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051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08-11-0714:

38:

33】【来源:

】【字体:

大中小】【打印】

生物产业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加快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对培育我省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为引导我省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我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好的基础。

至2005年,全省已拥有相关重点实验室37个,其中国家级12个(含部级和部省共建6个),省级2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1个;工程中心1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6个。

至“十五”期末,这些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已累计投资15.6亿元,其中国家或部委投资2亿元,省有关部门投资5.22亿元,单位自筹7.86亿元,其它方面投入0.58亿元。

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主要是:

1.工业生物技术。

我省工业生物技术在生物加工过程的优化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传统发酵产品的优化升级技术、清洁生产与环境友好材料、手性化合物等领域,在国内有较强优势。

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成果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酶法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新技术研究”成果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步两酶合成法”制备D—羟基苯甘氨酸工艺技术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起离子法介导微生物外源DNA转导的研究体系,为微生物转基因工程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我省已在该中心建立了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江南大学的教育部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生物转化与合成、发酵过程的优化以及在生物反应器的研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完成的“发酵法生产甘油”和“微生物酶拆分制备D—泛解酸内酯”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校将食品工程和发酵工程的技术进行集成,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增值、增效以及新型酶制剂、有机酸、氨基酸、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工业化成果。

2.农业生物技术。

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在国内同行业中,技术积累丰富,人才水平较高。

以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等为主的科研院所,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作物分子育种、作物细胞工程育种、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兽药、农用基因工程疫苗、鱼类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在国内有较强优势。

(1)农作物新品种。

我省超级稻和转基因棉花的生物技术育种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形成了以两系稻和棉花转基因育种的技术特色,目前仍然是国内技术高地之一。

(2)植物转基因技术。

我省形成了多样化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适合于我省的研究发展,两种基本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大多数有效转化,成为有关研发的重要技术基础。

(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长期以来,我省在水稻品质、小麦抗病性、棉花纤维品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材料,形成了一批新产品、新品种,并已应用于生产,如小麦“生抗1号”等。

(4)生源性分子制剂。

我省以清洁生产要求为标准,研发了分子改良的微生物。

如植源性农药,作为替代农药,应用于生产,技术先进,效益显著。

(5)基因工程疫苗。

我省在动物基因工程疫苗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展。

成功构建以沙门氏菌载体运送NDVF基因、AIVH5、H9亚型HA基因的核酸疫苗;研制成功动物去势基因工程疫苗;传染性法氏囊基因工程疫苗和猪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也取得突破。

(6)转基因动物制药。

我省这项工作处在国内领先水平。

我省在扬州大学建有省转基因动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

该校与中科院等有关研究院合作,目前已具备了利用转基因系统开发医用珍稀蛋白的能力。

(7)单克隆抗体研制。

我省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

我省研制成功的单抗所针对的抗原种类已覆盖了大多数常见畜禽传染病病原,特别是对鸡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覆盖最完全。

(8)经济动物胚胎工程。

我省在动物胚胎生物技术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一些研究居国内外先进水平。

另外,我省在培育抗病鸡、猪品种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医药生物技术。

我省医药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中药生物技术、发酵工程药物和其它生物技术药物、转基因动物制药、基因治疗、生物芯片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的优势。

我省拥有一批生物医药研究创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包括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南京市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力量雄厚,聚集了一大批生物医药研究人才,储备了一批产品,为江苏省生物医药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省在传统生化药物上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天然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平台,研制的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获国家一类新药。

我省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血栓药物,如符合国际标准的低出血抗血栓药物、低分子量肝素、具有靶向性的选择性抗血栓药物(如人胎盘抗凝蛋白变体,尿激酶原,rPA)等。

我省已研制出具有江苏特色的自主创新的抗肿瘤药物,如多糖类免疫调节剂、抗肿瘤坏死因子、重组内皮抑素、Decoy核酸类等多种抗肿瘤药物,具有多免疫调节功能的糖类和肿瘤靶向性药物。

我省在基因重组药物研发方面已形成体系,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立了成熟、完善的基因工程研究技术平台,从上游到下游的仪器设备齐全,掌握了基因工程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在新药研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4.能源生物技术。

