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769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

解析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范围:

必修1(1~6单元)约占30%,必修1(7~8单元)必修2(1~3单元)约占70%。

第I卷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用青铜制作的饮食器日渐减少,较为实用的漆器则被广泛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此现象是客观上反映了

A.贵族政治走向了衰落B.青铜铸造技术已失传

C.国家财政出现了困难D.民间手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详解】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不仅是饮食器,也是代表社会等级的礼器,是贵族政治盛行的体现,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政治的衰落,青铜器也就日渐减少,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仍有青铜器,且比以前更加精美,说明青铜冶铸技术并没有失传,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国家财政问题,但是民间手工业刚刚兴起,谈不上发展迅速,故CD不符合题意。

2.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和发展机械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机械技术曾在农业、冶金、纺织、车船制造、军事、天文仪器、钻井等各个领域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却没能推进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下列最有可能对这种转型产生推力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动力是工业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或生产工具的革新,在四项成就中只有杜诗发明水排属于工业生产领域的成果,故C符合题意;A属于天文学方面,B是农业灌溉,D是农业播种,故ABD不符合题意。

3.公元前115年,桑弘扬提出“均输”方案,中央设均输令,地方设均输官,负责推行均输法。

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

公元前110年,桑弘扬又设平准法,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

桑弘羊的这些举措

A.着眼于缓和阶级间矛盾B.调剂了各地所需物品

C.推动盐铁专卖制度确立D.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

【答案】D

【详解】桑弘羊的这些举措不仅调剂了中央政府各部门所需要的物品,也缓解了路途遥远和运输困难的问题,还打击了商人的投机行为,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D项符合题意;缓和阶级矛盾在材料里没有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调剂各地所需物品只是均输令的影响之一,“均输”和盐铁专卖是两个独立的法令,故BC不符合题意。

4.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员上长期推行“保任”制,即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被任者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任人者要与之同其赏罚。

这说明中国古代

A.建立了完善的选官制度B.法律惩罚制度异常严酷

C.注重加强对官员的管理D.官员职责缺乏明确分工

【答案】C

【详解】“保任”制所体现的连带责任,有利于防止官员滥用和腐败,说明中国古代注重对官员的管理,C项符合题意;“保任”制无法说明选官制度的完善与否,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虽体现了“连坐”性,但并不能说明法律惩罚的严酷,故B不符合题意;“保任”制无法体现官员的职责是否分明,故D不符合题意。

5.“两京衣冠(注:

“衣冠”指士大夫或文明礼教),尽投江湘,……故荆南村邑,十倍其初。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中唐以后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

该现象

A.使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B.推动了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

C.使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D.体现了行政区划变更的频繁

【答案】B

【详解】两则材料都说明由于北方战乱等因素,上层(两京衣冠)南迁,带动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南方行政区划密集度上升,经济重心逐步南移,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人口南迁,但没有说明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故A不符合题意;人口南迁带来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但不能说明南方商品经济的活跃,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明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而是南方新增州县较多,这恰恰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

6.张晋藩在《中国法制通史》中说: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商品经济已有较快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挑战D.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立法

【答案】B

【详解】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立法手段来规范市场管理,以此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明代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并未反映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挑战,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做法并不能说明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立法,D项不符合题意。

7.康熙帝亲政后,几乎日日举行御门听政,与朝臣商讨朝政;雍正帝继位以后,处理政务“自展至暮,总无间断”;乾隆帝也基本“万机综揽,巨细躬亲”。

清朝前期的皇帝亲政主要是为了

A维护国家机密B.恪守家规祖训

C.提高行政效率D.强化皇权专制

【答案】D

【详解】清代皇帝通过亲政,权不假人,使专制集权制下的清代皇权得到充分的行使与发挥,维护了皇权的绝对专制性,故D项符合题意;ABC并非主要目的所在,故ABC不符合题意。

8.19世纪70年代,英国驻上海领事说:

“土布和进口商品(洋布)相竞争,(在品质上)决不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但是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此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了。

”广东番禹“邑中女红以纺织为业,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未欲趋利,以充土纱,遂多失业矣。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近代中国人收入低使土布竞争不过洋布

B.中国家庭手工业解体主要由于土布大量滞销

C.英国驻上海领事叙述的现象不符合事实

D.廉价的工业品涌入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D

【详解】由材料“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此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了”“邑中女红以纺织为业……质松价贱……遂多失业矣”可知,廉价的工业品涌入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B不符合题意;这一现象基本符合事实,C项不符合题意。

