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925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训练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一、(2018天津)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

田间,田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责任,使命

C.行拂乱其所为拂:

违背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告诉

答案D

解析“喻”,了解、明白。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D

解析“衡”,同“横”,梗塞、不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

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答案B

解析“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分析不当,证明的是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都曾经受过一番艰苦磨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①谓侍臣曰:

“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侍臣曰:

“有之。

”上曰: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魏徵曰:

“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

”上曰:

“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

指唐太宗。

②贾(gǔ)胡:

胡商。

③赇(qiú):

贿赂。

④抵:

触犯。

⑤徇:

顺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侍臣曰    谓:

      

(2)宜戮力相辅宜:

      

参考答案

(1)对……说 

(2)应当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参考答案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3.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

用自己的话简述。

参考答案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二、(2018江苏淮安)阅读下面两部分文字,完成第1~5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

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①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

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

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②,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

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③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

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④”,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麟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⑤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扇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

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

同里张秋浦茂才⑥《岁事衢歌》有:

“月夜笙箫步绿塍⑦,珠帘垂处小楼凭。

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⑧江乡算伞灯。

”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

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注①锦笺:

精致华美的纸。

②兴阑:

兴尽。

③绫:

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

④抬阁:

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

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⑤姮娥:

嫦娥。

⑥茂才:

秀才。

⑦塍:

田埂。

⑧擅:

独揽,独占。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处)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答案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为宫室       为:

      

(2)罔不因势象形因:

      

(3)或六角或:

      

(4)高可三四丈可:

      

参考答案

(1)刻成,雕刻成 

(2)根据 (3)有的 (4)大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参考答案

(1)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

(3)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数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

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

参考答案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

参考答案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感慨。

三、(2018安徽)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

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又何间焉    间:

 

(2)必以信信:

 

(3)必以情断之之:

 

(4)智虽弗及及:

 

参考答案

(1)参与 

(2)实情 (3)代指案件、案情 (4)够,达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参考答案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文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参考答案对话(语言) 对比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四、(2018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②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

“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干:

这里是“劝说”的意思。

②宫:

酷刑的一种。

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

③让:

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

答案B

解析B项,应为“孟氏之一子/之秦”。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抚:

      

(2)反:

      

(3)愠:

      

参考答案

(1)安抚,抚慰 

(2)同“返”,返回 (3)生气,发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参考答案

(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

(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

(3)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

(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五、(2017天津)

(一)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咸:

D.欣然规往规:

计划

答案B

解析B项,“交通”,交错相通。

2.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A

解析B项中“见”字前面,“问”字后面,C项中“及”字前面,D项中“为”字后面,都省略了人称词。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答案C

解析C项,“非常谦虚”“渔人”说法有误。

“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与外界交往,害怕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

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

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

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

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选自《独醒杂志》)

注①异时:

从前。

②固石洞:

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能得人心          故:

      

(2)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兵:

      

参考答案

(1)所以,因此 

(2)军队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参考答案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3.“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

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参考答案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

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六、(2017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棹数小舟    棹:

划船。

B.不亦颠乎颠:

颠倒,错乱。

C.渐激渐深激:

猛烈。

D.转转不已已:

停止。

答案C

解析“激”,冲击。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称善者久之

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答案A

解析A项,介词,在;B项,动词,是/副词,竟然;C项,助词,的/助词,凑足音节;D项,代词,他/副词,表反问语气。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答案B

解析“尔辈”,你们这些人;“去”,离开。

据这两个词可判断出B项正确。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D

解析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采取行动。

七、(2016天津)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

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

踩踏。

C.妻妾之奉奉:

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停止。

答案A

解析“恶”,讨厌,憎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答案A

解析B项,“辟”同“避”;C项,“与”同“欤”;D项,“乡”同“向”。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答案B

解析“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分析有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①侍郎:

古代官名。

②绂(fú):

李绂,人名。

③赀(zī):

通“资”,钱财。

④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⑤《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时家贫  少:

        

(2)无不立对对:

        

参考答案

(1)年幼 

(2)回答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参考答案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

“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模拟预测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敝:

         

(4)略无慕艳意略无:

        

参考答案

(1)热水 

(2)同“披”,穿 (3)破 (4)毫无,一点也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参考答案

(1)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参考答案用同舍生的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答案示例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③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心/亭一点

B.有两人/铺毡/对坐

C.拉余/同饮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A

解析“湖心亭”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止,停)

B.惟长堤一痕(唯一)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就)

D.舟子喃喃曰(名词,船夫)

答案B

解析“惟”,只有。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五年十二月”与“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冰封西湖、万籁俱寂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

B.“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写出雪中西湖的空阔感,“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中景物之小,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C.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亭中游人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只是为了表现亭中游人的热情好客。

D.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写景形象生动,与题旨相扣,又有独特韵味。

答案C

解析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并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表明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参考答案

(1)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

(2)(他们)看到我很高兴地说: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记承天寺夜游①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      欣然:

        

(2)念无与为乐者念:

        

参考答案

(1)高兴的样子 

(2)考虑、想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情怀。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