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199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docx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无图表版终稿修订718门户版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方式)

作者:

草根陈劲松

关键词:

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差距大贫富两极化草根陈劲松净利润新分配法全员持股全员分红员工贡献换股

 

本方案的员工出资购买股份方式,是推测华为(没有内部资料)的股权模式而来。

华为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根本原因绝非其他,就在于华为的股权制度——实行全员持股模式:

创始人任正非持股1.4%,其余员工持有98.6%;员工除了月工资外,年年有利润分红,离职有股票增值收入;员工收入与企业盈利牢牢捆绑在一起——对员工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工薪阶层、社会中底层而言,华为就是我们的灯塔!

华为的股权模式,就是我们的参照目标!

华为图标、任正非头像。

 

一、概述

1、理论基础

(1)劳动居于财富创造的主导地位

在人类物质、知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中,劳动是唯一具备主观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劳动的创造物,在企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同样如此。

因此,在企业财富的分配中,劳动必须居于主导地位。

(2)企业净利润、分红为员工和股东共同所有

企业收入,是企业员工通过劳动,运用包括资本在内各大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来的,是员工(工薪阶层)投入的劳动,与股东(资本家阶层)投入的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企业收入是员工与股东共同创造的——既是共同创造的,就应该共同拥有——所以,企业收入为员工与股东共同所有!

进而,作为企业收入中的一部分:

净利润,也是员工投入的劳动,与股东投入的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员工与股东共同创造的,因此,净利润为员工和股东共同所有!

那么,组成净利润的三大部分:

弥补亏损、经营发展留存(留存收益)、分红,也为员工和股东共同所有!

(3)企业的净资产、所有权为企业员工与股东共同所有

企业员工与股东共同创造、共同占有的企业净利润,保留在企业的部分(弥补亏损和留存收益(经营发展留存)),形成了企业净资产的一部分,所以,企业净资产为企业员工与股东共同拥有,即,企业的所有权为企业员工与股东共同拥有。

(4)员工拥有企业净资产、股权的大部分

在上一经营周期,企业员工与股东共同创造、拥有的净资产,保留在企业,在员工劳动的持续运用下,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在本经营周期,在下一个经营周期、及以后所有经营周期,循环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新的企业收入、新的净利润、新的净资产。

在此过程中,股东享有的净利润,历年以来,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分红流出企业,未能全部形成净资产,未能全部参与企业持续经营;员工享有的净利润,则全额转化为企业净利润,所以,员工净资产的增长速度大于股东的增长速度;再者,随着企业规模发展越大,企业员工人数超过股东人数就越多,在每一周期的新增净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就越来越大。

最终,员工在企业的净资产份额大于股东,员工拥有企业净资产、股权的大部分。

参见《员工、股东净资产份额增长对比表》。

 

企业的收入、净利润、财富(净利润弥补亏损后的余额)、净资产,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所有经营成果,都是企业员工通过劳动,运用包括资本在内各大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来的,是员工(工薪阶层)投入的劳动,与股东(资本家阶层)投入的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企业的所有权,为员工和股东共同所有!

 

2、定义

净利润新分配法的改革方案,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与股东,共同持有企业股权,共同享有企业净利润分红的收入分配方法。

因是全体股东与全体员工共同持股,所以又称为全员持股模式。

全员,是指全体股东与全体员工两者。

(1)贡献

净利润新分配法将企业净利润分配为三部分:

弥补亏损公积金、经营发展公积金、分红。

为表述方便,将后两部分:

经营发展基金与分红,称为企业财富,这是企业真正创造的财富;将保留在企业的前两部分:

弥补亏损公积金与经营发展公积金,称为贡献,这是资本与劳动留存在企业的贡献。

贡献,是指股东和员工共同拥有的,净利润扣除分红后的剩余部分,即弥补亏损和经营发展留存部分。

这两部分留存在企业,形成企业净资产的一部分,并会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补充到企业经营投资资产中,参与企业下一个经营周期的收入、净利润的创造。

