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380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C卷附答案

2021-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

C卷附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

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

_______

考号:

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的原则。

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教育为主

C.惩罚为主

D.依法从轻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下列情形中,学校不能给予老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

A.故意旷课,损害教学的

B.体罚学生,屡犯不改的

C.穿戴不整,影响仪表的

D.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3、下列不属于昆虫的是(  )。

A.蚂蚁

B.甲虫

C.蜘蛛

D.蝴蝶

4、中学生王某的脸上有一块疤痕,同学李某便给王某起了外号“王疤”,并在同学中广而告之。

李某侵犯王某的权利是()。

A.隐私权

B.姓名权

C.荣誉权

D.人格权

5、邱老师再工作日志中写道:

“在今天的教研会上,我说做教研跟写论文的方法是一致的,巨贪没有得到认可,是我错了?

还是大家不理解我?

我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这表明了邱老师”()。

A.善于自我反思

B.缺乏探索精神

C.缺乏问题意识

D.善于自我暗示

6、鹏鹏12岁,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拘留,班主任唐老师因有感触,在微博中描述了此事,并采用了鹏鹏的真实姓名。

唐老师的做法()。

A.合法,微博是唐老师的个人空间,有发表的自由

B.合法,唐老师的做法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教育的作用

C.不合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不合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7、新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间是()。

A.1986年

B.1982年

C.2006年

D.1990年

8、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中产生。

A.研究

B.实践

C.理论

D.制度创新

9、近来的一项研究表明:

那些在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比在不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生产效率高25%。

评价工作绩效的客观标准包括承办案件数和案件的复杂性。

这表明:

日益改善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以上结论?

(  )

A.平均来说,生产率低的员工每天在工作场所的时间比生产率高的员工要少

B.舒适的环境比不舒适的环境更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C.生产率高的员工通常得到舒适的办公场所作为酬劳

D.生产率高的员工不会比生产率低的员工认识错误的时间长

10、一直受学生喜欢的韩老师每次板书后,习惯性的将剩余的粉笔头“潇洒地”投降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只要一投中就会引起学生啧啧称赞,此举被很多学生模仿,现已成为学生们课后常玩的一个游戏--“旋风粉笔”。

这表明韩老师要注重()。

A.加强职业归属感

B.道德心里优化

C.增强职业安全感

D.道德行为内化

11、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说“如果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阿瑟•克拉克想说的是()。

A.科技进步永无止境

B.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C.未来可能远远超出想象

D.迷信权威会阻碍前进的步伐

12、某中学化学老师宋某正组织学生上实验课,学生李某因借用坐在实验桌对面的同学的的钢笔,碰倒了酒精灯,酒精溅在本组同学韩某的手上并燃烧,致使韩某手部皮肤被灼伤。

在这起事故中,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A.学校和宋某

B.宋某和李某的监护人

C.学校和李某的监护人

D.李某的监护人和韩某的监护人

13、初中生冯某经常夜不归宿,其父母放任不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由公安机关对冯某父母()。

A.予以拘留

B.予以罚款

C.予以训诫

D.予以劝诫

14、下列选项中,以“孔雀舞”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A.土家族

B.傣族

C.藏族

D.蒙古族

15、下列选项中,由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的是()。

A.天文望远镜

B.互联网

C.电子计算机

D.电话

1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杜会保护不包括()。

A.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B.禁止拐卖、虐待未成年人

C.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未成年人

D.任何人不得在中小教室吸烟

17、下列节气不在夏季的是()。

A.惊蛰

B.芒种

C.夏至

D.小满

18、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

B.考试与素质的关系是对立的

C.素质教育把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位,强化普及意识

D.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的课本内容和各种升学资料的死记硬背

19、毛泽东在写给他的老师徐特立的信中说: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先生。

”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

A.层次性

B.自觉性

C.深远性

D.规范性

20、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A.综合性取向

B.选拔性取向

C.发展性取向

D.同一性取向

21、下列有关天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普勒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证实了哥白尼学说

B.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C.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是《诗经》中的“鲁庄公七年星陨如雨”

D.月食发生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居中

22、教师的积极评价不会有效地改变学生的()。

A.自我认知的倾向性

B.自主行为的调控力

C.需要

D.风格和技能

23、张老师责令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小强听课半天写检查。

张老师的做法()。

A.合法,有助于警示其他学生

B.合法,教师育管理学生的权利

C.不合法,侵犯了小强的人身权

D.不合法,侵犯了小强的受教育权

24、下列不属于哺乳类动物的是()。

A.蝙蝠

B.鲸

C.蜂鸟

D.海豹

25、“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A.国家性原则

B.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26、在生物实验课上,韩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

“实验过程一:

从____号烧瓶倒入____号烧瓶……”“显微镜的取镜和放置:

右手紧握____左手托住____……”这说明韩老师()。

A.教学理念偏失

B.教学态度不端

C.教学评价不当

D.教育行为失当

27、某初中根据学生分数开设了两个重点班,实行末位淘汰制,非重点班学生根据成绩可以补缺。

该校的做法()。

A.合法,利于因材施教

B.合法,利于激励学生

C.不合法,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

D.不合法,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实行动态管理

28、在下列传统节日中,有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是()。

A.清明节

B.重阳节

C.端午节

D.元宵节

29、“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

“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中均包括()。

A.松、梅

B.兰、梅

C.竹、菊

D.竹、梅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

1、师范大学毕业后,孙斌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前几年,为了适应教学工作,他向其他同事学习,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

这时,他认为教学工作并不神秘,自己的经验、知识与能力已经足以应付,没有必要继续深入钻研教学。

一天,几位学生的家长找到孙老师,希望他能在课后帮助孩子朴习。

孙老师认为这事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就答应了,补习结束时,家长们为了感谢孙老师,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补课费,孙老师推辞不过只好接受。

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孙老师补课,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也来找他。

为了保证补习效果,孙老师常常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联系起来,还专门编印了系列学习资科,仅收取成本费和辛苦费,随着参与辅导学生规模的扩大,孙老师家里的空间已不足以容纳,于是,他在小区里专门租了地方方便学生参与辅导。

为了节省学生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的费用,孙老师还要求学生统一从自己这里购买。

家长们对孙老师的辅导非常满意,还给他送了锦旗。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孙老师的教育行为。

 

2、材料分析:

谈美

-----朱光潜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

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

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

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

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

(2)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请以“如何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为题,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A

2、C

3、C

4、D

5、A

6、【参考答案】C

7、C

8、B

9、C

10、答案:

D

11、C

12、C

13、C

14、B

15、D

16、D

17、A

18、B

19、C

20、C

21、B

22、C

23、D

24、C

25、B

26、A

27、C

28、C

29、D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

1、孙老师的很多行为都是不正确的,违背了以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孙老师的行为违背了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要求老师应当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不敷衍塞责。

但是孙老师却认为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教学,没有必要深入钻研,这是不正确的,孙老师应该虚心学习,认真备课,做好教师工作。

(2)孙老师的行为违背了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而孙老师却通过开辅导班、向学生收取费用、售卖学习资料、将上课与辅导班相联系等方式,获取私利,这违背了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孙老师的行为违背了终身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而孙老师认为,自己没有必要钻研教学,这是一种自我满足和不思进取,违背了终身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

(1)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2)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了风格不同的散文.各有千秋而传世。

朱自清的文章感情强烈而行文质朴;俞平伯的文章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苦涩而玄妙。

对同一事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处境和不同心情时看法也不同。

不同的人由于身份、经历、性格等原因的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