我省能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已有较好的基础。

以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等为主的高等院校,多年来从事生物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为我省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省能源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植物油料方面。

规模发展油料植物以生产“生物柴油”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本着“油料植物种植不直接和人类争夺地盘”的宗旨,针对沿海滩涂的开发,我省已开展了耐盐经济植物的研究。

苏北盐城、张家港一带已经开始利用沿海滩涂地种植菊芋等能源作物,并以此为原料进行产品的开发。

大丰县围堤内盐碱地上引种了美国海滨锦葵,种子萌发和直播育苗栽培试验均获得突破。

对菜籽油进行深度加工,提炼出约30%的保健油,而剩余产品非常适用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另外,燃料乙醇在苏北推广获得成功,引发了我省众多民营企业开始致力于生物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

5.环境生物技术。

我省环境生物技术在清洁生产与污染物源头的控制、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土壤与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等研究领域,在国内有较强优势。

我省在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比较活跃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目前拥有科研人员约260人。

“十五”期间,承担和完成了60多项国家、部省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较显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我省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200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国内率先成立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目前,该中心在国内铜污染土壤、POPS污染土壤以及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省高校在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及河湖生物修复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十五”期间,承担的国家863水专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省在高效生物处理反应器的产业化方面在国内长期居于首位,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领先较多,但最近几年浙江、山东等省市追赶较快,已接近我省的水平,增加了我省的产品进入市场难度。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生物产业企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

一是企业初具规模。

江苏省经贸委对153家生物产业企业进行了调查。

从行业结构来看,医药生物企业85家,农业生物企业23家,工业生物企业21家,环境生物企业12家,能源生物企业4家。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民营企业占70家,股份制企业45家,外资企业22家,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12家。

2005年末总资产达312.6亿元,户均资产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24倍。

二是经营状况良好。

2005年实现销售总额341.3亿元,户均2.2亿元,是2001年的3.2倍,实现利税52.8亿元,户均0.35亿元,是2001年的3.5倍。

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46个,占企业总数的30%,平均销售利税率为15.5%,高于全省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税率,也高于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销售利税率。

三是产品开发加快。

至2005年底已投放市场的生物技术产品359个,比2001年增加242个。

其中,医药生物产品214个,工业生物产品51个,农业生物产品52个,环境生物产品18个,能源生物产品6个。

2005年的生物技术产品销售总额162.4亿元,实现利税29.9亿元,生物产品销售利税率18.4%。

其中,近80%的产品为产学研合作开发,只有20%的产品为企业自主开发。

四是创新能力增强。

153家生物产业企业已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的有123家,2005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5.1亿元,其中生物技术研发投入达10.1亿元,占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的6.2%。

拥有生物技术研发人员共4162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4%,其中高中级职称研发人员占50%。

拥有生物技术专利468件。

2005年正在研制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有41个,其中医药生物产品18个,工业生物产品4个,农业生物产品6个,环境生物产品4个,能源生物产品2个。

尽管我省生物产业和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其总体经济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规模仍偏小。

我省生物产业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04亿元,平均年销售额为2.23亿元,而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2000年销售额就已达24亿美元,净利润6.4亿美元。

二是生物产品技术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

我省359个生物技术产品2005年平均销售额仅0.45亿元。

三是生物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绝大部分产品技术来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四是生物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高层次研发人员。

三、发展环境

(一)国外生物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2005年,全球21个国家共种植13亿亩转基因作物,10年间增长了50倍。

当前,生物技术产业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

预计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将在2007—2010年盈利。

生物技术产业的未来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

目前,加速发展生物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纷纷采取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搜罗人才、抢占专利、建设园区、培育产业等措施,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

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提出了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优势,相继制订了生物产业发展战略措施,强化政府引导推动,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

各国对生物产业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一方面推动了全球生物技术进步,加快了其产业化进程,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创新资源,并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这一新兴领域的争夺,增加了我省生物产业利用外部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

(二)国内发展环境及其影响。

我国政府对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

从1986年开始,连续多个5年计划中都把生物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使得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如我国是唯一的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了1%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并独立完成了杂交水稻9311(籼稻)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目前,我国已成为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的第四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地区。