可见,贡献,属于净资产。

拥有贡献,就等于拥有企业所有权。

就企业员工而言,在任一时点,贡献都可以分为两类:

已有贡献:

已为企业做的贡献,只属于老员工;

未来贡献:

未来为企业做的贡献,新、老员工都将有。

(2)股东、股份界定

为准确界定各个概念,《股东、股份类型对应》表对股东和股份进行了分类。

 

(3)股份的成本、定价、权益

股份获得成本,是指获得企业股份,所支付的对价。

员工贡献换股方式下,员工股东支付的对价,是其获得股份的每个经营周期对企业的贡献,即保留在企业的员工净资产,可以称为贡献换股成本、换股净资产;外部股东支付的对价,是其付出的资本,可以称为购买股份成本。

股份获得时,股份的所代表的净资产金额,称为初始净资产。

溢价损失(折价收益),是指外部股东,在购买股份时,付出的高于(低于)每股净资产的部分。

贡献换股成本=每股净资产×股份数量

=初始净资产

购买股份成本=股份市场价格×股份数量

=初始净资产+溢价损失(折价收益)

增值收益(减值损失),是指股份出售时的每股净资产,高于股份获得时的每股净资产的部分。

在企业内部,是指按每股净资产定价交易的股份,其出售价格高于(低于)购买价格的部分。

体现的是企业净资产的增长。

溢价收益(折价损失),是指外部股东按市场价格出售股份时,获得的出售收益中,高于(低于)股份对应净资产的部分。

股份回售收益(损失),是指员工股东,将所持企业股份,以每股净资产为价格,回售给企业,所得到的对价。

回售收益(损失)=每股净资产×回售股份数量

回售收益(损失)=贡献换股成本+增值收益(减值损失)

=初始净资产+增值收益(减值损失)

股份出售收益(损失),是指外部股东,将所持有企业股份,以市场价格,向市场出售,所获得的对价。

出售收益(损失)=股份市场价格×出售股份数量

出售收益(损失)=购买股份成本+增值收益(减值损失)+溢价收益(折价损失)

=初始净资产+增值收益(减值损失)+溢价损失(折价收益)+溢价收益(折价损失)

股权资本利得(损失),是指股东按市场价格出售股份时,获得的高于(低于)购买价格的部分。

股权资本利得(损失)=出售收益(损失)-购买股份成本

为简便起见,全文只以收益论述。

下表为员工贡献换取股份方式下的《股份成本、定价、收益》表。

 

3、目标

净利润新分配法的总目标是:

消灭剥削、消灭资本家阶层。

改革方案(全员持股模式)的目标是:

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

目标的量化指标和成功标志是:

员工持股总数、大于外部股东持股总数,工薪阶层占有主要生产资料。

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主要从土地中生产出来,因此,拥有土地就是拥有财富。

土地所有权分配分布合理、没有出现土地兼并集中的情况时,往往社会稳定、民富国强。

一旦土地兼并过于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如中国历朝历代后期,就会造成社会动荡、烽烟四起。

农业社会的社会成员主体,就是农民,而谁能平均分配土地,谁就能赢得民心,赢得政权。

所以,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内战中,中国共产党因为实施“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因此赢得了占全国人口数量85%的农民的支持,从而以绝对弱势的军事力量,在短短3-4年时间,就打败了被美国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主要成员也是农民),赢得了中国政权。

农业社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完全为国家垄断的时期,即如中国1950-1980的30年间,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供应紧张,农民们光大米饭是吃不饱的,得在大米饭中添加红薯、南瓜、菜叶才能勉强吃饱。

到了1980年前后,中国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平分给农民,每个农户都分得田地、获得田地自主使用权,全国人民光大米饭就能吃饱了,数亿人口再也不用在主食里添加南瓜菜叶,一举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

可见,生产资料所有权决不能集中、生产资料必须为生产者所有!

