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365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6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docx

高考试题汇编立体几何理科

G立体几何

G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9.G1[2012·重庆卷]设四面体的六条棱的长分别为1,1,1,1,和a,且长为a的棱与长为的棱异面,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0,)B.(0,)

C.(1,)D.(1,)

9.A [解析]如图所示,设AB=a,CD=,BC=BD=AC=AD=1,则∠ACD=∠BCD=45°,要构造一个四面体,则平面ACD与平面BCD不能重合,当△BCD与△ACD重合时,a=0;当A、B、C、D四点共面,且A、B两点在DC的两侧时,在△ABC中,∠ACB=∠ACD+∠BCD=45°+45°=90°,AB==,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0,).

G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G2[2012·辽宁卷]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3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

图1-3

13.38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视图的应用和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求法.解题的突破口为弄清要求的几何体的形状,以及表面积的构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一个长方体中挖去一个圆柱构成,几何体的表面积S=长方体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上下底面面积,由三视图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为4、3、1,圆柱的底面圆的半径为1,高为1,所以S=2×(4×3+4×1+3×1)+2π×1×1-2×π×12=38.

7.G2、G7[2012·北京卷]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1-4所示,该三棱锥的表面积是(  )

图1-4

A.28+6B.30+6

C.56+12D.60+12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三棱锥的三视图与表面积公式.由三视图可知,几何体为一个侧面和底面垂直的三棱锥,如图所示,可知S底面=×5×4=10,

S后=×5×4=10,

S左=×6×2=6,

S右=×4×5=10,

所以S表=10×3+6=30+6.

12.G2、G7[2012·安徽卷]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3所示,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

图1-3

12.92 [解析]本题考查三视图的识别,四棱柱等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如图根据三视图还原的实物图为底面是直角梯形的直四棱柱,其表面积为

S=××4×2+4×2+5×4+4×4+5×4=92.

10.G2[2012·天津卷]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2所示(单位:

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m3.

图1-2

10.18+9π [解析]本题考查几何体的三视图及体积公式,考查运算求解及空间想象力,容易题.

由三视图可得该几何体为一个长方体与两个球的组合体,其体积

V=6×3×1+2×π×3=18+9π.

4.G2[2012·福建卷]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形状都相同、大小均相等,那么这个几何体不可以是(  )

A.球B.三棱锥

C.正方体D.圆柱

4.D [解析]本题考查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大小、形状的判断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球的三视图大小、形状相同.三棱锥的三视图也可能相同,正方体三种视图也相同,只有圆柱不同.

6.G2[2012·广东卷]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1所示,它的体积为(  )

图1-1

A.12πB.45π

C.57πD.81π

 

6.C 

[解析]根据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由圆柱与圆锥构成,圆柱与圆锥的半径R=3,圆锥的高h=4,圆柱的高为5,所以V组合体=V圆柱+V圆锥=π×32×5+×π×32×4=57π,所以选择C.

4.G2[2012·湖北卷]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2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图1-2

A.B.3π

C.D.6π

4.B [解析]根据三视图知几何体的下面是一个圆柱,上面是圆柱的一半,所以V=2π+×2π=3π.故选B.

3.G2[2012·湖南卷]某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均如图1-1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不可能是(  )

图1-1          图1-2

3.D [解析]本题考查三视图,意在考查考生对三视图的辨析,以及对三视图的理解和掌握.是基础题型.选项A,B,C,都有可能,选项D的正视图应该有看不见的虚线,故D项是不可能的.

[易错点]本题由于对三视图的不了解,易错选C,三视图中看不见的棱应该用虚线标出.

7.G2、G7[2012·课标全国卷]如图1-2,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

图1-2

A.6B.9C.12D.18

7.B [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三棱锥,其底面是斜边长为6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长为3的侧棱垂直于底面(即三棱锥的高是3),可知底面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3,故该几何体的体积是V=××6×3×3=9,故选B.

11.G2、G7[2012·浙江卷]已知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单位:

cm)如图1-3所示,则该三棱锥的体积等于________cm3.

图1-3

11.1 [解析]本题考查三棱锥的三视图与体积计算公式,考查

学生对数据的运算处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由三视图可知,几何体为一个三棱锥,则V=Sh=××1×3×2=1.

[点评]正确的识图是解决三视图问题的关键,同时要注意棱长的长度、关系等.

