效虫态的数量为一样方虫量,用以表示幼虫、蛹等虫态在土壤中的虫口密度。

3.610复网虫量

用捕虫网顺麦垄网捕成虫,左右往返一次为一复网,10复网所捕的成虫数量为10复网虫量,用以表示成虫虫口密度。

3.7百穗虫量

在幼虫发生盛期剥查100个麦穗中的幼虫数量,用以表示当年发生程度。

3.8化蛹率

化蛹率为蛹体数占活动虫体的比例,表示化蛹虫数的多少。

用下列计算公式可计算某一级化蛹百分率:

式中:

P:

某一级化蛹百分率

Ri:

镜检解剖长茧中某一级蛹数(头);

R:

镜检解剖长茧总头数(头);

C:

当次淘土获得的长茧总头数(头);

ri:

镜检观察裸蛹中某一级蛹数(头);

r:

镜检观察裸蛹总头数(头);

L:

当次淘土获得的裸蛹总头数(头);

I:

当次淘土获得的活动幼虫数(头);

Z:

当次淘土获得的除圆茧以外的总活动虫数,Z=C+L+I

3.9损失率

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占应收产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L为小麦红吸浆虫或黄吸浆虫损失率,W为检查穗上总虫数,G为检查穗粒数,C表示不同种类麦吸浆虫幼虫吃完一粒麦粒所需头数的理论值,其中小麦红吸浆虫为4,小麦黄吸浆虫为6。

3.10各虫态发育进度指标

发育进度最常用的指标是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未期,发生盛期是指从始盛期到盛未期这段时间。

具体指标以成虫虫态为例说明:

羽化始盛期:

即羽化率达到16%的日期;(表中无)

羽化高峰期:

即羽化率达到50%的日期;

羽化盛末期:

即羽化率达到84%的日期。

4调查工具

4.1取土样器

取土样器截面积为100cm2,高20cm。

圆柱体截面积直径为11.3cm,方柱体截面为边长10cm的正方形。

并按分层淘土深度7cm和14cm在取土样器上标记,同时在标记处安装分层栓。

4.2淘土箩筛

淘土箩筛由不易变形的材料制作成圆形框架,筛底用80目的铜纱或尼龙纱制成。

4.3捕虫网

捕虫网网架柄长1m,网口用粗铁丝围成圆圈,直径30cm,网兜以普遍纱布制成圆锥体,网口至网底长80cm。

5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可用单位样方虫量、成虫盛期10复网成虫数量来划分,用以表示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最终以当地平均百穗虫口数量确定当年发生程度,各级指标见表1。

表1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级别

1

2

3

4

5

样方虫量(头,X)

X≤5

5<X≤15

15<X≤40

40<X≤90

X>90

10复网虫量(头,Y)

Y≤30

30<Y≤90

90<Y≤180

180<Y≤360

Y>360

百穗虫量(头,Z)

Z≤200

200<Z≤500

500<Z≤1500

1500<Z≤3000

Z>3000

6系统调查

6.1早春幼虫上升活动调查

6.1.1调查时间

从小麦拔节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连续调查5—6次。

6.1.2调查地块

依据上年剥穗查虫情况,选择虫量大、有代表性的麦田2~3块定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2×667m2。

6.1.3调查方法

每块田按单对角线5点取样,用安装分层栓的取土样器,按0cm~7cm、7cm~14cm、14cm~20cm三层取土。

将挖取的土样分别倒入桶或盆内,加水搅拌成泥浆水状,待泥渣稍加沉淀后即将泥浆水倒入另一个空盆内的箩筛内,过滤后移开箩筛,再将盆内泥浆水倒回到盛有沉淀泥渣的盆内搅拌过滤,依次反复三、四次后倒掉泥渣。

将淘土箩筛置于清水中,轻轻振荡,滤去泥水,同时用镊子夹住草根等杂物在筛内清水中轻轻摆动使粘附的虫体落入水中,然后提起箩筛,用蘸过水的毛笔笔尖粘取虫体,放于玻璃皿中,带回室内立即镜检休眠圆茧和活动幼虫数,结果记于表2。

表2小麦吸浆虫幼虫上升活动情况调查表

调查日期

取样方数

总虫数

虫口密度

(头/样方)

各虫态比率(%)

0cm~7cm

土层

7cm~14cm

土层

14cm~20cm

土层

备注

(头)

平均

最高

活动幼虫

圆茧

长茧

活动幼虫(头)

比率(%)

活动幼虫(头)

(%)

活动幼虫(头)

(%)

6.2蛹发育进度调查

6.2.1调查时间

在系统观测田中,从淘土始见前蛹时开始,至蛹盛期后止,5天调查一次,共调查2次。

6.2.2调查方法

将淘土获得的长茧和裸蛹带回室内分田块解剖镜检,分辨蛹级,若虫口密度较小时,应适当增加样方数,以保证每块田每次淘土解剖镜检总虫数不少于30头。

镜检后计算化蛹率,记录结果并汇入表3。

表3小麦吸浆虫化蛹进度调查表

调查日期

取样

方数

(个)

(头)

其中各虫态头数及其比率

率(%)

圆茧

活动

幼虫

长茧

各蛹期比率(%)

备注

%

%

%

%

前蛹

初蛹

中蛹

后蛹

6.3成虫调查

6.3.1调查时间

在系统观测田中,系统淘土始见中蛹时开始,到成虫终见后3天止,每天调查一次。

6.3.2调查方法

采用网捕法。

每块田随机选两点,每日17:

00~19:

00时,手持捕虫网顺麦垄逆风行走,网口下部紧贴小麦穗颈,边走边左右往返捕虫,每点捕10复网,计捕获成虫数,记录结果并汇入表4。

表4小麦吸浆虫成虫网捕调查表

调查

日期

10复网成虫数量(头)

备注

1号地

2号地

3号地

平均

当日

累计

当日

累计

当日

累计

当日

累计

注:

备注中填写小麦品种、地势、土质、浇水和天气情况等。

7大田普查

7.1淘土查虫

在秋季小麦播种前和春季小麦拔节期,根据当地不同地势、灌溉条件、品种、成熟期、防治情况等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田块数量在10块以上。

调查方法同系统调查中早春幼虫调查,结果记入表4。

表4小麦吸浆虫淘土普查表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地势

土质

前茬

取土样方数(个)

有虫

样方数(个)

5头/样方以上样方数

(个)

总虫数(头)

密度(头/样方)

活动幼虫

圆茧数

合计

平均

最高

7.2剥穗普查

在幼虫发生盛期(小麦扬花后10天至幼虫脱出麦穗前)剥查一次,应抢在雨前调查。

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10块以上。

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任选10穗,放入纸袋内,带回室内剥查,逐穗、逐粒查清总粒数、受害粒数、虫数,袋内若有幼虫,也应一并计数,并计算为害损失率,记录结果并汇入表5。

表5小麦吸浆虫剥穗普查表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小麦

品种

土质

穗被害情况

粒被害情况

幼虫数量(头)

损失率

(%)

备注

检查穗数

被害穗数

被害穗率

检查粒数

被害粒数

被害粒率

总虫数

平均单穗

最多单穗

平均每粒

8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

8.1测报资料收集

1)小麦主要品种及其栽培面积,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

2)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8.2测报资料汇报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小麦吸浆虫模式报表(见附录B)报上级测报部门。

8.3测报资料汇总

对小麦吸浆虫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结果记于附录C表1。

并记载小麦小麦种植和吸浆虫发生、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见附录C表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小麦红吸浆虫各级蛹变化特征及历期表

发育阶段

特征

至羽化历期(天)

前蛹期

幼虫准备化蛹,头缩入体内,体形缩短不活跃,胸部白色透明。

8~10

初蛹期

蛹已化成,体色桔黄,有翅和足,翅芽短且淡黄色,仅及腹部

第一节,前胸背面一对呼吸管显著伸出。

5~8

中蛹期

化蛹后2~3天,复眼变红,翅芽由淡黄变红色。

3~4

后蛹期

复眼、翅、足和呼吸管变为黑色,腹部变为桔红色。

1~2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小麦吸浆虫秋季淘土调查模式报表(MQXJA)

汇报时间:

11月25日

序号

查报内容

查报结果

1

病虫模式报表名称

(MQXJA)

2

当年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级)

3

秋季淘土调查总田块数(块)

4

秋季淘土调查总小方数(个)

5

平均虫口密度(头/样方)

6

最高虫口密度(头/样方)

7

平均虫口密度比上年增减比率(+%或-%)

8

平均虫口密度比常年增减比率(+%或-%)

9

预计翌年发生程度(级)

10

调查汇报单位

小麦吸浆虫春季淘土调查模式报表(MCXJA)

要求复电时间:

3月25日

序号

查报内容

查报结果

1

病虫模式报表名称

(MCXJA)

2

调查日期(月/日)

3

调查田块数(块)

4

调查样方数(个)

5

调查总虫数(头)

6

各类型田平均虫口密度(头/样方)

7

最高虫口密度(头/样方)

8

平均虫口密度比上年增减比率(+%或-%)

9

平均虫口密度比最高年份增减比率(+%或-%)

10

平均虫口密度比常年增减比率(+%或-%)

11

土壤中活动幼虫比率(%)

12

土壤中圆茧数量比率(%)

13

土壤中长茧数量比率(%)

14

0~7cm土层活动幼虫比率(%)

15

7~14cm土层活动幼虫比率(%)

16

14~20cm土层活动幼虫比率(%)

17

预计发生程度(级)

18

调查汇报单位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表1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

(麦收后汇总全省情况,省站及时上报)

调查

地点

春季淘土调查

成虫期调查

危害调查

备注

调查

时间

(月/日)

平均每小

方虫量

(头)

幼虫上升

活动比例

(%)

调查

时间

(月/日)

平均百复网虫量

(头)

羽化率

(%)

调查

时间

(月/日)

虫穗率

(%)

单穗

虫量

(头)

穗粒

被害率

(%)

发生面积比率

(%)

发生

程度

表2小麦吸浆虫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

(麦收后汇总全省情况,省站及时上报)

小麦面积(hm2)小麦面积占耕地面积比率(%)

其中:

灌溉田面积(hm2)灌溉田面积占小麦面积比率(%)

旱播田面积(hm2)旱播田面积占小麦面积比率(%)

主栽品种

发生面积(hm2)发生面积占小麦面积比率(%)

防治面积(hm2)防治面积占小麦面积比率(%)

其中拌种面积(hm2)喷药面积(hm2)

发生程度实际损失(吨)挽回损失(吨)

发生和防治概况与原因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