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4964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docx

生猪产业020的发展规划

生猪产业2012-2020的发展规划

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赣州建成粤港澳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战略。

生猪产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快捷途径。

为此,特制定赣州市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生猪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2011年全市生猪存栏336.87万头、出栏573.64万头,生猪出栏数占全省近五分之一。

其中外销生猪309.53万头。

猪肉产量46.61万吨,生猪产值90.75亿元。

一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引进温氏、正大、正邦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采用“公司+小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

组建畜牧专业合作社55个、养猪协会101个。

目前,全市有万头以上规模猪场54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42户,生态畜牧小区234个。

规模养殖比重达78%。

二是优势产业区域基本形成。

通过在全国率先提出和推广“猪—沼—果”、生猪“三零”工程(零疫情、零污染、零残留)等生态模式,生猪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初步形成以安远、寻乌、信丰等12个县市为重点的果园生态养猪区和以赣县、兴国、南康等为主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生猪产区。

南康、定南、信丰3县(市)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有供港生猪基地(场)6个,年供港量达15万头,成为无公害生猪外销与供港主产区。

三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已建有种猪场44个,其中原种猪场2个,一级种猪场7个,二级种猪场37个。

饲料兽药生产加工发展较好。

目前全市有饲料生产厂家45家,兽药生产企业4家。

饲料总产达235万吨,占全省二分之一强,产值70亿元。

引进雨润集团等加工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能力达150万头。

发展生猪运销企业309家,培植专业经济人548人。

二、产业发展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赣南发展生猪产业的有利条件较多,空间较大。

主要表现:

一是赣南区位优势明显,外销市场空间大。

我市处于湘粤闽赣四省交界之地,境内铁路、公路便利,多条国道及高速公路纵横全市,距深圳、港澳等重点消费区域距离均400公里左右,有运距短、成本低、损耗小、卖象好的优势。

已有多家外地生猪外贸猪场把生猪出口配额转移到我市的大型外贸猪场。

二是环境承载能力强。

赣南山地面积多,生态环境好,土地承载量大。

赣州市是全国十八大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4552.4万亩,森林覆盖率74.2%,位居全国前列,可完全消纳生猪养殖的粪污排放。

按“猪—沼—果”模式1亩果消纳4头生猪粪污测算,生猪产业发展空间可达2000多万头。

三是有良好的生猪养殖技术、发展基础和配套产业支撑。

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防疫体系。

能繁母猪存栏30.65万头,供种能力达550万头。

规模猪场无重大疫病流行,生猪出栏率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展,经济、社会效益凸显。

四是饲料加工业发达。

我市有以“双胞胎”、“加大”为代表的多家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可以就近利用消化饲料,同时带动和促进饲料加工企业的更好发展。

五是生猪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全市生猪规模养殖率已达78%以上,已建成234个生态畜牧小区,通过大力实施畜禽清洁生产,推广“猪-沼-果”和“四化一园”(即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把养殖小区建成生态园区)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而为畜牧产业化和畜牧产业升级换代奠定了强劲基础。

全市特色化、区域化畜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全市肉类总产量、牧业总产值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雄居全省榜首,成为江西畜牧业强市。

(二)制约因素

一是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物疫病复杂,猪瘟、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养猪业的危害不容乐观;基层动物疫病诊断和实验室检测能力还较弱;

二是生猪养殖过程中药物、激素、添加剂的滥用造成猪肉及其制品安全与卫生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是仍有部分规模猪场粪污处理不达标,有害气体排放超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粪污治理难度较大;

四是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外销基本以活猪为主,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构建安全、优质、高效及环境友好型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体系,是我市发展养猪业的主流方向,也是生猪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我市已确立了全力实施生猪产业化工程,全面实施生猪“三零”工程,开展生猪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大力推广温氏养殖模式,积极打造赣南生猪品牌,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把赣州打造成粤港澳优质商品猪及肉制品供应基地的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到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实现800万头,2020年生猪出栏实现1000万头,每年提供400万头优质商品猪销往粤港澳地区,400万头供给屠宰加工厂生产冷鲜肉及深加工,全部实现生猪标识及肉产品可追溯系统,保障肉食品安全。

生猪及其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

四、发展目标

通过8年的努力,即到2020年实现五大目标:

1、全市年出栏生猪1000万头,其中温氏公司实现出栏300万头。

2、建设3-4家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头的肉类加工厂,至2016年,实现年加工生猪300万头,加工比例达35.3%以上,加工产值实现60亿元。