G3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

18.G3、G5[2012·陕西卷]

(1)如图1-6所示,证明命题“a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是π外的一条直线(b不垂直于π),c是直线b在π上的投影,若a⊥b,则a⊥c”为真;

图1-6

(2)写出上述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不需证明).

18.解:

(1)证法一:

如下图,过直线b上任一点作平面π的垂线n,设直线a,b,c,n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b,c,n,则b,c,n共面.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存在实数λ,μ使得c=λb+μn,则a·c=a·(λb+μn)=λ(a·b)+μ(a·n),

因为a⊥b,所以a·b=0,

又因为aπ,n⊥π,所以a·n=0,

故a·c=0,从而a⊥c.

证法二:

如图,记c∩b=A,P为直线b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过P作PO⊥π,垂足为O,则O∈c.

∵PO⊥π,aπ,∴直线PO⊥a,

又a⊥b,b平面PAO,PO∩b=P,

∴a⊥平面PAO,又c平面PAO,∴a⊥c.

(2)逆命题为:

a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是π外的一条直线(b不垂直于π),c是直线b在π上的投影,若a⊥c,则a⊥b.

逆命题为真命题.

G4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8.G4、G7、G11[2012·全国卷]如图1-1,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PA⊥底面ABCD,AC=2,PA=2,E是PC上的一点,PE=2EC.

(1)证明:

PC⊥平面BED;

(2)设二面角A-PB-C为90°,求PD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

图1-1

18.解:

方法一:

(1)因为底面ABCD为菱形,所以BD⊥AC,

又PA⊥底面ABCD,所以PC⊥BD.

设AC∩BD=F,连结EF.因为AC=2,

PA=2,PE=2EC,故PC=2,EC=,FC=,

从而=,=.

因为=,∠FCE=∠PCA,

所以△FCE∽△PCA,∠FEC=∠PAC=90°,

由此知PC⊥EF.

PC与平面BED内两条相交直线BD,EF都垂直,所以PC⊥平面BED.

(2)在平面PAB内过点A作AG⊥PB,G为垂足.

因为二面角A-PB-C为90°,所以平面PAB⊥平面PBC.

又平面PAB∩平面PBC=PB,

故AG⊥平面PBC,AG⊥BC.

BC与平面PAB内两条相交直线PA,AG都垂直,故BC⊥平面PAB,于是BC⊥AB,所以底面ABCD为正方形,AD=2,PD==2.

设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d.因为AD∥BC,且AD⊄平面PBC,BC⊂平面PBC,故AD∥平面PBC,A、D两点到平面PBC的距离相等,即d=AG=.

设PD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α,则sinα==.

所以PD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30°.

方法二:

(1)以A为坐标原点,射线AC为x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设C(2,0,0),D(,b,0),其中b>0,则P(0,0,2),E,B(,-b,0).

于是=(2,0,-2),

=,=,

从而·=0,·=0,

故PC⊥BE,PC⊥DE.

又BE∩DE=E,所以PC⊥平面BDE.

(2)=(0,0,2),=(,-b,0).

设m=(x,y,z)为平面PAB的法向量,

则m·=0,m·=0,

即2z=0,且x-by=0,

令x=b,则m=(b,,0).

设n=(p,q,r)为平面PBC的法向量,则

n·=0,n·=0,

即2p-2r=0且+bq+r=0,

令p=1,则r=,q=-,n=.

因为面PAB⊥面PBC,故m·n=0,即b-=0,故b=,于是n=(1,-1,),=(-,-,2),

cos〈n,〉==,〈n,〉=60°.

因为PD与平面PBC所成角和〈n,〉互余,故PD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30°.

18.G4、G5、G11[2012·福建卷]如图1-3,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AD=1,E为CD中点.

(1)求证:

B1E⊥AD1;

(2)在棱AA1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DP∥平面B1AE?

若存在,求AP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若二面角A-B1E-A1的大小为30°,求AB的长.

图1-3

18.解:

(1)以A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设AB=a,则A(0,0,0),D(0,1,0),D1(0,1,1),E,B1(a,0,1),故AD1=(0,1,1),=,=(a,0,1),=.

∵·=-×0+1×1+(-1)×1=0,

∴B1E⊥AD1.

(2)假设在棱AA1上存在一点P(0,0,z0),

使得DP∥平面B1AE.此时=(0,-1,z0).

又设平面B1AE的法向量n=(x,y,z).

∵n⊥平面B1AE,∴n⊥,n⊥,得

取x=1,得平面B1AE的一个法向量n=.