转基因抗虫棉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

这些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总体来看,我国发展生物产业具备较好的条件。

一是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相对较小,是最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之一。

二是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特别是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是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批生物技术的企业正在迅速崛起,每年增加近100家新公司。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并在深圳、长春、石家庄建立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同时,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生物企业发展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

二是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国际化程度较低。

三是政策、体制等方面尚不完全适应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生物产业发展宏观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造成生物产业链条、价值链条被分割,有限资源投入分散、效率不高。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在研究水平、创新能力、投资强度、产业规模、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另外,产品重复生产,造成珍贵生物资源流失,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我国生物技术和产业的良好基础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和政策支撑,但由于全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生物产业链条以及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加之生物企业税赋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生物产业和生物技术企业的成长发育。

四、战略重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

必须抢抓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将生物产业作为我省重要的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我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我省科教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工业、农业、医药、能源、环境生物产业,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远近结合。

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与加强管理等关系,打破部门、机构之间的封锁和分割,加强产学研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既要着重于近期突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急迫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要求,争取在若干局部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2.自主创新,重点突破。

大力推进生物产业的体制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选择关系国家安全、具有比较优势、可有效缓解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约束的产业领域作为重点,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突破性发展。

3.国际合作,集聚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开放式创新,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遵循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规律,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以大企业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

同时,政府要在创新创业、投融资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营造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政府投资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和推动力度。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江苏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工业、农业、医药、能源、环境五大生物产业领域,选择重点产品,扶持重点企业,以提高企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化程度为主要目标。

至2010年,全省培育发展300家左右现代生物企业,其中20家左右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5家左右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2—3个销售超百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全省生物产品发展到600个以上;全省生物产业年销售额达800-1000亿元,形成江苏生物产业的特色与优势。

(四)重点领域

1、工业生物

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提供可与化石资源相补充的生物能源,实现生物基化学品等重要基础物质生物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新一代的基础物质的绿色加工方式,使化学工业的原料消耗、水资源消耗、能量消耗分别下降20%以上,综合成本降低10-15%,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污染扩散30%。

(1)重点产品和产品群

——生物基化学品大宗化学品、糖基精细化学品,包括糖的磷酸化合物、乙烯及其衍生物、乳酸及其衍生物、丁二酸及其衍生物、寡糖等。

——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维生素、酶法合成的手性化合物、微生物多糖和糖脂、饲料添加剂、精细化工产品与其它生物制造的大宗化学品。

——大宗酶制剂产品,包括用于造纸、纺织、制革、食品等的工业用酶制剂,耐高温酸性α-淀粉酶、脂肪酶、糖基磷酸化等产品。

——新型酶制剂,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和化学转化用酶,环境保护用酶,糖生物学和糖工程用酶。

——生物可降解塑料与生物材料,包括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物钢、纳米磁颗粒材料、酶法合成聚酯和聚碳酸酯等。

(2)重大产业化项目

——糖基磷酸化产品。

——新型生物添加剂。

——大宗发酵有机酸产品。

——新型生物聚合物产品。

——生物乙烯。

——生物柴油与生物基油脂化工产品的多联产。

——大宗和新型工业酶制剂。

2、农业生物

到2010年,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在若干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到2010年全省植物分子改良新品种和农业用分子制剂的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动物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产值达10—30亿元。

到2020年,力争进入动物生物技术强省行列。

(1)重点产品和产品群。

——分子改良新品种。

——生源性分子制剂。

——畜禽用基因工程疫苗。

——畜禽疫病诊断试剂盒。

——微生物兽药。

——特种组培苗木种苗。

——生物农药。

——优质食用菌新品种。

——新型生物有机肥料。

——鱼类新品种。

(2)重大产业化项目

——作物分子改良新品种。

——生源性分子制剂。

——畜禽重要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和快速诊断新技术。

——转基因动植物制药的产业化开发。

——水产优良野生品种资源的驯化养殖与人工繁育技术。

3、生物医药

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生物药物研制,加快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在若干重要项目上有所突破。

