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8625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

《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

本书的体系构思:

1、导论

2、犯罪人心理

A、基本理论: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行了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

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

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

B.犯罪心理矫治

C.犯罪心理预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犯罪:

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德行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哪些人:

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

(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有学科

(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通过研究犯罪人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

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

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

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

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

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心理测验法

5、归因法

5、案例分析法

6、经营总结法

7、数量统计法

第五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

(二)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

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原因的论述

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中的研究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和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

1、概述

(1)犯罪心理结构:

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2)犯罪心理结构由来:

结构论与非结构论

(3)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1、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模式(相互作用模式、偏常认识主导模式、多层次多纬度模式)

2、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

(1)动力结构(、畸形的观念系统、强烈、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的兴趣)

(2)调节结构(偏倾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

(3)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3、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1)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2)犯罪人的潜意识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情绪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1)潜在的形态

(2)恶变的形态

(3)衰落的形态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原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及发展变化,了解犯罪人在不容犯罪阶段的心理状态及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因素:

1、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

2、心理因素:

个性倾向性、性格结构缺陷、控制系统缺陷、个性异常。

3、行为因素:

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2、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a)大社会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b)小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

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3、情景因素:

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因素

犯罪行为发生因素:

1、犯罪行为人因素:

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身体条件具备、具有作案知识和技能、作案方式和时机已定、作案工具。

2、、犯罪行为情景因素:

侵害对象的存在、有害的现场条件和气氛、不存在第三者的威胁。

三、犯罪综合动因论

1、含义

犯罪综合动因论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作用的结果

2、要点

犯罪综合动因要点:

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

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因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

(二)内外化机制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1)认识的选择和加工机制

(2)模范学习机制

(3)角色扮演机制

(4)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1)预谋发动机制

(2)情境互动机制

(3)挫折攻击机制

(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1)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2)犯罪动机的形式

(3)犯罪目的的确定

(4)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5)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响

(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1、特殊模式

(1)渐变型:

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

(3)基于型

2、特殊模式

(1)习惯性

(2)朦胧型

(3)变态型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1犯罪前:

自我辩解、犯罪决意形成形态、等待发展时机的焦虑状态

2、犯罪中:

心理失衡

3、犯罪后:

情绪表现、异常行为表现

(二)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

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

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

主体因素、客观因素、动机冲突

2、犯罪动机变化的方向:

犯罪动机的强化、犯罪动机的弱化

(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强化的条件、、强化的特征、、强化的阶段

2、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弱化的条件、弱化的类型、

第四章犯罪类型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及我们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和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类型论概述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1、按一定原则或标准、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就是犯罪类型。

2、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

1.提高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犯罪学科理论水平的需要

2.可为刑事立法提供依据

3.有助于刑事司法实践

4.有利于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

二、犯罪类型化的困难

1.法律标准的局限性

2.心理学本身的困难

3.类型间的重叠交叉

三、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

1.明确划分犯罪类型的目的

2.注意犯罪行为分类和犯罪人分类的区别和联系

3.采用多元统一标准划分犯罪类型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犯罪类型理论

一、犯罪行为的分类

1.社会危害性标准

2.反社会性标准

3.犯罪行为性质标准

4.犯罪行为模式标准

二、犯罪人分类

1.人类学、生理学标准

2.社会学标准

3.伦理学标准

4.精神病学标准

5.精神分析学标准

6.心理学标准

7.多元标准

第三节多元统一类型理论

1.性别标准

2.年龄标准

3.犯罪动机标准

4.犯罪经历标准

5.犯罪主体数量标准

6.心理状态标准

7.犯罪行为实体形态标准

8.犯罪行为方式标准

9.精神状态标准

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的犯罪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征、行为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物欲型动机犯罪,又成利欲型动机犯罪货贪利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一)心理特征

1、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

2、畸形的向乐观

3、膨胀的物质占有欲

4、强烈的虚荣心

5、意志薄弱

6、不良行为习惯

二、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

2、作案手段的技能性

3、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三、几种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盗窃犯罪人的心里特征

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

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

3、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

4、熟练的盗窃技能

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

6、侥幸心理严重

(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野蛮的英雄观

2、暴躁、兴奋的性质

3、复杂的动机特征

(三)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

2、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

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

4、稳定的情绪特征

5、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

(四)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错误的社会心理

2、复杂的动机冲突

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

4、职务优越感

(五)毒品违法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⑴动机简单

⑵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定

⑶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

⑷自我控制力差

⑸依赖性强

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⑴追逐金钱的动机

⑵淡薄的法律意识

⑶侥幸心理强烈

⑷情绪不稳定

⑸意志具有两级性

⑹明显的内倾向性格

第二节性欲型动机犯罪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性欲型动机犯罪:

又称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淫乐型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犯罪行为。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1、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

2、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

3、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

2、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3、犯罪动机特征

⑴满足性欲⑵侵犯的欲望⑶报复⑷好奇、追求刺激

4、情绪情感特征:

⑴情绪不稳定⑵情感方面缺乏修养

5、消极的意志品质

6、利用被害人的心理

(二)行为特征

1、作案方式的差异性

2、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第三节情绪型动机犯罪

一、情绪型动机的概念

1、情绪型动机的概念

是指心里的或心理社会的动机,是以非生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二、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异常的自尊心水平

2、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⑴不稳定性⑵高强度性⑶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⑷情感的肤浅性

3、挫折耐受力差

(二)行为特征

1、盲目性

2、冲动性

3、戏虐性

4、情绪性

5、残暴性

三、几种主要的情绪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几种主要的情绪动机犯罪

1、反社会情感的犯罪

2、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

3、激情犯罪

4、应激状态的犯罪

5、消极心境的犯罪

第四节信仰型动机犯罪

一、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信仰型动机犯罪:

是对某种主义、思想、宗教、或学说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新年来支配其犯罪行为。

(一)政治信仰型

1、严重的反社会认识

2、强烈的反社会情感

3、意志特征的两级性

4、动机的反社会性

(二)封建迷信信仰型

1、错误的认识

2、情绪情感的狂热性

3、坚定的犯罪意志

4、动机的荒谬性

二、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政治信仰性

1、行为实施方法的智能性

2、行为方式的集团性

3、犯罪行为的狡猾性

4、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5、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6、犯罪行为的模仿性

(二)封建迷信信仰型

1、犯罪行为的迷信色彩

2、犯罪行为的公开性

3、犯罪行为的狂暴性

第五节集合型动机犯罪

一、概念及常见类型

(一)集合型动机犯罪:

是物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和信仰型动机犯罪等的复合或综合,它的产生及其心理、行为特征是十分复杂的。

(二)类型

1、危害国家安全罪兼一般刑事犯罪

2、强奸兼杀人犯罪

3、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

4、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

5、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

二、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2、犯罪体验的综合性

3、反社会个性进一步发展

三、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侵害对象特征

2、犯罪行为实施的时间特点

3、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之间的关系

4、犯罪的组织形式

5、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第六章少年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少年犯罪的特殊性,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以及我国当前少年犯罪的情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我国少年犯罪的概况

一、我国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1、少年作案成员绝对数成倍增长

2、少年犯罪率上升

3、少年犯罪占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上升

二、我国少年犯罪特点

1、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劫、抢夺、盗窃、杀人、伤害、强奸

2、模仿成人作案,性质趋于严重

3、流窜犯罪比较严重

4、团伙犯罪突出

5、犯罪前主要是农民、辍学无业者和学生

6、低学历者多

7、有劣迹史的多

8、犯罪年龄有降低的趋势

9、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

10、重新犯罪率高

第二节少年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与犯罪

一、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

(一)生理发育与心里发展的矛盾

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

2、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

3、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性法制观念缺乏的矛盾

(二)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间的矛盾

1、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2、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3、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

4、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

5、自我意识的矛盾

(三)少年主体与客体现实的矛盾

1、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

2、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

3、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

4、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第三节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一、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

(一)认识特点

1、错误的人生观

2、法制观念的欠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

(二)情感特点

1、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

2、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

3、情感的极你稳定性

4、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

5、情感的冷酷性

(三)意志特点

1、明显的两极性

2、冒险性

3、易受暗示性

(四)动机特点

1、动机内容的多样性

2、贪婪性动机最为突出

3、犯罪动机产生的情景性

4、强烈的情绪性

5、无意识动机比较显著

6、不稳定性

(五)个性特点

1、智力特点

2、神经(气质)类型特点

3、性格特点

二、犯罪少年的行为特征

1、模仿性

2、冲动性

3、凶残性

4、结伙性

5、互感性

6、戏虐性

7、易变性

第七章女性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女性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并熟悉女性在经济犯罪中的心理表现和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女性犯罪概述

一、女性犯罪

(一)女性犯罪的基本情况

1、犯罪率:

女性犯罪再整体犯罪中大约占10%到20%,年龄分布在中年层次,在犯罪经历上,年龄也较晚,多集中在36岁至40岁之间。

2、犯罪人分类:

冲突型;权力型;消极遵从型

(二)影响女性犯罪的因素

1、生理因素与犯罪

2、犯罪的心理因素

3、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特征

一、个性犯罪

(一)个性倾向性特征

1、需要

2、动机

(二)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特征;能力特征

二、认知特征

三、情感特征

1、丰富、细腻

2、情绪波动性

四、意志特征:

1、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2、行为易受环境及其他人的暗示。

五、行为特征

从属性、欺骗性、冲动性、性色彩、自私性、非体力性

第三节女性经济犯罪心理

一、心理特征

1、情感依附

2、自我显示

3、拜金主义意识

4、贪图安逸

5、愚昧无知的需要

6、异常的心里状态

二、行为特征

1、色情诱惑

2、谎言欺骗

3、男女合谋

第四节女性犯罪心理

一、女性性犯罪动机

1、纵欲型动机

2、玩乐型动机

3、性爱至上的犯罪动机

4、逞能型动机

5、好奇心动机

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

三、异常的性爱心理

四、强烈的依附心理

五、否认有罪心理

第八章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初犯和偶犯的心理

一、初犯和偶犯的区别

1、年龄差异

2、犯罪人的心理结构差异

二、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激烈的动机冲突

2、认知特征

⑴认识水平较低⑵认识内容错误

3、犯罪技能不熟练

4、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⑴犯罪前——侥幸心理

⑵犯罪中——恐惧心理占优势

⑶犯罪后——惊恐、心虚、悔罪、自暴自弃

5、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⑴良性转化⑵恶性发展

(二)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

3、作案手段简单

4、共同犯罪较多

三、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不合理的需要

2、动机产生的瞬时性

3、偏执的性格特征

4、意志的两级性

5、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⑴紧张⑵恐惧⑶兴奋

二、行为特征

1、冲动性

2、盲目性

3、偶发性

4、单独性

5、简单性

第二节惯犯和累犯的心理

一、惯犯的经验

1、作案的经验

2、参加诉讼的经验

3、被监禁的经验

4、重返社会的经验

二、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畸变的需要结构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动机斗争不明显

4、情绪情感特点

⑴情绪活动稳定

⑵情感低级

5、典型的犯罪性格

6、意志的两级性

7、能力特征

⑴必要的生活技能

⑵犯罪技能熟练

8、犯罪定型

(二)行为特征

1、习惯性

2、行为计划的周密性

3、类似性

4、狡诈性

5、连续性

6、残忍性

7、坚决性

三、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需要特征

⑴贪婪的物欲

⑵畸变的性欲

⑶低级的交往需要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动机特征

⑴再犯时动机斗争由强趋弱

⑵犯罪“合理化”

4、情绪情感特征

⑴情绪:

比初犯冷酷;比初犯谨慎

⑵情感:

自私感;无同情和怜悯心

5、意志特征

6、能力特征

7、法制观念

8、性格特征

(二)行为特征

1、流窜作案

2、犯罪行为的谨慎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4、善结团伙、犯罪多方向性发展

第三节职业犯罪心理

一、西方学者对职业犯罪的理解

(一)两种观点

1、犯罪是职业犯罪人的专门职业

2、职业犯罪人是一些经历过特殊“社会化”的犯罪人

二、职业犯的心理特征

(一)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⑴动机产生的自觉性

⑵动机产生的无意识性

2、双重性格特征

(二)行为特征

1、严密性

2、残酷性

3、多方向性

 

 

第九章智能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智能犯罪在行为方式上的特殊性,只能犯罪人的心理结构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智能犯罪的概况和危害。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智能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二)智能犯罪的特点

1、高犯罪黑数

2、犯罪形式多样

3、计算机犯罪低龄化

4、物欲型动机居多

5、侦查与取证困难

6、犯罪人矫正不易

二、智能犯罪的原因

1、技术的两重性

2、科技管理漏洞

3、网络生活影响

4、法律的缺陷

第二节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结构特征

一、认识特征:

智能犯罪人可以说是高智商的人,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新技术快,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用脑子去挣钱,或仅仅是糕点恶作剧,甚至是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不如杀人、抢劫、强奸的呢高丽犯罪凶狠,而且无本万利或者损人不利己。

二、情感特征

智能犯罪人的情感往往带有比较强烈的反社会色彩,尽管有时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往往出于非常狭隘的目的。

三、意志特征

很多智能犯罪人,对技术的追去是十分执著的,无论是纯科学技术,还是犯罪技术。

如米特尼克的粒子在当代并非个别,他至今还是许多黑客的偶像和楷模。

四、个性特征

智能犯罪人的个性特征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他们往往是披着合法的外衣从事非法的活动。

他们又比较明显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希望以自己的意愿任意行事,甚至妄想改造世界。

第三节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隐蔽性

很多智能犯罪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实施的智能犯罪,常常是在封闭的实验室进行的,其内容的学术难度是一般人无法了解行为的性质,很多科研机构本身就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因此,此类犯罪不容易被揭露。

二、欺骗性

智能犯罪人作案手段方式上有相当大的欺骗性,有的智能犯罪人利用伪造的单据虚构不存在的交易,向金融机构和大公司诈骗巨额资金等等。

三、破坏性

形形色色的职能犯罪带有破坏首先是经济上的巨额损失,例如1996年4月到10月间,俄罗斯的一名计算机专家和5名同伙通过计算机网络就直接窃走可美国花旗银行的资金共计1000万美元。

四、感染性

这个主要是体现在网络时代,人们之间的通讯间建设起传统的邮局来传递邮件,而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这样,很多病毒就通过电子邮件系统进行传播,而且一台电脑染上病毒,病毒就会自动复制,并向所有联网的电脑进行扩散。

五、易变形

这个主要是在犯罪与司法机关的斗争上面,它们之间的斗争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一样,很多狡猾的职能犯罪人在作案事无不小心翼翼,,一有情况,他们就会改头换面,毁灭罪证,以求保护自己,不少智能犯罪是利用合法的场所和程序进行犯罪活动的。

第十章群体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群体犯罪形成的原因和背景,群体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并结合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群体犯罪的现实性和危害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