要使DP∥平面B1AE,只要n⊥,有-az0=0,解得z0=.

又DP⊄平面B1AE,∴存在点P,满足DP∥平面B1AE,此时AP=.

(3)连接A1D,B1C,由长方体ABCD-A1B1C1D1及AA1=AD=1,得AD1⊥A1D.

∵B1C∥A1D,∴AD1⊥B1C.

又由

(1)知B1E⊥AD1,且B1C∩B1E=B1,

∴AD1⊥平面DCB1A1.∴是平面A1B1E的一个法向量,此时=(0,1,1).

设与n所成的角为θ,

则cosθ==.

∵二面角A-B1E-A1的大小为30°,

∴|cosθ|=cos30°,即=,

解得a=2,即AB的长为2.

16.G4、G5[2012·江苏卷]如图1-4,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1B1=A1C1,D,E分别是棱BC,CC1上的点(点D不同于点C),且AD⊥DE,F为B1C1的中点.

求证:

(1)平面ADE⊥平面BCC1B1;

(2)直线A1F∥平面ADE.

16.证明:

(1)因为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CC1⊥平面ABC,

又AD⊂平面ABC,所以CC1⊥AD.

又因为AD⊥DE,CC1,DE⊂平面BCC1B1,CC1∩DE=E,

所以AD⊥平面BCC1B1.又AD⊂平面ADE,

所以平面ADE⊥平面BCC1B1.

(2)因为A1B1=A1C1,F为B1C1的中点,所以A1F⊥B1C1.

因为CC1⊥平面A1B1C1,且A1F⊂平面A1B1C1,

所以CC1⊥A1F.

又因为CC1,B1C1⊂平面BCC1B1,CC1∩B1C1=C1,

所以A1F⊥平面BCC1B1.

(1)知AD⊥平面BCC1B1,所以A1F∥AD.

又AD⊂平面ADE,A1F⊄平面ADE,所以A1F∥平面ADE.

18.G4、G11[2012·辽宁卷]如图1-4,直三棱柱ABC-A′B′C′,∠BAC=90°,AB=AC=λAA′,点M,N分别为A′B和B′C′的中点.

(1)证明:

MN∥平面A′ACC′;

(2)若二面角A′-MN-C为直二面角,求λ的值.

图1-4

18.解:

(1)(证法一)

连结AB′,AC′,由已知∠BAC=90°,

AB=AC,三棱柱ABC-A′B′C′为直三棱柱.

所以M为AB′中点.

又因为N为B′C′的中点.

所以MN∥AC′.

又MN⊄平面A′ACC′,

AC′⊂平面A′ACC′,

因此MN∥平面A′ACC′.

(证法二)

取A′B′中点P,连结MP,NP,

M,N分别为AB′与B′C′的中点,所以MP∥AA′,PN∥A′C′,

所以MP∥平面A′ACC′,PN∥平面A′ACC′,又MP∩NP=P,

因此平面MPN∥平面A′ACC′,而MN⊂平面MPN,

因此MN∥平面A′ACC′.

(2)以A为坐标原点,分别以直线AB,AC,AA′为x轴,y轴,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如图1-5所示.

图1-5

设AA′=1,则AB=AC=λ,

于是A(0,0,0),B(λ,0,0),C(0,λ,0),A′(0,0,1),B′(λ,0,1),C′(0,λ,1).

所以M,N.

设m=(x1,y1,z1)是平面A′MN的法向量,

由得

可取m=(1,-1,λ).

设n=(x2,y2,z2)是平面MNC的法向量,

由得

可取n=(-3,-1,λ).

因为A′-MN-C为直二面角,所以m·n=0.

即-3+(-1)×(-1)+λ2=0,解得λ=.

G5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9.G5、G6、G10、G11[2012·重庆卷]如图1-2,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4,AC=BC=3,D为AB的中点.

(1)求点C到平面A1ABB1的距离;

(2)若AB1⊥A1C,求二面角A1-CD-C1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图1-2

19.解:

(1)由AC=BC,D为AB的中点,得CD⊥AB.又CD⊥AA1,故CD⊥面A1ABB1,所以点C到平面A1ABB1的距离为

CD==.

(2)解法一:

如图,取D1为A1B1的中点,连结DD1,则DD1∥AA1∥CC1.又由

(1)知CD⊥面A1ABB1,故CD⊥A1D,CD⊥DD1,所以∠A1DD1为所求的二面角A1-CD-C1的平面角.

