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500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青岛版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

《食物到哪里去了》以食物在人体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开始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和过程。

《我们的呼吸》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心脏和血管》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验验证、分析整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

《脑与神经》一课,从个体生理特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脑、脊髓、神经和各器官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内容选编目的:

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人体内部的秘密更是他们倍感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

人体充满了神奇和奥秘。

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开始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针对人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媒体:

讲解法、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4课时。

1、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程标准对本内容要求:

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开始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并进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过程。

教材分析:

本课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等生活经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通过让学生感受真切的吃馒头的过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等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人体的消化器官有简单的了解,知道食物在胃里进行主要的消化和简单的饮食卫生知识。

但是对于人体的消化器官是如何消化食物和吸收食物营养的需要进一步学习,需要设计实验探究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查与搜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课前准备:

烧杯试管淀粉碘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那有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

学生交流。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

1、人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1)师提问:

食物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可能会经过人体的哪些消化器官

学生讨论、交流:

食物可能会经过人体哪些消化器官

(2)人体模型展示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器官的路径,使学生知道在人体内有哪些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

(1)师:

同学们每人都带了小块馒头,下面我们把它放到嘴里慢慢地咀嚼,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然后细心的感受馒头在人体内下咽的过程;

学生实验、感受。

学生交流、表述自己的体验;

讨论:

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师:

馒头在咀嚼时变甜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怎样用实验验证

师生交流、讨论。

设计实验。

三、汇报展示—交流总结

1、学生实验。

汇报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

食物变成麦芽糖。

2、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初步消化,经过咽进入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是怎样消化的,我们一起看视频。

学生观看课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讨论:

食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

3、教师小结。

4、交流收集的人体消化吸收的科学资料。

5、思考并交流:

消化与吸收对人体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师:

通过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1、看视频,让学生辨析剧中人物的不良习惯。

2、看图片,了解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板书设计:

1、食物到哪里去了

消化器官: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胰等

课后反思:

 

2、我们的呼吸

课程标准对本内容要求: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简单的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为:

让学生通过体验、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存在”这一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猜想、实验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意义,并通过查阅资料、测量肺活量等实践活动,讨论了解呼吸系统传染病、呼吸系统保健等与呼吸有关的问题。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有简单的了解,知道鼻与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

但是对于人体呼吸的过程、人体的呼吸器官肺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与预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查与搜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能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2、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

3、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课前准备:

大塑料袋两个生日蜡烛两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

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呼吸器官图片)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二)体验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实验探究

实验:

请两个同学,一个用塑料袋捕捉空气,装满。

另个同学用力往另一个塑料袋内吹起,吹满。

点燃蜡烛,同时插入两个塑料袋,发现有人体呼出气体的塑料袋里的蜡烛先灭了。

三、汇报展示—交流总结

1、讨论:

说明了什么

2、结论:

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氧气少。

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知道,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氧气少。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问题:

如果呼吸器官生病了会出现什么后果

2.你知道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疾病

3.怎样保护呼吸器官的健康生长请看一段录像再回答。

课后反思:

 

3、心脏和血管

课程标准对本内容要求: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简单的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为:

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验验证、分析整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分析:

本课继《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带领学生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一道学生认识心脏、血管、测量心跳等,使学生了解心脏血管的作用,了解基本的心血管保健知识。

学生分析:

心脏感觉到但是不见,学生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会查阅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怎样保护他们;知道心脏的形状及位置;探究了解心跳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以及保健方法,知道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路线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人体心脏和血管作用以及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统计图表、

学生准备:

听诊器、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初步体验,找找心脏和血管跳动

(1)教师示范:

抱头下蹲

师: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向老师一样做下蹲,做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感知一下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

(2)学生做下蹲30个,学生汇报下蹲体验活动中,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

(3).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管(板课题)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

(一)心脏跳动

1.师:

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呢你能明确指一指吗

2.讲述:

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3.你认为是什么在跳动呢你认为它怎样跳动的呢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回答

4.师:

出示心脏模型;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师:

心脏的跳动主要是心脏上面的心肌不断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握成一个小拳头,用力握紧,这就相当于心脏的收缩,再张开这就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正是这一收缩和舒张,使心脏里面的血液流出去,又流进来.

