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919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共宜君县委第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规划目标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渭北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实施富民兴县“五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形成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如期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高点起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提前15个月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GDP目标。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3.58亿元,是“十五”末的3.25倍,年均增长14.8%。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70元,比2000年翻2.96番。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初期的35.7:

36.9:

27.4调整为28.2:

47.2:

24.6,县域经济进入了工业化稳步发展阶段。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830万元,是“十五”末的4.2倍,年均递增34.7%。

2008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排名中列第47位。

2、改革开放开进一步深化。

县、乡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项,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突破,出台了《宜君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系。

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税收、劳动管理、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土地招拍挂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投资环境持续改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成功签约招商项目125个,引进资金8.39亿元,项目开工率达到89.3%,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

生态立县战略强势推进。

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工程为重点,五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1万亩,飞播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初期的43.5%提高到47.6%。

新增城市绿地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

全面推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先后实施了下雨沟流域坝系、包茂高速和210国道环境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6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率达到61%。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共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8330口等,全县单位GDP能耗降至1.46吨标准煤/万元,较“十五”末降低了20%。

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4、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共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等项目十大类430个(其中县级重大项目五批86个),已建成或竣工40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26.7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15倍,年均增长38.8%。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3处,安全饮水69处,人饮工程41处,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安全和困难。

完成县乡四级油路10条163.5公里,通村水泥路517.7公里等,全县道路总里程达到1117.3公里。

实现了全县各行政村等级路、村组农户通电率、村级综合信息网络全覆盖的目标。

建成了县城标志性建筑-庆云阁和龟山生态园、南山带状绿化广场,硬化县城主(次)干道4.6公里;新建住宅楼14幢,新增住宅面积12.1万平方米;实施了县城天然气气化、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

太安、尧生等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宜居创业环境效应初步显现。

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6%,较“十五”末提高了12.4个百分点。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10个,完成了21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规划建设任务,新农村示范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新农村雏形初步显现。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实施了彭泉和西村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等,新修基本农田3.7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8万亩;实施移民搬迁958户/4188人,建成高标准移民新村50个,新建住房面积8.95万平方米;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4500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8.63万千瓦;标准化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县新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46个,技术协会13个;绿色食品产地认证规模迅速扩大,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种9个,认证产地总面积达到17.8万亩。

粮食连续五年获得丰收,2010年总产量达到9.7万吨,人均有粮超过1000公斤。

特色干鲜果基地持续壮大,新建优质核桃园15万亩、苹果园9.38万亩,基地总面积分别达到36.8万亩和21.98万亩;年产量提高到0.7万吨和14.16万吨,分别是“十五”末的2.33倍和2.52倍。

畜牧养殖规模化步伐加快,建成畜牧养殖场22个,发展舍饲养殖示范村3个,规模养殖户120户,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出栏率明显提高,肉类总产量达到0.431万吨。

发展蔬菜面积1.5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大棚面积0.2万亩,产量1.55万吨。

食用菌栽培规模保持在320万袋以上,中药材种植1.5万亩。

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来源。

参与式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以2个扶贫重点村、42个续建项目村为主攻目标,通村公路硬化率和水、电入户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1.04万人次,普及率达到9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1.12万人次。

五年间全县解决了1.26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1.99万低收入人口脱贫,脱贫率76.5%。

6、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1.4%调整到38.1%,提高了6.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21.4%。

煤炭、医药、食品、建材四大优势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完成了煤炭资源与企业整合重组,方舟制药植化厂技改、玉华酒业改扩建等项目以及棋智核桃乳厂600吨核桃油、方舟制药中药饮品和氧化苦参碱加工等3条生产线竣工投产。

2010年完成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125.7万吨,医药制剂181.5吨,发电量910万千瓦时,白酒787吨,均有大幅增长。

县科技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完成,道路框架、河堤加固工程等基础设施起步建设,建成35KV变电站1座,园区供水工程竣工,日可供水100吨;签约入驻企业6家,投产运营企业34个,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医药、食品饮料、新型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新格局,成为全县新型工业发展的集聚地和重要增长点。

7、现代服务业取得新成效。

旅游产业取得了新进展,建成了龟山生态园、南山观景台,云梦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闽发商贸城、鑫怡酒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传统服务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餐饮、超市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先后举办了五届文化旅游节活动。

五年累计接待旅游人数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1亿元,年均增长24.9%。

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乡镇集贸市场3个,汽车、家电下乡活动稳步推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消费市场旺盛。

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9.7%。

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普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五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0项,取得科技成果7项,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积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等工程,五年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25栋和12所中小学师生餐厅或校园供暖工程等,新建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改建校舍1.27万平方米,新建操场2001平方米,县高级中学建成投入使用,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基础教育“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复验,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

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县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县医院、中医院住院楼竣工投入使用,建成1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178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疫病防控、医疗救治水平明显提高,创建地方病防治县工作通过省上验收,荣获“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县”称号。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县综合文艺中心、宣传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5个乡镇文化站、18个村级文化室,配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0台,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46个村组5570台。

五年创作多种文艺作品60余个,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74场次。

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建成了县计生服务中心站和3个乡镇计生服务站,人口与计生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一奖两扶”利益导向政策全面落实,全县计划生育率97.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4.28‰,成功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外事、体育、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联等其它社会事业均取得明显进步。

9、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加强,五年新增就业6093人,年均增长15.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本覆盖城乡各群体,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7%,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农村社会保障快速推进,农村低保受益面达到3480户、9529人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8%,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80%。

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县慈善协会成立,县中心敬老院建设完工,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9%。

精神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称号。

依法治县、普法宣传工作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重大事故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荣获“平安陕西建设先进县”称号。

