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90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

10.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几课时完成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难点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师: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杨氏之子的白话文版本)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导语:

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

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

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反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风趣,幽默等。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三单元第一课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六、课堂表演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

为什么?

板书:

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

及时组织评价。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

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

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

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

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

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

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学生交流)

让学生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

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

练习文句诵读,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途径。

叶圣陶先生曾说: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

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

”只有扎实练习诵读,才能逐步培养文言语感

孩子的想法是无拘无束的,只要文本许可,老师都应该认同。

但在引导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孩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积累语言,除了在课堂上练习,也应延伸到课外。

每一个文本,只是孩子兴趣的一个激发点。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慧

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课后

反思

本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培养兴趣尤为重要。

在理解文意时,先指导字词,再让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使学生由浅入深,轻松掌握课文内容,从而避免了其对文言文产生排斥和恐惧感。

课题

11.晏子使楚

课型

讲读课文

几课时完成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划分课文层次。

3、初步感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提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

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子,晏子每次三次想侮辱晏都反

从课题入手,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和课堂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理解课文,理解人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历史背景。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让学生自由说理)转折点:

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

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将课文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点,从读字词出发,再到读顺课文的语段,最后到读通课文内容,立足整体,步步为营,为下面的教学预设、互动生成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每个两遍。

2、写近义词:

得意扬扬面不改色安居乐业欺骗侮辱

3、写反义词:

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2.出示: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

水土不服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

为什么?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

体会晏子的语言艺术,是本版块的核心所在。

让学生在学文中真正懂得精练得当的语言,可使我们与别人有效沟通,也可使自己摆脱现实尴尬的局面,愉悦身心,活跃生活。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

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强盗来了。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学生学习文本,目的在于内化文本,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进行写法的指导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作业设计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课后

反思

本文讲述了晏子与楚王的三个小故事,趣味性很强,学生乐于读,重难点是理解晏子及楚王的言语含义,从中体会晏子的形象。

教学时抓紧晏子的话,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明白晏子战胜楚王的原因。

课题

12*半截蜡烛

课型

阅读课文

几课时完成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难点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教具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难点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

(板书:

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师: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上课伊始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心中有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第三单元第12*课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

1.过渡:

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

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

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

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

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

同学们评价一下。

(2)预设二:

杰克也有贡献。

指导朗读,评价,再读。

(3)预设三:

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

指导朗读,评价,再读。

师小结:

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

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

(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

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1.导语:

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

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

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

(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

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

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

(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

(指名读、评读、齐读。

(学生准备──指名演。

(“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

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

评价。

(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

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

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

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

说明她很聪明。

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

说明她很机智。

生紧扣文本谈感受。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

(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

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入手,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理清文章顺序,有利于下一步学习。

深入剖析人物语言,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自主选择喜欢的人物进行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排演剧本有利于理解的深入,是本课的重要环节。

了解剧本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引导学生尝试编剧本。

作业设计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

半截蜡烛杰克处变不惊爱国

杰奎琳急中生智

课后

反思

本文语言简单,学生读过一两遍之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定,以及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人物的言行及言行出现的背景,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当时“外紧内急”的紧张氛围,从而充分体会人物精神。

课题

13*打电话

课型

阅读课文

几课时完成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

一个挂钟。

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

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

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

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

第三单元第13*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小结板书:

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

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2)检查自学,正音。

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教师、他生当评委)

1.讨论:

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归纳:

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板书:

啰嗦、耗

时、误事。

5.畅所欲言:

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

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尽量地节约时间)

(3)模拟计时表演。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3)交流:

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

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

3.小组练习:

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

_______小时

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学生通过读课文,具体感受“说话罗嗦”的不利之处,产生语言精练的意识。

通过多种交流,丰富和清晰学生对相声这一语言艺术的认识,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欣赏相声的乐趣。

作业设计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1)语言情境一:

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2)语言情境二:

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板书设计

创设情景

啰嗦、耗时、误事。

课后

反思

相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生至始至终保持了较高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我通过朗读、表演、听录音等方式保持学生的热情,使其切实感受文中人物的罗嗦和相声的语言特点,同时对于人交往时的谈话要点要有所领悟。

第三单元第回顾·拓展三课

课题

回顾·拓展三

课型

整理与复习

几课时完成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难点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具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一)课时

学习目标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激情导入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师: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学生是学习的个体,由于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就截然不同。

通过回顾旧知,谈话交流,目的就是为了创设一个互相学习、启发的机会。

在情景中,掌握人物语言特点。

作业设计

课后和同学就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对联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激发对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尝试对对联。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导入

二、学习对联,了解特点。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教师点拨:

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

为什么?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