2020年,实现年加工生猪400万头,加工比例达40%,加工产值实现80亿元。

3、外销生猪400万头以上,把赣州建设成为江西生猪优势产区和粤港澳优质商品猪生产供应基地。

4、外销优质种猪50万头以上。

各年度生产计划如下表:

 

2012—2020年各年度生猪出栏数及增长率单位:

万头、亿元

年份

项目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20年

全市出栏数量

610

660

710

800

850

1000

其中温氏公司出栏

30

60

100

150

200

300

全市新增出栏

40

50

50

70

70

150

其中温氏公司新增出栏

10

30

40

50

50

年增长率

7%

8.2%

7.6%

9.9%

9%

生猪产值

97.6

105.6

113.6

124.8

136

160

能繁母猪存栏

35

38

42

45

48.5

55

加工头数

及比例

80

13.1%

110

16.7%

170

23.9%

230

29.5%

300

35.3%

400

40%

加工产值

16

22

34

46

60

80

五、区域布局

(一)生产布局

1、果园生态养猪区——以信丰、安远、南康、寻乌、大余、上犹、于都、会昌、宁都、瑞金、石城、全南、崇义等18个县(市、区)为重点,推行生态化和标准化养猪生产,积极建设生态养猪区,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全市重点抓好500个生态养猪小区,通过生态养猪小区实现每年出栏生猪300万头。

2、大型工厂集约化养猪区——以京九线为轴心,构筑覆盖定南、安远、信丰、南康、龙南等县(市、区)的外销生猪优势产业区。

全市发展年出栏万头以上养猪场80家以上,并实行“公司+农户”形式带动周边农户1000户以上发展生猪生产,每年出栏生猪300万头。

3、生猪生产专业乡、专业村生产基地——以赣县、兴国、南

康、龙南、章贡、黄金、瑞金、会昌等县(市、区)为主,每个县(市、区)主抓10个养猪专业乡,每个专业乡抓好10个养猪专业村,每个专业村发展10户养猪大户,每个养猪大户年出栏生猪500头,到2016年发展养殖户5000户,建成后实现年出栏生猪250万头。

4、种猪生产主产区——以定南、南康、于都、赣县、安远、信丰、会昌、宁都、黄金、寻乌为重点,大力发展种猪生产,重点县市发展1个原种猪场,每个县市(区)抓好3个以上一、二级种猪场,建成优质种猪生产区,每年可外销优质种猪50万头以上。

(二)加工业布局

1、建设定点屠宰加工厂。

每个县(市、区)必须建设定点屠宰加工厂,日屠宰量达100—300头,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00万头。

2、江苏雨润集团、温氏集团、正大集团等大型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加工生产冷鲜肉、分割肉等产品,实现年加工生猪250万头。

3、积极发展生猪及副产物精深加工,以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关刀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牛家寨等公司开发风味熟食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头。

(三)市场布局

1、外销生猪——以销售活猪为主,重点要面向珠三角市场,特别是拓展港澳市场,增加赣州生猪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珠海、汕头、韶关、河源、厦门、泉州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市场份额,使赣州成为粤港澳地区优质商品猪生产供应基地。

每年销往东南沿海地区的生猪稳定在300万头以上,其中销往港澳地区的生猪超过50万头。

2、生猪屠宰加工——面向本地市场及国内超市,着力引进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迅速提高全市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大力发展冷鲜肉及风味肉制品生产,每年屠宰加工生猪500万头(其中定点屠宰供应城区市场200万头,加工冷鲜肉250万头,开发风味肉制品加工50万头)。

3、种猪生产——在保证种源自给的基础上,向韶关、梅州、郴州、龙岩等周边省市乃至全国辐射提供50万头以上的优质种猪,使赣州成为区域性重要种源供应基地。

六、基地建设

1、建设优质、安全、绿色“三零”生猪养殖基地。

以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落实养殖扶持政策,支持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

开展标准化生产宣传培训,指导建立养殖档案。

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以江西加大集团为龙头企业,将全市实施“三零”工程(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的生猪养殖场中确定为“放心猪肉”生产示范基地。

2012年实现达标猪场50家,实现生猪出栏30万头;2013年实现达标猪场200家,实现生猪出栏80万头;2014年实现达标猪场300家,实现生猪出栏120万头;2015年实现达标猪场500家,实现生猪出栏200万头。

2、建设稳固的“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

将目前年出栏500-999头生猪的养殖场(户)以及温氏公司发展的养殖户确定为“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全市“菜蓝子”肉品需求和粤港澳优质商品猪需求。

布局为:

章贡区、上犹县、崇义县、全南县、石城县、寻乌县等6县(区)各发展100家,大余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会昌县、宁都县、瑞金市等7个县(市)各发展200家,于都、赣 县2县各发展300家,南康市、兴国县2县(市)各400家,信丰县发展600家,全市到2016年共建设4000家养殖场为“菜蓝子”生产基地,年出栏优质商品猪达300万头。

七、主要措施

1、大力发展温氏“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加快生猪产业化发展进程

从2011年开始,在赣州市建设以温氏为龙头的生猪产业化项目,通过双方5年的共同努力,在项目区(信丰、安远、南康、大余、定南、龙南、全南、赣县、兴国、于都、会昌、瑞金等12个县、市、区)建立20个年产10万头猪的商品猪场,依照温氏公司的经营理念,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养殖模式,发展4000个农民代养户,户平年出栏500头,建设生态专业养殖小区500个,实现年出栏生猪200万头的目标。

(1)加强规划布局,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按照土地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废弃物消纳能力的要求,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一般以出栏生猪3000—4000头的规模为主。

小区由政府牵头,搞好小区规划选址、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四通一平”,统一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统一推行生猪标准化生产。

其次,利用全市果园面积220万亩的优势,发展果园猪场,实施猪沼果配套工程,走农、林、牧结合的生猪养殖之路。

(2)创新信用担保机制,破解农民发展资金瓶颈。

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养殖户的信用度;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财政资助、企业主导、多方参与、农户联保的新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破解资金投入瓶颈难题。

三要完善担保机制,建立生猪产业贷款抵押基金,由公司牵头成立生猪贷款联合担保基金。

以县(市)为单位,由温氏公司、县级财政共同筹资组建生猪贷款联合担保基金,通过银行授信,用于各县(市)新发展委托养殖户的栏舍建设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题。

四是由温氏集团从每年的利润中计提10%,作为生猪产业发展风险基金,以防范合作养户在行业危机和市场低潮期间的还贷风险。

2、实施生猪产业“三零”工程,打造“三零”绿色安全优质生猪品牌

自2011年起,我市对千头以上规模猪场对生猪产业实行疫病控制、兽药残留控制和生猪污染控制,打造生猪养殖环节“三零工程”(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加工屠宰、市场终端和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走出一条赣州特色的生猪产业发展新路子。

2011年已选择9个规模猪场进行试验示范,2012年扩大到对全市所有万头猪场进行实施,2013年起对所有千头猪场开展实施。

(1)狠抓生猪疫病防控,严格控制疫情发生。

切实落实免疫、消毒、疫情监测、检疫监督等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打好春季和秋季防疫集中行动战役,确保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力争不发生生猪重大疫情。

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和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做好疫病监测和净化工作。

强化应急准备,采取果断处置突发疫情,确保疫情不扩散蔓延,确保生猪产业安全发展。

(2)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控制药物残留。

规范饲料中药物和相关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并通过生产环境、疫病、药残全过程的检测和监测,取得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

推进“瘦肉精”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从饲料、养殖、收购、贩运、屠宰等各环节加强监管,实现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确保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养殖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养殖污染。

一是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养殖清洁生产氛围,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二是要严格行业标准,实行准入制。

新建养殖场要建立环保审批和农业部门登记备案制度,严格建设标准,依据防疫合格和环保前置的原则建设,对没有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猪场,或设施未能正常投入使用的,动物防疫部门不得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温氏公司一律不得提供猪苗。

对现有粪污处理设施和处理能力尚未到位的养殖场要加快防疫设施和粪污处理设施的改造,对未完成粪污处理设施改造的代养户,公司也要暂停供应猪苗。

三是继续对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实行专项治理,辖区内所有年出栏千头以上规模猪场全部要开展粪污治理工作,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四是要积极推广各类形式的治污模式,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模式和“猪-沼-果(渔、菜)”立体种养模式。

对采用“猪-沼-果”模式的养殖户,要严格实行养殖规模与沼气池容积相配套,要对沼液进行有效处理,确保粪污得到治理和消纳,实现达标排放或综合利用。

3、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为生猪产业化经营保驾护航

(1)加快县级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建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产业发展。

(2)开展养户的培训和教育,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进场入户联系制度。

(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合作,引导农民将土地转包出去。

(4)积极宣传、动员、引导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5)帮助公司建立多渠道的生猪流通体系,建立稳固的营销渠道。

(6)加强生猪市场价格的监测和趋势分析,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工作。

4、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优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是要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把生猪产业发展工作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做到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