师:

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

的确,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

而且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脉搏

1.师:

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血管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我们把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我们那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呢(腕部(中医把脉的部位)、颈部、太阳穴等)。

为什么到处都有呢

2.师:

出示人体挂图:

“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

它遍布我们的全身。

同学们看到的由红蓝色画出的这一个网络,就是我们身上的主要血管,他们遍布全身,形成了一个血管网,把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

3.师:

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

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

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师:

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

学生猜测与什么有关

3.猜想:

你认为脉搏跳动与什么有关系呢

1.师:

脉搏的跳动是否与心脏有关

2.请同学们读P9研究计划,明晰研究计划的内容方法步骤

3.学生完成布置任务:

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

测量结束后交换。

4.师:

为什么要测3次,要算平均数呢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5.小组活动:

分组测量。

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三、汇报展示—交流结论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师:

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

脉搏的跳动次数和我们心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跳动次数和脉搏的跳动次数是一致的.

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心脏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讲述:

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知道,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要想身体健康,必须注意心脏的保健。

(2)谈话:

怎样使心脏健康怎样保护心脏不受伤害

(3)讲解: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一定要适当,不要过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烟能使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过量饮酒能使心脏麻痹,甚至停止跳动。

少年儿童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

课后反思:

 

4、脑与神经

课程标准对本内容要求: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简单的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为:

让学生从个体生理特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脑、脊髓、神经和各器官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感知、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整体认知神经系统。

学生分析:

大脑与神经之间的活动学生是看不到的,但是一些体验与研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脑与神经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进行学习,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愿意合作交流,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科学现象。

3.了解大脑中各个神经中枢的功能,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进行信息源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

每生硬币1枚,白纸一张,封眼用的毛巾、笔等。

教师准备:

尺子15把,探索反馈表每组4人一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上课!

学生:

起立,教师回礼并座下。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人体内部的秘密》,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要求:

仔细阅读认真思考。

大屏幕出示:

 要求:

仔细阅读认真思考①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即刻反应:

“有蚊子!

”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抬手“啪”的一声把它打死。

你怎么知道蚊子在叮你你打蚊子为什么不轻不重、又快又准,正好把它打死②课堂上,当老师叫某一学生的名字时,学生应声起立。

请他坐下,学生坐下。

为什么当喊到他的名字时他会站起来请他坐下,他又能坐下是他身体的哪一部分控制的③我们在抄写生字时,眼、手、脑等器官是怎样起指挥和协调作用的

  讲述: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做几个探究实验请同学们先注意看清、听准老师的三个实验全部要求:

先提几个要求:

第一在老师说开始后,各小组才能进行实验;第二每做完一个实验立即做好相关记录,再进行下一个;第三最先完成并坐得最好的小组将有机会上前汇报探究结果。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

1、摆放硬币实验:

沿一枚硬币的外轮廓在一张纸的不同位置画6个圆。

随意给这几个圆标上1-6这几个数字。

再次拿起硬币,按照数字顺序依次摆放在这几个圆上。

2、测试反应小游戏:

一人任意说出一种人体器官的名称,另一人迅速指出其位置。

两人合作,每人说三个人体器官,错误一次轻拍打手心一次。

3、测试反应速度实验:

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捏住尺子。

记录尺子掉下时捏住的刻度,这个距离可以说明自己的反应速度。

(教师阅读并请一位同学做示范)每人做两次,记录下自己的最快反应速度记录(距离最短)

探究实验报告单

记录人:

探究名称

思索并回答:

人的反应是靠什么来完成的

1、摆放硬币实验

2、测试反应小游戏

3、测试反应速度实验。

每个人的最快反应记录(距离最短)

cm

cm

cm

cm

教师巡视,根据实验情况展示1-2组的实验结果。

人的反应到底是靠什么来完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脑与神经。

(板书课题:

4脑与神经)(传看脑结构模型)提问:

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脑的外形像什么

4.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

(1)首先我们来认识下神经神经系统的组成,出示人神经系统的组成挂图。

让学生看挂图(停30秒),提问:

仔细观察你能根据神经系统的分布形状,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吗

学生回答,教师不急于表态。

(2)讲解: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教师赞叹。

神经系统就象一株倒长的树,枝丫茂盛,长遍了全身各个角落,它的中心—脑非常脆弱,被包在头骨的里面。

这部分就是脑(板书:

脑)

脑向下延伸位于躯干中央的粗大部分,就像树干一样。

叫脊髓。

(板书:

脊髓)。

由于脊髓也很娇贵,它被藏在脊柱里,同学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平时要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否则脊柱弯曲,会压迫脊髓,长期发展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由脑、脊髓发出许多一条一条象“树根”一样的是神经,(板书:

神经)它们分布的范围最广,遍布全身各处。

脑、脊髓和神经共同完成指挥和协调人体一切活动的任务,就组成了我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

5.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及作用

谈话:

那么这些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我们的身体的进行工作的。

根据我们完成的几个探究实验和神经系统的组成,我们再来看看上课开始的几个问题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汇报交流——交流结论

1、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即刻反应:

“有蚊子!