9.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

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

该现象表明当时

A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B.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D.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答案】A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重视信誉”“美孚石油公司请由‘顺记’帮助推销煤油”、“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可以看出部分民族资本家比较重视经营策略,以加快自身企业发展,A正确。

“依赖”一词明显不符合史实,仅从题干信息无体现,排除B;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不是在讲民族工商业的诞生问题,而是发展,排除C;题干没有把上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排除D。

10.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宜怀以100万两所承办。

次转变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B.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D.导致了清政府财政崩溃

【答案】C

【详解】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由材料“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可知,此转变是受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无力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材料只是反映清政府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做法有利于开拓财源,缓解清政府财政困难,故D不符合题意。

11.如图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军用小票”的正反面图案,此时采用黄帝纪年法。

该票发行时的政局特征是

A.辛亥风云,清廷土崩瓦解B.民国初创,百废待兴气象新

C.革命烽火,遍及神州大地D.军阀割据,你方唱罢我登场

【答案】A

【详解】从材料“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和“黄帝纪元”来看,该票应发行于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排除B、D,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只是在少数地区发生战争,C项不符合题意。

12.下表统计了1902~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状况(单位:

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数)。

据此可获取的最有效信息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投资方式发生巨变

B.民国政府对外债务有所减少

C.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家部分利用外资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剧

【答案】D

【详解】由表格中的列强在华投资的总计值和中国政府的债务数来看,数据在逐渐增大,这说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加剧,D项符合题意;表格只列举三类投资方式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与表格数字的变化相违背,故B不符合题意;外国列强向私人参与者放款,而接受贷款者并非一定是中国民族资本家,C项不符合题意。

13.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1937年抗战前,在全国工业资本中国家资本只占11%左右,到1942年国家资本已占到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工业资本的69%以上。

此现象

A.有利于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B.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

C.反映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D.加剧了国统区的经济大危机

【答案】A

【详解】材料信息显示抗战时期国家资本在工业资本中的比重大幅上升,这有利于增强国民政府的经济实力,从而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保证,A项符合题意;1937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结束,B项不符合题意;国家资本不属于官僚资本,C项不符合题意;国家资本的增长与经济危机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14.如图是一幅有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美国对台军售的立场绝对不会改变

B.台湾的请求是美国对台军售的根源

C.台湾与美国勾结阻碍祖国统一

D.美国对台军售受多重利益驱使

【答案】D

【详解】注意漫画中的题字“去搞捣乱,还能发财,何乐不为”,“发财”是指经济利益,“捣乱”是指阻碍中国的统一,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太绝对,美国对台军售的根源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故B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不符合题意。

15.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

“总之,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全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有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

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

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据此,邓小平强调

A.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外交的原则之一

C.中国应加入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D.世界各国都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详解】由“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可知,邓小平强调各国政党均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不得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也即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故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太笼统,故A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未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太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

16.《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指出:

“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物,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

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物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

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

”“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不寒而栗。

很自然地,我们生于他们之后的人,每个人都应当忍受一切痛苦,为他服务。

”这表明

A.雅典居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利

B.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

C.伯利克里要求人们忍受苦难

D.雅典公民一心为国,不讲究个人私利

【答案】B

【详解】材料的前半部分强调公民关心国家事务,后半部分讲公民勇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关心国家事务是由于其能参与国家事务,即由于雅典的民主政治,这种参与使公民将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说,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或爱国意识,B项符合题意;伯利克里的演讲是针对雅典公民而言的,故AC不符合题意;雅典公民并非没有个人私利,故D不符合题意。

17.“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如果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由此可见,该观点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A.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B.为欧洲宗主国提供商品输出场地

C.可以被视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D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迎来了从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契机,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启蒙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资本输出”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强调世界市场的形成,D不符合题意。

18.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所著《英国史》指出:

“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

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

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

在所有诚实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

”由此可见,1688年革命的主要贡献是

A.使资产阶级最终战胜了王权

B.使英国远离了破坏性冲突和内战的危险

C.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D.明确了宪法在政治中的地位及修订程序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

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可知,以后英国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运动,B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与王权的斗争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并非光荣革命一次性解决的,A项不符合题意;确立议会高于王权原则的是《权利法案》,C项不符合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D项不符合题意。

19.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中写道:

“工业化发达国家结果却向那些不发达国家展示了其未来的景象。

”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A.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B.为西方列强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C.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海外市场D.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范围

