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0899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鉴定学执业药师复习资料.doc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资料

(中药鉴定学)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本草

年代

著者

记载药物

附注

五十二病方

先秦时代

不明

247种

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

神农本草经

西汉

不明

365种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药物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

梁代

陶弘景

730种

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唐本草)

唐代

李责力等

850种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1746种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自然分类的先驱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种

植物名实图考

清代

吴其睿

1714种

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晶珠本草

清代

蒂玛尔·丹增彭措

2294

收载藏药最多的典籍

中药的采收一般原则

根及根茎类

秋、冬季,或春季发芽前

茎木类

秋、冬两季

皮类

春末夏初

叶类

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

花类

含苞:

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

花初开:

红花、洋金花

花盛开:

菊花、番红花

果实种子

幼果或成熟果实

全草类

植物充分生长时

根及根茎类中药

一、根类中药

在鉴别根类生药时,首先根据维管组织,区别为双子叶植物根、单子叶植物根或双子叶植物根异常构造。

1、双子叶植物根的构造(次生结构):

银柴胡、太子参(块根)、威灵仙(根和根茎)、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防己、板蓝根、地榆、苦参、山豆根(根及根茎)、葛根、甘草(根及根茎)、黄芪、远志、白蔹(块根)、人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前胡、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根及根茎)、秦艽、徐长卿(根及根茎)、紫草、丹参(根及根茎)、黄芩、玄参、地黄(块根)、巴戟天、茜草(根及根茎)、断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紫菀(根及根茎)

初生构造(①表皮②皮层:

外皮层、皮层薄壁组织、内皮层(凯氏带)③维管柱:

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通过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形成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加在初生韧皮部之内,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加在初生木质部之外,组成次生结构;木栓形成层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共同组成周皮。

次生构造:

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

皮层;

韧皮部;

形成层环;

木质部;

多数无髓

2、双子叶植物根的异常构造(三生构造)

同心环状维管束:

牛膝、川牛膝、商陆

韧皮部维管束:

何首乌(木栓层内方和韧皮部外侧的薄壁细胞中形成异常的外韧型维管束)

内涵韧皮部(木间韧皮部):

华山参

木间木栓:

黄芩、秦艽

3、单子叶植物根的构造(百部、天冬、麦冬)

表皮或根被

皮层(宽广)

内皮层

中柱鞘

维管柱:

木质部束和韧皮部束数目多,相间排列成一圈。

髓部

双、单子叶植物根性状鉴别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形状

多为直根系,主根发达,侧根较细。

圆柱形、圆锥形、块状、丛生状

多为须根系,有的先端膨大成块根

块状(纺锤形)

表面

有栓皮,较粗糙,有纹理,具皮孔,或顶端有根茎

较光滑,有纵皱纹

断面

有形成层环纹,木质部大于皮部,自中心有放射状射线纹理,无髓

有内皮层环纹,木质部远小于皮部,无放射状花纹,有髓

双、单子叶植物根的显微鉴别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一般具有次生构造

一般均具初生构造

最外层为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

最外层为表皮或根被

形成层环明显

皮层宽广,无形成层,具内皮层环

无限外韧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内外排列

木质部束和韧皮部束数目多,相间排列成辐射维管束

多数无髓

具髓部

二、根茎类中药

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和鳞茎。

在鉴别根类生药时,根据维管组织不同,区别为双子叶植物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或双子叶植物根茎异常构造,蕨类植物根茎。

1、双子叶植物根茎结构(虎杖(根茎及根)、黄连、北豆根、延胡索(块茎)、羌活(根茎及根)、川芎、藁本(根茎及根)、胡黄连、白术、苍术)

木栓层

皮层(有根迹维管束或叶迹维管束通过)

维管柱:

外方常有纤维或石细胞群;

韧皮部

形成层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成环状排列,束间被髓射线分隔,

木质部

髓部

2、单子叶植物根茎结构(三棱、泽泻、香附、天南星、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郁金、天麻、白及)

皮层或后生皮层

皮层(有时分布有叶迹或根迹维管束)

内皮层中柱:

维管束散在,为有限外韧

维管束、周木维管束、周韧维管束

3、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异常构造

髓维管束(大黄)