”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抬手“啪”的一声把它打死。

你怎么知道蚊子在叮你你打蚊子为什么不轻不重、又快又准,正好把它打死神经系统在这件事上是怎样工作的

讲解:

(完整叙述)当蚊子飞近你的身旁时,耳朵首先听见蚊子嗡嗡的声音,连接耳的神经马上把蚊子入侵的信息报告给脑,脑接到信息后马上警觉起来。

当蚊子落在脖子上时,连接皮肤的神经立刻把蚊子着陆的位置报告给脑,脑向手臂肌肉发出命令:

收缩,打击。

提问:

①蚊子入侵的声音是哪个部位先发现的(耳)蚊子落的部位是哪个部位发现的(皮肤)

②它们把信息报告给谁(脑)脑又把命令传递给谁(手)

③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是谁在起作用(神经)

谁能完整的叙述一遍。

回答的真棒,奖励你一下!

2、谈话:

谁再来解释下第二个问题

提问: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引导)

①老师的声音是该同学身体的哪个部位先发现的(耳)它把信息报告给谁(脑)是通过什么传递的(神经)

②起立需要身体的哪些部位完成(腿)谁指挥它们完成这些动作的(脑指挥的)命令是由谁传递的(神经)谁能完整的叙述一遍。

讲解:

当声音传递到耳时,连接耳的神经立即把接受到的信息报告给脑,脑下达命令起立,于是连接腿部肌肉的神经把指令送到肌肉,肌肉立即按照命令,带动身体站起来。

3、第三个问题,谁能回答出来同伴这间互相说一下

(做作业时,眼睛将文字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脑,脑经过思考向手臂发出命令,写出结果;同时脑还向眼发出命令,监视手书写的是否正确。

同学们结合刚才分析几个事例,你能说出脑在整个神经系统活动中起什么作用、神经起什么作用。

并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

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4、小结神经系统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发现,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连接脑和身体各部分的“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部分。

脊髓也分担一部分简单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它是脑和神经间的“联络站”。

人体就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和协调下,成为一个整体,各器官分工合作,完成各种活动。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脑和神经组成一个整体,各器官分工合作,完成各种活动。

如果当人的某一器官失去功能时,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完成活动的学生体验,用手巾蒙助眼睛,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谁先来想象一下,交流体会。

师:

残疾人都是在某一器官受损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感受器来感知外界信息的,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脑,通过脑的分析之后,再把相应的命令通过神经传达下来。

这就增加传递信息的难度和时间,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力所能及的帮助残疾人士,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2、为什么要注意用脑卫生

①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表现,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喜欢动脑筋经常动脑筋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但你发现没有,连续几个小时长时间读书、写字、思考问题,常会感到头晕、头痛、头脑不灵活。

这是为什么

 ②讲解: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认识脑的结构和神经中枢分布。

出示脑模型,脑的结构非常复杂,只大脑表面一层的神经细胞就有140亿个,并且(出示大脑中神经中枢分布示意图。

)分为不同的区域,各部分管的工作不同。

例如感觉中枢(草绿色部分)──有的部分负责人体的感觉;有的部运动中枢(黄绿色部分)──负责人体的运动如踢球、跑步;听觉中枢(深红色部分)──有的部分负责人体的听觉如:

听音乐、听讲课;视觉中枢(紫色部分)──负责人体的视觉看东西等。

 认识了神经中枢分布,同学们再来思考刚才的问题(做个小活动,双手举起来,时间一长什么感觉)如果一次看书时间过长,主管视觉的区域就会感到疲劳,大脑发给人体的信号头晕、头痛、头脑不灵活。

③谈话:

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应该怎样科学用脑长期不注意用脑卫生,会有什么结果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④教师:

如何保护大脑

1、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与劳动、休息时间相交错)。

如果一次看书时间过长,主管视觉的区域就会感到疲劳,而其他区域却没有疲劳,此时如果做点其他的活动,比如:

散步、听音乐,大脑就会轮流得到休息,始终使大脑保持清醒、灵活的状态。

2、为了使大脑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还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睡眠。

睡眠时大脑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

少年儿童的身体各部分都在发育,大脑也在发育阶段,容易疲劳,每天必须保证9~10小时的睡眠,才能使大脑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休息,就能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和学习。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