因A1D为A1C在面A1ABB1上的射影,又已知AB1⊥A1C,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AB1⊥A1D,从而∠A1AB1、∠A1DA都与∠B1AB互余,因此∠A1AB1=∠A1DA,所以Rt△A1AD∽Rt△B1A1A.因此=,即AA=AD·A1B1=8,得AA1=2.

从而A1D==2.

所以,在Rt△A1DD1中,

cos∠A1DD1===.

解法二:

如图,过D作DD1∥AA1交A1B1于点D1,在直三棱柱中,易知DB,DC,DD1两两垂直.以D为原点,射线DB,DC,DD1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设直三棱柱的高为h,则A(-2,0,0),A1(-2,0,h),B1(2,0,h),C(0,,0),C1(0,,h),从而=(4,0,h),=(2,,-h).

由⊥,有8-h2=0,h=2.

故=(-2,0,2),=(0,0,2),=

(0,,0).

设平面A1CD的法向量为m=(x1,y1,z1),则m⊥,m⊥,即

取z1=1,得m=(,0,1),

设平面C1CD的法向量为n=(x2,y2,z2),则n⊥,n⊥,即

取x2=1,得n=(1,0,0),所以

cos〈m,n〉===.

所以二面角A1-CD-C1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20.G5、G7[2012·浙江卷]如图1-5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120°,且PA⊥平面ABCD,PA=2,M,N分别为PB,PD的中点.

(1)证明:

MN∥平面ABCD;

(2)过点A作AQ⊥PC,垂足为点Q,求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图1-5

20.解:

(1)因为M,N分别是PB,PD的中点,所以MN是△PBD的中位线,所以MN∥BD.

又因为MN⊄平面ABCD,所以MN∥平面ABCD.

(2)方法一:

连结AC交BD于O.以O为原点,OC,OD所在直线为x,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如图所示.

在菱形ABCD中,∠BAD=120°,得

AC=AB=2,BD=AB=6.

又因为PA⊥平面ABCD,所以PA⊥AC.

在Rt△PAC中,AC=2,PA=2,AQ⊥PC,得QC=2,PQ=4.

由此知各点坐标如下,

A(-,0,0),B(0,-3,0),C(,0,0),D(0,3,0),P(-,0,2),M,N,

Q.

设m=(x,y,z)为平面AMN的法向量.

由=,=知

取z=-1,得

m=(2,0,-1).

设n=(x,y,z)为平面QMN的法向量.

由=,=知

取z=5,得n=(2,0,5).

于是cos〈m,n〉==.

所以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方法二:

在菱形ABCD中,∠BAD=120°,得

AC=AB=BC=CD=DA,BD=AB.

又因为PA⊥平面ABCD,所以

PA⊥AB,PA⊥AC,PA⊥AD.

所以PB=PC=PD.

所以△PBC≌△PDC.

而M,N分别是PB,PD的中点,所以

MQ=NQ,且AM=PB=PD=AN.

取线段MN的中点E,连结AE,EQ,则

AE⊥MN,QE⊥MN,

所以∠AEQ为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

由AB=2,PA=2,故

在△AMN中,AM=AN=3,MN=BD=3,得

AE=.

在直角△PAC中,AQ⊥PC,得

AQ=2,QC=2,PQ=4.

在△PBC中,cos∠BPC==,

得MQ==.

在等腰△MQN中,MQ=NQ=,MN=3,得

QE==.

在△AEQ中,AE=,QE=,AQ=2,得

cos∠AEQ==.

所以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17.G5、G11[2012·天津卷]如图1-4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C⊥AD,AB⊥BC,∠BAC=45°,PA=AD=2,AC=1.

(1)证明PC⊥AD;

(2)求二面角A-PC-D的正弦值;

(3)设E与棱PA上的点,满足异面直线BE与CD所成的角为30°,求AE的长.

17.解:

方法一:

如图所示,以点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得A(0,0,0),D(2,0,0),C(0,1,0),B,P(0,0,2).

(1)易得=(0,1,-2),=(2,0,0),于是·=0,所以PC⊥AD.

(2)=(0,1,-2),=(2,-1,0).设平面PCD的法向量n=(x,y,z),

则即

不妨令z=1,

可得n=(1,2,1).

可取平面PAC的法向量m=(1,0,0).