内生韧皮部

木间木栓(甘松)

4、蕨类植物根茎结构(狗脊、绵马贯众)

根茎的显微构造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蕨类植物

一般具有次生构造,外层为

周皮

一般为初生构造,外层为表皮或后生皮层

初生构造,外层为表皮,表皮下为下皮层,为数列厚壁细胞组成

皮层常有根迹维管束和叶迹维管束通过,内皮层不明显。

皮层宽广明显,内皮层明显

基本薄壁组织

具形成层环纹,具放射状纹理,中心有明显的髓部

具内皮层环纹,断面散布维管束小点(筋脉点),中心无明显的髓部

------

维管柱外方有纤维或石细胞群;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成环状排列,束间被髓射线分隔,中央有明显髓部。

(从外至内:

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

维管柱:

维管束散在,维管束多为有限外韧型,周木型;髓部不明显。

1、网状中柱,网状中柱的一个维管束又称分体中柱,维管束周韧型,外均具内皮层。

2、双韧管状中柱,木质部呈环,内外两侧均有韧皮部及内皮层环,中部有髓。

皮类中药性状鉴别

形状

外表皮

内表皮

质地

断面

气味

桑白皮

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

白色,具棕红鳞片状栓皮

黄白色,细纵纹

纤维性强,成片撕裂,有粉尘

牡丹皮

筒状、半筒状有纵剖裂缝

拴皮脱落处粉红色,横长皮孔痕

白色结晶

硬脆

平坦、粉性

香,麻舌

厚朴

卷筒状、双卷筒状

栓皮鳞片状易剥落,椭圆形皮孔

光滑,紫棕色细密纵纹,刻显油性

坚硬油润

外棕颗粒性,内紫纤维性有小亮星

香,苦辛辣

肉桂

槽状、卷筒状

横向突起皮孔,地衣斑

红棕,细纵纹刻显油性

硬脆

颗粒性,中间有黄棕色线纹

浓烈香气,辛辣

杜仲

板片状

纵槽,裂纹斜方形皮孔,地衣斑

红紫色光滑

细密银白色胶丝,1cm以上

稍苦

川黄柏

板片状

黄棕色,平坦,皮孔横生,浅裂纹

暗黄色细密纵棱纹

轻,硬

深黄色,纤维性,裂片状分层

苦,粘液性,唾液染黄

关黄柏

较薄

深黄棕色,栓皮厚,皮孔小而少见

黄绿色

鲜黄色

秦皮

卷筒状、槽状、块状

灰棕色,白色圆形皮孔

平滑

硬脆

纤维性

香加皮

卷筒状、槽状

栓皮易成片状脱落

细纵纹

松脆

不整齐

浓香苦稍麻舌

地骨皮

筒状、槽状

纵横裂纹易成片状脱落

细纵纹

松脆

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

微甘后苦

白鲜皮

卷筒状

灰白色,有凸起的颗粒状小点

细纵纹

折断有粉尘,层片状,迎光有小亮点

羊膻气,苦

皮类中药显微鉴别

木栓层

栓内层

皮层

中柱鞘部位

韧皮部

薄壁组织

牡丹皮

壁浅红色

占大部分

簇晶、多个或在间隙中成行

厚朴

黄棕色物质

石细胞环

分枝状石细胞群

韧皮纤维束众多

油细胞较多淀粉粒

肉桂

最内层外壁特厚,木化

散有石细胞

外壁菲薄的连续石细胞环,外有纤维束

韧皮纤维壁厚,常单个

分泌细胞,韧皮射线内有小针晶

杜仲

2~7层带内壁增厚,木化,两木栓层间有石细胞

5~7石细胞环,伴有胶丝团块及少数纤维

关黄柏

方形

宽广,石细胞较少

硬韧不发达,射线较平直

川黄柏

未去净者长方形,含棕色物质

方晶

纤维群分枝状石细胞群黄色

纤维束多,断续成环,均为晶鞘纤维,射线弯曲细长

粘液,淀粉粒细

秦皮

部分内壁增厚

数列多角形厚角细胞含黄色物质

石细胞纤维

石细胞纤维束断续成环

纤维束和少数石细胞成层状排列,与射线形成井字形

砂晶,淀粉粒

结晶

簇晶

大黄(大型)、何首乌、太子参(少数)、白芍(成行)、地榆、人参(尖)、西洋参、三七(钝)、关木通、牡丹皮(成行,间隙)、枇杷叶、番泻叶、辛夷、丁香、洋金花(小)、金银花(小)、番红花(小)、吴茱萸、牵牛子、栀子、五倍子(少数)