【答案】A

【详解】1867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已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为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加大了对外殖民扩张。

这在客观上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工业文明,加快其近代化的进程。

从这一角度看,工业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展示了未来景象,A项符合题意;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材料角度,故CD不符合题意。

20.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废除了过去带有强烈管制色彩的条例,例如1846年废除谷物条例,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等。

改变这些政策

A.使英国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全面加强

B.大大便利了英国向世界输出资本

C.提升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D.确立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答案】C

【详解】英国政府把过去带有很强贸易管制色彩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推动了自由贸易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故排除A,C项符合题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不符合题意;D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21.1882年,德国不到1%的企业,竟占有汽力和电力总数的3/4以上,而占企业总数91%的企业却占有7%的汽力和电力。

这说明当时德国

A.工业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B.政治统一具有局限性

C.市场的竞争能力急剧下降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工业生产实现了集中,这是垄断组织形成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只说明了德国工业生产的集中状态,并不能说明工业化发展的不平衡,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德国工业发展迅速,这是政治统一促进的结果,B项不符合题意;大企业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C项不符合题意。

2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各国民众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的面貌。

其中“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主要表现是

A.落后国家全部沦为殖民或半殖民地

B.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取代了自然经济

C.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

整体化趋势

D.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答案】C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

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世界的步伐,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内的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故C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AB不符合题意;D项发生在19世纪中期,D不符合题意。

23.“按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决定举行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并进行反饥饿、反对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宣传鼓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讨论了一天未来斗争的形式,主张继续开展斗争,推进革命。

”材料反映的事件

A.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B.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成为俄国和平夺权的开始D.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答案】B

【详解】由“反饥饿、反对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宣传鼓动”“布尔什维克党”可判断这一事件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是一次暴力斗争,C项不符合题意;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的是《四月提纲》,D项不符合题意。

24.1969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在向联合国大会所作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12个月中,国际形势仍在恶化。

……我几乎说不出整个世界在实现《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什么进步。

……而且,我强烈地感到时间愈来愈不够用。

”该报告

A.对当时世界形势作出了错误猜测

B.指出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和平存在较大隐患

C.理性分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D.认为美苏争霸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答案】B

【详解】由“我几乎说不出整个世界在实现《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什么进步”可知,吴丹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材料仅反映了吴丹对当时的世界形势作了一个悲观的评述,并不能说明其观点的正确与否,故排除A,B符合题意;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之下,且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苏争霸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25.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A.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中美苏日四国决定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影响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最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故A项符合题意;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但不是“主导”作用,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经济因素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故D项不符合题意。

第II注意事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我们缺少像地中海、波斯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面对的是渺渺的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我们只有一个内海——渤海湾,太小了。

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主要是打鱼、晒盐,是烟波浩渺、难于了解的地方,很难进行运输、航行,海洋就没有充分的发挥起来。

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

——余秋雨《<论语>亲切如外公给我的信》

材料二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的“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一系列航海大发现,宣告了西方殖民时代和海洋瓜分时代的开始。

……在此背景下,西方军事思想突破了以前狭隘的理论视野,逐渐具备了全球性的战略目眼光。

……马汉的“海权论”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海洋进而控制世界打下了理论基础。

……从本质上说,马汉的“海权论”是地理大发现的产物,具有全球性和世界性眼光,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近代以来西方军事思想创新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即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

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军堂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清朝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没有很好利用海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筹建近代海军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

(1)古代中国对广阔的太平洋认识很少;中国主要是农耕文明,对海洋需求较少;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对外贸易。

(2)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加紧抢占殖民地,发展海上贸易,世界的孤立状况被打破,逐步走向整体;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落后地区逐步被纳入世界体系中,对其发展造成了“双重”的影响;西方国家间为争夺殖民霸权、海上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国际关系日益紧张。

(3)清政府筹划海防旨在抵抗列强侵略,具有积极意义;兴办海军和近代教育事业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落后的面貌。

【详解】

(1)由材料“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可得出古代中国对广阔的太平洋认识很少;由材料“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可得出中国主要是农耕文明,对海洋需求较少;由材料“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结合所学,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对外贸易。

(2)要一分为二说明近代西方国家“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带来的影响,既要采用近代化史观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角度说明世界日益密切联系。

同时要指出,早期殖民扩张导致国际关系日益紧张。

(3)要一分为二评价清政府筹划海防。

从积极方面来看,可以从抵抗列强侵略和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来说明,从消极方面来看,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只学器物不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落后的面貌。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

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

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