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05988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共11页)7000字.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一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

什么是最乐?

(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

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

它的范围有多大?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

(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

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

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

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

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

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

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

什么叫快乐?

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XXXX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XXXX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重负契(q&;)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而不能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点拨: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

  

(一)谈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二)论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

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

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心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

--顾炎武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

--阿来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材料: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八、课堂作业

  1.摘抄本文中你觉得富有哲理的语句,并铭记于心。

  2.收集有关勇担责任的小故事,与同桌分享。

  3.试着谈谈自己对生活的苦与乐的认识,写一篇小短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三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

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

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

(1)包括:

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

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

包括:

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

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

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揭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XXXX年&;XXXX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六、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恩惠hu&;如释sh&;重负契q&;约监督dū

  包揽lǎn悲天悯mǐn人卸xi&;却qu&;排解jiě循x&;n环

  2、多音字

  lu&;落日děi觉得

  luō落落大方d&;心安理得

  落l&;丢三落四得de办得到

  L&;o落枕

  3、学习词语

  达观d&;guān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yuē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r&;sh&;zh&;&;释:

放下;重负:

重担子。

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hǎ&;tiān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ānlǐd&;得:

适合。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bēānmǐnr&;n悲天:

哀叹时世;悯人:

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仁人志士r&;nr&;&;sh&;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自得w&;r&;&;rb&;z&;d&;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r&;&;ng&;rd&;ǎn任:

负担;道:

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七、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

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

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八、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

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

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

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

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

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

&;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

&;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9、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确: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

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九、课文小结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论证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读来气势雄浑,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十、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十一、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明确:

  【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成功之乐)

  【3】有的人追求着极高的目标,在登上巅峰的时候也取得了快乐;(进取之乐)

  【4】虽然,每个人对苦乐的理解不同,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的人生也一定是会快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