方晶

粉防己、甘草(晶鞘)、石菖蒲(晶鞘)、浙贝母(小)、鸡血藤(晶鞘)、厚朴、黄柏(晶鞘)、枳壳、广藿香(片状)、枇杷叶(晶鞘)、番泻叶(晶鞘)、猪苓(八面体)、麝香、番红花、栀子(含晶)、熊胆(甲苯片)

针晶

龙胆、巴戟天、白术(小)、苍术(小)、半夏、麦冬、天麻、肉桂(小)、广藿香(小)、儿茶(水装片)

砂晶

怀牛膝、钩藤、秦皮、洋金花、麻黄(嵌晶)

柱晶

沉香、补骨脂(小)、麝香(八面体)

钟乳体

穿心莲

常用术语

中药

常用术语

中药

常用术语

大黄

星点

炉贝

虎皮斑

黄芪、板蓝根、桔梗

金井玉兰

松贝

怀中抱月

何首乌

云锦纹

知母

金包头

牛膝、川牛膝、莪术

筋脉点(牛膝和川牛膝环列;莪术散在)

天麻

鹦哥嘴,红小瓣

商陆

罗盘纹

鸡血藤,川木通

针眼

银柴胡

砂眼,珍珠盘

牡丹皮

亮星

黄连

过桥

款冬花

连三朵

防己、大血藤

车轮纹

槟榔

大理石样花纹

甘草,黄芪

菊花心

蓟蛇

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人参

芦头,芦碗,芋

乌鞘蛇

剑脊

三七

剪口,筋条,绒根

麝香

银皮或云皮、当门子

白芷

疙瘩丁

花鹿茸

大挺、门桩、二杠茸、三杠茸

防风

蚯蚓头

马鹿茸

单门、莲花、三岔、四岔

党参

狮子头

牛黄

乌金衣

苍术

朱砂点,起霜

羚羊角

通天眼

药材产地

东北地区

关药:

绵马贯众、人参、关黄柏(黄檗)、北五味子、关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防风(东北及内蒙古东北)、紫草、细辛北细辛及汉城细辛、鹿茸、

华北地区

北药:

苦参(山西,河北,河南)、党参(山西,陕西,甘肃等)、黄芩(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柴胡(河北等地)、苦杏仁(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山楂(河北,河南,辽宁,山东)、连翘(山西,陕西,河南)、北苍术(华北及西北),祁白芷(河北)、板蓝根(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大青叶(河北,江苏,安徽,河南)、蓼大青叶(河北,山东,辽宁,山西)青黛(河北、江苏、福建)、小茴香(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

秦药:

秦皮(陕西,辽宁,吉林,四川等)、南五味子、猪苓(陕西,云南)

其他:

槲寄生(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

华东及中原地区

浙药(浙江):

白芍(浙江,安徽,四川)、杭白芷(浙江,福建,四川)、麦冬(浙江,四川)、玄参(浙江)、延胡索(浙江)、浙贝母(浙江)、温郁金(浙江,福建,四川)、白术(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乌梢蛇(浙江,江苏,安徽)、蕲蛇(浙江)、淡水珍珠(浙江、江苏等)、栀子(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福建)

怀药(河南):

牛膝(河南)、山药(河南)、地黄(河南)禹白芷(河南,河北)、全蝎(河南,山东)、辛夷(河南,安徽,湖北,四川,陕西)、红花(河南,浙江,四川,云南)、金银花(山东、河南)

淮药(鄂、皖、苏三省):

木瓜(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牡丹皮(安徽,河南,四川,山东,湖北)、薄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太子参(江苏,山东,安徽)、茅苍术(江苏、湖北、河南)、蟾酥(辽宁、山东,江苏,河北,广东)、石膏(湖北)

其他:

绵地榆(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百部直立和蔓生(安徽,江苏,浙江)、洋金花(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商陆(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蒲黄(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荆芥(江苏,河北,浙江,江西)、防己(浙江,福建,江西)、石菖蒲(四川,浙江,江西)、决明子(安徽,江苏,四川等)、信石(江西、湖南、广东)

西南地区

川药:

狗脊(四川,福建)、川乌及附子(四川,陕西)、黄连味连、雅连(四川)、川芎(四川)、坚龙胆(云南,四川,贵州)、川贝母(四川,西藏,云南)、川黄柏(四川,贵州)、金钱草(四川)、五倍子(四川,贵州,云南)、厚朴(四川、湖北、浙江、福建)、郁金温郁金、黄丝郁金(四川,福建等)、半夏(四川,湖北,河南)、丹参(四川、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

云药:

云连(云南,西藏)、三七(云南,广西)、木香(云南)、茯苓(云苓)(云南,安徽,湖北)

贵药:

天麻(四川,云南,贵州)、杜仲(贵州,四川,湖北等)、吴茱萸(贵州,广西,湖南等)、朱砂(贵州,四川,湖南,广西)

华南地区

广药(广东,广西):

砂仁(广东阳春砂,云南南部绿壳砂,海南海南砂)、广藿香(广东,海南)、巴戟天(广东,广西,福建)、肉桂(广东,广西等)、沉香(广西,广东,福建)、钩藤(广东,广西等)、鸡血藤(广东,广西,云南)、穿心莲(广东、广西、福建)、槟榔(海南)、番泻叶(广东,海南)、珍珠(海珠)(广东,广西,台湾)、蛤蚧(广西,广东,云南)、金钱白花蛇(广东,广西)、白木香(广东,广西,海南,福建)

南药:

(湘、赣、闽、台):

泽泻(福建、四川、江西)、雄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

江西:

枳壳(江西,四川,湖北,贵州等)

西北干旱区

蒙药:

甘草(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黄芪(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内蒙紫草(内蒙古,甘肃)、枸杞子(宁夏,甘肃,青海,内蒙,新疆)麻黄

当归(甘肃)

维药:

新疆紫草(新疆、西藏)

青藏高原

藏药:

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甘肃,青海,西藏,四川)、虫草(四川,青海、西藏)、麝香(四川,西藏)

各地分布:

何首乌(河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桔梗(东北、华北称北桔梗,华东称南桔梗)、斑蝥(河南,广西,安徽,云南)、补骨脂(四川,河南,安徽,陕西)

进口中药:

丁香(坦桑尼亚,马来,印尼等)、血竭(印尼,马来,爪哇、苏门答腊等)、西红花(西班牙,法国,希腊),马钱子(印度,越南,泰国)、乳香(非洲东北部)、没药(非洲东北部)、狭叶番泻叶(印度)、尖叶番泻叶(埃及)、豆蔻(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沉香(印尼,马来,越南柬埔寨)、羚羊角(俄罗斯,新疆)

采收加工

蒸、煮、烫

白芍

刮去外皮,煮透心

延胡索

煮至无白心

姜黄

蒸或煮至透心,晒干

郁金

蒸或煮至透心,干燥;浙江地区用郁金叶烧灰后与块根拌和。

百部

蒸或沸水烫至无白心

天麻

蒸透心,低温(60℃)干燥

光山药

清水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搓成圆柱状

木瓜

沸水略烫,对半纵剖,晒干

山茱萸

文火焙烘或至沸水重略烫

栀子

沸水中烫或蒸熟后晒干

槟榔

水煮后干燥,去果皮

五倍子

沸水略烫或蒸至外表呈灰色,以杀死内部蚜虫

全蝎

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阴干

斑蝥

闷死或烫死,晒干

发汗

玄参

发汗至内部变黑

厚朴

微蒸后,发汗,再蒸软

杜仲

发汗

茯苓

发汗,阴干

阴干

细辛,木通,辛夷、青蒿,牛黄。

(阴干或晒干):

