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65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犯罪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docx

《犯罪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犯罪心理学.docx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大纲与辅导讲义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

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

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

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1,犯罪心理绪论。

2,犯罪心理形成论。

3,犯罪心理类型论。

4,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一、理论方面的任务

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㈡推动临近学科的发展

首先,研究犯罪心理学必将推动心理学科的发展。

其次,研究犯罪心理学也将推动犯罪学和刑罚学的发展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

首先,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可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的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发挥综合治理的最大效应。

其次,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可为公安,检查,法院等政法部门的同志提供一些理论知识,以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再次,通过研究犯罪的预测预防和矫治技术,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加强防范,提高整个社会的犯罪防范意识,减少和控制犯罪的机遇,以达到维护社会的治安的目的,

此外,通过研究犯罪的教育改造,还可以为劳改部门的同志提供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改造措施,使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罪犯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减少和制止重新犯罪。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㈠客观性原则

㈡系统性原则

㈢个性观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个案追踪研究法

(三)心理测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犯罪心理学国内及国外的发展简史,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对犯罪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它的发展趋势,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所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和国外发展历史。

2、掌握:

犯罪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一、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注重从经济、道德、法律与犯罪的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关于犯罪与人性、环境和教育等问题,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论述是值得今人思索的,这方面观点的影响远及世界。

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

我国现代心理学开创于1920年代。

犯罪心理学也有一定的传播。

先有一批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同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我国学者出版自己的专著,并在心理学杂志上刊登发表了一些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实验报告或文章。

真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此外,从195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三、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根据人们的骨骼和面貌等身体特点来评判一个人的心理是善或恶,是否有犯罪心理。

在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人们对犯罪心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犯罪原因的探讨,并且大多是单一因素论。

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开始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其中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1872年发表《犯罪心理学纲要》,据此他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1876年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我见》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他被后人称为是“实证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是古典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

菲力于1884年发表的名著《犯罪社会学》被誉为是刑事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作。

193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入了繁荣时期。

使犯罪心理学真正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

2公安与政法院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有高等学校的教材,有些高校还招收了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3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队伍,建立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专业委员会。

4创办学术期刊——《法制心理研究》以及《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等。

5开展了普及工作,使部分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把犯罪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6开展了国际性学术交流。

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西方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犯罪动机

2犯罪决策

3犯罪预测

少年犯罪心理及其预防、矫治仍然是西方犯罪心理学界的热门课题。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

1研究的多样话

2研究的实证化

3研究的深层次性

4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第三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各大流派,如生物学理论、社会学派理论和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并介绍了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二)学习要求

掌握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了解它们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

2、掌握:

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产生、发展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3、熟练掌握:

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

第一节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

一产生与内涵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是该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1876年他的名著——《犯罪人论》问世,其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

二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修正了他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

1体形说

2内分泌说

3染色体变异说

4脑电波说

综述,犯罪生物学派理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

第二节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一、产生与内涵

该学派认为,犯罪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斯特是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发展

1930年后,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分支学说。

1社会环境论

2模仿论

3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异化交往论、不同联系论

4文化冲突论

5社会异常论

6标签理论

三、发展趋势

班度拉认为,犯罪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得的,犯罪心理学的生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

1观察学习

2凭直接经验学习

3生物学因素

第三节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理论产生

1本我或伊德

2自我

3超我

第四章当前的犯罪态势和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当前的犯罪态势,如高危人群、犯罪数量和犯罪率、类型特征、犯罪手段和方式、组织形式特征、性别比例特征等,同时也介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犯罪心理类型。

(二)学习要求

了解当前犯罪的各种态势,并对当前的犯罪心理类型有所认识,为进一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当前的犯罪态势。

2、掌握:

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心理类型,并有所区分。

3、熟练掌握:

目前犯罪所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

知识点

一当前的犯罪态势

(一)犯罪的高危人群

1从年龄特征来看,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2从职业特征来看,农村流动人口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3从现实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现象突出

(二)犯罪数量和犯罪率

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可能增多;

2经济犯罪将呈现质升量增的趋势,带有国际色彩的经济犯罪将大量出现;

3金融领域的经济犯罪将进一步升温;

4环境犯罪将日趋突出;

5以境内外国人犯罪为代表的涉外刑事案件将大副度增多;

6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进一步加剧,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也将增加。

(三)犯罪的类型特征

1涉及到金钱方面的犯罪尤为突出

2财产犯罪仍将是主要类型;

3经济犯罪将会较大幅度上升;

4恐怖组织犯罪和危害国家安全方面的犯罪将面临新的挑战;

5跨国、跨地区的犯罪将更加猖獗,特别要警惕港、澳、台黑社会组织与大陆黑恶势力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6毒品犯罪可能更加严重;