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工厂、企业,包含机器设备、技术、房屋土地等。

即当今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主要从工厂、企业中生产出来。

土地也仍然生产财富,但退居其次。

因此,拥有工厂就是拥有财富。

规模化大生产时代,生产设备庞大而贵重,人们已经无法通过各自拿出一部分生产资料来组合生产,所以股份制应运而生,拥有生产资料的方式,主要是拥有工厂的股权。

世界知名企业华为,由于实行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的全员持股制度——创始人任正非持股1.4%,其余员工持有98.6%:

员工除了月工资外,年年有利润分红,离职有股票回售企业收入——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创造了技术型企业发展的奇迹。

可见,在企业中,通过使生产者个人拥有生产资料,人们就能创造奇迹!

以史为鉴,处于当今工业化社会,如果企业所有权(股权)分布合理——生产者拥有生产资料,必然生产积极性高、生产效率高、社会稳定、民富国强;反之,则收入差距大、贫富两极化,社会维稳耗费就大,并且生产积极性低、创新创造动力弱,科技、经济发展就达不到应有的速度。

因此,必须实现“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工薪阶层占有主要生产资料”。

参见《生产资料对应生产者》表。

 

4、总原则

净利润新分配法的总原则是:

成本共摊、利润共享,股权共有。

企业员工和股东,共摊企业经营成本,共享企业经营利润,共同拥有企业股权。

(1)成本共摊

企业员工与股东“成本共摊”体现在:

①用员工与股东共同所有的企业收入,支付各项经营成本;

②用员工与股东共同所有的净利润,弥补企业经营亏损(大于收入的成本部分);

③用员工与股东共同所有的净利润,提取经营发展留存公积金(留存收益),补充企业经营发展资金;

④企业员工承担企业成本还体现在:

在企业发生业绩下滑、转型重组、经营调整、经营亏损、破产清算等等情况下,企业员工不得不接受扣绩效、降薪、降职、裁员等等损失,来弥补企业。

其实,世界资本主义500年来,公司企业诞生50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员工一直在承担着企业的亏损,名声却被股东独占。

只是这个真相一直被蒙蔽。

(2)利润共享

由员工与股东共同拥有企业净利润:

共享净利润分红、共同拥有经营发展留存公积金(留存收益),就是利润共享。

(3)股权共有

由员工与股东共同拥有企业股权、共享净资产增值收益,就是股权共有。

企业股权的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权。

股权共有,就是生产资料共有。

 

5、主要内容

净利润新分配法的改革方案(全员持股模式)的主要内容是:

将企业所有权、分红权,由现行的股东独自占有,变更为股东、员工两者共同占有。

6、适用范围

净利润新分配法,适用于所有拥有外聘员工的盈利性组织(下文中,全部以企业代称),包括拥有外聘员工的盈利性法人企业,其他拥有外聘员工的盈利性组织。

区分要点是:

是否是盈利性组织、是否有外聘员工。

外聘员工,是指在直系亲属、合伙人、出资人之外,聘任的员工;盈利性组织,是指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的组织。

则,无外聘员工的家庭式、合伙式的个体户或其他经营单位、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自由职业者等,均不在净利润新分配法范围内。

 

二、原则

总原则是:

成本共摊,利润共享,股权共有。

1、员工股的股权与分红权分离原则

分红来自企业财富,企业财富来自员工劳动,因此,员工入职即享有企业分红权,无需持有股份。

具体份额,以《员工岗位持股标准体系》中规定的岗位持股上限,所对应的分红金额为标准。

2、股权结构整体设计原则

企业整体股权结构比例,必须遵循“国有股优先,员工股次之,外部股最次”原则。

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行业、企业,以国有股优先,以保障国家整体安全。

包括军工航天、网络通信、金融能源、主要食品的生产流通等行业、企业。

其余行业、企业以员工股优先。

3、股权、分红权结构凸显劳动、劳动者财富创造主体地位原则

在企业的股权、分红权的结构比例分布中,必须凸显劳动、劳动者在财富创造上的主体地位。

具体体现方式在:

(1)员工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不得低于40%

各种不同性质企业的具体红线为:

国有控股企业不得低于40%;非上市国有参股、混合制企业不得低于60%,私有、外资企业不得低于70%;上市国有参股、混合制企业不得低于50%,私有、外资企业不得低于60%。

详见《股权结构比例表》。

(2)员工分红占总分红金额的比例不得低于40%

各种不同性质企业的具体红线,同上。

如果企业实施的是员工出资购买方式,就仍然会存在未持股员工,所以,此类企业的员工分红总额,必须高于上述红线标准。

4、股份、分红合理分布原则

(1)内外部股东间合理分布

净利润新分配法下,企业股权结构应在国有股、员工股、外部股之间合理分布,并凸显劳动、劳动者在财富创造上的主体地位。

详见《股权结构比例表》。

(2)内部股东各层级间合理分布

企业层级可以大致分为基层、中底层、中层、中高层、高层,分别对应基层、主管、经理、总监、总裁董事长。

根据草根陈劲松在《正当合理的社会财富差距范围是3-8倍》中的测算,合理的收入差距在3-8倍,那么,企业内部员工,从最基层的操作工、业务员、职员,到最高层总裁董事长,人均股份、人均分红的差距,最高不得超过8倍。

企业规模小,则最高倍数相应降低,例如,最高层只有总经理,那么以5倍为限。

下表是《各层级员工人均综合收入倍数测算》表。

 

如果,在所有企业,都将各层级的人均工资、人均股份、人均分红的差距,控制8倍以内,那么,社会收入差距,就会基本上比较接近8倍的范围内。

不能完全实现8倍的原因,在于外部股份可能比较集中,以及豪富阶层往往持有多家企业股份。

(3)不同岗位类别间合理分布

不同岗位类别是指操作岗、业务岗、技术岗、管理岗。

各岗位类别的人均持股比例不高于1:

2。

5、员工股限制流通原则

员工不得自行处置所持有的员工股。

员工股不得借贷、不得对企业之外出售、不得上市流通;员工之间不得相互交易员工股;员工股不得对外质押、担保;除了降职导致岗位持股上限降低、离职之外,员工股份不得回售企业。

6、风险补偿原则

员工股东和外部股东,共同拥有增值收益(减值损失)、净利润分红,两者都随着企业经营绩效波动,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即为两者持有公司股权共有的风险补偿。

外部股东的风险补偿,多一项市场溢价收益。

7、资本保全与企业发展优先原则

净利润新分配法下,净利润首先用于提取弥补亏损公积金、弥补往年亏损,其次用于提取经营发展公积金、以备未来经营发展之需,最后才是员工、外部股东分红。

8、分红原则

(1)同权同时共享红利原则

①员工与外部股东共同拥有红利决策权;

②员工股与外部股,每股股份分红金额相等;

③员工与外部股东,同时获得分红。

(2)员工按岗位持股上限确定分红金额原则

(3)员工分红总额大于外部股东分红总额原则

(4)限制巨额闲置资金原则

(5)强制分红原则

9、不溯及既往原则

净利润新分配法的改革方案(全员持股模式),对此前企业股东按原分配制度依法获得的收益(转增资本金、分红、股权资本利得),不追溯分配。

10、破产清算原则

在净利润新分配法改革方案(全员持股模式)下,企业解散、破产的分配顺序为:

员工薪资、债权人本金、政府税收、股东资本本金和员工股份初始净资产、债权人利息,仍有剩余的,则参照全员分红方法,由员工、股东共同分配。

上述原则简略处,详见《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净利润新分配法(全员分红模式)》。

 

三、方案内容

1、实施

(1)国家整体实施

分为两个阶段:

国企、上市公司试点阶段;境内所有盈利性企业全面实施阶段——国企、上市公司全面实施、非上市私企、外企、混企等全面实施。

见《全员持股模式整体实施两阶段》表。

 

(2)企业内部实施

企业实施净利润新分配法,员工贡献换股,最好全员分红同步实施,最好一步到位。

员工贡献换股,也可以分过渡、正式两个阶段实施。

净利润新分配法实施时,企业一律不得回购股东股份。

实施改革后,企业员工、任职股东在企业外部,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的上市公司股份,属于外部股份。

a、改革前

当前,没有实施改革前的阶段,企业的股东包括:

外部股东、任职股东2种(国有参股控股企业还有国有股东,为简略起见,下不赘述),对应持有的股份为:

外部股份,任职股份。

b、过渡阶段

在过渡阶段,企业的股东包括:

外部股东、任职股东、员工股东3种。

员工股东,获得员工股份的数量,按《员工岗位持股标准体系》确定。

在过渡阶段,任职股东需要确定今后与企业的关系,是外部股东、还是员工股东。

即任职股东需要在过渡阶段,转化为外部股东,或转化为员工股东;并相应处理所持股份。

所持任职股份,超过岗位持股上限的,将分为员工股份和外部股份。

员工股份的数量,按《员工岗位持股标准体系》中的岗位持股上限确定,剩余为外部股份。

转化为外部股东,任职股东必须在正式阶段开始前,放弃在企业任职,其所持股份,一律做为外部股份。

转化为员工股东,任职股东必须将持有的外部股份,全部出售给企业外部,只保留符合岗位持股上限的员工股份,即成为员工股东,这部分员工股份,只能按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回售给企业。

任职股东转换为员工股东的,对过往和过渡阶段期间在企业的任职经历,不得享有员工贡献换股的权利,不得享有以每股净资产为价格向企业购买股份的权利——因为其在改革前作为股东,其享有的独占净利润、独享分红权益,已经超过了投入资本应得的正当范围,抵消了付出劳动所应得的权益。

在正式阶段开始后,其在企业的任职经历,可以享有员工贡献换股的权利、以每股净资产为价格向企业购买股份的权利。

c、正式阶段

在正式阶段,任职股东已取消。

企业的股东包括:

外部股东、员工股东2种。

企业内部实施全员持股模式,按照持股总数对比划分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或者3个阶段实施。

达成“员工持股总数,大于外部股东持股总数”、“工薪阶层占有主要生产资料”的量化指标和成功标志,实现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的目标。

参见《企业实施阶段划分》表。

 

2、企业股权分配方案实施流程

(1)建立员工组织体系

成立员工大会,选举员工代表委员,成立员工代表委员会及其分支机构,设定员工大会、员工代表委员会及其分支机构的架构、权责、流程等制度。

(2)设计股权分配备选方案

召开董事会、员工代表委员会联合会议,确定股权分配备选方案。

(3)决定股权分配方案

召开股东大会、员工大会联合会议,审议备选方案,决定股权分配方案。

(4)实施股权分配方案

由股东大会、员工大会联合会议授权,董事会、员工代表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

 

四、员工贡献换取方式下的股权分配方案内容

净利润新分配法的改革方案,员工贡献换取股份方式的方案内容设计如下:

1、确定员工获取股份方式

净利润新分配法,按员工获得持股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种具体实现方式:

员工贡献换取股份方式,员工出资购买股份方式。

(1)新老员工获取股份方式对比

前已述及,贡献分为已有贡献、未来贡献

员工拥有的贡献的金额多少,根据员工的职位职级和为企业工作时间长短来确定。

企业老员工,对企业的净资产有贡献,所以对企业有所有权,新员工入职时,对企业已有的净资产还没有贡献,所以对企业还没有所有权。

由此,员工贡献换取股份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

已有贡献换取、未来贡献换取。

详见《新老员工获取股份方式对比》表。

 

员工贡献换取股份方式,指员工通过为企业服务,在企业的净利润的贡献部分中,拥有部分贡献的所有权,然后再以此贡献所有权,获得公司所有权的凭证——股份的方式。

分为两类:

未来贡献换取股份方式,指员工通过未来为企业服务,在企业未来的净利润的贡献部分中,拥有部分贡献的所有权后,然后再以此贡献所有权,获得公司所有权的凭证——股份的方式。

