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9381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乡村社会学)

2.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3.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乡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加尔平)

4.在我国最早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标志是(《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5.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书是(《乡村社会学》)。

6.在实际研究乡村并做出理论性总结方面,对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费孝通)

7.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乡村建设运动)

8.乡村建设运动的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人为(梁藗溟晏阳初)

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0.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1979年)

11.在传统农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农田种植)

12.从我国行政管理体系来看,被认为是乡村的标准范围是(县以下)

13.在乡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无知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农业)

14.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农民)

15.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基本社会化)

16.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名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角色丛)

17.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个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冲突)

18.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额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是(社会群体)

19.人们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

20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初级社会群体)

21.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亲密)

22.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23.由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24.由已婚的兄弟姊妹家庭组成的是(联合家庭)

25.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是(家族)

26.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组织》

27.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家长制》

28.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

29提高效率的理论是《泰罗制》

30.《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作者是(法约尔)

31.关于社会组织内部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科层制)

32.以土地入股、同意经营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初级社)

33.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7年)

34.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安徽)

35.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

36.乡村自治组织是指(村民委员会)

37.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是(社区)  

38.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  

39.社区与社会相比,二者(社区外延小于社会)

40.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血缘关系)

41.乡村城镇化的表现像是多种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

4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43.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44.标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向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的和必

45.然的特征是(生活质量)

46.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生活主体、生活条件)

47.决定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

48.生活方式的自然基础因素是(自然环境)

49.乡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文化娱乐方式)

50.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富裕型)

51.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是(社会保障)。

52.社会保险是(政府行为)。

53.社会保障实质是(经济保障)

54.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

55.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的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是(社会保险)。

56.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稳定器”,是指其(政治功能)。

57.20世纪30年代,颁发的《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美国)。

58.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生存权)

59.我国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和规定,划分老年人的标准是(60岁)。

60.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导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得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社会问题)

61.乡村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62.乡村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有许多成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

63.系统得提出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新人口论》的作者是(马寅初)

64.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3000万)

65.乡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1/4)

66.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7.社会控制的最主要的实施者是(初级社会群体)。

68.社会控制的准则是(社会规范)。

69.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的特点,这是社会控制的(特殊性)。

70.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是(国家政权)。

71.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道德)。

72.根据一定的标准吧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社会分层)

73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默想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所处位置的方法是(主观法)

74.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声誉法)

75.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

76.社会各要素相互连接,结合成社会系统,它们的变化导致社会的变化,称之为(社会变迁)。

77.在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

78.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是(科学技术)。

7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趋同理论)。

80.社会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国在经济上剥削边陲国,这种理论属于(依附理论)。

81.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82.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在(巴西)是胜利召开。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社会关系B.社会行动C.社会结构D.社会变迁E.社会发展史  

2.社会学的特点(BCD)A.逻辑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应用性E.前瞻性 

3.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B.乡村社会关系C.乡村社会结构D.乡村社会变迁E.乡村社会发展史  

4.乡村社会学从理论上看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有(ABCDE)A.乡村社会B.乡村的基本群体C.乡村社会组织D.乡村社区E.乡村生活方式  

5.乡村社会学从应用的角度看,其研究的内容包括(ABCD)A.乡村社会问题B.乡村社会控制C.农村社会保障D.乡村社会现代化E.乡村社会调查

6.本书介绍了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相邻学科包括(ACE)A.乡村经济学B.乡村政治学C.农业推广学D.乡村种植学E.城市社会学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ACE)A.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B.为制定乡村规章服务C.为推进乡村物质文明服务D.为推进城市物质文明服务E.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服务

8.中国共产党乡村研究的主要社会学的成果(ACE)A.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乡村社会性质B.发展了乡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C.分析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D.创建了乡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E丰富了社会调查方法

9.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ABCDE)A.农民的分化B.农民的社会流动C.乡村基层组织D.乡村的贫困问题E.乡镇企业的发展

10.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有(ABCD)A.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B.农民是其主要职业C.家庭是生活单元D.质朴的文化E.复杂的社会关系

11.文化的特征包括(ABCDE)A.人类共同生活的产物B.全体成员共同享有C.后天学得而非先天的D.是社会遗产E.具有多样性

12.乡村的社会机构主要包括(ACD)A.经济结构B.阶级结构C.政治结构D.社会关系结构E.制度结构

13.分析乡村居民时使用的重要指标包括(ACE)A.职业B.阶层C.居住地D.户口E.居住时间

1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BCDE)A.教导生活技能B.学习社会规范C.学习谋生手段D.确定人生目标E.培养社会角色