7洗钱犯罪将更加突出;

8高科技犯罪将日益增多。

(四犯罪方式和手段特征

1暴力犯罪仍旧比较突出

2智能化犯罪越来越普遍。

3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智能型犯罪将成为新的犯罪增长点。

(五)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1黑恶势力向农村基层组织的渗透

2有组织犯罪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出现及其扩张、蔓延。

3带有政治性质的犯罪组织的出现以及破坏活动。

(六)犯罪的性别特征

从犯罪的性别比例看,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心理类型

(一)老实吃亏心理

(二)攀比嫉妒心理

(三)补偿回报心理

(四)从众同流心理

(五)浓缩人生心理

(六)法不治众心理

(七)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八)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1“转世换胎”心理

2掩盖心理

3享乐心理

4贪婪心理

5侥幸心理

6冒险心理

三目前犯罪所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

1青少年犯罪的典型特征是重体能,暴力犯罪仍旧比较突出。

抢劫、抢夺、强奸、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占了绝大多数。

2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智能型犯罪将成为新的犯罪增长点。

这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具有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业训练,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作案手段隐蔽、易调查取证,往往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第五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外部因素,如时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周围文化的诱导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机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2、掌握: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3、熟练掌握: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并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时空因素的影响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三)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四)犯罪心理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时空因素的影响

1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犯罪的钟点特征:

犯罪的钟点特征是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即一天中什么时间犯什么罪的人最多。

因夜间的黑暗,以及人们疏于防备等无疑给犯罪的发生带来一些方便。

盗窃汽车、入室抢劫、拦路强奸等犯罪通常被称为“夜间犯罪”。

研究还发现,扒窃、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

这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以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较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

有些犯罪在更长的时间段上也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性。

如交通肇事罪和因酗酒引起的犯罪往往是周六、周日和周一较多。

原因是有些国家采用的周薪制有关。

(3)犯罪的季节特征:

在一年四季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针对财产方面的犯罪,其发案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冬季节;针对人身的犯罪则在春夏季间最多。

原因见P74-75

2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①不同区域犯罪规律:

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较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侵犯人身的犯罪较多;工矿地区针对认得犯罪较多等;同时地域的人口密度与犯罪的关系尤为密切,它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犯罪现象有较大的差异。

②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犯罪现象的差异:

犯罪率城市高于农村;犯罪类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1家庭结构的缺陷:

①缺损家庭②贫困家庭③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④不和睦的家庭。

具体内容见P78-80

2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法不当,或教养态度、观念的错误,也足以诱发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

P80-81

①过于严格②过于宽纵③差别对待④方法缺乏一贯性

(三)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不良的学校教育会诱发少年犯罪的产生,主要表现在:

①使学生产生挫折感;②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满足感;③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

P82-85

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

2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

3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

(四)犯罪心理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P86-91

1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

2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的诱导

3犯罪的亚文化

第六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内部因素,如犯罪者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者的智力特征、犯罪者的气质特征、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特征、犯罪者的性格特征、犯罪者的自我意识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机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

2、掌握: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3、熟练掌握: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并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

(一)犯罪者的需要

(二)犯罪动机

(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四)犯罪者的气质特征

(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

(六)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犯罪者的需要

1不良需要或不正当需要

2不现实需要

3合理需要

激起犯罪动机的需要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①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和追求奢侈生活的需要;②性的需要③安全的需要④自我确认的需要⑤自我显示的需要⑥充实自己的生活的需要⑦征服他人的需要⑧爱的需要⑨报复的需要⑩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

(二)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或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

犯罪人之所以犯罪,从其心理方面来看,就是存在着犯罪动机的缘故,是犯罪动机发挥作用的结果,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推动下,犯罪人才确定犯罪目的,选择犯罪方式,做出犯罪决定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因此,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力,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状态的内部原因。

犯罪动机有如下特点:

1、犯罪动机的主观性,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3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4犯罪动机具有低级性;5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

犯罪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

犯罪动机的形成是:

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犯罪动机;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的转化:

P108-111

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P111-114

(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否犯罪,智力水平与犯罪者采取什么手段密切相关。

首先,智力低下者容易产生缺乏理智的行为;其次智力障碍者容易出现兴奋而不能控制,容易被人教唆、诱骗和玩弄。

第三、智力优秀的人犯罪重思考、有预谋,犯罪容易得逞,犯罪之后常常毁灭罪证,犯罪不容易被发现和侦破。

而且理性色彩较重,往往还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四)犯罪者的气质特征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

气质类型与犯罪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

气质可能影响他们选择的犯罪类型、犯罪手段和方式。

具体内容见P122

(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

1不良情绪的积累易导致犯罪行为

2两种剧烈情绪状态下的犯罪(激情状态下、应激状态下)