已有贡献换取股份方式,指通过以往为企业服务,老员工在服务期间创造了部分企业净利润、贡献,拥有此部分所有权,此部分留在企业,形成企业净资产,并用于经营活动,参与下一周期企业收入、净利润的创造,并持续循环,因此,老员工拥有企业一部分的净资产所有权,然后再以此贡献所有权,获得公司所有权的凭证——股份的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必然是员工先为企业创造利润、贡献净资产,然后以此贡献,获得企业股权(股份),所以,不管新老员工,其实都是用已有贡献换取股份。

只是改革实施的时,必然要细分老员工、新进员工、已有贡献、未来贡献,才便于操作。

因此,需要按此细分分析。

(2)12种组合方案

出资购买、已有贡献换取、未来贡献换取3种方式,经过排列组合和细分,可以得到12种组合方案,详见《股份换取各方式组合的适用性分析》表。

 

(3)判断标准与最优方案

判断现实可行性强弱的主要标准是:

员工是否需要出资购买股份,以及企业的绩效、行业发展前景。

企业绩效好的、行业前景好的,员工才可能愿意出资购买股份,否则就不会愿意。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企业数量,任何时候都不会超过50%太多。

通过《股份换取各方式组合的适用性分析表》的分析可知,最合理的、现实可行性最强的,是“已有贡献换取+未来贡献换”组合方案,即老员工用已有贡献换取企业股份,新员工在未来用未来贡献换取企业股份,老员工已有贡献换取不足持股上限的,在未来用未来贡献换取——完全不需要员工掏钱的、且照顾到老员工以往贡献。

现实可行性中等的,是“已有贡献换取+出资购买+未来贡献换取”组合方式;

单纯的已有贡献换取股份方式,完全没考虑新员工,不可行;单纯的“未来贡献换取方式”,完全抹杀了老员工以往的贡献;全部出资购买和其他方式的现实可行性都较弱。

在下文中,如无说明,员工贡献换取方式,特指“已有贡献换取+未来贡献换”组合方案。

 

2、设计股权结构,确定员工持股比例和总量

设计股权结构,必须遵循股权结构凸显劳动、劳动者财富创造主体地位的原则,实现“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工薪阶层占有主要生产资料”的目标。

在具体的操作上,体现为:

员工持股总数,大于外部股东持股总数。

具体股权结构,见《股权结构比例》表。

 

保留外部股份的原因,在于保留外部股权融资渠道,和外部监督。

单靠内部融资额度有限,难以满足经营发展需要。

当外部股东大部分要抛股而去,企业找不到外部股东接手,则表明企业前景不被看好;也将难以从外部融资,从而错失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

 

3、确定股份来源方式

员工贡献换股方式下,员工持股需求有三个方面:

改革时,老员工往年已有贡献换股,改革后,未达持股上限老员工换股、每年新进员工换股。

员工贡献换股方式下,员工持股股份来源,改革时,采用增发员工股方式获得,满足老员工已有贡献换股需求;改革后,采用送股为主、其他为辅的方式获得,满足未达持股上限老员工换股、每年新进员工换股需求。

(1)股份来源方式

员工贡献换股方式下,在现有股份来源方式下,新增了增发员工股份方式、员工回售方式,改造了送股(股票股利)方式。

所有股份来源方式,参见《股份来源方式适用员工获取方式》表。

 

单独适用员工贡献换股的股份来源方式是:

送股、转增股。

单独适用员工出资购买的股份来源方式是:

配股、增发新股。

两者都适用的股份来源方式是:

增发员工股、股东减持、公开市场回购、员工离职回售股份。

企业应常设预留股份账户,作为中转账户,收拢员工未足量持有股份、员工离职回售股份、股东减持股份、公开市场回购股份、发行新股预留股份,作为新进员工持股股份预备,平时总数不超过股本10%。

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组合各方式来获得员工持股股份。

(2)改革时

改革时,直接发行新股:

员工股份,专用于老员工贡献换股。

根据在职老员工的岗位持股上限总数量,和预留股份数量,计算出发行总量,发行后划归老员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