红花,益母草,薄荷,商陆。

其它

当归

烟火慢慢熏干

阴干

三七

暴晒至半干,反复搓揉,全干后入麻袋内撞至表面光滑

川芎

晒至半干后再炕干

黄芩

晒至半干后撞去粗皮

生地黄

焙烘至内部变黑,捏成团块

巴天戟

六七成干后捶扁

党参

晒至半干后反复搓揉3-4次,捆成小把

木香

干燥后撞去粗皮

泽泻

干燥,入竹筐重撞去须根及粗皮

麦冬

反复暴晒,堆放

番红花

盖一张吸水纸后晒干,或40-50℃烘干

枸杞子

热风烘干,或晾至皮皱后再暴晒至外皮干

浙贝母

撞去外皮,以煅过贝壳粉吸去汁液,干燥

血竭

与贝壳强烈振摇使树脂块脱落

青黛

水浸液加石灰搅拌

沉香

剔除不含树脂部分,阴干

广藿香

日晒夜闷,反复至干

川贝母

用矾水擦去外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狭叶番泻叶

阴干后用水压机打包

朱砂

磁铁吸铁杂质,水淘去泥沙

采收

大青叶

6月中旬、7月下旬、9-10月采收三次

红花

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摘

三七

7月开花前采收称“春七”,11月种子成熟后采收称“冬七”

功效与成分

药名

功效

成分

绵马贯众

抗肿瘤、驱虫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绵马精)

大黄

泻下

结合性蒽醌(甙)

抗菌

游离型蒽醌类

收敛

鞣质

虎杖

抗菌

游离型蒽醌类

抗真菌

二苯乙烯类如白藜芦醇

降血脂及镇咳

二苯乙烯类如虎杖苷

牛膝

促蛋白质合成;

甾类化合物如促脱皮甾醇等

免疫活性,抗肿瘤

多糖

商陆

扶正固本;抗炎

三萜皂苷如商陆皂甙

增加免疫活性

多糖

何首乌

抗衰老、提高免疫、防动脉硬化

二苯乙烯苷化合物

附子

剧毒

双酯类生物碱

镇痛

中乌头碱

强心

氧化棍掌碱、去甲猪毛菜碱

白芍

解挛、镇痛、抗炎、抗肝损伤

芍药苷

防己

镇痛、消炎、抗过敏、降压、扩张冠脉,抗肿瘤

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

延胡索

镇静、镇痛

延胡索乙素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去氢延胡索甲素

苦参

抗肿瘤、升白细胞、抗炎、平喘等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葛根

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代谢,抗心率失常,改善脑循环和微循环,降血压等

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

甘草

解毒、抗炎、抗癌、抑制艾滋病毒

甘草甜素

镇痉、抗溃疡

黄酮类

抗炎、镇咳、抗癌

甘草次酸

黄芪

降压、利尿、强心

皂苷类;

免疫活性作用

多糖类

远志

祛痰

远志皂苷

三七

止血

田七氨酸(三七素)

川芎

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血栓、抗再生障碍性贫血、降压、抗肿瘤、镇痛等

川芎嗪

防风

镇痛

生麻素和亥茅酚苷

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多糖

柴胡

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变态、保肝等

柴胡皂苷

丹参

抗菌

隐丹参酮

天花粉

中期妊娠引产;恶性葡萄胎和绒癌;爱滋病

天花粉蛋白

降血糖

多糖

半夏

辛辣刺激性成分

原儿茶醛

莪术

抗癌

莪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等

沉香

镇静

沉香螺萜醇、白木香酸、白木香醛

钩藤

降血压

钩藤碱、异钩藤碱

牡丹皮

镇静、镇痛、抑菌

丹皮酚

厚朴

镇痛

α、β-桉油醇

抗菌

厚朴酚

肉桂

镇静、镇痛、解热

桂皮醛

杜仲

降压

松脂醇二葡萄苷

金银花

抗菌

绿原酸、异绿原酸

巴豆

强刺激性(具泻下作用)

亲水性巴豆醇双酯化合物

毒性成分

巴豆毒素(球蛋白)