15.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场所包括(ABCDE)A.家庭B.游戏群体C.邻里D.学校E.大众传播

16.影响农民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有(BCDE)A.农民的传统B.小农经济C.长期聚族而居D.狭小的生活空间E.多变的外部环境

17.在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中,我国农民发生了明显而主要的变化,表现为(BCDE)A身份的变化B家族主义的变化C革新意识的变化D利益观的变化E眼界的变化

18.群体的基本特征有(ABCDE)A交往的社会性B交往的规范性C归属感D交往活动的经常性E交往的持续性

19.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有(ABCDE)A规模小B非正式控制C面对面交往D成员有多种角色E满足需求为首位

20.家庭关系主要包括(ABCDE)A夫妻关系B亲子关系C兄弟姐妹关系D祖孙关系E婆媳关系

21.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可以把家庭分为(ABCD)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E特殊家庭

22.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是(BCD)A规模大型化B规模小型化C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D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E家庭趋于现代化

23.邻里的特点有(ABCD)A直接交往、关系亲密B自然产生C守望相助、共同生活D具有变动性E具有层次性

24.邻里的功能有(ABCDE)A生活上互助B生产上互助C交流情感D调节纠纷E维护治安

25.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A一定数量的成员B特定的活动目标C相对规范的组织章程D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E一定的物资设备

26.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组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主要有(ABCDE)A家长制B泰罗制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D科层制E行为科学理论

27.乡村社会组织的类型主要有(ABCDE)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村民自治组织D教育组织E文体和科技组织

28.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乡村经济组织发展经过的历史阶段有(ABCD)A互助组B初级组C高级社D人民公社E乡镇企业

29.从社会组织角度看,乡镇政权组织体系具有的特点有(ABD)A地域性的政治组织B科层制组织C家长制组织D基础性的国家权力组织E乡民的自治组织

30.村民委员会的特征(ABCDE)A群众性B自治性C基层性D地域性E广泛性

31.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包括(ABCD)A村民会议B村民委员会C村民小组D工作委员会E特派员

32.社区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一个社会实体B.具有多重功能C.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D.聚落是物质载体E.发展变化的

33.社区的多重功能表现为(ABCDE)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管理功能E.社会整合功能

34.社区的构成要素有(ABCDE)A.共同生活的人群B.一定的地域C.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D.一定的管理机构E.社区文化

35.乡村社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BCDE)A.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B.人口密度低人口聚居的规模小C.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D.家庭的地位、作用突出E.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

36.乡村社区的主要类型有(AC)A.村落B.县城C.集镇D.特区E.行政村

37.村落社区聚村而居的原因有(ACD)A.便于互相帮助B.便于生产C.寻求安全D.家庭文化影响E.便于联姻

38.集镇在我国乡村社会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为(ABCDE)A.经济中心B.政治中心C.文化中心D.信息中心E.服务中心

39.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有(ABCDE)A.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B.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C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E.改革户籍、劳动就业制度

40.社会保障内容包括(ABD)A、社会保障B、社会救助C、社会帮助D、社会福利E、社会工作

41.社会保障的功能表现为(AB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民生功能D、社会功能E、民主功能

42.传统的乡村社会,农民面对贫困和疾病采取的方法有(ABC)A、家庭的支持B、家族的帮助C、亲友的相帮D、社会的救援E、政府扶持

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明显的社会进步,主要表现为(ABD)A、经济发展B、农民收入增加C、民主进步D、观念更新E、社会进步

44.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ABC)A、养老B、医疗保障C、社会救助D、住房改革E、残疾人权益

45.老年人“五保”的内容有(ABCDE)A、保穿B、保吃C、保住D、保医E、保葬

46.社会变化的成因有(ABCD)A、生产方式的变化B、科学技术进步C、人口的变动D、环境的变化E、政治制度的变化

47.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ABCDE)A、经济现代化B、政治民主化C、管理现代化D、乡村城市化E、生活方式现代化

48.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有(AB)A、依附理论B、社会趋同论C、社会均衡论D、后工业社会论E、罗马俱乐部

49.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有(ABC)A、传统发展战略B、基本需求战略C、可持续发展战略D、跨越式发展战略E、先城市后乡村战略