10、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39元,净增9619元,年均增长22.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2元,净增2609元,年均增长20.6%。

保障性住房启动建设,建成惠民小区廉租住房112套,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20平方米,各净增16平方米和5平方米。

恩格尔系数达到40,较“十五”末降低了5个点。

综合分析,“十一五”时期,全县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一心,奋发进取,沉重应对多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实施渭北绿色经济强县建设的战略目标,持之以恒地推进“3321”工程各项目标任务的结果,尤其是突出以加快发展为根本做强县域经济实力,突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做优发展平台,突出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做活内在发展活力,突出以开放开发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做大外源性支持,突出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做好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

全县上下民心思富、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团结拼搏、共谋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形成。

这些将成为我县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源泉。

“十一五”时期是宜君经济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将进入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时代新要求。

与时俱进,竞相发展,将是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主要特征。

我县将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的发展时期。

1、发展机遇

一是面临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有利机遇。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将在重大调整中步入下一个景气阶段。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国家将保持稳定、连续的宏观政策基调,稳速、增效、协调发展已成为新阶段的基本趋向,国内资本流动加速,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将保持长期向好的态势。

我县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时期,加之多年来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在更大空间寻求合作与发展。

二是国家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带来发展新机遇。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向纵深推进。

国家支持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将更加倾斜和完善。

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都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社会事业、优势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将进一步加大,有利于我县在区域合作战略定位、产业布局、配套分工等方面形成耦合与融合,有利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诸多方面赢得国家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

三是面临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国内产业升级和区域分工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东部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县具有承接转移所需的土地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有利于在新能源、新医药、新型加工业及现代旅游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发展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面临绿色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

国家已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体的“低碳经济”正方兴未艾。

“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遵循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方向。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和绿色产业基础,促进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化能力的同步提升,有利于我县在加快产业扩张中壮大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风险挑战

一是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

我县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重工业比例偏高,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物流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对投资的主导作用,消费需求拉动不力,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总量偏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整体竞争力仍是今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既要依靠投资拉动的主导力量,又要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我县作为贫困县,建设资金短缺,重大项目较少,发展后劲不强。

另一方面,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对环境保护与资源消耗的要求更高,改善环境、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是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

“十二五”时期,国内各地将呈现竞相加快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区域内各地、各县市区之间对资源、投资、市场等要素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我县与周边县市区之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机制还未形成,在区域合作和竞争中的压力将明显增大。

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急迫性明显增大。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带动社会结构、各阶层利益诉求等发生变化,公共需求将急剧增长。

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效解决公共需求不足特别是促进就业、扩大保障、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同时,由于发展基础脆弱和因灾返贫,农村贫困人口仍达2.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0.94万人。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对于建设和谐宜君、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

3、发展趋势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结合未来发展态势和条件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和特点,并要求在总的发展方针上作出相应的选择: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抓住发展机遇,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强化投资和产业两大支撑,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取向。

二是绿色经济主导发展。

完善绿色经济建设的新目标,坚持“低碳、绿色、宜居”,继续大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严格节能减排,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整体经济素质的提高,是我县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三是市场化进程奋力推进。

遵循市场原则和市场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构建开放、务实、高效、廉洁的服务性政府,是推进我县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四是区域经济协作升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协作与联动,快速融入西铜一体化发展并实现新突破,对接关-天经济区城市群,在开放、竞争中谋求发展,是我县扩大开放、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加快。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是我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建设生态宜君、富裕宜君、和谐宜君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深化改革、对外开发和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增加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着力点,继续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和“3321”工程,持续推进以农业产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城镇化。

注重以人为本,完善机制体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大局的安全和谐稳定,促进县域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原则。

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遵循经济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合理集聚与调配资源要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发展原则。

切实做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做到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始终紧扣发展大局,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

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坚持开放开发原则。

尊重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改进招商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努力提高开放促开发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原则。

着眼于富民、惠民、安民,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抓住机遇,奋发进取,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渭北生态环境与绿色经济发展重点示范区,在发展方式上初步走上生态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

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建成陕西乃至全国著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渭北最大的医药原材料生产基地和新能源示范基地。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新突破,基本融入西铜一体化发展并占据重要地位,打造“宜君避暑”品牌取得新成果,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的目标全面完成,生态宜君、富裕宜君、和谐宜君建设迈出新步伐。

到“十二五”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7.2亿元,年均增长14.9%;人均GDP达到2.83万元,年均增长14.2%。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1.43亿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6.41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6亿元,年均增长20%。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1∶53.3∶27.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2亿元、14.5亿元和7.5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9.6亿元,年均增长18.8%。

绿色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全县单位GDP能耗较“十一五”末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3.1%。

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8%,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教文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基本构建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

劳动就业持续有效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全县总人口控制在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完备,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0%,人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快速增长,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05万元,年均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20元,年均增长16.0%。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民人均砖混结构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居民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等大幅提高,城乡恩格尔系数降到35左右。

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10年即到2025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抵御灾害能力显著提高,全县经济总量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人均GDP达到3.7万元。

体制机制改革大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协作与互利共赢开发格局全面形成,生态质量效益型经济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建设渭北绿色经济强县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家生态示范区成果得到全面巩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建成。

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全民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安全、文明、稳定,基本实现富裕型小康社会目标。

第二篇建设生态宜君

第三章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工作,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自然生态安全体系,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巩固和提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力争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持之以恒地开展造林绿化工作。

坚持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重点区位治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并重,持续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活动,进一步提高林草覆盖率。

完成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大力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优质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油松、侧柏采种基地3万亩及其配套设施。

重视封山育林、农田防护林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