要建立温氏“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生态养猪小区建设和“三零”工程工作专门机构,做到有组织实施的机构、有专门负责的人员。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市、区)生猪产业发展的年度工作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要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各县(市、区)财政要设立不少于50万元的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主要用于防疫经费、技术培训、发酵床养猪的菌种补贴、市场平台建设、建立奖励基金以及温氏发展模式的生态养猪小区土地整理(三通一平)和统一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要积极争取银行的大力支持,创新融资模式,组建生猪贷款联合担保基金,通过银行授信,用于新发展养殖户的栏舍建设贷款。

三是要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发展、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取项目的力度,对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种猪扩繁场建设等项目要优先申报。

农业、土管部分要协助搞好龙头企业种猪场建设和代养户栏舍建设的土地流转。

土管部门对猪场建设用地要简化审批程序,减免审批费用。

林业部门对猪场建设占用林地的要简化审批程序,减免审批费用,对栏舍建设所需的林木用材要给予砍伐指标,优惠有关费用。

四是切实加强考核考评。

要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验收、一年一考核”的强力工作态势,对各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资金落实、培训力度、政策落实、工作进度、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实地督查。

市、县两级政府要将生猪产业化作为政府的重要考评内容进行评优评先,对生猪生产进行年终考评。

八、分年度工作计划(2012-2020年)

(一)2012年

1、建设温氏模式生态养殖小区50个,发展“公司+农户”委托养殖户600户,温氏公司实现生猪出栏30万头(其中信丰县出栏生猪25万头,其余县市出栏5万头)。

2、建设“三零”生猪养殖基地。

以江西加大集团为龙头企业,将全市实施“三零”工程(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的生猪养殖场中确定为“放心猪肉”生产示范基地。

2012年实现达标猪场50家,实现生猪出栏30万头。

3、完成与“三零”工程配套的“零残留”饲料厂与屠宰加工厂项目建设。

4、建设“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1500家,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00万头。

5、完成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龙南雨润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肉食品加工生产线设备安装,并投产运行,屠宰加工猪肉80万头。

(二)2013年

1、建设温氏模式生态养殖小区150个,发展“公司+农户”委托养殖户1200户,温氏公司实现生猪出栏60万头(其中信丰县出栏生猪30万头,其余县市出栏30万头)。

2、建设“三零”生猪养殖基地,实现达标猪场200家,生猪出栏80万头。

3、上半年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建立5—6家“三零“生猪直销店,7月起在赣州市18个县(市、区)各建立1家直销店。

4、建设“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2000家,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50万头。

5、制订“赣南生猪”技术标准和商标使用准则,对“赣南生猪”质量标准申请立项。

6、正大集团在于都县建设屠宰加工厂,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等事宜。

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龙南雨润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实现屠宰加工猪肉110万头。

(三)2014年

1、建设温氏模式生态养殖小区300个,发展“公司+农户”委托养殖户2000户,温氏公司实现生猪出栏100万头(其中信丰县出栏生猪30万头,其余县市出栏70万头)。

2、建设“三零”生猪养殖基地,实现达标猪场300家,生猪出栏120万头;

3、在南昌、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建立若干个直销网点。

4、建设“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2600家,年出栏优质商品猪200万头。

5、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龙南雨润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正大集团三公司实现生猪屠宰加工170万头。

温氏公司在市内选址建设屠宰加工生产线,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等事宜。

(四)2015年

1、建设温氏模式生态养殖小区400个,发展“公司+农户”委托养殖户3000户,温氏公司实现生猪出栏150万头(其中信丰县出栏生猪30万头,其余县市出栏120万头)。

2、建设“三零”生猪养殖基地,实现达标猪场500家,生猪出栏200万头。

3、建设“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3300家,年出栏优质商品猪250万头。

4、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龙南雨润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正大、温氏等四个屠宰深加工厂实现生猪屠宰加工230万头。

5、完成“赣南生猪”技术标准审查与批准。

(五)2016年

1、建设温氏模式生态养殖小区500个,发展“公司+农户”委托养殖户4000户,温氏公司实现生猪出栏200万头(其中信丰县出栏生猪30万头,其余县市出栏170万头)。

2、“三零”生猪养殖基地计500家,实现生猪出栏200万头。

3、建设“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4000家,年出栏优质商品猪300万头。

4、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龙南雨润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正大、温氏等四个屠宰深加工厂实现生猪屠宰加工300万头。

5、外销生猪400万头。

(六)2020年

1、建设温氏模式生态养殖小区700个,发展“公司+农户”委托养殖户6000户,温氏公司实现生猪出栏300万头。

2、“三零”生猪养殖基地计500家,实现生猪出栏200万头。

3、建设“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5000家,年出栏优质商品猪400万头。

4、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龙南雨润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正大、温氏等四个屠宰深加工厂实现生猪屠宰加工400万头。

5、外销生猪400万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