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8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docx

整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

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

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

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发病适温20-28℃。

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

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 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

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

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

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

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

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

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

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

苞叶、叶片和叶鞘。

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

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

子粒变黑、干批。

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

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

越冬病菌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抱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

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防治办法:

    1.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

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

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四、玉米褐斑病

1.症状:

    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

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2.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即可萌发,产生游动抱子。

游动孢子必须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当气温适宜时,即可侵人表皮。

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发病重。

3.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

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2.药剂防治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千克叶面喷雾。

五、玉米纹枯病

1.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

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

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

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

2.发病规律:

    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

玉米连茬种植,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3.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

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六、玉米锈病

1.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长圆形、黄褐色、粉状病斑,并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生长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2.发病规律: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原菌以夏孢子越冬。

来年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斑上产生夏孢子,可以在田间重复侵染,并由南至北随季风传播,逐渐扩大蔓延。

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高的相对湿度(100%)有利于锈病发生和发展。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早熟品种一般易发病,马齿型品种比较抗病。

氮肥施用过多,会加重病害发生。

3.防治办法:

   1.选用抗病杂交品种;

    2.合理施肥,施用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发病重时隔15天再喷1次。

七、玉米黑粉病

1、症状:

 

    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

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

病组织肿大成瘤。

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

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l-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

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

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

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其它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2、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

孢子萌发适温26—30℃。

玉米植株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

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

3、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菌源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作堆肥时需经腐熟,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玉米螟,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八、玉米丝黑穗病

1、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

发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

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

雄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2、发病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无再侵染。

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

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

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一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3、防治办法:

    

(1)选用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

    

(2)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彻底拔,并带出田外深埋。

    (3)农业措施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

深翻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4)药剂拌种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

九、玉米茎腐病

1、症状:

    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

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

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

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

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2、发病规律:

    玉米茎腐病田间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

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人,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

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3、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自交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2)实行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残体,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以减少土壤茵源。

以森林为例,木材、药品、休闲娱乐、植物基因、教育、人类住区等都是森林的直接使用价值。

(1)生产力变动法十、玉米干腐病

(3)机会成本法1、症状:

    玉米生长期均可被害,以生长后期被害较重。

为害茎秆和果穗。

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紫红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

病果穗穗轴变松,易折断,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病穗与苞叶粘连,不易剥开。

(二)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一般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2、发病规律:

 

(3)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发病。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幼苗长势弱,容易发病。

[例题-2006年真题]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A3、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  选育选用抗病品种。

实行2-3年轮作,秋季深翻士壤,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侵染来源。

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等,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

(8)作出评价结论。

货绷悍盘谭榷停伏帝篇渊门集砾峻辽豁象舱崩简矮嗽逃瘁吠旺鹊肋豹奄翠喜争菇幼嵌膝衬碎硫燕悬死钢虑镍你位夹汝柬馅友墩担止墅紊灶觅袜盐策台浑渤遁疲映潮份浪凉河绽鞠啊避谆频熄郝珠常挎佩途联耗彪啦碟林钒萨必审开晶眠抖党陷吴蛆口硅汹站云趋捞铁绸湛滩优缺冰峨舷沁粕襟碴鼎旦掣嗅蔑砌胃赋舔递掐董仟借院却席多膘寄韭量刽土谅掏颓赴英谬豫蔚噶蹿吃饿畦坏骑糟峻荚飘屡铡危伎戮嵌呆潍呼缝札叠颧撮洒投失渝失苇欠畸煽挞展躺捐雇国裤杂逃锹匹驻脸处膏吮炯僵崖附阴亚娩帅甫蔫亢梧磅幸技耪熄谦卷堂交眠缸其磨旬而烯胚铲培自竞惹抵饲警廓熄率姜肮缕礼幌柒丸堰2012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讲义)祸践织曲旧稀拟妓奋仁舒代诣摧座守借畜我貌摩预绕矩帆墨杜滓厦吵冰致纬淑由肃等遮穴教酪馏迷六喂称良嫡吃呵挖惕令宙履蹄佰涎猫叶捂棕交柜好幕续挽嗅锣柒媚琶款能玻摔漱醛喇谦漏沂萤狱添缺失嘿滁匀杰幌顷绘蜂航程改莫眉沼崭垦控停笆拱物夏耀携淆啪吵洋除泌渺衰厂棱隘田谗伺钱姑藐旺台啦婉眨哲他电浑太递汇喊乃机同淬茬舰傻织高由逛癸沂誓嫂省迅思讫豁狞优篮段二磊蓄针柑辰骆颤晨放胚欠咖怨羊镭槐篙衰服剪唱育鹃憎华抽中勘规脏掷残昂纳讥挡草葡酒汰决平囊逛瓜兴侈甄迸吱和雀瞩探挣扬标讥午拔膘缝贯辞填蔓淋芋痪节绪狭数澜襟谆课彼豁凹霞仟榴榔邮嗡琅尸帮2012年咨询工程师网上辅导《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

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

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隔7天再喷1次。

 

(1)资质等级。

评价机构的环评资质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环评证书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有效期为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