连翘

抗菌

连翘酚

麻黄

抗炎

伪麻黄碱

广藿香

抗真菌

广藿香酮

荆芥

抗感染

苯并呋喃类化合物

穿心莲

抗菌、抗钩端螺旋体

穿心莲内酯

灵芝

抗衰老

三萜化合物和多糖

茯苓

抗肿瘤

茯苓次聚糖

猪苓

抗肿瘤、提高免疫力

猪苓多糖

青黛

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靛玉红

抗皮肤真菌

色氨酮

地龙

平喘、降压

次黄嘌呤

溶解血栓

蚓激酶、地龙链激酶、纤溶酶

水蛭

抗凝血

水蛭素、肝素、抗凝血酶

全蝎

神经系统活性

蝎毒素

广地龙

降压,扩张支气管、平喘

次黄嘌呤

解热

蚯蚓解热碱

平喘、利尿

琥珀酸、L(+)谷氨酸

溶血

蚯蚓素

毒性成分

蚯蚓毒素

蜈蚣

类似蜂毒成分

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

土鳖虫

解毒

鲨肝醇

镇静,促进伤口愈合,生肌

尿囊素

斑蛰

肝癌、病毒性肝炎、鼻炎

斑蛰素

僵蚕

刺激肾上腺皮质作用

蛋白质

蕲蛇

脑血栓周围阻塞性血管瘤、高凝血症

精氨酸酯酶(蛇毒)

麝香

抗炎

高分子量肽类

鹿茸

降血压

溶血磷脂酰胆碱

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多胺类化合物

肽类物质

抗炎

多糖

调节机体免疫活性

蟾酥

兴奋呼吸和升压作用;局部麻醉

脂蟾毒配基,蟾毒灵

色谱对照品和成分含量

狗脊

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

对照

醇浸出物

20%

大黄

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

1.5%

土大黄甙

检查

虎杖

大黄素;虎杖苷

0.60%;0.15%

何首乌

二苯乙烯苷化合物

1.0%

牛膝

齐墩果酸

对照

醇溶性浸出物

6.5%

商陆

水浸出物

10%

威灵仙

齐墩果酸

对照

醇溶性浸出物

15%

川乌

乌头碱

0.2%

乌头碱

检查<0.15%

白芍

芍药苷

1.6%

赤芍

芍药苷

1.8%

黄连

小壁碱以盐酸小壁碱计

3.6%

防己

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

1.6%

延胡索

延胡索乙素

0.05%

板蓝根

精氨酸

对照

醇溶性浸出物

25%

地榆

没食子酸

对照

鞣质

10.0%

苦参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

1.2%

苦参碱和槐定碱

对照

甘草

甘草酸;甘草苷

2.0%;1.0%

葛根

葛根素

2.4%

黄芪

黄芪甲苷

0.040%

水溶性浸出物

17%

远志

远志酸

0.70%

醇溶性浸出物

20%

人参

人参皂甙Rg1和Re;人参皂苷Rb1

0.30%;0.20%生晒

0.20%;0.20%红参

西洋参

人参皂甙Rg1,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

2.0%

三七

人参皂苷Rb1、人参皂甙Rg1和三七皂苷R1

5.0%

醇溶性浸出物

10%

防风

升麻苷和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

0.24%

醇溶性浸出物

13%

白芷

欧前胡素

0.080%

醇溶性浸出物

15%

当归

阿魏酸

0.050%

醇溶性浸出物

45%

羌活

挥发油

2.8%

醇溶性浸出物

15%

前胡

白花前胡甲素

0.90%

醇溶性浸出物

20%

川芎

醇溶性浸出物

12.0%

柴胡

醇溶性浸出物

11.0%

龙胆

龙胆苦甙

1.0%

徐长卿

丹皮酚

1.3%

醇溶性浸出物

10%

紫草

羟基萘醌总色素以左旋紫草素计

ββˊ-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

0.80%

0.30%

丹参

丹参酮IIA;丹参酚酸B

0.20%;3%

黄芩

黄芩苷(药材;饮片及酒黄芩)

9.0%;8.0%

醇溶性浸出物

40%

玄参

哈巴俄苷

0.050%

水浸出物

60.0%

地黄

梓醇

0.20%

水浸出物

65.0%

胡黄连

胡黄连苷I和胡黄连苷II

9.0%

醇溶性浸出物

30.0%

巴戟天

水浸出物

50.0%

茜草

大叶茜草素

0.40%

天花粉

瓜氨酸

对照

桔梗(重量法)

总皂甙(药材;饮片)

6.0%;5.5%

党参

45%乙醇浸出物

55.0%

南沙参

醇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