3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情绪障碍都能引起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4犯罪者的意志特点:

①行为目的选择的反社会性②意志选择缺乏果断性③缺乏自制力

(六)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犯罪行为与不良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不良性格引起的,不良性格仅是造成行为人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

一般认为下列不良性格特征容易引起行为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1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都缺乏责任感,生活态度轻率,没有明确的生活动机,嫉妒心和报复心较强,对社会有种种不满。

2任性、卤莽、胆大妄为,无组织纪律性。

3情绪不稳定、喜驽无常、心境变化多端,神经质突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外显;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扭曲、以奇为美,不符合社会规范。

4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明显地固执。

爱钻牛角尖。

此外,自我中心主义、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感情脆弱、攻击性强、对挫折忍受力差等不良性格特征也常常成为犯罪的动因。

(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

人们的自我意识障碍也会引发一定的违法犯罪行为。

他们对周围缺乏兴趣、没有精神、不负责任。

偏重物质享受,他们一方面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

另一方面又常常面临着贫困感,这种消费心理的持续发展,就会养成彻底的利己主义,形成进行各种违法犯罪的心理基础。

第七章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根据主观差异而分成的两种犯罪心理:

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内容包括它们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机制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并理解两种犯罪心理的内涵、心理表现、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机制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

两种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3、熟练掌握:

两种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懂得如何预防这两类犯罪心理的发生。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内涵: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犯罪心理学理论上,故意可从不同角度分为多种类型。

最基本的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

1.即时故意与预谋故意。

即时故意是指行为人事先并无犯罪意图和策划,仅因突然出现的意外2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内涵:

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1、故意犯罪决意阶段的心理表现,

表现

(1):

犯罪决意一般经历了犯罪意图的萌生,经对有利于犯罪和不利于犯罪的诸因素,以及犯罪行为将产生的利与弊反复权衡之后而形成的。

机会犯罪决意和冲动犯罪决意更系临时和突发生成,决意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较少反复周折或无明显的阶段性界限,但其形成的心理过程同预谋犯罪决意一样,都将大致经理以下三个阶段:

A.犯意的出现

B.动机的选择

C.经验和客观条件的影响

表现

(2)故意犯罪人心理防卫的几种形式P141-142

A犯罪的合理化

B投射

C掩饰

D转移

2、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表现

(1)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

A犯罪预备的主要内容:

准备犯罪工具;学习犯罪技术;收集有关情报;排除实施犯罪障碍;勾结或教唆他人参与犯罪;制度犯罪行动方案。

B影响犯罪预备的心理因素:

犯罪人为保证顺利地达到目的而不致暴露,总是在自认为准备充分后才实施犯罪。

准备的质量取决于犯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经验以及其他有关的主客观条件。

C促成犯罪预备行为实施的外界因素刺激:

被害人突发的行为;与犯罪无关的第三人无意识地为犯罪人提供了犯罪的方便条件;犯罪人急于实施决意中犯罪以达到其他目的;共犯之间彼此互相促进。

表现

(2)实施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内容:

A主要内容:

积极侵犯客体,实施犯罪目的;严守防御计划,不留犯罪痕迹;预防意外,随时准备应急;伪装现场,干扰侦查。

B心理状态:

恐惧;兴奋;欣喜;绝望和愤怒;冷静;

C变更原定计划实施犯罪的心理:

犯罪人实施犯罪过程中突遇到意外的障碍;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突发新的犯罪动机。

表现(3)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

A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实质是因某种顾虑被迫放弃;受客观条件的阻碍和限制,犯罪人已经无法顺利实施犯罪。

B犯罪人的心理冲突使其主动放弃实施犯罪

C放弃犯罪的行为表现:

失望;恐怖不安;悔悟;厌倦。

3、实施犯罪后的心理表现

(1)犯罪未遂时的心理状态:

懊恼;悔恨;愤怒;恐惧。

(2)犯罪既遂时的心理状态:

满足;弛缓;精神紧张、联想混乱;悔悟;犹豫。

(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1产生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

(1)决意不当

(2)过失与注意义务的违反(3)过失与意识状态不佳(4)过失与行为态度:

不满和怨恨的态度;敌对抗拒的态度;冷漠和轻视的态度;骄傲自满的态度;偏颇的态度。

2过失犯罪的认识特征:

(1)行为人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结果不一致;行为人的知识经验与判断的欠缺和不当借鉴;(3)行为人的遗忘:

记忆欠缺;再任困难。

(4)错觉而产生过失行为。

3注意与过失犯罪:

(1)不注意与认识错误;

(2)不注意与判断错误。

4过失犯罪与其他心理因素:

(1)过失与智能:

不能一智能的高低来判断过失行为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2)过失与情感:

激情状态下难以保持头脑清醒,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容易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