到2010年,争取2—4个基因工程新药和3—6个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投产。

积极与科研单位协作,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对维生素C等现有生产品种进行科技攻关,提高发酵水平,降低消耗,提高市场竞争力。

(1)重点产品和产品群

——基因工程药物(活性蛋白及多肽类)、人胰岛素,口含干扰素冰块、TPA、G—CSF,尿激酶原(PRO—UK)、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CT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工程人神经生长因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细胞因子抑制剂、基因工程抗体以及针对肿瘤、肝炎的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等。

——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甲肝疫苗、新发及烈性传染病疫苗等。

——微生物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氨基酸、甾体激素、维生素类及其它。

——生化药品,包括酶及辅酶类、蛋白质和多肽类、动物多糖类。

——酶工程产品,包括1,6二磷酸果糖、L—麻黄素、L—异亮氨酸、L—缬氨酸、L—丝氨酸、L—苯丙氨酸、L—丙氨酸、6APA、7ACA等。

——靶向药物,包括具有靶向性的选择性抗血栓药物、肿瘤靶向性药物等。

——诊断试剂,包括以纳米材料、磁性材料、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等新材料等为基础的病原体组合诊断试剂,尤其是新发、烈性和重组传染病病原体的诊断试剂。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与优生优育相关的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十几种病原体系列检测试剂。

——天然药物,如人天然神经生长因子和槐耳颗粒、槐耳菌质等真菌药物,以及植物细胞或组织培养生产的药物成分(如人参皂甙)等。

——组织工程产品,如多孔丝素膜、组织工程皮肤和人工硬脑膜等。

——生物芯片,包括生物芯片的新型材料、微流体芯片、SNP检测芯片及相关设备。

——抗血栓药物,包括普通肝素、符合国际标准的低出血抗血栓药物、低分子量肝素、具有靶向性的选择性抗血栓药物(如人胎盘抗凝蛋白变体等)。

——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细胞库等面向应用基础研究的“实验室经济”产品。

(2)重大产业化项目

——重组人胰岛素。

——rPA。

——重组人尿激酶原。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衍生物。

——Decoy核酸药物。

4、生物能源

开发非粮食路线为主的燃料乙醇及其相关产业链项目,建立1-2条十万吨以上的生产线和2-3条3-5万吨的燃料乙醇联产乳酸化饲料的生产线,使我省的生物乙醇总产量达到40万吨以上。

重点开发万吨级以上新型绿色生物柴油生产线,减少对酸碱的使用和废水排放,至“十一五”末我省生物柴油的总产量达到30万吨。

(1)重点产品

——燃料乙醇。

——沼气。

——生物质气化发电。

——生物柴油。

(2)重大产业化项目

——能源植物培育。

——植物纤维基燃料乙醇及高效利用中试线。

——利用饲料玉米联产酒精和酒糟饲料示范装置。

——多菌种、阶梯式发酵生产燃料酒精技术。

——基于废糟液直接循环使用的万吨级规模燃料酒精产业化示范工程装置。

——万吨级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装置。

5、生物环境

至2010年,废水生物处理的工程投资规模达15—20亿元;农业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量占年产生量的25—30%;环境生物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整治中得以有效应用。

(1)重点产品和产品群

——高效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包括适于处理有机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的高效工业规模厌氧处理反应器,低成本和高去除效果的脱氮和除磷系统。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以及相应的应用集成技术和反应器。

——环保用酶制剂和微生物絮凝剂。

——生物除臭剂和生物除臭装置。

——废物资源化的工艺与装备。

——用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的其它技术产品或设备。

——由固体废物转化来的化工产品、食品、饲料和有机肥料。

(2)重大产业化项目

——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畜禽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的产业化,包括:

堆肥发酵自动监控系统和堆肥设备的成套化、堆肥高效微生物菌剂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生物强化技术、堆肥技术标准化及设备和产品标准的研制。

——城市和城郊水体污染生物修复的成套技术和设备,包括水体消除黑臭技术、水生植被重建技术、微生物削减污染技术、防治水华技术、藻华和漂浮植物机械清除并资源化利用技术。

——新型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包括:

生物处理反应器及固定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毒有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