于是cos〈m,n〉===,从而sin〈m,n〉=.所以二面角A-PC-D的正弦值为.

(3)设点E的坐标为(0,0,h),其中h∈[0,2].由此得=,由=(2,-1,0),故

cos〈,〉===,

所以,=cos30°=,解得h=,

即AE=.

方法二:

(1)由PA⊥平面ABCD,可得PA⊥AD.

又由AD⊥AC,PA∩AC=A,故AD⊥平面PAC,

又PC⊂平面PAC,所以PC⊥AD.

(2)如图所示,作AH⊥PC于点H,连接DH.

由PC⊥AD,PC⊥AH,可得PC⊥平面ADH,因此DH⊥PC,从而∠AHD为二面角A-PC-D的平面角.

在Rt△PAC中,PA=2,AC=1,由此得AH=.

(1)知AD⊥AH.故在Rt△DAH中,DH==.因此sin∠AHD==.所以二面角A-PC-D的正弦值为.

(3)如图所示,因为∠ADC<45°,故过点B作CD的平行线必与线段AD相交,设交点为F,连接BE,EF.故∠EBF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与CD所成的角.

由BF∥CD,故∠AFB=∠ADC.

在Rt△DAC中,CD=,sin∠ADC=,

故sin∠AFB=.

在△AFB中,由=,AB=,

sin∠FAB=sin135°=,可得BF=.

由余弦定理,BF2=AB2+AF2-2AB·AF·cos∠FAB,可得AF=.

设AE=h.

在Rt△EAF中,EF==.

在Rt△BAE中,BE==.

在△EBF中,因为EF<BE,从而∠EBF=30°,由余弦定理得cos30°=,可解得h=.

所以AE=.

14.G5[2012·四川卷]如图1-4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棱CD、CC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1M与DN所成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图1-4

14.90° [解析]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故A1在平面CDD1C1上的射影为D1,

即A1M在平面CDD1C1上的射影为D1M,

而在正方形CDD1C1中,由tan∠DD1M=tan∠CDN=,

可知D1M⊥DN,

由三垂线定理可知,A1M⊥DN.

16.G4、G5[2012·江苏卷]如图1-4,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1B1=A1C1,D,E分别是棱BC,CC1上的点(点D不同于点C),且AD⊥DE,F为B1C1的中点.

求证:

(1)平面ADE⊥平面BCC1B1;

(2)直线A1F∥平面ADE.

16.证明:

(1)因为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CC1⊥平面ABC,

又AD⊂平面ABC,所以CC1⊥AD.

又因为AD⊥DE,CC1,DE⊂平面BCC1B1,CC1∩DE=E,

所以AD⊥平面BCC1B1.又AD⊂平面ADE,

所以平面ADE⊥平面BCC1B1.

(2)因为A1B1=A1C1,F为B1C1的中点,所以A1F⊥B1C1.

因为CC1⊥平面A1B1C1,且A1F⊂平面A1B1C1,

所以CC1⊥A1F.

又因为CC1,B1C1⊂平面BCC1B1,CC1∩B1C1=C1,

所以A1F⊥平面BCC1B1.

(1)知AD⊥平面BCC1B1,所以A1F∥AD.

又AD⊂平面ADE,A1F⊄平面ADE,所以A1F∥平面ADE.

18.G5、G10、G11[2012·湖南卷]如图1-6,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B=4,BC=3,AD=5,∠DAB=∠ABC=90°,E是CD的中点.

(1)证明:

CD⊥平面PAE;

(2)若直线PB与平面PAE所成的角和P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相等,求四棱锥P-ABCD的体积.

图1-6

18.解:

解法1:

(1)如下图

(1),连结AC.由AB=4,BC=3,∠ABC=90°得AC=5.又AD=5,E是CD的中点,所以CD⊥AE.因为PA⊥平面ABCD,CD⊂平面ABCD,所以PA⊥CD.而PA,AE是平面PAE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以CD⊥平面PAE.

(2)过点B作BG∥CD,分别与AE、AD相交于点F,G,连结PF.

(1)CD⊥平面PAE知,BG⊥平面PAE.于是∠BPF为直线PB与平面PAE所成的角,且BG⊥AE.

由PA⊥平面ABCD知,∠PBA为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由题意∠PBA=∠BPF,因为sin∠PBA=,sin∠BPF=,所以PA=BF.

由∠DAB=∠ABC=90°知,AD∥BC,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