50.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有(ABC)A、缓慢的发展B、不平衡C、不协调D、问题多E、理论性差

51.我国乡村现代化的迫切任务(ABCD)A、发展经济B、城镇化C、加快民主政治D、加强精神文明建设E、整治社会治安

52.生活方式定义所包括的涵义有(ABCD)A、主体范畴B、各种生活活动的总和C、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统一D、强调的是活动方式E、社会制度的演变

53.影响决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有(ABCD)A、生产方式B、自然环境C、科学技术D、传统习俗、价值观念E、政治制度

54.当前我国乡村居民劳动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BDE)A.以农为主兼营他业B.非农职业者开始形成C.以工商为主兼农业D.由手工向机械化操作过渡E.具有季节性

55.乡村的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是(ABCD)A饮食质量有明显提升B服饰消费商品化、多样化、中高档化C居住水平、居住质量有显著改善D耐用消费品正在普及E所有乡村居民均得到有效保障

56.关于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做到(ACE)A.深刻认识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B.打破现存生产关系C.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D.加快城镇化步伐E优化产业结构

57.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四有”是指(ABDE)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技术D.有文化E.有纪律

5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途径有(ABCDE)A.深入开展理想、爱国主义教育B.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C.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提高文化素质D.通过多途径、多措施,加强纪律教育E.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59.社会分层的方式有(ABD)A.主观法B.客观法C.评判法D.声誉法E.职业法

60.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有(ABCDE)A.收入B.职业C.受教育程度D.家庭背景E.居住位置

61.社会分化的生物因素有(ABCD)A性别B年龄C种族D智力E健康程度

62.社会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有(BCD)A.职业的差异B.文化的差异C.阶层的差异D.阶级的差异E.智力的差异

63.我国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包括(ABCDE)A.农业劳动者B.农民工C.雇工D.知识分子E.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

64.现阶段乡村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农工商贸副齐头并进的流动格局,其流动方式主要表现在(ABCE)A向乡镇企业流动B.向林牧副渔业流动C.向手工业流动D.向商业流动E.向服务业流动

65.社会问题的特点有(ABDE)A.普遍性B.地域差异性C.时代性D.多因性E.关联性

66.乡村社会问题的成因有(ABCDE)A.落后的生产力B.传统的伦理道德C.传统的价值观点D.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E.行政行为失误

67.乡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是(ABCDE)A.人口问题B.贫困问题C.环境问题D.教育问题E.治安问题

68.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现状表现为(ABDE)A.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B.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C.分布不平均D.人口素质差E.劳动力大量过剩

69.人口素质包括(ABC)A.身体素质B.文化素质C.精神素质D.气质素质E.运动素质

70.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成因表现为(ACDE)A.政治原因B.经济原因C.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D.落后的文化教育E.行政行为失误

71.贫困的类型分为(DE)A.轻度贫困B.中度贫困C.高度贫困D.相对贫困E.绝对贫困

72.贫困问题的成因(ABCDE)A.自然条件恶劣B.人口负担重C.生产力水平低D.政策失误E.人口素质差

73.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ABCDE)A.环境意识差B.执法不严C.认识错误D.急功近利E.人口压力过大

74.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现状表现为(ABCDE)A.文盲、半文盲比例高B.适龄儿童失学率高C.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D.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E.教育结构不够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

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

  

2.乡村社会学:

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乡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乡村社会学也称农村社会学。

3.乡村建设运动:

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4.乡村社会:

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5.社会结构: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

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

乡村社会结构包括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结构和制度结构。

5.基本社会化:

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6.群体(社会群体):

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

7.初级社会群体:

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

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8.社会组织: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等。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

  

9.家长制:

是指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10.科层制:

是指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11.村民委员会:

是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2.社区:

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13.乡村社区:

是指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

14.乡村城镇化:

又称之为“农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

15.生活方式: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活方式是指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方式,而广义生活方式则包括人们的各种活动方式,其中也包括生产劳动方式。

  

16.消费方式:

是指农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包括吃、穿、住、用等方面。

  

17.现代化生活方式:

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

  

18.恩格尔系数:

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19.社会分层: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9.社会分化:

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结构要素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过程。

20.所谓社会流动:

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1.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1.人口问题:

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2.贫困问题:

贫困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

23.社会控制: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

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

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4.越轨行为:

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

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26.社会保障: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27.社会保险: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